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
我從小就記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可是卻無法想象他們身處黑暗時的恐懼。我有時候嘗試過閉眼凝思,想著自己再也睜不開眼睛,那種空間與感觸的封閉感讓我心跳加快,血壓上升。我趕忙睜開眼睛,我是又看見了,可我望著周圍的環境,無數盲道四通八達,我雖然可以看見,但是我發現寂靜無人時,閉上眼,跟著盲道走,我心裡的安全感落實了。
每次門診的病人很多,如果說如柴米油鹽醬醋茶也不為過,我總以所學的醫術去醫治他們的身體,卻有時能或無能的改變他們的心態,或者被他們改變,那天我遇到了一個盲人,他眼睛看不見,可心裡十分明亮。
「醫師您好,我的腳好像抽筋的痛,這兩天出了點小事情,一時間沒處理,這兩天更疼痛了。」我看著面前戴著名牌墨鏡的女人,她衣著質樸,眼鏡反而顯得很突出。我大致查看了一下她的腳,有些紅腫瘀傷,「X光有看到腳踝骨裂,應該減少活動,如果需要長時間走路,建議穿護踝固定,之後會再安排追蹤X光,骨頭沒有癒合的話,就在受傷部位治療……」「如果情況變得更嚴重疼痛的話,那我會做其他檢查。」我看了看,覺得讓她在醫院東奔西走也怪可憐的,一邊想一邊把她腳踝上的血跡用棉花棒擦去,接著塗上抗生素,包紮一下,聯絡了職能治療老師準備做固定護踝。
「小姐,你一個人自己來嗎?都沒有人陪你嗎」護理師問道。
這個盲人在我們包紮時說起了她的故事:「這傷也怪我,那天我在導盲黃磚道上走,前面就是車站,打算送我弟弟上學去。因為人多,我就走的慢點,誰知道一個孩子玩輪滑從一邊滑到盲道上來,結果我想靠邊閃躲,導盲棍掉地上了,那男孩正好踩滑了,我倆撞一起了,我尋思著不能讓孩子受傷,抱住孩子的上半身摔地上了,結果孩子她媽媽以為我打她家孩子,我捱了結結實實的一巴掌。可誰叫我是個瞎子,罵就罵吧,嫉恨就嫉恨吧,可我又在乎什麼呢?一會人家走了,我在地上摸索著,才發現墨鏡都無意間壓壞了。我坐在地上緩了半天,弟弟沒等到我便找了回來,扶起來之後,就拉著我去買墨鏡了,弟弟不喜歡說話,我坐在眼鏡店屋裡的沙發上,弟弟選了好一會,把眼鏡在我臉上試了又試,終於買下來了。弟弟沒有做上那班車,這不陪我這個瞎子來醫院看看,在外面等著呢。」
我望了望視窗,一個小年輕在門口來回轉悠,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
「那你挺好的啊!有個孝順又肯讀書的弟弟,不錯了!」我只能安慰著她。
「是啊,瞎子不中用了,之前開了一個盲人按摩店供弟弟上學,現在叫人舉報無證給封了,但弟弟說他找到了工作,不缺錢了,我也就放心了。」盲人摸了一下她那個擦的嶄新的墨鏡。
「人生就像這盲道,看得見有看的見的路,看不見也有看不見的路,看得見未必不是好事,眼不見心不煩,我知足了。」我停下了治療的工作,盲人感到意識到他該離開了。
我聽著她說,也感覺她跟她好弟弟感情如此深厚。我扶著她走出門診的屋子,門外的弟弟不停的感謝我,像日本人一樣90度身體彎腰往前鞠躬,他從口袋裡拿出一些帶盲文和正常手寫的紙片,翻出來兩張遞給我,激動地說:「這是我和哥哥電話,我以後要去上大學了,短時間回不來。以後如果他的腳需要康復治療,就還請麻煩您了,謝謝您。」
我笑著接過一張紙片,上面標著凹凸的盲文和鋼筆寫下的:「希望不會因為我的缺憾給您帶來壞心情。」
我感覺這個弟弟很細心,但他卻說這些都是姊姊做的,他只是不希望自己的不便給別人照成麻煩。也許是出於讚歎,我送他們走後,在視窗望著對面的馬路,不知道是角度的問題,感覺陽光總是在盲道上照耀的更多。
我們的親情常常如此唾手可得,雖然我們擁有更多,但我們卻不如他們珍惜彼此。
先天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光明的,自帶的光斑瑕影也從不是我們屈服生活的理由。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在還能愛的時候:癌症病房心理師的32則人生啟發」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珈瑋心理師 內容簡介: 「告別」是人生最重要、也最難的課題 無論你是病患還是家屬,心境是不捨還是遺憾 只要你願意,這裡有一個人願意傾聽,陪你哭泣,陪你想念 在專業的臨床經驗,看到一則則真實的人生故事...
