【Energy Taiwan 2021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展覽暨論壇 改期通知🔊】
SEMI 與外貿協會(TAITRA)共同主辦的Energy Taiwan 2021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改期至12月8-10日,將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二館盛大登場。今年攤位數成長30%,共計 635 個攤位,是全台最具指標性能源產業交流平台。
📌四大主題展區:「台灣國際太陽光電展」、「台灣國際風力能源展」、「台灣國際智慧儲能應用展」、「台灣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
📌五大再生能源主題論壇:「太陽光電高峰論壇」、「國際太陽光電技術論壇」、「離岸風電產業高峰論壇」、「智慧儲能高峰論壇」、「氫能高峰論壇」
Energy Taiwan 2021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現正開放報名,展場將遵循並落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範下執行。
📌歡迎搶先登記觀展:https://lihi1.com/VhfQP
離 岸 風電技術規範 在 邱志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6
【離岸風電整體政策執行進度暨未來規劃說明會】
#離岸風電國產化
#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鑒於近期有媒體批評我國離岸風電進度不如預期及風電產業恐淪為外商炒作等疑慮,為了解目前風電目前建設情形及國產化進度,今天我邀請能源局、工業局及興達海基公司,說明我國離岸風電整體政策執行進度及未來規劃。
能源局游局長表示,目前我國第一階段示範場址中海洋風場已於108年底商轉,而台電風場也於110年6月中完成21架風機安裝,並陸續進行風機並聯測試,以八月底完成所有風機發電為目標。至於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部分,允能及海能因疫情影響相關作業運作,均已申請展延,為降低工程人力受疫情影響引進不易,能源局已發布離岸風電外籍人員入境防疫計畫,期望相關工程能如期如質進行。
針對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工業局也向我報告目前正在研議之關鍵發展項目及加分項目承諾清單,相關政策方案待蒐集廠商意見後會盡快公布。我向工業局表示,國產化項目該堅持的就必須堅持,除了透過政策規範國產化項目,工業局應思考如何加速我國離岸風電學習曲線進程,精準而務實地達成國產化期程,確實累積技術與人才以提升我國風電產業競爭力。
最後,興達海基公司也向我報告目前水下基礎建設進度及未來接單規劃。對此,我非常樂見目前第一座百分之百國產化的水下基礎已於日前完成,也理解興達海基建設的套筒式水下基礎技術含量較高,發展上會較為困難。然而,我也提醒謝董事長,若要落實政府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興達海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技術量能的提升上興達海基必須加快腳步,能源局及工業局也必須共同協助。
離 岸 風電技術規範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台灣始終有系統性的問題,迄待解決。
台灣的兩種未來:一位離岸風電工程師的建言(06/15/2021 獨立評論@天下雜誌)
作者 Kim Asher / 擁有超過2,500天在世界各地參與離岸風電建設專案的經驗,10年以上深厚的商業分析背景,國際關係與水下聲學的雙學位。她現在在台灣從事再生能源專案。
在離岸風電專案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談到「經驗傳承」,意味著在每次的專案執行後,我們一起討論需要被改善的地方、更有效率的做法,與可能的潛藏風險。這些經驗在整理過後,會回饋給公司以便後續持續進步。經驗傳承是一種好的基礎,目的是增加安全與效率,根據的則是科學方法:執行、檢視,然後記錄與學習。
我曾經在世界各地的專案中負責過不同的部門,從設計、安裝到輔導改善,共計超過美金2千億的能源建設案,因此累積了很多的經驗,這些經驗已經內化成為我的一部份。
