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林昀儒選手,打出這麼多精采好球,讓我們一起離夢想更近了一步。
挫折是成長的養份,奧運的歷練,一定會讓小林同學變得更強大。
昨晚網路上突然蹦出「林昀儒是不是中國練出來的」話題。
有一派人說,天才少年林昀儒的成就是中國的,不是臺灣的;也有另一派人,對於林昀儒曾前往中國訓練,感到非常驚訝。
所引發的風波,造成林昀儒選手的父親,還必須在銅牌戰前深夜發文,訴說心聲。
這讓人意外發現,原來許多國人並不知道,「移地訓練」是頂尖運動員常有的活動,而「聘請外籍教練」也是體育競技常見的事。
#移地訓練 與 #外籍教練
當選手的技術已經好到某種程度,想要再進步,必須接受新的挑戰。「移地訓練」就是一種提昇的方式。
選手前往其他的國家訓練,可以找到更強的對手,提升實戰經驗,觀摩新的訓練方式,練習適應不同環境,對於培訓時常需要出國比賽的頂尖運動員,很有幫助。
而每個國家在自己比較弱勢的項目,聘請外籍教練,更是帶入新觀念,促進新陳代謝的方式。在世界各國都很常見。
例如中國國家游泳隊,經常到澳洲訓練,不只聘請澳洲教練,甚至在澳洲有一個訓練基地。田徑隊也曾將短跑國手送往美國,接受美國名將強森的指導。而中國棒球隊聘請外籍教練,更是常見的事。
若把範圍擴及職業運動,到外國奮鬥更是頂尖選手的夢幻選擇。
中國籃球一哥姚明,生涯的最高峰都是在美國NBA。中國網球一姊李娜,職業生涯的開始是受到美國企業贊助、在美國訓練。日本人大谷翔平到美國挑戰棒球最高殿堂;韓國人孫興慜到歐洲挑戰足球生涯巔峰。
他們的教練,全部都是「外國人」。
全世界頂尖的籃球、棒球聖殿在美國;足球殿堂在歐洲;練柔道要到日本;跆拳道和射箭在韓國⋯⋯運動員在全世界移動,四處比賽、訓練,尋求更好的教練指導,就是邁向頂尖的必經歷程。
中國是世界桌球第一強權,世界各國要更上一層樓的桌球選手,到中國進行訓練,是非常正常的。
而曾經移地訓練、聘請外國教練的事實,不會直接讓一個選手變成「外國養成的」,更不會變成是「外國的榮譽」。
足球球王梅西出身阿根廷,但年幼時就被西甲名門巴薩隆納青訓系統挖掘,到巴薩受訓。並因為長年在西班牙,取得可代表西班牙國家隊出賽的資格。
雖然西班牙是足球強權,也願意給梅西很優渥的條件。但梅西仍然堅定選擇加入阿根廷國家隊,與阿根廷榮辱與共。
許多人常說,如果梅西加入西班牙代表隊,或許早就已經拿到國家隊的冠軍榮譽。但梅西不曾後悔。
經歷多次國際大賽的挫敗,今年梅西終於得償所望,榮獲美洲盃冠軍。
此時,阿根廷人不會在國內大吵「天才梅西是不是西班牙培養出來的」,西班牙網民也不會四處出征說「這個美洲盃冠軍是西班牙的功勞」
因為大家都知道,是梅西選擇了阿根廷,阿根廷就是梅西願意為之奮鬥的祖國。
在運動科學化、全球化的年代,有實力在國際大賽爭金奪銀的選手,要「百分百國產」一輩子不曾到外國移地訓練,不曾接受外籍教練指導,幾乎不可能。
選手有移籍的權利,各國有實力參與國家隊的選手,不是無法選擇國籍(除了少數極權國家可能有例外),而是願意代表這個國家出賽。
不分族裔、出身,不分參加哪裡的職業隊、訓練基地在哪裡、教練是哪一國人,當選手願意代表國家出賽時,就是選手認同與意願的最直接表達。
有水準、懂體育的文明人,不會在他國選手得獎時去收割。
而愛國的人,也不會因為自家的選手曾經在國外受訓,就斷然認為這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手。
菲律賓舉重選手Hidilyn Diaz Oly,在東京奧運為菲律賓拿下史上第一面金牌。她曾在2019年7月至9月和11月至12月二度來臺灣高雄鼓山高中移地訓練,也和郭婞淳一起訓練過。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向她致賀「菲律賓全國為妳的成就感到自豪」。而臺灣人也向海蒂致賀。
但我們不會說海蒂是臺灣養出來的,也不會說這面金牌算是臺灣的,更不會給海蒂冠上一個「臺灣馬尼拉」的稱號。
柔道選手楊勇緯、連珍羚,都曾經前往日本訓練。連珍羚也有一位日本教練。
跆拳道選手羅嘉翎,曾前往韓國訓練。陪同參加奧運比賽的也是韓國教練。
但我們都看到,在臺灣的好手奪牌之後,日本人沒有跑出來說柔道的金牌銀牌都是日本人;韓國人沒有出來說臺灣的銅牌是韓國人拿到的。
日本媒體、韓國媒體,更不會對我們選手曾經移地訓練大作文章,把我們的選手冠上「日本臺北」「韓國臺北」的稱號。
在臺灣內部,沒有媒體帶風向說「楊勇緯、羅嘉翎不是台灣培育出來的」。
但只要遇上「中國」,各種莫名其妙的亂象就跑出來了。
我們的選手,被中媒冠上「中國台北」「中國人」的帽子,被中國網民稱是中國隊(省隊)的一員。中國網民祝福林昀儒拿牌時,硬要說「希望頒獎台上都是中國人」。
更奇怪的是,連正常的移地訓練,都突然被炒作成「是中國栽培的」,更有奇怪的風向帶往臺灣沒有栽培過林昀儒選手。中國人這樣說,連一部分臺灣人都開始附和。
然而,除了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的國手選拔、訓練之外,體育署的《黃金計畫》更在2019年就投資800萬元培訓林昀儒選手。
