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當演員之後,對世界的好奇心更強烈了,看到什麼都會想嘗試研究與學習,尤其是與表演有關聯的東西。例如這次要介紹的「古琴」就很吸引我。相信很多人會注意到古裝劇會出現許多樂器,但其實不一定是大家熟知的琵琶、古箏,「古琴」亦為其中之一,但,何謂古琴呢?
「琴棋書畫」並稱於世,「琴」為四藝之首,古之「琴」即今之「古琴」。
「古琴,源自中國,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孔子、諸葛亮、歐陽修、宋徽宗等皆善彈琴,古琴歷來為達官顯貴與文人雅士必習之雅樂。」
「古琴,原稱琴,又稱瑤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
相信大家對這麼文言的描述應該是有看沒有懂,所以歡迎參考圖片,你就會大概知道古琴的長相了。
身為一位預算極低,老大不小,小時候也從來沒認真上過音樂課,但長大後很後悔現在又很想學習樂器的30歲演員,發現這可是「一對一」、「免費教學」(只需租琴的費用),這麼佛心的古琴課程哪裡找啦!經過俺的詢問,原來他們非常歡迎「二十至八十歲」,「無任何音樂基礎與不懂五線譜」的「成年人與年長者」學習!這說的不就是meㄇ,嗚嗚。
我一直相信學習就是個靜心的過程,老師是「今玉先生」,主要會秉持古法授課,強調指法規範,提供從零開始的古琴基礎課程。
所以真的讓我心中沒必要的恐懼減少了許多,希望大家一起來學習古琴,把這麼美麗的文化傳承下去~!
-
「古琴」之問與答:
1.
問: 請問老師,都說學樂器是年紀越小開始越好,古琴真的適合成年人學習嗎?
答: 確實對於大多數樂器,無論中西,兒童都是可塑性最佳的時期,但唯有古琴例外。熟悉古琴的朋友都知道,大部分學古琴的人,都是成年人,從兒童學琴的也有,但不是主力軍,即便是從兒童開始學琴,也並非是越早越好,這也正是古琴區別於其他樂器的一大特點。
無論彈琴還是聽琴,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人生閱歷,而這兩點,恰恰是小孩子所不具備的。從身體到心理就註定了古琴是為成人準備的,是為高雅而出現的,是為內涵和境界出現的。孔子曾經就在天命之年向師襄學琴的,當然,我們達不到孔子的層次和境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學習古琴,在琴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
2.
問: 請問老師,我住在花東地區也可以學琴嗎?
答: 可以的。只要有心向學,老師全國各地都可前往教授,除了秉持古法教學方法外,亦會善用現代科技來達到更有效率的學習成果。
逢古必好者,流於迂腐,以今非古者,過於偏頗,唯有古今合用,方可相得益彰。
3.
問: 請問老師,我注意到其他琴社都有收取相當高的學費,至少都是一堂課一千元起算,而您卻不收取分毫,這樣您不是吃大虧了嗎?
答: 老師教琴並非以營利為目的,旨在秉承師命傳承琴學,當然並不是說其他琴社不好,只是很多都流於補習班模式,以至於過度商業化操作而失去了教琴的初心。
當然老師也不是什麼學生都收,學生至少須有六個月堅持學習的決心與毅力,方可掌握基礎指法與初級曲目,有心即有緣,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共同努力。
4.
問: 請問老師,能否提供試上一堂課呢?
答: 當然沒有問題,試上有助於雙方的相互了解,但有鑑於每位學生所在地區遠近的不同,尚須補貼老師往返交通費用新台幣五百至兩千元不等,待日後正式入學則無此費用,即交通費將由老師自行負擔。
5.
問: 請問租借古琴的意思是,我可以將古琴拿回將練習使用嗎?
