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月巴睇2000(150)
【ERROR的個人責任】
過去兩個幾禮拜,每晚返到屋企,無論幾夜,例必看回當晚播出的《ERROR自肥企画》。好似撞了邪。
1.撞邪者通常不知道自己撞邪原因,但我大概知道自己點解咁神心:每當11點打後看見《自肥》某些畫面截圖或某些語句開始在洗版,我不能容許自己在毫不知情下,便撳Like,佯裝自己已經擁有這股情感。
2.情感是非理性的。但一種情感的產生,是可以找到原因——尤其當有一大班人都對某樣事物擁有相同或差不多的情感時。
3.回到兩星期前,首播當晚,《自肥》的話題是來自對《新世紀福音戰士》的二次創作,主題曲變成了幕後工作人員的一次(呻辛苦)宣言,配合ERROR仝人的Cosplay,193的綾波麗(頂,明明已經兩個幾禮拜前,腦海裡還是有他扮綾波麗嗌痛的鮮明印象)和保錡的初號機——是的,任何人都可以扮(隨時扮得更好),關鍵是由ERROR去扮,當你鍾意ERROR,他們扮乜你都會鍾意。
4.但節目不只是一連串二次創作大結集,而是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遊戲,可以是讓ERROR去玩,也可以是由Mike導去玩ERROR,例如人人有份永不落空的「死亡行星」,例如保錡的脫毛療程,又例如挖空心思(兼挖埋地)專為Dee而設的「鳳凰不死鳥」。
5.好笑,真的好笑,我真的望住個iPad漏夜笑出聲;但同時亦明白,我笑,純粹因為ERROR。換轉由其他年輕偶像演繹,肯定不會笑,嚴格來說是根本就不會睇。不睇,是我的自由。
6.你當然有不睇ERROR的自由,但今時今日,不睇,一樣可以狠評,評低俗(情況就如某些網民明明未睇齣戲都能夠先知地留一個「伏」字),然後再拉到去甚麼電視節目需要負社會責任。
7.陳義過高?不會啦,因為自命高尚的人(例如教母之類),自然有高尚目光,每每超越個人層面,一望就望見成個社會。至於我們這類低俗人,能夠對自己負責任,已經要還神。
8.所謂「自肥」,與其說是自我欲望的滿足,不如說成是一次對自我堅持的展示:像保錡,接受了三項挑戰,挑戰用極短時間去學一項技能,玩搖搖、片石、彈結他,比較起來,當中最沒有實際用途的肯定是片石,將嚿石片出去,即使片了好多下,又如何?可以增加有Solo歌的機會嗎?對星途有幫助嗎?但他的練習過程,他的每一下片石動作,卻如實地結合成一次對自我的堅持,這份堅持,就是他對自己負責任。
9.為何那一集Behind the Scene會令人感動?因為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堅持:掘窿以煉成「鳳凰不死鳥」、整那盆紫色液體整蠱肥仔、試爆破效果,就連「死亡行星」,也經過好一輪研發(以及幕後工作人員身先士卒)——是的,這是一個工作,但能夠持續地認真對待工作,就是堅持,堅持,是很個人的事。
10.每個年代總有一種情感被大部分人擁有,構成一種集體意識,現在,大概是集體創傷,當你有創傷我也有創傷,要療傷,講到尾,就只能靠自己;《自肥》很好笑很低俗,卻同時是一個勵志節目,如此年代最首要的,就是自肥,做好自己。
(原文刊於am730)
(有關「情感」的詳細論述,可參考駱穎佳《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
#浪漫月巴睇2000
陳定幫肯定語句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表達要有效,訊息就要直接。
許多人並不善於理解言外之意,所以陳述時必須直截了當,不可假定對方懂得自己的暗示。
你覺得丈夫花太多時間在工作,所以說出諷刺的話:「海倫運氣真好,老公都不需要出差。」其實你可以真誠地說:「我很想你,但你最近太忙了,我好希望整個週末都是我們兩人的甜蜜時光。」