一年800萬對職業選手而言不算太多,但世界各國的職業選手,也都不是百分之百由國家支持。
怎麼能因為曾到外國移地訓練,就輕易抹煞臺灣納稅人的支持呢?
我相信所有的國手,在選擇入代表隊時,心裡都很明白,不論別人怎麼稱呼我們,他所代表的就是事實獨立的臺灣。
國家選拔了選手,選手也選擇了國家。
優秀的運動選手,絕對是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的寶貴資產。
不論來自何方,在哪裡訓練、參加什麼職業隊,只要願意參加臺灣的代表隊,他就是我們的選手。
讓優秀的臺灣人被世界看見,是我們的共同目標。這個共同目標,不該因奇怪的帶風向言論被分化。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棠樾牌坊群,位於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為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棠樾的七連座牌坊群,不僅體現了徽文化程朱理學“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內涵極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是徽商縱橫商界三百餘年的重要見證。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
隆 田 拔 林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奧運難民隊 #一群化絕望為希望的運動員
經過一個賽事轉播看好看滿的周末,突然很感謝日本堅持舉辦這場奧運,因為現在實在是太需要運動賽事的正面力量了!每個振奮人心的回擊、每個十年一劍的雕琢、每個化險為夷的淚水。這些運動員不管有沒有奪牌,都很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這麼精采的比賽。
不過有一群運動員,他們訓練場地很克難,到了比賽賽場,他們也沒有「國內民眾」加油打氣。因為他們不屬於任何一國。今天就來介紹奧運難民代表隊,一群化絕望為希望的運動員。
如果你有看開幕,可能會對第二支隊伍感到好奇。他們排在奧運創始國希臘之後,舉的旗幟是奧運會旗,隊服中規中矩,好像沒有單一國家的特色。隊伍裡什麼人種都有,看起來不像是同一個國家來的。沒錯,他們就是成軍第二年的奧運難民代表隊(Refugee Olympic Team,但官方縮寫為EOR)。
#來自肯亞的馬拉松選手催生了難民隊
一切要從一位女性開始講起:「#媞格拉媽媽」(Mama Tegla)。這位出身於肯亞、三屆世界半程馬拉松冠軍得主,在退休後開始投身於運動推廣和慈善。她的家鄉飽受戰火,孩子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她小時候每天得跑上十公里往返學校。)
她在2012年(或更早),向即將擔任國際奧委會IOC新任主席的巴赫(Thomas Bach),展示了這些受到戰火摧殘的戰爭地區,以及難民營的照片。當時巴赫跟她說:
「媞格拉,我希望在某個時候,這些流離失所的孩子能夠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他們和其他孩子沒有不同。」
("Tegla, I would love at some point that these kids who have been displaced can realise that, in this world, they are like any other kids")
隔年,巴赫順利成為IOC主席,他到肯亞拜訪了聯合國難民署的官員,也拜訪了媞格拉所在的卡庫馬難民營(Kakuma camp)運動員訓練中心。他說服了肯亞的官員,讓這些難民得以到更好的地方受訓,並參加里約奧運。因為原本,肯亞政府是不准難民離開難民營的。
巴赫最終完成了對媞格拉的承諾。2016年里約奧運,難民代表隊正式成立。
#從10個人變成29人
#從非洲到拉丁美洲
難民隊的運動員是怎麼選的呢?國際奧委會有個難民運動員奧林匹克獎學金計劃,他們從計畫中的運動員,選出代表參加奧運。選拔的標準也是頗複雜。首先當然要先看你符不符合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難民身分,接著就看你的運動表現。另外也會在競賽項目、性別和所屬地區的平衡代表性當中作取捨。(可能是盡量要多元,要不然大多都是非洲或馬拉松也不太對?)
這些運動員本身來自世界各國,並在現在所在的「東道國」生活和訓練。例如一位阿富汗自行車車手Masomah Ali Zada,之前就是在瑞士的世界自行車中心進行受訓。里約奧運時,難民代表隊才10人。奧運結束後,雖然難民隊一牌未得,但這些選手積極拚戰的表現已經博得喝采。
