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
實在很佩服這世界上某些人的無恥.
.
在人類世界中,死傷人數如此大的浩劫,直到現在,各國領袖還在坐在圓桌上討論他的起源是什麼.
.
這簡直是人類史上最悲傷的玩笑.
.
曾經有一度人們接近真相,不過那探求的路徑,被迅速的否決掉了,這得拜三種人之賜,第一種,中國人的隱匿,第二種,媚中者的美化,使得人們擱置懷疑,曝露在一種惶惶然不覺得危險之中,第三種,一群自詡為高級知識份子的傲慢.
.
比起真相,他們更在意探究真相的危險,比如病毒來自實驗室,或是一種生化武器,他們將各種推測都視為是陰謀論,各種懷疑都斥為毫無根據,他們採取的行為不是反駁,而是「不允許」,因為不可能,所以沒有討論的必要,我不允許你將病毒朝著人造或人為的方向去想,接著,他們阻止那種想法,伐去那種念頭的產生,搭配著臉書的言論審查,和他們愚蠢的腦袋特有的鄙夷的表情.
.
他們擔憂思維定性在某一個焦點上,將會引起仇恨,就像武漢肺炎不能稱為武漢肺炎,你不能說病毒來自中國,並將病毒的名稱去中國化,他們擔憂這些說法會引起恐慌和對立,諷刺的是,病毒已經使人們這麼做了,而唯一的解藥,真相,認知的慾望,被他們當作毒藥.
.
他們把使人們腦袋存在一片空白與未知,當成一種解救的春藥,然後無可救藥的去封住他人的嘴巴達成一種愚蠢的高潮.
.
這些高級知識份子的傲慢,其實是一種對於真相的苛求,以及對於真實的潔癖感,當每一種真實都是藉由污垢累積而成,那麼,反對任何汙垢其實就是否定真相.
.
後真相的時代,不,這不為真,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去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近乎於愚民的時代.
.
誠如任何科學或定理,都是藉由懷疑和假說而來,任何文學的書寫作品,都來自於詩人的試圖感受,當蘋果落下來砸中了牛頓的腦袋,你不試著勾起求知慾,懷疑為什麼,任何定理都沒有產生的可能,阻止人們思考,伐去人們的求真的慾望,本質上,即是一種荒謬的酷刑,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人類不應也不該做的事.
.
阻止人們懷疑,禁止人們探求真相.
.
將人們的認知停留在一種不準確的狀態,如同禁止他在黑夜迷霧之中,下錨,鼓勵人們繼續迷失.
.
如你認知那是實驗室洩漏的病毒,你升起的警戒心必然比無知者所提倡的自然病毒生成論還要高,如你認知到那是生化武器,那你更可能會把口罩戴上去,我們必須知道的是,麻痺人的認知比一個恐懼的人還要來的不理性,當你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根本一無所知,或被封鎖到只能是一種「不得而知」,就像陽光下的恐怖與黑夜裡的恐怖,黑夜裡的恐怖相較於幽閉密室裡的恐怖.
.
真正的恐怖,就是不知道.
.
真正的悲傷,就是什麼也不知道的死去.
.
真正的仇恨,就是你不被允許憤怒.
.
就像乎麻或者喝酒,麻醉或是吸毒,這些高級知識份子,或者我們說,其實是無知者,他們其實幹的事,就是逃避.
.
沒有病毒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以外的選項,他們生理上無法相信人性的邪惡,換句話說,他們其實是在否定病毒的存在,在一個接著一個缺氧而倒下的人群之中,他們快樂的,樂觀的認為,這是一場意外.
.
是無法解釋的迷因,不能說的秘密,不可以被探討的上帝的懲罰.
.
如此,他們的世界依然和諧而且安穩.
.
無知者,有潔癖的無知者,他們不否定真相,只是阻止任何人去探求真相而已,他們讓那真相漂流在可有可無之間,當唯一知道沾有刀子去處的兇手,擦掉了手上的血漬,無知者們要求絕對的證明,毫無錯誤的正確,就顯然是個joke.
