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當自己是投資人?──戶外活動的風險管理】
投資者和登山者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其實基本功一模一樣:風險管理。前者賭的是錢,後者賭的是命,雖然真相如此,缺乏登山經驗的大眾或初學者,卻很難將登山活動聯想到「賭命」這個如此嚴肅的字眼。
單日、半日的熱門路線安全性高,即使我們犯了一些錯誤,例如水與糧食帶得不夠、下一場雨弄得渾身濕透,只要保有行動能力,通常還是能夠沿著明確的指標和步道自行下山。
然而習慣了這樣的安全感,當場景切換到截然不同的百岳路線,卻不是所有人都會換一套思考方式,不曉得環境與行程的變數增高,已經悄悄地將他們的性命放上了賭盤。
.
這個年代中,許多新手的錯誤,或許都被商業隊伍的嚮導和協作給默默地承接下來了吧。
2017年我走能高安東軍的時候,因為連假人多的關係,在光頭山崩壁上乖乖地等前方隊伍通過。快輪到我們的時候,後方出現一位嚮導攙扶著一位「零裝」的先生走近,聽那位嚮導苦口婆心的勸告,我才大概了解到情況:這位先生太堅持自己的攝影之道,背負了過重的器材還常常拖隊拍照,最終體力耗盡、步履維艱,於是嚮導只好拆了他的背包分給自己與協作,然後將前方隊伍交給另一位嚮導帶領,自己則一對一隨行,希望在天黑前將他拉到白石池營地。
當下我腦袋冒出無數個問題。這類奇葩的商業隊伍客戶,若不是由嚮導和協作分攤風險,天知道會發生多少的山難?但換個角度想,他起碼報了商業隊伍的行程,不是加入了網路自組隊或獨自勇闖山林,不然 …
※這一段離題了我知道 😂😂
.
話歸正題,如果從投資理財的角度分析登山活動,由於原理相同,應用層面非常廣大,我認為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思考方式。
首先講兩個基本觀念:「風險屬性(risk capacity)」與「風險承受能力(risk tolerance)」。就跟投資一樣,從事登山活動之前,或是審查隊員/客戶資料的時候,務必要先清楚了解到這兩點。(對投資略有接觸的人應該都知道,相關機構的文宣上粉愛用登山活動的照片,其實不是沒道理啊)
「風險屬性」是我們為了達成目標,而必須承擔的風險量。例如爬路邊的石門山大概只需要半小時,登上中央尖山通常卻需要在山裡過夜數日,曝露的風險量級明顯不同,還要考慮到體能、負重能力、應付地形的能力、天氣與中央尖溪的水位。
另一方面,「風險承受能力」則依照我們的背景與想法而定,年齡、體能、目標、家庭、職業都是潛在決定因素,例如體能下滑的長輩不喜單攻行程、立志完百的人即使碰到壞天氣也會執意登頂、有家庭/工作的人一般來說則與超長天數行程無緣。
仿照投資者的屬性,登山者也可分類如下:
▲保守型
對於風險的承受度低,希望無論如何都能保證安全,不喜歡環境變數高的行程。這群人適合走大眾化路線,一天之內可完成且步道設施非常完善,例如北部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中部的大坑風景區、大部分的小百岳與各國家森林遊樂區等。
▲穩健型
可承受風險較保守型為高,喜歡安全中帶些冒險、挑戰的趣味。會爬百岳的大部分都屬於這個族群。
▲積極型
這是不甘委身於傳統路線上的一群登山者,無論心理、生理與技術都能應付高風險的環境,也因為準備充分而不畏懼未知、坎坷的前程。這類登山者以自組隊伍為主,行程目的多為探勘、調查或追求完成一趟行程的最快已知速度等。
.
如果一個人的風險屬性與承受能力不同,該怎麼辦?比如說我們想走南三段,但之前的登山經驗卻只有小百岳,那麼是該誠實地說:你的本錢不夠,翻上稜線之前可能就要慘賠出場了喔!
反之,如果風險承受能力極強,卻走一條不相符的路線,那可能就會刻意不攜帶一些裝備來減輕重量或提高移動速度,或是別人乖乖脫鞋過溪,他卻偏偏要在溪間石頭上跳來跳去通過,都是可能出現的狀況。
但總而言之,投資的風險管理和登山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仔細調查自己的目標行程,再惦惦自己有幾斤幾兩重,切忌好高騖遠。對於剛接觸登山的人們,由於經驗不足,所以容易因為過度自信而在行前與行程中下錯誤決定;這個時候,還是乖乖的去上登山教育課程,或是跟著有經驗的嚮導爬山順便學點東西吧!
.