與其抱怨說:「有時我感覺大家好像各過各的,不太關心別人。」你可以發出請求:「我真的希望能夠跟你聊聊最近生活裡的一些事情。」
溝通某個問題或化解衝突時,最佳作法是每次只聚焦一個議題。討論議題時,三十分鐘最為理想,超過一小時的對話就很難有建設性。會討論那麼久,就是因為講不清楚,再講下去只會更加複雜,衍生出新的問題。
為了確保不離題,也不超時,最好事先把問題整理出來。花一點時間去釐清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及需求,否則我們會把對方當成出氣筒,要對方承擔我們的感受。
沒有整理好自己的想法與感覺,想到什麼就脫口而出,會不小心流露自己的恐懼或敏感的情緒。這時說出的話,不僅自己會後悔,對方也會疲於應付。
以下這些指導原則,有助於完成有效表達。
✽多談「我」而非「你」,這類語句比較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責怪對方。我們可以說「我好生氣」,而不是「你讓我感到生氣」,我們的感受不是他人造成的。
✽盡可能避免使用「應該」,聽起來就像在批判、斥責與控制。與其說「你應該深思熟慮」,不如說「你是否想過另一種辦法」、「你覺得嘗試B方案是否有幫助」或是「如果我是你,我會用這種作法。」
✽用「而且」取代「但是」。說「但是」,好像在抹滅或否定前一句話。
✽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在談論重要的事物時,我們經常無法聚焦於問題解法,而是花時間檢討誰做錯了、對方不應該這麼做。我們把時間用在肯定彼此,以及討論下一個步驟。聚焦的優點在於,我們不會一直在挑毛病,找出那些讓彼此痛苦的事物。
✽提供建議時,不期待對方照著做,不然就像是在控制對方。分享意見是快樂的事,不需附帶條件。
……
最後,記得找出何時終止對話。如果你再也無法同理對方的立場,對他的想法不再有同情心與好奇心,那最好停止對話。如果你覺得不受尊重,但對方不肯改變態度,那也最好停止對話。不過,你要說清楚這是暫時的,你希望在不久的未來可以繼續討論。否則,對方會感到被遺棄,失去安全感與信任感。
在關係中練習有效溝通,就是在認可對方的立場、鼓勵對方,以加強彼此的安全感與連結感。學習用更客觀的方式去思考,用更慈愛的精神去感受所有經驗。
因此,有效溝通有助於改善關係以及生活,讓各領域的工作更上一層樓。
.
以上文字摘錄自《#關係免疫力》
作者:梅樂妮.喬伊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談到控制性關係,還有在這種關係常使用的一種策略—單方面判定事實。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458040454538337
控制性的關係,在我們的文化中相當常見。有些會叫我們「乖乖聽他的話就好」,有些會打擊我們的判斷,讓我們對自己失去自信。我們傳統道德中有些教條,是希望女性不要太看重自己的需求,要以家庭或「大局」為重。
這也是我們常常強調要發展獨立性的原因之一,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過去的說法都毫不保留地接受。我很喜歡書裡面的一段話:
「一味相信對方的說法,就是貶低自己的需求。」
閉起眼睛來相信對方,固然省些麻煩力氣,但那可以說是某種懶惰。聽到一種說法,我們可以多思考各種可能性,可以試著落實在生活中,親身去印證;對別人好用的,也不一定就適合我們。
多試著辨識我們的需求,試著自己去滿足,這是強大我們內在的重要方法。自己的需求,最主要也是要靠自己來照顧。
祝願您,儘管離開控制關係,會帶著恐懼,也試著一步一步強大自己!
.