.
換句話說,當兇手不說或不願意承認,那麼所有真相都禁止存在,因為每個靠近真相的人都是不完美的.
.
真是一群完美的共犯.
.
真相,是沒有選擇性的,真相,不是「我讓你知道你才能知道」,真相,是沒有時間差的,沒有時序性,「現在不是知道的時候」or「現在你可以知道了」.
.
現在,就是見證人類腐敗的時刻.
.
神父很榮幸,在當初他們消滅真相起源的時候,成為被檢舉而且刪文的那一個,他們成功了,好一陣子,人們好像忘了病毒是從哪來的這件事,為什麼會有病毒,好像不太重要了.
.
我想舉起杯子,與當初一同探究真相,而被千夫所指的人們一同慶賀,當我們發表病毒來自實驗室,和軍方有關的時候,多年以後,他們終於喊了一聲,「是的,不排除可能」.
.
彭佩奧在近來接受福斯新聞訪問,他說,
.
「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知道他們在那個實驗室裡從事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的工作,同時進行軍事活動與他們所謂的民間研究.」
.
他說:「我去年春天就已經知道,在我首度透露有重大證據指病毒是由武漢實驗室外洩時。我們知道那裡有人生病,實驗室裡有研究員病了,我們知道他們當時正在進行功能增益研究,本質上讓病毒變得更具傳染性,或許更致命,現任政府有必要繼續追查.」
.
敬所有探究真相而被詆毀與中傷,嘲諷與禁言的brother們,然後,別忘了記得撒一泡尿.
.
淋在那些無知又自認為代表某種權威的蠢蛋頭上,你知道的,這有助於世界和平,
.
也有助於真相,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leesuiho #陳渝潔 #TerryTu
tomoyo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敬真相一杯】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隱匿詩人生病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出版的新書
《聽見書店的聲音vol.3--在青春的路上,遇見書店》還燙手哦!快來支持購買。
無論如河書店所刊全文如下:
【從有河到如河,透過書店所看到的人文風景】
作者:梁秀眉
從一首 匿隱的詩說起
醫生說
如果你做化療又做放療
你的五年存活率將會有七成
如果你只做放療
你的五年存活率將會有六成
如果你生機飲食而且運動
多散步、少滑手機
你的存活率將會再增加一成
如果你扶老太婆過馬路
去海灘撿垃圾
捐款給流浪動物
如果你每天睡前數星星
用喜悅迎接清晨的陽光
以淚珠澆灌路旁的野花
如果你養小孩、養父母
養貓狗兔子老鼠
繳房貸、車貸
包二奶
如果你看誰都不順眼
想踢爆每個路人的屁股
如果你四肢健全
卻老是搭乘殘障電梯、坐博愛座
如果你不擅長拒絕又經常悔恨
如果你無法把插隊的大嬸痛罵一頓
如果你寫詩
如果你沒有朋友
如果你邊開車邊喝酒
嗑藥之後在街上夢遊
那麼,你的存活率將會是……
零。
是的,醫生!
