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兩代同垮》
文:#陳曉蕾
這本書讀得膽顫心驚:日本NHK先後採訪「老後破產」的貧窮長者,以及拼命工作但低收入的「窮忙族」,突然兩組被訪者的圖像重疊了——工作零散化,子女連養活自己也成問題,與父母同住後,竟然拖累上一代一起跌破貧窮線。
「孩子失業後,搬回來和我同住。」中風的老父親告訴記者,兒子中年失業及離婚,因為經濟壓力和希望照顧父親,搬來同住,然而一直只找到體力散工,由清晨工作到深夜,每周唯一休息日累得爬不起來。老父平日在家,和獨居一樣沒人照顧,更糟糕是政府在兒子收入較佳的月份資產審查,取消了父親本來的福利津貼!接著兒子再次失業,父子兩人窮得晚上只能吃一片麵包。
還有,一些日本家庭原本處於中產,孩子小時可以每年全家旅行,子女成人後卻找不到工作長期待家中,父親作為唯一經濟支柱愈來愈吃力,退休或病倒,全家都遭殃。
NHK選擇札幌市的厚別區作為採訪地點,二零一四年當年開設專門服務長者的「生活就業支援中心」,求助個案半數都關於三十至五十歲的子女,包括子女失業、子女收入不穩……當地社福機構開始留意,與子女同住的長者,需要可能比獨居長者更大,子女不但無法付起照顧者的角色,反而有機會在經濟和生活上拖垮長者!
這本書出版於二零一七年,我當時想著日本經濟的結構問題,沒想過疫情波及,同樣發生在香港。曾經搭過一架的士,司機坦言生意極淡:「但我還是會出來搵食,兒子做導遊,女兒做空姐,兩個都待在家,我實在無法一齊坐著不做事。」
八九十年代積累的財富,現在仍然供養著好些八十後、九十後。近期一些父母甚至賣掉房子,讓子女移民。「養兒防老」成了笑話,在面書的退休群組常有人感歎,老了不用養兒女已經很好。
這些退休人士老了,病了,子女有能力照顧嗎?
一旦子女失業,擠回公屋居住,老人原本可有的送飯、陪診、清潔家居等社福服務,很可能就會優先給獨居或兩老家庭。
前兩年我們採訪跨代照顧,還發現有綜援長者得掏腰包,津貼孫子女生活……
NHK在最後一章,介紹社區裡的互助組織「幸福幫手隊」,讓子女可以隨時找幫手照顧日間獨留家中的父母,這些義工,都是長者。「想要支援老人的生活,無法單靠家人的努力,照顧服務也有其局限」,書中推介這種區內相互支援的措施,形容這是「通往未來的希望」。
.
#大人站有得賣 (更新:賣哂)
周一至五朝十晚七
油麻地上海街433號(近登打士街)興華中心21樓03-04室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人太不識死了。」這幾年,大家都知陳曉蕾是「寫書的」,開講座,談生死,指點你「最後一程」怎麼走。歸根究底,港人識威識玩識食識拼搏,就係唔識死。「臨終時好多鬱結,其實因為臨終前沒處理好。而踏入人生下半場,你可能突然患病,要照顧自己,也可能變了照顧者。」她訪問腫瘤科醫生,醫生告訴你,個腫瘤其實是你十...
陳曉蕾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像第一次
坐定定講點樣寫書
這是上周五 #死都要講 #DEATHTALK 的活動
因為用ZOOM,機構幫我錄低
撮咗講寫書的部份:
由2011年《死在香港》報導喪親、殯葬,到2016年《香港好走》的有選擇、怎照顧,如何把這些當時十分冷門的議題,深入淺出地報導書寫出來。
原來現在在寫的書,已經係第25本
點樣寫書,一直係自己試出來的
字數無限度,佈局完全自由設計,過程有點痛苦但非常快樂!