以上文字摘錄自
《#關係免疫力》
哈佛心理學家教你建立有韌性的人際關係,有效修復情感裂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3575
時報出版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陳定幫肯定語句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光良裏只是意會-談蘇運瑩歌詞之敘事策略 ◎賴宥杉
前言
筆者關注對岸音樂創作多以貼近生活的平實民謠為主,熱愛的創作歌手包含近年廣為人知的宋冬野、呢喃入懷的小眾歌手毛不易,以及由台灣音樂人李宗盛曾在北京生活十年半的結合創作帶領出來的助理兼徒弟-李劍青等人… 而在西元的2016年前後時,筆者與父親時常在睡前的相處時光運用影音平台回放<中國好歌曲>第二季,就是在當時銘記下了這位獨特的創作人-蘇運瑩;而除此之外,<中國好歌曲>亦有許多令筆者觸發情懷的創作,例如劉潤潔之<情歌貳>、劉雨潼之<等風來>,與唱出木心詩歌<從前慢>的劉胡鐵等人。
如果僅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吹啊吹呀,我的驕傲放縱;其實並不會讓人如此記得「蘇運瑩」此人與創作… 筆者真切踏實地被她的作品驚豔則是使她獲得主打席位的那首<螢火蟲>;若說<野子>是她前行的意念,那麼<螢火蟲>則像是她為自己的音樂旅程攤開寫下的預言──
在文藝的任何創作上,筆者認為為自身的創作勾勒出脈絡與藍圖是很重要的。雖說重要,但著實也可遇不可求──而在藉由<螢火蟲>這曲創作後,蘇運瑩跳動靈現的筆調令筆者十分著迷;筆者也主觀地認可<螢火蟲>一曲為接收蘇運瑩創作的閘口… 「從東牆到西域相意暖洋──」,讓我們來看看精靈筆下的海。
正文
(1) 談蘇運瑩作品中的結構及語句置換之革新
以作品<螢火蟲>、<精靈>為例
這兩首歌曲皆在通篇開頭處藉由他者回觀「自我」。像<螢火蟲>之「凝聚匯成的光,若不是你,我們也許飄散低埋…」 到了<精靈>則是「好像有時候會把自己吞噬,看高處山崖獨自呢喃…想想未來,想想朝夕;食物鏈子從縫隙裏看…窄小,卻能一眼致命。」
而接下來筆者要討論的是這兩首作品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堆疊出它們擁有相似脈絡卻各自獨立的層次與空間。在<精靈>中可以感受到創作者明顯地將詞彙搬成磚,以類疊的手法建構出時間的延續;「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我要努力看向大地…經常從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 天亮的尾巴,等待著一個一個一個一個,脈搏的悸動…」 而在<螢火蟲>當中,蘇運瑩將場域投射出去了;<精靈>是首偏向置放於胸懷裏自我纏繞的起跳飄離,而<螢火蟲>則是讓人以不在人間的視角去感受創作者為她自己、與我們準備的世外空間。 「海洋和浪緣在無際裏 圓圈著天際;邂遇是一條直線,笑臉是豐收的花綠… 靠過來聽迴響 艷過驕陽 心望守相,靠過來看山回樣 腳心一個方向 環繞過琉璃…」 筆者同望這兩篇作品時,在<精靈>中感受到的時間感為延續但凝固的,因它彷彿仍在等待…而空間也像是水平緩慢地流動與張望;而<螢火蟲>在時間與空間上都較於靈動閃現,彷彿真的像能撫摸到一隻螢火蟲身軀的紋路般,感官立體。
蘇運瑩曾說過她喜愛海,在她這兩首創作中,筆者接續著想探尋她如何透過字詞置換給予讀者她的海洋。