所有的生命終將逝去
我們的存活率都會是零
而這正是我們所能享有的
最大的恩典與治療
謝天謝地
在承接有河不可之前,我是精神科臨床護理老師,有次獲邀參加臨床教學觀摩課程,我的題目是《藝術治療於社區護理學的運用與護理實踐》的教學經驗分享。其中有位老師在加護病房帶學生實習的教學觀摩內容讓我印象深刻,她臨床教學非常靈活,作業也十分創新,她讓學生畫出個案的全身像,用圖解的方式整理出個案的病理問題、藥物與各種治療與檢查。這份優良作業的案例,寫的是一位癌末患者,已錯過積極治療的時機,但他仍然作了化療、放療,治療半年後死於加護病房。學生作業巨細靡遺寫出他死前所接受的各種治療,記錄著化療導致免疫力低,感染合併症、心肺衰竭插管而後急救不治的過程。當時大家紛紛驚嘆著老師教學策略的創新與用心,我卻驚訝於看到「病」沒看到「人」的現象,活生生的展現在我面前。
在護理臨床照護個案,經常看到許多「無效醫療」所產生的宛如地獄的現場,醫護人員泰然自若的快速工作,隔絕感覺停止深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醫院龐大結構的小螺絲丁,稱職的完成手頭上的工作。
我從來不認為,病「人」只是醫護手頭上的工作。學習醫護學理固然重要,但那份「優良」作業是一個人的生命,講的是無法接受癌症已到末期,最後全身插滿各種管路而「慘死」的病人故事。每一個人的生命,有一天必然走到盡頭,我們難道沒有更好面對死亡的方法?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這本書有一個重要的提問:「有個數字值得深思,生命末期的最後二周有10%的病人還在打化療,60%的病人在最後二個月還在拚化療。仔細想想,醫師或病人皆應該反省為什麼不能降低此數字。」但醫護在被剝削的勞動環境有條件「反省」嗎?與其期待醫院這龐大的體制巨獸改變,我認為民眾的覺醒才是答案。這也是書店力推「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台大醫院 蔡兆勳醫師舉辨一系列講座,邀請民眾及早思考死亡的原因。
末期癌症病人、家屬無法接受死亡的必然到來,加上社會鼓勵生命鬥士這種奇蹟故事,不管癌症進程到哪,都要力拼治療;而醫師若不積極治療,面對家屬與疾病也會充滿無力感與罪惡感。隱匿的這首< 存活率計算方式 >彷彿像是一場對話般,把我在醫院現場感受到的荒謬寫得再清楚不過了。「對話」這詞也許不精準,卻是我內在的感受。接手有河,成為無論如河,書店作為一個有機發展的連續體,許多次,我都有種穿越時空對話的錯覺。醫院是生老病死必經之所,缺乏人文反思的醫療,將讓人深陷「活不好也死不了」的處境而不自覺。無論是我創辨基護工會或是接手書店,我都意圖在醫療體制外,開拓護病之間對話空間,尋找一個醫護人文繁花盛開的精神花園。「有河不可」因隱匿生病而轉手,「無論如河」因燃燒護理魂的動能而接手書店,這一切似乎有著難以言說的巧合。
「書店」存在於有河與如河之間,透過書店所看到的人文風景,療癒我組織基護工會的挫折而來的傷痛,也豐富了我的世界。當時有河轉讓的條件是接手所有的書與物品,裝潢與名字要重新更換。前店主詹正德的選書品味極佳,我重新裝修後,需決定這些書的去留,即便有些書對我很陌生,但我還是選擇保留了大部份的書。這些書在我經營書店過程中,一再擴充了我的視野。
書店為求生存,採複合式經營,也賣咖啡餐點,但書與其他商品不同,其他商品代表的只是賺到多少錢,而買書、賣書之間常常形成有形或無形的交流。我們會為了賣出去喜愛的書而欣喜,而賣出有河所留下來的書,我們也會去查找這是一本怎樣的書,決定是否再進書,從中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在我死前,我想要……》就是一本這樣的書,華裔藝術家張凱蒂在親如母親的長輩驟然離世後,開始思索死亡。她將紐奧良一棟荒廢建築牆面改造成一塊巨型黑板,用噴漆寫下「在我死前,我想要……」(Before I Die, I Want to...)的句子,並附上粉筆。這項動人的計畫在全球各地展開活動,我們因為有客人買了這本書而認識這項計劃,也在書店陽台設立了巨型黑板的裝置藝術,讓人們來到書店可以駐足寫下遺願與夢想,提醒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有河留下的不只是書,還有因有河的舊緣而再度到店裡的客人。