話說回來也太奇怪了,大家都怕賠錢怕得要命,真的可能賠上一條命的活動卻反而輕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拿面對投資一樣的態度來看登山活動,那我們的登山環境一定會更好吧 (茶)。
陽明山國家公園 步道 志 工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何不當自己是投資人?──戶外活動的風險管理】
投資者和登山者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其實基本功一模一樣:風險管理。前者賭的是錢,後者賭的是命,雖然真相如此,缺乏登山經驗的大眾或初學者,卻很難將登山活動聯想到「賭命」這個如此嚴肅的字眼。
單日、半日的熱門路線安全性高,即使我們犯了一些錯誤,例如水與糧食帶得不夠、下一場雨弄得渾身濕透,只要保有行動能力,通常還是能夠沿著明確的指標和步道自行下山。
然而習慣了這樣的安全感,當場景切換到截然不同的百岳路線,卻不是所有人都會換一套思考方式,不曉得環境與行程的變數增高,已經悄悄地將他們的性命放上了賭盤。
.
這個年代中,許多新手的錯誤,或許都被商業隊伍的嚮導和協作給默默地承接下來了吧。
2017年我走能高安東軍的時候,因為連假人多的關係,在光頭山崩壁上乖乖地等前方隊伍通過。快輪到我們的時候,後方出現一位嚮導攙扶著一位「零裝」的先生走近,聽那位嚮導苦口婆心的勸告,我才大概了解到情況:這位先生太堅持自己的攝影之道,背負了過重的器材還常常拖隊拍照,最終體力耗盡、步履維艱,於是嚮導只好拆了他的背包分給自己與協作,然後將前方隊伍交給另一位嚮導帶領,自己則一對一隨行,希望在天黑前將他拉到白石池營地。
當下我腦袋冒出無數個問題。這類奇葩的商業隊伍客戶,若不是由嚮導和協作分攤風險,天知道會發生多少的山難?但換個角度想,他起碼報了商業隊伍的行程,不是加入了網路自組隊或獨自勇闖山林,不然 …
※這一段離題了我知道 😂😂
.
話歸正題,如果從投資理財的角度分析登山活動,由於原理相同,應用層面非常廣大,我認為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思考方式。
首先講兩個基本觀念:「風險屬性(risk capacity)」與「風險承受能力(risk tolerance)」。就跟投資一樣,從事登山活動之前,或是審查隊員/客戶資料的時候,務必要先清楚了解到這兩點。(對投資略有接觸的人應該都知道,相關機構的文宣上粉愛用登山活動的照片,其實不是沒道理啊)
「風險屬性」是我們為了達成目標,而必須承擔的風險量。例如爬路邊的石門山大概只需要半小時,登上中央尖山通常卻需要在山裡過夜數日,曝露的風險量級明顯不同,還要考慮到體能、負重能力、應付地形的能力、天氣與中央尖溪的水位。
另一方面,「風險承受能力」則依照我們的背景與想法而定,年齡、體能、目標、家庭、職業都是潛在決定因素,例如體能下滑的長輩不喜單攻行程、立志完百的人即使碰到壞天氣也會執意登頂、有家庭/工作的人一般來說則與超長天數行程無緣。
仿照投資者的屬性,登山者也可分類如下:
▲保守型
對於風險的承受度低,希望無論如何都能保證安全,不喜歡環境變數高的行程。這群人適合走大眾化路線,一天之內可完成且步道設施非常完善,例如北部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中部的大坑風景區、大部分的小百岳與各國家森林遊樂區等。
▲穩健型
可承受風險較保守型為高,喜歡安全中帶些冒險、挑戰的趣味。會爬百岳的大部分都屬於這個族群。
▲積極型
這是不甘委身於傳統路線上的一群登山者,無論心理、生理與技術都能應付高風險的環境,也因為準備充分而不畏懼未知、坎坷的前程。這類登山者以自組隊伍為主,行程目的多為探勘、調查或追求完成一趟行程的最快已知速度等。
.
如果一個人的風險屬性與承受能力不同,該怎麼辦?比如說我們想走南三段,但之前的登山經驗卻只有小百岳,那麼是該誠實地說:你的本錢不夠,翻上稜線之前可能就要慘賠出場了喔!
反之,如果風險承受能力極強,卻走一條不相符的路線,那可能就會刻意不攜帶一些裝備來減輕重量或提高移動速度,或是別人乖乖脫鞋過溪,他卻偏偏要在溪間石頭上跳來跳去通過,都是可能出現的狀況。
但總而言之,投資的風險管理和登山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仔細調查自己的目標行程,再惦惦自己有幾斤幾兩重,切忌好高騖遠。對於剛接觸登山的人們,由於經驗不足,所以容易因為過度自信而在行前與行程中下錯誤決定;這個時候,還是乖乖的去上登山教育課程,或是跟著有經驗的嚮導爬山順便學點東西吧!
.
話說回來也太奇怪了,大家都怕賠錢怕得要命,真的可能賠上一條命的活動卻反而輕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拿面對投資一樣的態度來看登山活動,那我們的登山環境一定會更好吧 (茶)。
陽明山國家公園 步道 志 工 在 附近走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110集
士林至善路在接近終點聖人瀑布的前一站聖人橋右轉,走約一公里就會來到天溪園,這裡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轄區,佔地約七公頃,來這裡參觀必須申請,每天上午10:00跟下午2:00的導覽,志工帶領在園區的臨溪步道上介紹特殊的動植物,好有義意的知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