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巴黎》(Synonymes ,2019)的主角約亞夫不像是一個地球人,像是剛抵達地球,尚在學習人類行為、生活模式的外星人。來自以色列的他,選擇在巴黎定居是為了徹底揮別過去。他不願多談軍旅生涯的際遇,也拒講希伯來語,只是再三強調以色列是一個注定在他有生之年會被消滅的國家。
.
電影之初,我們看到他像是在跳現代舞一樣,裸身在一所空屋裡面四處奔竄。然後,一對情侶沒來由地出現供他衣物與錢財。這部電影,基本上就是這種調調,一切的出現與消逝,都是那麼任性而自由的,無法理性判讀。
.
約亞夫習慣以背誦同義詞(Synonymes)的方式來學習法語,經常一人在街上喃喃自語,遊走在塞納河畔、聖母院等地。隨性的攝影鏡頭完全無法展現他與空間的關係,這是對生活不適應、與環境格格不入的表徵。然而,創作者的母題卻是等到片末才越來越清晰。
.
近年,許多歐洲導演一窩蜂聚焦移民問題時,經常是換湯不換藥的人道主義關懷或政治社會批判。本片的切入角度卻堪稱獨樹一幟,導演那達夫.拉匹(Nadav Lapid)顯然習慣拐一個大彎,不求人直接理解,而希望觀者能「越想越不對」。
.
好比,讓我們看見高舉自由、平等、博愛大旗的法國人竟要求移民者必須要學會高唱具有軍國主義色彩的〈馬賽曲〉。雖然是法國國歌,但歌詞中「什麼!這一幫外國鬼子,在我們家鄉稱霸!」這類歌詞,盡是18世紀的落後價值觀。
.
而約亞夫千方百計想要逃離的以色列,卻正是處在法國國歌的狀態之下。導演並沒有明說約亞夫在以色列服役當中遭遇到的挫折,但從他屢屢談到自己對特洛伊王子赫克特(Hector)的同理,便可推敲他其實更願意站在弱者一方。
.
《出走巴黎》是一部很怪異的電影,它很迂迴、很不討好、很不取巧。它不適合每一個觀眾,我猜導演可能也不在乎大眾的看法。說這部電影是關於「身分認同」,好像不足夠也不夠生動,或許可以說,這部電影是關於不同、不適應、不妥協、不相容、不協調。
.
.
《出走巴黎》(2019):不同、不適應、不妥協、不相容、不協調
https://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7858186
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
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出走巴黎
#Synonymes
際遇同義詞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出走巴黎》(Synonymes ,2019)的主角約亞夫不像是一個地球人,像是剛抵達地球,尚在學習人類行為、生活模式的外星人。來自以色列的他,選擇在巴黎定居是為了徹底揮別過去。他不願多談軍旅生涯的際遇,也拒講希伯來語,只是再三強調以色列是一個注定在他有生之年會被消滅的國家。
.
電影之初,我們看到他像是在跳現代舞一樣,裸身在一所空屋裡面四處奔竄。然後,一對情侶沒來由地出現供他衣物與錢財。這部電影,基本上就是這種調調,一切的出現與消逝,都是那麼任性而自由的,無法理性判讀。
.
約亞夫習慣以背誦同義詞(Synonymes)的方式來學習法語,經常一人在街上喃喃自語,遊走在塞納河畔、聖母院等地。隨性的攝影鏡頭完全無法展現他與空間的關係,這是對生活不適應、與環境格格不入的表徵。然而,創作者的母題卻是等到片末才越來越清晰。
.
近年,許多歐洲導演一窩蜂聚焦移民問題時,經常是換湯不換藥的人道主義關懷或政治社會批判。本片的切入角度卻堪稱獨樹一幟,導演那達夫.拉匹(Nadav Lapid)顯然習慣拐一個大彎,不求人直接理解,而希望觀者能「越想越不對」。
.
好比,讓我們看見高舉自由、平等、博愛大旗的法國人竟要求移民者必須要學會高唱具有軍國主義色彩的〈馬賽曲〉。雖然是法國國歌,但歌詞中「什麼!這一幫外國鬼子,在我們家鄉稱霸!」這類歌詞,盡是18世紀的落後價值觀。
.
而約亞夫千方百計想要逃離的以色列,卻正是處在法國國歌的狀態之下。導演並沒有明說約亞夫在以色列服役當中遭遇到的挫折,但從他屢屢談到自己對特洛伊王子赫克特(Hector)的同理,便可推敲他其實更願意站在弱者一方。
.