書裡的作者出現在店裡,與我們產生各種交流與合作,像是一場華麗的夢境。我對「有河不可」書店充滿感激,即便開書店經歷各種艱難,經濟狀況屢屢拉警報,但精神層次的提升與各種故事的開展,讓我感激這份遇合,書店是超越夢想不可置信的美好存在。我從護校一路摸索到心理研究所,求學之路曲折無人引導,與各種書的相遇餵養了我的靈魂,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還記得少女時期參加聯合文學舉辨的文藝營,見到許多詩人、作者的興奮之情,而今開書店有幸延續前緣。像是詩人管管就是當時文藝營的老師,我們將在12/7結合戲劇美學的元素,合辨一場別開生面的河岸詩會。我曾經是一人一故事劇團的團員,想要在書店推廣一人一故事劇場,將原來有河的玻璃門改成往外推的形式,讓觀音山淡水河成為最美的舞台背景,也讓更多可能性進場,讓書店的故事繼續延續下去,而故事未完,待續中…。
隱匿詩人生病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出版的新書
《聽見書店的聲音vol.3--在青春的路上,遇見書店》還燙手哦!快來支持購買。
無論如河書店所刊全文如下:
【從有河到如河,透過書店所看到的人文風景】
作者:梁秀眉
從一首 匿隱的詩說起
醫生說
如果你做化療又做放療
你的五年存活率將會有七成
如果你只做放療
你的五年存活率將會有六成
如果你生機飲食而且運動
多散步、少滑手機
你的存活率將會再增加一成
如果你扶老太婆過馬路
去海灘撿垃圾
捐款給流浪動物
如果你每天睡前數星星
用喜悅迎接清晨的陽光
以淚珠澆灌路旁的野花
如果你養小孩、養父母
養貓狗兔子老鼠
繳房貸、車貸
包二奶
如果你看誰都不順眼
想踢爆每個路人的屁股
如果你四肢健全
卻老是搭乘殘障電梯、坐博愛座
如果你不擅長拒絕又經常悔恨
如果你無法把插隊的大嬸痛罵一頓
如果你寫詩
如果你沒有朋友
如果你邊開車邊喝酒
嗑藥之後在街上夢遊
那麼,你的存活率將會是……
零。
是的,醫生!
所有的生命終將逝去
我們的存活率都會是零
而這正是我們所能享有的
最大的恩典與治療
謝天謝地
在承接有河不可之前,我是精神科臨床護理老師,有次獲邀參加臨床教學觀摩課程,我的題目是《藝術治療於社區護理學的運用與護理實踐》的教學經驗分享。其中有位老師在加護病房帶學生實習的教學觀摩內容讓我印象深刻,她臨床教學非常靈活,作業也十分創新,她讓學生畫出個案的全身像,用圖解的方式整理出個案的病理問題、藥物與各種治療與檢查。這份優良作業的案例,寫的是一位癌末患者,已錯過積極治療的時機,但他仍然作了化療、放療,治療半年後死於加護病房。學生作業巨細靡遺寫出他死前所接受的各種治療,記錄著化療導致免疫力低,感染合併症、心肺衰竭插管而後急救不治的過程。當時大家紛紛驚嘆著老師教學策略的創新與用心,我卻驚訝於看到「病」沒看到「人」的現象,活生生的展現在我面前。
在護理臨床照護個案,經常看到許多「無效醫療」所產生的宛如地獄的現場,醫護人員泰然自若的快速工作,隔絕感覺停止深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醫院龐大結構的小螺絲丁,稱職的完成手頭上的工作。
我從來不認為,病「人」只是醫護手頭上的工作。學習醫護學理固然重要,但那份「優良」作業是一個人的生命,講的是無法接受癌症已到末期,最後全身插滿各種管路而「慘死」的病人故事。每一個人的生命,有一天必然走到盡頭,我們難道沒有更好面對死亡的方法?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這本書有一個重要的提問:「有個數字值得深思,生命末期的最後二周有10%的病人還在打化療,60%的病人在最後二個月還在拚化療。仔細想想,醫師或病人皆應該反省為什麼不能降低此數字。」但醫護在被剝削的勞動環境有條件「反省」嗎?與其期待醫院這龐大的體制巨獸改變,我認為民眾的覺醒才是答案。這也是書店力推「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台大醫院 蔡兆勳醫師舉辨一系列講座,邀請民眾及早思考死亡的原因。