巴赫說:
「這十位運動員向世界各地的數百萬難民傳遞了希望和包容的信息。並用他們的精神和力量鼓舞了全世界。」
於是在里約奧運結束後,IOC又接續成立了「奧林匹克難民基金會」(Olympic Refuge Foundation),希望提供更多獎學金,給更多需要幫助的青年體育好手們。
經過2016年的成功,今年東京奧運,難民代表隊從10人,增加到29人,是上一屆的三倍之多。他們分別來自13個國家,包含戰火連年的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以及一樣飽受內戰或恐怖分子威脅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蘇丹;還有被稱作「非洲北韓」的厄利垂亞,以及「窮到只剩下石油」的委內瑞拉。
他們有人從南蘇丹逃亡到肯亞,有人從剛果流亡到巴西,有人從伊朗逃亡到德國。有些運動員在原本的國家就有參加奧運,但後來受不了國內的壓迫,或是戰火燒到家中,還是決定要逃離原本的國家,追求更好的生活或訓練。就在昨天,難民隊的伊朗跆拳道選手Kimia Alizadeh,踢進了女子57公斤級跆拳道銅牌戰,很可惜最後以第四名作收,但已經是難民隊離獎牌最近的時刻了。
最後放上這屆難民隊的名單,
大家在看台灣隊比賽之餘,
也可以多多為這些難民們加油。
然後我也在今天的網站上放了兩個短片,
是難民署和IOC為難民隊製作的,
有夠感人和熱血沸騰。
歡迎大家到網站上看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726-2/
2020年東京奧運會難民奧運代表隊
Abdullah Sediqi
來自阿富汗,現居比利時,跆拳道(68公斤)
Ahmad Alikaj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柔道(混合隊)
Ahmad Badreddin Wais
來自敘利亞,現居瑞士,騎自行車(計時賽)
Aker Al Obaidi
來自伊拉克,現居奧地利,摔跤(67 公斤)
Alaa Maso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游泳(自由泳 50m)
Anjelina Nadai Lohalith
來自南蘇丹,現居住在肯尼亞,田徑 (1500m)
Aram Mahmoud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羽毛球(單打)
Cyrille Fagat Tchatchet II
來自喀麥隆,現居英國,舉重(96公斤)
Dina Pouryounes Langeroudi
來自伊朗,現居荷蘭,跆拳道(49公斤)
Dorian Keletela
來自剛果,現居葡萄牙,田徑 (100m)
Eldric Sella Rodriguez
來自委內瑞拉,現居千里達及托巴哥 ,拳擊(75公斤)
Hamoon Derafshipour
來自伊朗,現居加拿大,空手道(67公斤)
Jamal Abdelmaji Eisa Mohammed
來自蘇丹,現居以色列,田徑 (1500m)
James Nyang Chiengjiek
來自南蘇丹,現居肯亞,田徑(400m)
Javad Mahjoub
來自伊朗,現居加拿大,柔道(混合隊)
Kimia Alizadeh
來自伊朗,現居德國,跆拳道(57公斤)
Luna Solomon
來自厄利垂亞,現居瑞士,射擊(空氣槍10m)
Masomah Ali Zada
來自阿富汗,現居法國,騎自行車(計時賽)
Muna Dahouk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柔道(混合隊)
Nigara Shaheen
來自阿富汗,現居俄羅斯,柔道(混合隊)
Paulo Amotun Lokoro
來自南蘇丹,現居住在肯亞,田徑(1500m)
Popole Misenga
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現居巴西,柔道(57公斤、混合隊)
Rose Nathike Likonyen
來自南蘇丹,現居肯亞,田徑(800m)
Saeid Fazloula
來自伊朗,現居德國,獨木舟(500m)
Sanda Aldass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柔道(57公斤)
Tachlowini Gabriyesos
來自厄利垂亞,現居以色列,田徑(馬拉松)
Wael Shueb
來自敘利亞,住在德國,空手道
Wessam Salamana
來自敘利亞,住在德國,拳擊(57公斤)
Yusra Mardini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游泳(100 米蝶泳和自由泳)
開幕時很多國家都不認識?
那你可能需要國際觀察曆
開賣日期和方案還沒正式公佈