「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單單機長說 tropria1121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臺大醫院探病規範及預約系統】... - 台大醫院National Taiwan ... 的評價
- 關於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獨家》陪病者離開3天再入院需自費PCR 家屬 - YouTube 的評價
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婚姻本身就是一門艱深的學問】
昨天的情緒很複雜,我一向習慣把事情看得很正面。
本來奶爸開刀時冷凍切片是良性所以只切一半,
那時候我們很開心還開玩笑說白開了!沒想到經過兩三個禮拜
,詳細的檢驗報告發現有癌細胞,判定是惡性腫瘤。
-
-
一開始,我們也是樂觀的面對,想說還好提早發現
只是甲狀腺癌一期,直到奶爸回來和我說,在醫院時,
癌症個管師還問他心情如何?安慰他說一些話。
然後和我提到有聽了一些衛教和申請重大傷病。
我這才發覺好像蠻嚴重的。
-
-
結婚的時候,以為最大的問題是兩個人的磨合和相處,
從來沒有考慮過生老病死這個問題, 奶爸身體大概
從2015年底就出問題,一開始為了纖維肌肉疼痛症
我陪他到處看醫生,因為這個病是不治之症,外表
看似正常,實際上無時無刻疼痛,痛的時候只能
吃止痛藥,沒有任何方式可以醫治。那個時期
我每天上網查資料一兩個小時,希望可以查到
一線希望能夠改善他的疼痛。
這種病痛起來脾氣很差,旁人無法理解,因為他看起來
很正常,待在旁邊的我必須要忍受他的所有情緒,
再正向的人都會被影響,偶爾我有情緒的時候
我就會一個人去走走,離開個半天也好,試圖理解奶爸的情緒。
除此之外還要提醒他注意身體健康,那段時間他一直
咳嗽因為抽菸的關係早上常常咳了好長一段時間,
他的個性不是說就會聽的,畢竟從交往時再到
生小孩我都有提到要戒菸,他每次都答應但都沒有做到。
直到2017年,他感冒又要跑台北應酬,我勸他不要去,
他說吃個感冒藥就好。我那時候腦中閃過覺得這樣
一定會出問題,一直和他說吃感冒藥不要喝酒,
然後吃感冒藥要用水配。
-
果然,去完台北他可能有點不舒服卻不看醫生,
我千交代萬交代他看醫生都沒理我,直到最後不能
走路了,他還是沒看醫生,當天我參加朋友婚宴馬上
衝回家發現他在家裡睡覺,我覺得不對勁硬拉他掛急診
,醫生診斷時他已經無法走直線,手也沒辦法看準
醫生的手指頭來回比對。這麼嚴重急診只安排
病床躺著,我詢問狀況醫生說要確實做檢驗才能知道,
我說要做什麼檢驗?醫生說抽脊髓液,然後又是一直等,
後來我受不了跑去一直問,護士才說
要住院才能抽,我問說是沒有病房嗎?護士說有,
我就說那就馬上安排病房我們願意住病房,馬上安排檢查。
後來確認了腦膜炎,病毒侵入
-
住病房時奶爸已經沒有清楚的意識,中間更是胡言亂語(幻聽)、然後一直說看到什麼火車經過(幻覺),然後因為不舒服加上那時候還有胃食道逆流,他足足超過五天沒有進食,無論買什麼都不吃。
醫生堅持腦膜炎需要採用自然療法,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去對抗,
我看著奶爸沒進食到第五天吐到膽汁都出來了,
我和醫生說他沒有吃東西根本沒有抵抗力
一定需要幫他打針或是做一些事情讓他身體有辦法對抗才行!