現在要兼顧很多事情
更加懷念以前可以閉關一心一意書寫
。
紙本得返好少
電子書要等出版社合約完結
想要就快手
bigsilver.org
陳曉蕾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好地老 最醒目的病人
文:陳曉蕾
一直記得一位婆婆,有點錢,戴著一只漂亮的翡翠手鐲,衣著也講究。她的眼睛張不開,只能在一點縫裡看到一點點,那一點的視線範圍是清楚的,可是旁邊就看不到。她很少外出,一直待在房間,可是全家人都好疼她,非常聽她話。
婆婆不太相信西藥,但肯讓我看病。她的頭有時會不由自主地搖動,我就開藥,一天一粒,她覺得吃了似乎有效,就肯繼續食,但其他藥就不肯食,也不喜歡抽血。
她每年半年來看我一次,她喜歡我沒有強迫她做任何事,說其他西醫整天嚇她,給她很多說話聽。
這樣五、六年後,婆婆有次說拉肚子,我替她檢查,用手摸到腹部有硬塊,再用超聲波看到腫瘤,有機會是癌症。
我說:「有一塊東西,照一下腸鏡吧。」她不肯:「我不做這些事。」那我唯有繼續觀察,一年之後,腹部硬塊不見了,再做超聲波也看不見。「很好啊,可能不是癌症。」我說。
再過一年,她的健康又差了,這次摸摸,硬塊回來了,肝部也漲大了,我做點化驗,結果發現癌細胞蔓延到肝臟。婆婆什麼都沒問,報告如何?情況如何?她都不想知道,但久不久就來看我一次。
家人一直說:「你千萬別告訴她啊!」
我沒有主動說什麼,因為婆婆也沒有主動問,其實她應該心裡有數,但沒問,我就不說。當時她已經九十三歲,眼睛不好不能上街,有點覺得:「夠了,不用再做什麼治療。」
有一次她身體很弱,進到醫院我替她輸了一包血,輸血後精神一點,就說要出院,我就讓她出院。
之後幾個月婆婆愈來愈差,家人打電話說她吃得很差,幾乎沒有進食。
我請他們問問她,會否想入醫院,可她不願意,勉強進到醫院的私家病房,連吊鹽水都不肯。「吊鹽水不用插血管的,只是有一支很細的針,插進皮下脂肪,給一些水份。」我解釋給她聽,她最初都肯試,一晚之後就說不舒服要拔掉,那我就沒用了。
家人很細心地餵她吃東西,可能一天能喝到一點點湯。
這樣在醫院過了兩個星期,我心想不如回家吧,我什麼都不能做,可是家人害怕照顧不來,還是想待在醫院。
其中一個女兒開始後悔,覺得不應讓媽媽決定什麼都不醫治,但其他家人覺得這是媽媽的想法,要尊重。家人真的很疼她,每天輪流照顧。
最後那幾天,婆婆連水也吞不下,她說自己是「嗆水之花」,連喝水都會嗆到。我跟家人說,不要再勉強餵湯了,反而令她辛苦。
第二天,她就去世了。
「嗆水之花」是我最聰明的病人。入醫院半個月,只是吊了一晚鹽水,還有食過一粒止痛藥,沒有任何入侵治療,自然而平靜地去世。
。
撮自《好好地老》逢周五刊登
.
人人都會老,但在香港安心老去並不是易事。
記者陳曉蕾透過與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教授,連月訪談結集成書《好好地老》,讓我們了解到醫院的限制,繼而探討社區的支援,再談到個人如何面對年老、面對死亡。醫院本應是個「救命」的地方,但為何長者進醫院後反而健康更差?護理服務如何能夠「以人為本」?
紙本搶購一空
電子書有優惠:shorturl.at/ghFQ8
陳曉蕾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人太不識死了。」這幾年,大家都知陳曉蕾是「寫書的」,開講座,談生死,指點你「最後一程」怎麼走。歸根究底,港人識威識玩識食識拼搏,就係唔識死。「臨終時好多鬱結,其實因為臨終前沒處理好。而踏入人生下半場,你可能突然患病,要照顧自己,也可能變了照顧者。」她訪問腫瘤科醫生,醫生告訴你,個腫瘤其實是你十五年前某種生活方式,吃的東西種下的果;人到中年喝奶補鈣?營養師同事告訴她28歲前就要補鈣防骨質疏鬆,曉蕾愕然:「28歲?現在大部份人都過了啦!所以,好多事其實要比想像中更早要留意的。」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陳曉蕾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陳曉蕾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陳曉蕾 在 記者陳曉蕾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記者陳曉蕾. 26201 likes · 29 talking about this. 香港記者,關注又熱又老又窮的香港, 這裡每個album紀錄不同的報導. 另一個人臉書[陳曉蕾]歡迎follow.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