《出走巴黎》是一部很怪異的電影,它很迂迴、很不討好、很不取巧。它不適合每一個觀眾,我猜導演可能也不在乎大眾的看法。說這部電影是關於「身分認同」,好像不足夠也不夠生動,或許可以說,這部電影是關於不同、不適應、不妥協、不相容、不協調。
.
.
《出走巴黎》(2019):不同、不適應、不妥協、不相容、不協調
https://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7858186
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
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出走巴黎
#Synonymes
際遇同義詞 在 陳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同病相憐]
早期的戀愛,我愛上的都是有著「痛苦遭遇」的人,不幸的童年、悲傷的過往、精神上的創傷、難以啟齒的身世,貧窮、失意、憂鬱、甚至躁鬱,無論是精神上、肉體上、人生際遇、感情經歷,不但複雜、而且飽含痛苦,我總是吸引這樣的人,也為這樣的人著迷,我根深蒂固認定自己有著與他人不同的過往,一般人無法理解我(但何謂一般人?)我甚至會在聽聞一個人悲傷的過往時,忍不住地愛上了她/他,我以為那樣的人才能感同身受。但實際的經驗卻是,我們因痛苦而相互吸引,最終卻都是想要得到對方的疼惜、理解與幫助,甚至可以說,我們的愛是建立在「渴望被愛」「期盼被拯救」之上,而彼此卻都還沒有具備能夠愛人的能力,一開始可以很快理解對方的痛苦(也未必是真的理解),進入關係後,卻因為彼此尚未痊癒的傷,容易懷疑、不安、悲觀、憤怒、憂愁,甚至,因為自己還太過脆弱,無法好好展現理解他人的能力,更遑論有力量去付出愛,一段看似相互契合的戀愛開始了,接下來面對的卻是彼此的傷痛帶來的後遺症,「痛苦的人往往也是危險的」,我與對方皆然,我們尚未從經驗裡解脫,我們還帶著那些舊習,我是習慣被感情勒索,對方若不是習慣進行勒索與控制,就是恐懼親密、無法承擔關係,我們向彼此揭開自己的傷,卻責怪對方沒有因此「更瞭解我」「沒有能力幫助我」,我們因為痛苦而親近,因承受不了痛苦而分離,最後卻導致了彼此另一次的創傷。
愛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同理,然而光有同理心不夠,這份同理若造成的只是勒索,控制,甚至是自己無法自制的退讓、扭曲,會使這個產生愛的人再一次對愛感到恐懼,而習慣以愛進行勒索的人,也會因為無法順遂,若不是看見自己的軟弱而挫折,就是對愛失去信心而逃避,或者變本加厲再一次去尋找「可以控制」的對象。
很長時間裡,我對自己這樣的感情觀覺得困惑與痛苦,我不懂為何當初信誓旦旦愛我的人,最後卻成了我必須逃離,或對方逃離我的狀態,我渴望平靜,卻不自主為強烈的愛欲吸引,我來到痛苦的人身邊,最後卻忍受不了他們的自私與自我中心(我自己又何嘗不是),當時的我還不明白愛是需要能力的,我以為對方不愛我,也以為自己的愛消失了,把愛當作是一種無可避免的「天然災害」,因為自己的性格與過往,將我帶到危險的人身旁,而我自己的存在,對她人也是一種危險。
從來沒人告訴我、甚至教導我,愛是何物,當我們對一個人產生強烈認同、受到吸引,忍不住想幫她、救他、協助他,這是不是就叫做愛?當一個痛苦的人指名了我,當他表明只有我可以給予他愛,只有我是她想要的,我誤以為這是一種「愛的表達」,某些時刻,需要與被需要都變成愛的同義詞,而當需要成為愛的化身,關係裡就充滿「索取」,一開始的付出是因為心疼,後來的付出,就像是不可自制的「盲目」,充滿了身不由己的感受,慢慢掏空自己,最後心神力氣都耗盡,愛也走到盡頭。
而反過來說,對他人而言,我或許也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別人對我,起先是憐惜、心疼,後來就感到壓力,甚至覺得我與他想像根本不同,這份愛似乎成了「壓力」來源,那種「我們握有解開對方心靈的鑰匙」的靈犀相通,卻變成了「我覺得我還沒有準備好與人朝夕相處」的親密障礙。