末期癌症病人、家屬無法接受死亡的必然到來,加上社會鼓勵生命鬥士這種奇蹟故事,不管癌症進程到哪,都要力拼治療;而醫師若不積極治療,面對家屬與疾病也會充滿無力感與罪惡感。隱匿的這首< 存活率計算方式 >彷彿像是一場對話般,把我在醫院現場感受到的荒謬寫得再清楚不過了。「對話」這詞也許不精準,卻是我內在的感受。接手有河,成為無論如河,書店作為一個有機發展的連續體,許多次,我都有種穿越時空對話的錯覺。醫院是生老病死必經之所,缺乏人文反思的醫療,將讓人深陷「活不好也死不了」的處境而不自覺。無論是我創辨基護工會或是接手書店,我都意圖在醫療體制外,開拓護病之間對話空間,尋找一個醫護人文繁花盛開的精神花園。「有河不可」因隱匿生病而轉手,「無論如河」因燃燒護理魂的動能而接手書店,這一切似乎有著難以言說的巧合。
「書店」存在於有河與如河之間,透過書店所看到的人文風景,療癒我組織基護工會的挫折而來的傷痛,也豐富了我的世界。當時有河轉讓的條件是接手所有的書與物品,裝潢與名字要重新更換。前店主詹正德的選書品味極佳,我重新裝修後,需決定這些書的去留,即便有些書對我很陌生,但我還是選擇保留了大部份的書。這些書在我經營書店過程中,一再擴充了我的視野。
書店為求生存,採複合式經營,也賣咖啡餐點,但書與其他商品不同,其他商品代表的只是賺到多少錢,而買書、賣書之間常常形成有形或無形的交流。我們會為了賣出去喜愛的書而欣喜,而賣出有河所留下來的書,我們也會去查找這是一本怎樣的書,決定是否再進書,從中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在我死前,我想要……》就是一本這樣的書,華裔藝術家張凱蒂在親如母親的長輩驟然離世後,開始思索死亡。她將紐奧良一棟荒廢建築牆面改造成一塊巨型黑板,用噴漆寫下「在我死前,我想要……」(Before I Die, I Want to...)的句子,並附上粉筆。這項動人的計畫在全球各地展開活動,我們因為有客人買了這本書而認識這項計劃,也在書店陽台設立了巨型黑板的裝置藝術,讓人們來到書店可以駐足寫下遺願與夢想,提醒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有河留下的不只是書,還有因有河的舊緣而再度到店裡的客人。書裡的作者出現在店裡,與我們產生各種交流與合作,像是一場華麗的夢境。我對「有河不可」書店充滿感激,即便開書店經歷各種艱難,經濟狀況屢屢拉警報,但精神層次的提升與各種故事的開展,讓我感激這份遇合,書店是超越夢想不可置信的美好存在。我從護校一路摸索到心理研究所,求學之路曲折無人引導,與各種書的相遇餵養了我的靈魂,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還記得少女時期參加聯合文學舉辨的文藝營,見到許多詩人、作者的興奮之情,而今開書店有幸延續前緣。像是詩人管管就是當時文藝營的老師,我們將在12/7結合戲劇美學的元素,合辨一場別開生面的河岸詩會。我曾經是一人一故事劇團的團員,想要在書店推廣一人一故事劇場,將原來有河的玻璃門改成往外推的形式,讓觀音山淡水河成為最美的舞台背景,也讓更多可能性進場,讓書店的故事繼續延續下去,而故事未完,待續中…。
隱匿詩人生病 在 隱匿詩人生病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隱匿詩人生病」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自由副刊】【書與人】隱匿隱匿的現在- ... 詩人隱匿與影評人詹正德自2006年到2017年,在淡水河畔開了「… ... <看更多>
隱匿詩人生病 在 隱匿詩人生病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隱匿詩人生病」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自由副刊】【書與人】隱匿隱匿的現在- ... 詩人隱匿與影評人詹正德自2006年到2017年,在淡水河畔開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