答: 是的,也就是老師會提供一床(把)古琴給你,讓你可以放在家中隨時練習使用,而租金是以日計費,每日租金只需新台幣一百元,一般都以一個月三十天為單位計算,如此初學無須另外花錢買琴,練習琴只租不賣,待掌握基本指法後再與老師購買可供長期使用之演奏琴,如此才能達到學習最好的成效。
無論是「練習琴」還是「演奏琴」,都是老師親自監製與製作,如此方可確保樂器的品質與日後的保固無虞,而網路上有很多所謂的「淘寶琴、蝦皮琴」都是充作拍照使用的道具,而非樂器,當然在價格便宜的標準下自然也就不能過多的要求,只不過對於古琴學習既無意義且有害處,因為這些都只是拍照用的道具而不是樂器。
實際上任何樂器都不可能從網路購買,因為你無法現場試琴,且樂器最怕碰撞,怎麼可能透過快遞物流來運輸,更不用說如果自己尚且不會彈奏的話,如何能夠知道買到的是可供彈奏的樂器,還是拍照使用的道具呢
因此,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告訴同學,先學琴後買琴,應該是先學會基本的彈奏,而後才有鑑賞能力去選擇與購買適合自己的樂器,自己的古琴。
同學們,首先請好好學琴練琴吧,買琴是下一步,不要心急,無論是「練習琴」還是「演奏琴」,都是老師親自監製與製作,如此方可確保樂器的品質與日後的保固無虞,不用擔心。
6.
問: 請問老師,若學生能按部就班地持續學習半年完成初級課程,而後還想進一步學習中高級曲目,老師還有再繼續提供教學嗎?
答: 只要有心,老師都很樂意繼續教學,但六個月是學習的基礎門檻,是最重要的奠基階段,也是老師花費最多心力的時期,而中高級曲目有不同的技術要求與教學方式,若有心向學,可到時候再與老師確認課程安排與收費方式。
7.
問: 我是社會人士,請問若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需要加班與出差而無法固定時間上課,請問這樣的情況是否還能夠學習古琴呢?
答: 沒有問題。老師提供的是一對一的個人家教班,會依照每一位同學的情況與學習需要來量身訂做課程,因此課程安排不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只要有心向學,老師都願意為同學客製化最適合的課程,提供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只要有心,人人皆可輕鬆學習古琴。
-
以上資訊、圖片皆來自「今之古琴」FB粉專。
【古之琴,即今之「古琴」】
古琴藝術,資訊分享;古琴音樂,免費教學。
秉持古法傳承,輔以網路科技;有心即有緣。
今之古琴
-
萊菈 Leila 痞客邦:
https://www.pixnet.net/pcard/91023600a941faa6e2/article/1dc2a9e0-6f7c-11eb-ad90-7de4b387d75a?utm_source=PIXNET&utm_medium=pcard_article&utm_content=91023600a941faa6e2
雅士萊 班 表 在 謙預 Qianyu.s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做自己財運最大的小人!】
DON'T BLOCK YOUR PROSPERITY PATH!
2021年2月3日晚上10點59分,就立春了,我們便正式進入了金牛年!對,不是等到大年初一,是立春一到,牛大哥就來接棒了!
大家不要再把自己的生肖搞錯,以為自己是什麼鼠尾牛頭之類的生肖。每一年都是以立春日而定,您到底是屬什麼生肖。
立春日,為了討個新年吉利,您也有排長隊在ATM把錢存入銀行的習慣嗎?我個人沒有這個習慣,因為告訴您,如果影片裡所說的這個步驟您未先做好,其實您依然是在堵自家的財路啊!您是您財運最大的小人呀!
如果你渴望改命,想出人頭地,以下這段話背後的毅力、膽識和足智多謀是你應該學習的:
1977年,在貝雅士蓄水池上段的開幕會上,當時的李光耀總理發表了一段振奮人心的演講,宣布要打撈清理新加坡河和加冷河。
他說:「保持水質清澈,使每條小溪,每個涵洞,每條小河流都免受不必要的污染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十年後,讓我們在新加坡河和加冷河都可以釣魚。這是可以辦到的。
當我們實現(乾淨的河流)的那一天,無論過去十年或接下來的十年中是哪些人負責,如果我還在,我將給他們每個人 - 部長、常任秘書長和部門主管 – 一枚真正純金牌,一金衡盎司。我不在乎會花多少錢……但是如果它沒有完成的話……如果我在1986年裡仍在掌管,我會找出問題出在哪裡,無論是誰,無論是哪一群人使它出錯和失敗……嗯,我有特別的鉛 - 不是用來打造獎牌的 - 我想我會把它們添加到他們的水源中。」
新加坡河約3.2公里長,加冷河約十公里長。
在新加坡河旁邊有養豬場、擅自佔地居住者、街頭小販、蔬菜販子,造船廠(用於建造駁船),造成了河水裡所有的污染。
數十萬人,數十年的污染。
一位盲人電話接線員在位於萊佛士坊的李光耀夫人律師事務所工作。他每天都乘坐公共巴士去上班,並且總是知道何時下車。因為這新加坡河實在太臭了,只要巴士一過河,他就已聞到了。
然而,只需要一個人堅信並說出:「可以做到。」
就這樣,一切的助緣便開始啟動了。
李光耀先生為了一個國家和她的後代跨出這一步,做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給你勇氣和智慧!為自己和家人做出意想不到的改變,拿下屬於你人生的金牌!