我們不只是過往傷害的產物,然而那些傷害確實還在我們身上,帶來影響,沒有幾個人有能力在戀愛之前就把自己都治癒好,然而,我們確實應該在戀愛前,對自己有較深的認識,並且從過往經驗裡,汲取出模型、模式或者教訓,我慢慢發現自己對痛苦的人沒有抵抗力,而這代表的就是我創傷的一種模型,我不自覺把「愛情」當作解決人生問題的方式,彷彿是如果我有能力與一個痛苦的人相愛相處,甚至,如果有能力治癒、幫助那個人痛苦,就轉移了我必須處理自己痛苦的壓力,我就是一個有能力去愛的人。然而,多少次失敗、痛苦、一再重複的經驗告訴我,自己的問題還得自己去面對,帶著「拯救」「或求救」的前提去愛,往往只是種下了「埋怨」「失望」「責怪」甚至演變成「新的傷口」。
當意識到所有人都必須對自己負責,我慢慢比較有能力去抗拒「所愛的人」傾注給我的要求,但這還是我的罩門,我依然是容易被控制、被勒索,甚至自己會去招致勒索、招致付出透支的性格,我見不得所愛的人痛苦,我無法分辨在愛情中人我的界線,我還不知道怎樣的付出是正確、足夠、合適的,在此之前,我要懂得分辨靠著「愛的心意無限」但「愛的能力有限」,並且要深切體悟,「溺愛」「縱容」甚至是一廂情願的「幫助」,所有看似無條件的付出,盡可能想滿足對對方,只希望他好起來的念頭,必須做理性的調整,我們愛一個人,不能只是因為「心疼」「在乎」,不能專門去做「不做我會難過的事」,而是要懂得分辨如何去做「對她是好的」,這個好不是讓她滿足或快樂,而是在幫助彼此都成為獨立、自主、成熟、自由的人,能夠幫助彼此都朝這個方向去,才是對愛、對關係、對彼此都好的事。
但這好困難啊,當我們愛一個人時,多希望把所有最美好的都給她,我們多盼望自己可以在她還望經歷傷害前就認識她,多麼渴望自己有能力為她擋下所有一切苦難,然而,這並不可能。可能的是,因為都經歷過痛苦,更懂得辨認痛苦的原貌,痛苦會使人惺惺相惜,但不該讓人彼此縱容、姑息,變成互相拖累、指責,甚至依賴、軟弱、甚至變成感情勒索,我期許自己能夠辨認愛的出現,不再只是用「心疼指數」衡量,甚至誤以為那樣的人才能理解我,後來我漸漸知道,有時太多痛苦的經歷,會扭曲人,甚至使人失去同理他人、分辨是非的能力,甚至失去愛的能力,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花費很長的時間,我逐漸不再受到痛苦的人吸引,或許因為我也懂得了如何與自己的痛苦共處,我也從漫長的時光裡,學習了如何帶著痛苦、卻不為痛苦扭曲(盡可能地辨認出扭曲,慢慢地扭轉回來),同病相憐不再是我愛的標記,更重要的是,我會在生活裡反覆提醒自己,「勒索」與「控制」無所不在,甚至就來自於我習慣於替人著想,習慣以對他人好來躲避罪惡感(這又是我人生另一個巨大的議題),想要有一份成熟的愛與關係,首先竟必須斬斷自己習慣的「惡習」,每一個新的對象,都不該只用習慣方式去愛,每一次的過往,都該成為鏡子,而不是複製的方案,那些因同病相憐產生的戀愛,我都牢牢記得,因為那些是讓我一次一次深刻發現我的問題根深蒂固,不能倚靠一份愛情的來到而「迅速得救」,甚至,有時我必須拒絕某些愛情,才能讓自己避開一次可以預見的「重蹈覆轍」,但已經發生過的經驗,是生命最好的提醒,愛不是救星、不是解藥,而是讓我們認識自己、認識她人最深刻的方式,但有些路是不一定要走的,某些戀愛,也可以再開始之前就辨認出,那更像是我們或對方伸出來的求救繩索,人們總以為只有愛你的人才可能對你無條件的好,所以拼命尋求愛情的幫助,殊不知,有時力量是反過來的,你渴望無條件對你好的人,內心也正渴求你的救援,渴望你無條件地付出。
整理自己、修復自己,並且學著在愛情裡一點一點探索彼此,不要一洩如注地傾倒自己的愛,要讓自己在愛的過程漸漸壯大,也幫助對方壯大起來,有能力去愛的人,不一定要找到「同病相憐」的人,有能力去愛,有能力理解自己,就不會飢渴於被理解與被滿足,而更有能力選擇、有餘欲分辨,愛情更理想的狀態並非相互取暖,而是為對方帶來新的世界,是互相充實,而不是彼此消耗。
那時,愛不再是一種身不由己的狀態,而是全身心的敞開,為的不是得救,而是在付出的過程裡,看到自己與對方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