https://bit.ly/3yRggs6
填寫前測問卷,第一時間收到開賣通知,還可以享優惠價喔!
隆 田 拔 林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鏡好聽隆重鉅獻 台灣首支田野式Podcast《#路》
路,每天都在走,你好好走路了嗎?
你知道台灣可以在24小時內騎著單車,從海拔接近0m的七星潭,騎上3275m的武嶺,這條全球十大艱難路線之一的單車比賽路徑「Taiwan King of Mountain (KoM)) 」嗎?
-
7/15開始,從你家門口那條路,和我們一起走上山岳歷史古道,行至母語和傳統文化的演進、一起跳入海洋,感受地球剩下70%的未知、再回歸到自身的孤獨探索之路,連結回祖靈呼喚的靈路。
-
💡揭密更多《路》的製作祕辛
►https://bit.ly/3k7EdXP
-
❞ 我們尋找來自四方的引路人,來呈現「路」的多樣性, 讓我們從不同海拔開始,閉上雙眼,暫時關閉多餘的感官,只用雙腳和聽覺,戴上你的耳機旅行,跟著八位引路人,尋找路的可能性。❞
-
🎧️現在就收聽!#鏡好聽原創節目《路》EP00|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https://bit.ly/3jZl5v6
-
#田野式Podcast #這條路我用聽的走完
#廖鴻基 #阿拉喜 #林宗範 #東冬侯溫 #徐嘉君 #伍元和 #簡秀芽 #吳茂成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隆 田 拔 林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棠樾牌坊群,位於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為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棠樾的七連座牌坊群,不僅體現了徽文化程朱理學“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內涵極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是徽商縱橫商界三百餘年的重要見證。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裡,袞繡江南第一鄉”。 1996年,棠樾牌坊群被國務院公佈列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棠樾牌坊群結構佈局都採用嚴格的中軸對稱手法,給人以穩重感,在視覺的焦點處加以強調,精心雕刻。牌坊群兩側保留了永久農田,四周沒有構造物,遠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從農田“拔地而起”,顯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於棠樾村口,其周圍的農田、樹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環境(如古橋)等構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環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選址、建設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築風格確混然一體。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採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既不用釘,又不用鉚,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可曆千百年不倒不敗。
黃山呈坎,又名八卦村。被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北部,距205國道僅5公里,為呈坎鎮政府所在地、現有人口2700餘人。呈坎古名龍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隱、文昌羅氏二兄弟舉家遷此“擇地築是而居”易名呈坎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其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為一體,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著不 同風格的亭、台、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現保存著明清建築100餘處,其中有羅東舒祠、長春社、羅潤坤宅等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精湛的工藝和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彩繪將徽州古建築藝術的古、大、美、雅體現得淋漓盡致。