我的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nSHZejqHKX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e 3 Feb 2021, 1059pm, it would be the day of Li Chun - Beginning of Spring and we would officially be in the Metal Ox Year. That's right! Not on the first day of CNY! Metal Ox Brother would take the baton on the Li Chun day.
Thus don't get your Chinese zodiac sign wrong again and tell me that you belong to the Rat tail end and beginning of Ox kind of zodiac sign. For those year-end babies, your Chinese zodiac sign is determined based on whether you are born after or before the Li Chun day.
On the day of Li Chun, do you also have a habit of queueing up at the ATM to deposit money into your bank account, for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in the upcoming year?
I had never had this habit, because let me tell you this: if you do not get the first step right, as what I taught in this video, this tradition would bring you little benefit because you are STILL blocking your own path to greater fortunes!!!
If you desire to change your life for the better, and stand out from the rest, learn the determination, boldness and resourcefulness behind this speech extract below:
In 1977, at the official opening ceremony of Upper Pierce Reservoir, the then Prime Minister Lee Kuan Yew gave a rousing speech, announcing the cleaning up of Singapore River and Kallang River.
He said, "It should be a way of life to keep the water clear, to keep every stream, every culvert, every rivulet free from unnecessary pollution. In ten years, let us have fishing in the Singapore River and fishing in the Kallang River. It can be done.
The day we achieve that [clean river], whoever has been in charge for the last ten years or for the next ten years, if I am still around, I will give each one of them – both the Minister, the Permanent Secretary and the head of department – a real solid gold medal, one troy ounce. I don’t care what the price of it will be… But if it isn’t done… If I am still around and in charge in 1986, I will find out where it went wrong and whoever, whichever group of people made it go wrong and failed… Well, I have got special pieces of lead – not for striking medals – I think I’ll add it to their water supply."
Singapore River is 3.2km long. Kallang River is 10km long.
There were pig farms, squatters, street hawkers, vegetable sellers, shipyards (for building tongkangs) beside Singapore River, causing all the pollution.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A river with decades of pollution.
A blind telephone operator worked in the law firm of Mrs Lee Kuan Yew, which was at Raffles Place. He took the bus to work every day and always knew when to get off the bus. For the river was so smelly that he could smell it, as the bus crossed the river.
Yet all it took was one man to say and believe "It can be done".
With that, everything else was set into motion.
For the sake of his country and the many generations after, Mr Lee Kuan Yew took an unprecedented first step and kickstarted unimaginable drastic changes.
Here's some courage and wisdom for you! I hope you can change for the better for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 and nab that special gold medal for your Destiny!