在這兩首歌中,筆者認為她唱著的海不是所謂太初即存的海;她的海──是她語言及旋律孵育而來的,我們首先看向<螢火蟲>。在<螢火蟲>中,在浪花以前,她為讀者借景山泉;而對於山泉,她也先提供了一個視覺帶入的角度,是天空;一切順流而下──「像路過森林一樣 天空雲麥灰染 也會像山泉一樣,只叮響不主張… 從東牆到西域相意暖洋 海洋和浪緣在無際裏 圓圈著天際…」 當歌曲唱到後方橋段,在海出現以前,她也利用相似的方法先切入別的視角,再使後方的浪延續而來──「彎沿的眼睛透過百合花欣相惜,一個位置一方富裕 準備停靠… 你是那跳耀著的百斑斕 我喜歡衝動的溫柔浪花 吸收寬廣一樣,同呼吸…」 她在<螢火蟲>中渲染開的海幾乎也讓人窺見大自然給予的平實及肯定,那就是水的循環;而我也認為兩匹不同的海,在<精靈>中的風格維持纏繞,在<螢火蟲>裏,便是生生不息的循環,如同她在音樂之路投放的力量一樣… 接下來回頭觀看<精靈>這片海。<精靈>這首歌一直以來讓筆者感受到的基調是在凝結固化的過程中去覺察脈搏的跳動──「我可以許願明天,在困境邊緣揣出希望…… 滾石破霜而來 滾石破霜而怒,怎麼安穩平靜… 意望遙遠 意望遙遠;滿載車船 我可以當,心倉馬龍的富人。」 <螢火蟲>中的海,是她自己是人們踏在浪上腳心一個方向、一同呼吸;<精靈>的海則靠近於在遠方凝視,也借代出在生命的困局中,人們如何抽離、如何意望遙遠、如何放空、如何重(從)新(心)拾起盼望與自信。
蘇運瑩在這些歌曲的基底中蘊藏了她清亮明透的海洋,使得讀著聽著的人們在她的聲線及句讀中有了段浮潛的時光。
(2)談蘇運瑩的創作軸心:時間當下的永恆性之觀察感觸
以作品<螢火蟲>、<冥明>、<光良裏只是意會>為例
在以上的作品觀察中,我們彷彿找到了蘇運瑩心頭上最理想的海洋。而對許多人來說,海洋在時間與空間上也正敘述著永恆性這個概念;除了人們直覺眼光投注的那綿延的浪及繾綣交流的浪花聲響外,海洋蘊藏的廣闊空間及其包容的生命力也幾乎是超越人們思想範疇的… 從蘇運瑩在創作上對永恆概念的詮釋中我們也能找到她人生觀的些許脈絡。
<螢火蟲>中的「海洋和浪緣在無際裏 圓圈著天際… 永恆是盼耀過這一秒的時間」到<冥明>的「海鷗 眼睛 佔滿 海洋、海洋 懷裡 積蓄 金沙」…對筆者來說,感受到的是不同空間共構出不同層次感受的永恆;盼耀過這一秒的時間此句,與海鷗眼睛佔滿海洋這段詞彙鋪排,都使人感覺到光陰的暫留,恍若不同空間視角卻延續了脈絡…讓人對永恆點了頭── 若說要命名這些關於永恆的歸類,筆者認為上述是從視覺與現實接觸的實體觸發出來的類型。那麼時間永恆性的暫留是擦邊而過還是抓得住呢?到了<光良裏只是意會>蘇運瑩這樣寫道「抓住了一天撿光陰… 沒人能留的住所有奇跡,只有片刻 只想重來… 有天時間給予一切未知,只聞路程 只聽朝遺……」從歌詞的開頭就已經明白她虛實交錯的開展下,這回的永恆觀似乎更為抽象;不藉由海不藉由生物,只聞路程只聽朝遺──在筆者對於這些歌曲來回聽閱過後,很個人的感思到或許<光良裏只是意會>中,去擷取永恆的載體或許為愛。這首歌唱到了後段「拼命掏空以愛為名的賜騙,只有片刻 只想重燃;誰曉得年歲留下痕跡,誰知心愁解開心愁,誰何苦為難愛人?誰一直在等待相遇… 總會有答案,莫心急壞了定律的好事;總有揚長道理,好心的激沖也不能耍臉皮…」也能呼應到在她個人的創作比較中,<光良裏只是意會>的確屬於較為私我、心中來回的確認及囈語。
在此節的最後,筆者將談到蘇運瑩在這幾個創作上埋入的人生觀;它們傳遞的其中一個共通點在於──心嚮往之,身隨附之… 有想法之時不猶豫,去做;想得到什麼,別猶豫了就去靠近──「像燕子歸途把氣味丟村莊,所以欣賞垂簾 就要目睹垂簾、欣賞曇花 就要青睞曇花;不去想別去看 浸濕後陽光爛漫… 」(作品<冥明>) 時間是永恆的,但時間未必選擇等待你;她的創作是不疾不徐,卻終究永遠在路上的──「相照富欲,肝膽同戀」(作品<螢火蟲>),「不求馴麗,只為灑脫…」(作品<冥明>)──光良裏只是意會……一切都在繼續,為何不去努力? 由此可以想見蘇運瑩對創作之掌握、人生規劃之鋪排…翩若驚鴻,一切恰在好處。