被中外專家和遊人譽為“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呈坎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歷史文化沉澱深厚,至今仍保留著董其昌、林則徐等歷代名人題寫的牌匾30餘塊。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現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推薦目錄;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坐西朝東、背靠大山、地勢高爽、選址完全符合“忱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論;兩條水圳引眾川河水穿街走屍,現仍發揮著消防、排水、洩洪、灌溉等功能;眾種河繞村而過,故而呈坎村橋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優美的環秀橋、明代修建的江南單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橋----隆興橋;十字路口與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著3座打更防盜和節日懸燈照明的明代更樓,由於選址審慎、佈局合理,精心設計、施工,古村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以山為本,以水為魂的山水田園特色顯著。呈坎五街大體平行眾川河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與大街垂直,呈東西走向。街巷全部由花崗條石鋪築,兩側民宅鱗次櫛比、縱橫相接、排列有序、青牆黛瓦、高低錯落、黑白相間、淡雅清秀、長街短巷、犬牙交錯、宛如迷宮、漫步街頭、一步一景、步移景異、無處不景、人在畫中、其樂無窮;呈坎現有宋、元建築各一幢,其一是長春社,宋建明修是徽州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築;其二是羅會泰宅(俗稱老虎潤)為元代建築,呈正方形、高大精美、宛如古堡。呈坎明清建築不僅數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樓、石橋類型多樣,僅三層樓民居現仍保存7幢,尤其是羅會炯宅(羅應鶴官邸)石牌樓門罩;羅會炳宅(俗稱石柱廳)木牌樓門罩、須彌座、高大客廳和獨柱旋轉樓梯;羅長銘宅天井魚池;羅季穎宅雕甍鏤棟;羅來龍宅豬食槽天井;敬老院支祠暗壁樓梯;汪閨秀宅陶瓷水梘;環秀橋水構亭;靈山嶺石構亭以及民宅的斜門、鐵皮門、樓廳美人靠、窗戶遮羞板、石雕、木雕、磚雕以及月梁、梭往、彩繪等,特色顯著;呈坎古村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築,雖遭大量破壞,但仍占黃山市首位,而且類型豐富,風格之獨特,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譽。
隆 田 拔 林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魔界京都】 京都裡的地獄:「#釘拔地藏」的心靈療遇 / 李長潔
.
我們來看看一個普通冷門景點:「釘拔地藏」,也就是「#石像寺」。光聽其稱號,就已能領略此景點的神秘,「#釘拔」,是指拔出鐵釘的動作,而這位地藏則專門替世人拔出惡釘,療癒身心。這其實指涉著京都的聖地治療傳統,人們透過「#空間」、「#神話」、「#心理」的多重實踐,達到紓解世俗身心苦難的作用。
.
▓ #靈場強大的療遇空間
.
心理學家 #河合俊雄 與民俗學家 #鎌田東二(2008)發現,京都作為一個充滿傳奇與傳統的旅遊城市,有許多遊玩體驗,尤其是與寺廟神設相關的故事、儀式,都提供安定療遇的功能作用。河合俊雄找出京都裏的療遇空間,像是:
.
1. 狸谷山不動院
2. 釘抜地蔵
3. 赤山禅院
4. 御蔭神社
5. 六道の辻
6. 伏見稲荷大社
.
這些空間幾乎都號稱靈場強大、靈力無敵。釘拔地藏石像寺,就是其中一個鮮明的案例。
.
千本通的石像寺,大致位於西陣西方,周遭是低矮的典型京都住屋,沒有太多的商業或觀光活動。經過短小參道進入寺內,可以見到庭院中央有座鉗子形狀的拔釘象徵,主殿幽暗地祭祀著地藏,一旁還有整面由八寸釘與鉗子製成的繪馬牆,我到石像寺時正逢傍晚,神秘、神聖的氣氛壟罩境內,崇敬感油然而生。
.