On my Youtube channel: https://youtu.be/nSHZejqHKXM
雅士萊 班 表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一直忘記跟大家分享我在《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的專欄。《料理台灣》是雙月刊,2020年的三四月、五六月、七八月這三期,我都在談 #在地,也因為二月時開始寫第一篇在地的連載文章,才起心動念做了Taster 美食加 的「在地進行式」專題。
半年的時間拖了很長,現在一次把三篇文章貼給大家看,會比較連貫,也希望大家會喜歡。
—
以下三篇原文刊載於《料理台灣》第50期、第51期、第52期
/回溯「在地」興起的推理過程/
日本和牛的沙朗肉片,捲起生蠔醬與酸黃瓜,上頭一撮黑光燦爛的小山,是魚子醬。儼然奢華感的經典符號,任何餐廳的任何料理,需要爭取客人多一點點的認同與滿足時,就會放上這一粒粒烏亮晶瑩的珍饈。
現時在台灣的餐廳吃飯,你嚐到的魚子醬有高概率產自台灣本土。
訝異嗎?吃貨早就見怪不怪。畢竟,台灣已有義式手工乳酪坊,用台灣牧場的優質生乳新鮮製作莫札瑞拉起司(Mozarella)或布拉塔起司(Burrata);台灣也有歐式風乾熟肉工坊,用台灣豬進行義式培根(Pancetta)、義式沙拉米香腸(Salami)、西班牙煙燻紅椒臘腸(Chorizo)等等加工。台灣是新興葡萄酒產區,台灣產葡萄酒近年來屢屢在國際競賽脫穎而出;台灣產可可製作的精品巧克力逐漸打開知名度,台灣的咖啡業界人才濟濟,更不用提台灣的茶,向來享譽世界。
米其林星級餐廳擁抱本土食材,台灣的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太好發揮了。攤開台灣幾間指標性西餐廳的菜單, 主菜不想出牛排要出什麼?台灣的品牌雞、品牌豬本來就好用,想獵奇一點,屏東乳鴿一度曝光率極高,胭脂鴨近來竄起,鵝有之、羊有之,甚至連鴕鳥都登場。過貓、山蘇不唯山產店愛用,皇宮菜、龍鬚菜被換上新風貌,以前看著稀奇的晚香玉筍、火龍果花,在季節允許時也能變身固定班底。主廚去崁仔頂挑魚買魚,台灣好的漁獲做成生魚片毫不遜色,日本料理店還用台灣產柴魚來做高湯呢。
如此洶湧翻騰的在地風潮,除了選用台灣產食材,還表現在文化認同上。皮蛋豆腐可以拿來拆解再重組,錦上添花一匙魚子醬(台灣產的,當然),就是星級餐廳的開胃菜;牛排主菜做膩了,結合上沙茶醬,就產生沙茶牛肉的趣味;麻辣鍋繁複沉鬱的辛香,也能被鎖進醬汁裡,優雅襯托鴨肉。台灣的飲食文化,成為主廚揮灑創作的靈感資料庫。
上述種種顯得理所當然,或有讀者閱讀至此,以為我在說廢話。其實我正在採取一種倒敘法。沒有錯,「在地」很夯,「在地」政治正確,大前提已經被建立起來了,而我們要問,它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
回溯這個過程,有點像瞎子摸象。「在地」起一個頭,拉起來才知關鍵詞是一整串,慢食(slow food)、本土飲食主義者(locavore)、從產地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牽涉的議題一個扣一個,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分析的角度有如萬花筒,折射出農牧業、生態學、貿易、經濟學、社會學等等領域。
可不可以單純從「愛吃」出發?
尤其,當你明白,「吃在地」的一位代表性人物,美國的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緣由,只是因為她很喜歡在家做菜招待親朋好友……
/在地、反文化運動與美國慢食教母/
說起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故事,必須回到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盛行的美國。彼時的柏克萊校園充斥著搖滾樂、性解放與學生抗爭,大四生愛莉絲.華特斯與她的「言論自由運動」男友大衛.戈因斯(David Goines)住在一起。那是1966年。
華特斯與戈因斯的公寓成了某種知識份子沙龍。言論自由運動的老鳥們會聚集在這裡,享用華特斯精心烹調的蝸牛或巧克力慕絲,這類當時頗不尋常的法國食物。華特絲非常受不了她的革命同志老是啃白麵包與工業火腿做的三明治,「單單政治上的解放、性事上的解放是不夠的,你必須解放所有感官。」