(3)談蘇運瑩幻氣繚繞的平實寫作情懷
以作品<生活倒影>、<野子>為例
蘇運瑩大部分的創作在情境上可能讓大家認為有建植理想國的趨向;或者場景幾乎皆在她愛的海、森林,沒什麼旁人或高樓、卻可能有著老虎;有種時常不在人間的錯覺。畢竟芬多精與浪花其實不是大眾天天的日常、柴米油鹽不太會被放進童話…但以下要列舉討論的就是她風格比較特別的創作,她在歌曲間終於也播映下了灰階的紀錄片──
「嘿年輕的小夥子,你怎麼看起來沒有精神?你有什麼心事可以告訴阿嬤,阿嬤幫你出出主意… 阿嬤家裏養的雞鴨鵝、魚鳥菜葉,我每天都給它們澆水,覺得很幸福。生活就是這樣的,你能學會堅強、還有發現身邊的美好──你看對面的高山多漂亮。」這是穿插在歌曲<生活倒影>中的一段海南島的黎族話,展現了此作中民間的象徵與氛圍;海南三亞其實就是蘇運瑩的故鄉,所以人們也可以間接理解她反應到創作中那些對自然之美的敏銳與來由,皆是她成長路上的滋養、耳濡及目染;除此之外,另一首要談到的她的成名之作<野子>,也帶著她故鄉的意涵──因為野子一詞即是海南話「野孩子」的意思。
<生活倒影>是一首蘇運瑩藉由觀察半山腰上工作的茶農而寫下的創作:「半山腰上的人 他還好嗎?為什麼看起來總有悲傷眼睛。路過他的人們也許會問候、也許會就走;也許還沒等他回過神 就已是朝夕又交替…」、「風輕輕拂過半山腰 他的眼睛總有些落寞,雲輕輕蓋過他頭崖 他的眼睛總是有淚痕──」 創作手法明顯平易近人很多,詞句充滿了先前歌曲中未有的懷舊情調與美感、憐憫;很簡單的行文,卻讓人對旋律有異常鮮明的記憶;充分表現了蘇運瑩對社會基層勞動人民的關懷!在筆者眼裏是很成功的突破之作。
<野子>這首歌,除了副歌語調琅琅上口之外,筆者最欣賞的是蘇運瑩在此作中氛圍的建構──「幻如一絲塵土 隨風自由的在狂舞…我要握緊手中堅定 卻又飄散的勇氣…」一開始語調鋪陳在平實的用字遣詞中,到轉折處又切入特別且隱含寓意的詞彙;蘇運瑩最代表性的風格在轉瞬起伏間呼之欲出,同樣地是如此恰到好處!──而這兩首作品除卻語境在生活經驗上讓人擁有共鳴,在體裁上還有另一個相似可對比之處;<野子>是在歌曲最高潮的地方提出對唱答──「是你嗎會給我一扇心房…讓我勇敢前行;是你呀會給我一扇燈窗,讓我讓我無所畏懼……」 而<生活倒影>則是在旋律終了前,給出一種安舒了的釋懷,彷彿給予生活一個和好的允諾──「悲傷過去迎來朝陽。他終於笑了,他終於笑了…他笑得好看。」
蘇運瑩的赤誠來自於她對音樂很接近本質的那股純粹、對自己生命價值與感受的深信。觀看她的訪談記錄也像是從枝枒回望樹根的歷程──談起表演,她謙遜地說任何舞台皆是合作及享受;談起創作,經由生活提煉而至的情緒也都幻化為作品的養分與活過的證明;在她的舉手投足間,除了旋律歌聲森林大海,我們更能見著愛。
三.參考資料:
《心宇宙》合輯歌詞──〈野子〉〈螢火蟲〉
《冥明》專輯歌詞──〈冥明〉〈精靈〉〈光良裡只是意會〉
《幻》專輯歌詞──〈生活倒影〉
網易云iwini汪峰工作室訪談節目──〈蘇運瑩的自由世界〉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8.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蘇運瑩 #歌詞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