回到寺門口,可以見到不少長者進入寺中參拜,或者,經過時特地停下來面向寺內敬拜。由此可見,釘拔地藏石像寺應是特別「#靈驗」,才能受到如此的關注與敬仰。
.
▓ #聖地或異地:來自於葬地的力量
.
不過,釘拔地藏石像寺的「#靈驗」源自何處呢?河合俊雄認為,來自其「閻魔」的性質。許多地藏信仰都依附著墓地的地緣關係,古時石像寺周邊為京都三大風葬地之一「#蓮台野」,人們會將京都城內過身後的遺體送至千本通東側的風化場待其自然消逝。
.
所以,蓮台野一帶在後世整建時,挖出許多屍骨遺物,在室町時代便立地藏尊供養,以保孤魂安平。從空間的規劃來看,釘拔地藏石像寺是一個特殊的「#境界」,象徵著擾亂世俗的異界,帶有無法掌握的神聖性。
.
▓#釘拔的故事
.
而對鎌田東二而言,不只是生理感官上所產生的異質感,一個異境的生產條件還必須包含「場所的記憶」。一個空間在經過時間歷史的過程後,所累積的故事與敘事,將會發動感覺的增幅,認同的感召,彷彿是聖地地靈的觸動。
.
原本建立在此的地藏,稱為「#苦拔地藏」,有渡化眾生苦難之意。但因為一個靈驗事跡的流傳,賦予此空間更豐富的義涵:
.
在室町時期,有個商人叫紀之国屋道林,在40歲時突然雙手劇痛,無論用任何方式都無法治療,有一天道林來到石像寺向地藏祈願,回家後在睡夢中地藏告訴他,因為道林前世因私怨釘稻草人詛咒他人,因此今生受此惡業果報,現在將此釘拔除。道林醒來後發現自己的手竟然不痛了,跑去石像寺發現在地藏像前竟然放著兩支沾血的鐵釘。從此石像寺能夠為人拔苦除厄的信仰就廣為流傳。
.
▓ #從苦到釘和容器隱喻: 符號的隱密轉換
.
河合隼雄認為,這類「靈驗」的故事(#不可思義的感動),以模糊又容易類比的陳述,成功地剝離日常因果關係,成功地將聖地空間與私人經驗融合。加上釘拔地藏石像寺內的空間配置,如參道的狹小、主境的神秘感、拔除鐵釘的象徵物、滿牆的釘拔繪馬、幽暗的本殿,信眾們可以在參拜的過程中,無意識地將自我投入到聖地的意義中。
.
這無意識過程是一系列符號隱密的轉換、對比、移位。信眾在「非日常、曖昧不明、邊緣」的空間想像裏,接受了從「苦」到「釘」的符號轉換,透過象徵性地拔除鐵釘,將抽象的、人類命運的、較難領悟的「苦難」,過渡到具體的、身體性的、有痛感的、可以表述的「釘」、「血」、「痛」,暗示自我生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地藏菩薩救苦。
.
而地藏的「大地」意涵,也隱含著無盡藏性的母性意識,學者加藤廣隆便形容石像寺的參道與主境有如胎盤容器,從產道到子宮,投射著日本文化心靈中的地母原型。諸般隱密的符號轉換,在無意識間達成了宗教意義上療遇的功能。
.
▓ #不能言語的片刻
.
聖地治療在日本並不少見,也總是包含著歷史空間的累積、神聖空間的經營、神話故事、特殊的儀式、夢境、靈驗故事等元素,這類民俗事務儘管看起來像是迷信或娛樂,但底蘊裏卻蘊藏著宗教性、社會性與人類主體的基本關係,是靈魂與精神隱密的交接。
.
這讓我想到余德慧曾經說的,返身回到處境未言之時,每個人都有自己心靈療遇的通道。
.
#參考書目:
.
1. 河合俊雄(2008):京都「癒しの道」案内,朝日新書。
2. 加藤廣隆. (2011). カウンセリングにおけるトポスのもつ意味: 釘抜地蔵石像寺のトポス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佛教大学大学院紀要. 教育学研究科篇, 39, 85-102。
3. 余德慧. (2001). 詮釋現象心理學.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隆 田 拔 林 在 852郵報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立即贊助《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support-us/
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