華特斯對於食物滋味的追求,源自1965年的一趟法國行。1950年代起,美國餐桌已被冷凍食品霸佔,華特斯震驚於法國人是如何在乎食物,在乎地買、在乎地烹、在乎地上館子,她對食物的感官幡然覺醒。在一間布列塔尼的鄉村石屋裡,她親眼看到餐廳的男主人抓了一隻活跳跳的鱒魚,送到她面前,趕回廚房,不消多久,就與庭院裡現摘的蔬菜一起作為主菜正式登場。這簡直是一種天啓:當季在地食材在最新鮮的狀態下被調理,有多麽美味。
「帕妮絲之家」真正誕生,必須等到1971年。華特斯已經與戈因斯分手,改和另一位柏克萊校友湯姆.勒迪(Tom Luddy)同居,他們主持的晚餐派對更加盛大了。勒迪經營一藝術電影院,在藝文圈、電影圈人脈甚廣,華特斯因此認識了她的餐廳投資人、勒迪的好友與柏克萊的年輕教授保羅.阿朗托(Paul Aratow)。阿朗托為華特斯注入現金與信心,整修了一棟老屋,雇用了一位主廚,華特斯辭去蒙特梭利老師的工作,擔任外場經理。1971年8月28日,帕妮絲之家開門大吉,端上法式肉派、鴨肉與橄欖及沙拉、杏仁塔,三道菜的套餐售價三塊九毛五美元。
帕妮絲之家很快就大獲成功。文人雅士都來了,還有客人專程從舊金山出城來吃飯,前所未見。這種簡單直接、用心烹調、注重食材品質的料理,當時令人耳目一新,和東岸的高級法餐或家庭裡的電視餐完全不同。華特斯也很快就理解到,她不能用美國工業化農業生產出來的食材,滋味差太多了,她必須仰賴在地小農,唯有他們才在乎風味。
華特斯與帕妮絲之家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風味大旗的號召下,許多美國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吃得更好、過上更好的生活。60年代以降的反文化運動,至此也與傳統上美食(gourmet)的追求合流,個人消費選擇服膺於風味的統治。「好吃」也添上了更複雜的意涵,「在地」則是其一。(未完待續)
/美味是在地的終極目標?/
上一回說到,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地」成為美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價值,四十年來躍為主流,強調在地當季食材並融入美國多元文化的「新美式料理」(New American Cuisine) 也堂堂誕生,開枝散葉。
閱讀這段歷史,我不免想到台灣飲食圈近幾年火紅的「台灣味」。二相對照,確有相似脈絡,尤其目前台灣味的論述是以西餐作為火車頭,江振誠主廚與「RAW」餐廳的聲量最大,與RAW性質相近的餐廳大多是以法式烹飪技法詮釋在地食材,這與帕妮絲之家的基本設定並無二致。這當然是簡化後的陳述,台灣過去幾年的在地風潮不能只歸咎於一人一事,物產、職人、工藝的互相串連都造就了台灣味的暢旺,吃在地、烹在地也不是新時代的發明,然而若要謂喚起問題意識、梳理身份認同,以西餐作為主軸的台灣味探討確實構成在地風潮的重要論述。
同樣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國家,如果說美國透過飲食發掘自我的過程走在台灣前面,其有關在地飲食運動的討論值得台灣借鏡。首先,帕妮絲之家的成功,代表二種價值觀的匯流:傳統美食家崇尚法餐的美學賞析,以及60年代以降反文化運動對於工業化食品的厭惡。足以統合二種平行觀點的堅強理由,正是美味。換言之,不論是偏好高級法餐的上流階級,或是左派理想的革命份子,都認同「運用在地當季食材用心烹調的料理比較好吃」。這就是主流形成的起點。再者,「好吃」的內涵也變得更複雜了,從此以後,選擇食物的價值判斷多了某些政治意味,當你站在超市貨架前,你會拾起恆春洋蔥、放下美國洋蔥;當你閱覽餐廳菜單時,你會注視彰化胭脂鴨、忽略澳洲牛小排。如此選擇的原因,除了味道,可能還有以下考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縮短食物哩程、支持在地小農、更營養更健康。
然而,對於吃貨(foodie)而言,支持在地的壓倒性理由仍然是味道:在地食材最新鮮、最有風味,因此具有美學上的巨大優勢。如果美味才是終極目標,小心,美味也會回過頭來推翻在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矛盾,在異國食材上最明顯,好比為了追求西西里菜的正統滋味,不得不使用產自當地的橄欖油與鹽漬酸豆;台灣的日本料理餐廳,仍然崇尚築地市場直送的魚鮮。台灣產的葡萄酒、魚子醬,如果最佳品質仍無法比擬國際水準,就會被自家人嗤之以鼻:不應該為用而用。
面對「美味」,環境保護、永續發展、身體健康未必不可拋。兼顧是理想,不能兼顧的時候呢?雖然沒有必要一刀二斷,複雜的價值判斷,我仍在內心辯論。
—
同場加映:
Taster 美食加 #在地進行式 專題:
https://taster.life/2020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