我知道,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的問題,例如澳洲與巴西無效的勞動法與公會,損及了產業的動能;物流運輸的問題,也可能損失大量成本;甚至是自然環境的海洋湧浪、風、潮汐水流、能見度,等都可能延誤專案進度。影響專案的因素還有很多,地理環境特性、未爆彈、規章制度、經驗不足的員工、資源不足、不合算的節約、微觀管理、組裝技能的嚴重流失……
而這些問題,台灣通通都有。
複雜的規定,讓在台灣做事變得沒效率
過時無效率的海事規定、麻煩冗長的行政流程、模糊不清的當地需求、強勁的海流、複雜且挑戰性很高的氣候環境、使人筋疲力盡的進口限制、不近人情的人員調度機制、大部分開發商的合約擬定得不夠仔細,導致產品規格無法適用到完整的期限……比起其他我工作過的國家,在台灣做事更為複雜與困難。
例如在非洲的奈及利亞、安哥拉、剛果等國家,我可以在48小時內讓任何一位有緊急需求的組員搭上飛機返家,在歐洲更只需要12小時。但去年以我在台灣的親身經驗,即使不考慮疫情,光是申請人員異動就需要9天。再加上疫情因素,至少需要兩週的時間,才能送一個組員回家。這還沒算到必要的隔離要求或PCR檢驗的問題,光是文書作業流程就要這麼長時間。
台灣的每個港口都有不同的進出規定,沒有一套現代、簡單、一致性的規範,方便船隻進出港口。舉例來說,運送食物這件事本來就不容易。食物要先裝在貨櫃透過支援船再運送到風機安裝船,船上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好幾百人要被餵飽。而在台灣,因為對貨櫃運送的管制,食物運送流程更是我前所未見的複雜,每個貨櫃、每件東西都要詳列來源,以及運送地的清單明細。
在我的經驗中,在台灣申請航行路線時,目的地不能是離岸風機安裝船,只能申請港口對港口。這意味著大型、昂貴、緩慢的風機安裝船必須打包、栓緊艙面上的器械,駛回港口、停泊港區、 然後再出發。這個過程約需3~4週。另外還需要額外1週的時間將所有器械重新歸位,整個過程往往耗損約20%~25%的生產力。
雖然台灣海峽因氣候條件只有半年期間能施工,特殊的船械、設備與工法還是可以多爭取一些作業時間。但現行進出台灣的限制加上特殊船械的問題,讓這樣的解決方案也難以實行。 如果再加上當地其他限制、強勁海流、設備運送的延遲、得尋求當地外援、本地未成熟的技術,再加總其他的挑戰,計算後根本很難執行。
在挪威、英國、荷蘭間的北海海域內,一年約有300天可以運作,約5~10%的耗損來自效率、延宕或其他延誤,運行順利的話,故障不會超過1%的作業時間。若我們粗略用約 70%效能計算,原本在完美環境下估計100萬成本的專案,在北海約需花費約150萬來執行。而在台灣,因為船隻、人員、特殊設備的調度,即使在無氣候干擾的模型下,一年期的專案估算會需要額外的6個月,也就是說共18個月來運作。再加上氣候、運輸延遲、其他規範的限制與實際運作的情形,保守估計效能僅剩20~30%。所以一樣一個100萬的投資案,在台灣約需花費400或500萬來執行。
無可避免的,還有產出結果不合規、有爭議的合約、膨脹的預算、嚴重的故障、資源短缺、技術落差、攀升的風險與時間、物資等等問題。也許有些人認為大型公司在一些專案上賠些錢不是大問題。但,這絕對是大問題。
台灣的隱憂在於政策、技術與社會問題
我知道有些大型工程總承包商已經在討論,是否在現行專案結束後就離開台灣。這不是恐嚇,而是個正在被業界內廣泛、熱烈討論的熱門議題。
地區性的問題層出不窮,例如澳洲工會代表因為冰淇淋口味不對(絕對不是誇張)在一天數百萬成本的專案罷工,巴西有賄賂問題,但以全球的角度來看,這些並不重要。台灣面對的風險更高。這是政治的風險。
假如台灣政府能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組成一個跨單位的團隊,與企業合作簡化流程,專注改善問題,台灣的情況有機會可以逆轉。但如果台灣拖延,不與開發商、承包商、外包商開誠布公、有條理的互相討論出合理的流程,這些公司將會離開。屆時動能蒸發,能源短缺,水電基礎建設發展的風險增加,品質比較差的公司也將趁虛而入。
台灣正處於一個重大的抉擇時刻。一條路指向現代化、永續經營,成為與國際接軌的共同體,另一條路則往相反的絕望的方向發展。
我愛台灣。台灣人可愛、友善、大方、樂於分享。以我在世界各地生活工作旅行的經驗來說,台灣幾乎是我最愛的地方。我想在台灣落地生根,支持台灣,與你們並肩作戰。而且,我不是唯一這麼想的人。讓我們有機會參與,跟大家一起解決問題。
以我在世界上參與很多大型專案的經驗,從工程的觀點看來,這些問題都不複雜。我們可以解決缺水的問題,提供清潔的能源,培養當地人才,發展現代化的建設,這些都將有利於經濟發展。不全然限於困難的技術,更多問題在於缺乏政策上的決心,財務模型上的想像力,還有分歧的遠見。
所以,台灣,我們對你的選擇拭目以待。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5/article/1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