-
-
醫生禁不住我一直強調和拜託,後來終於換了另一種方式
,我老媽那時候也打給我和我說試看看吃粥,
第六天奶爸吃的第一樣食物就是我煮的粥,後來逐漸轉好。
我老爸那時候看到我說非常心疼我,覺得女兒嫁出去
一直這麼辛苦(我什麼都沒有和老爸說,但他單單聽到
奶爸住院就這樣和我說)
到現在我想到這句話就會掉淚。
-
奶爸清醒以後自己說要戒菸,不想要再一次躺病床。
(無法走路無法正常排尿和上廁所)
那時候我就像看護一樣,推坐輪椅的他去外面晃晃
幫他擦澡和換尿壺,對有強烈自尊心的他來說
應該也是一大折磨。
-
戒菸也是有好處的 #目前戒菸四年多
兩個兒子以前三不五時感冒就會變成肺炎
每次去看醫生,醫生都說要小心兒子氣喘。我那時候就
有和奶爸說要戒菸因為即使他不在孩子面前抽菸,在陽台抽,小孩還是會被影響。
每次感冒都會有很重的呼吸聲,然後都要掛到急診,
因為那種呼吸聲
真的聽了蠻可怕的。奶爸戒菸以後,
兩個小孩感冒都沒有像以前那麼嚴重了 !
也沒有很重的呼吸聲了。
幾次這樣的經歷以後,奶爸偶爾才會聽從我的建議
(是偶爾不是每次)
在打貼文的同時其實我哭了,因為真正的辛苦
只有自己明白。
-
曾經我還打電話給醫院的護士詢問說:有沒有病人家屬的
組織或協會?
因為只有陪伴在病人身邊的家屬能夠知道家屬的心情?
那時候我差點要撐不過
纖維肌肉疼痛症的陰影。所以前幾年我才會打文章,
想要告訴大家
你們並不孤單,這種漫長的過程我都經歷過。
-
-
婚姻本身就是一門艱深的學問,我仍在其中學習
雖然中間很多次(差點被病痛)打倒,多想點奶爸的優點
人生就會好過一點XDD
還好我有兩個可愛樂觀的小孩
偶爾看看他們的笑容,我就會活過來告訴自己,沒有什麼事情
可以打倒我。
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在還能愛的時候:癌症病房心理師的32則人生啟發」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珈瑋心理師
內容簡介:
「告別」是人生最重要、也最難的課題
無論你是病患還是家屬,心境是不捨還是遺憾
只要你願意,這裡有一個人願意傾聽,陪你哭泣,陪你想念
在專業的臨床經驗,看到一則則真實的人生故事。也許那個人是你,雖然你還年輕;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有些人面對「生死」淡然面對,有些人找不到心情與情緒的出口。
──這裡的故事總是充滿淚水,但重要的是,我們還有能力把記憶化成力量──
■與爸爸的秘密通道 ─雖然愛的人不在了,但還是可以用你的方式與他們聯繫
身為地表最強的母親,最困難的不是丈夫離世後的單親生活,而是要如何回應雙眼閃著淚光的孩子問,「爸爸怎麼還不回來?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心理師筆記】不同年齡層的兒童的死亡認知
■在媽咪的耳邊說再見 ─除了傷痛之外,在親人臨終前還有更重要的事──好好道別
「我想跟媽咪好好地說再見,想在媽咪的耳邊跟她說,我們都很愛她,希望她不要痛了。」於是,我陪著這兩兄弟,引導他們把愛說出來。
【心理師筆記】如何陪伴兒童度過悲傷
■親愛的奶奶,妳在天上我會想妳的─不是不能接受妳病後狀態,而是怕忍不住淚崩
想念情緒,對成人、兒童都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那個被想念的人,知道我們永遠、永遠不會忘記他。
【心理師筆記】󠄿兒童的悲傷
■被無法停止的想念吞沒─認識三十年、結縭二十年,叫我如何用一年的時間忘了妳
「他們說她都離開了,叫我不要再想了,但我真的很愛她,怎麼可能不去想?當了二十年的夫妻……」面對愛人的離去,怎麼可能不想念?
【心理師筆記】關於失落悲傷
■我甘願照顧你但也需要喘息─我答應過會陪你走到最後,我就會做到,只是我也會累……
若非身在其中,外人難以理解身為照顧者會多麼疲憊,即使甘願,但身心壓力卻龐大無比,所以我建議:讓主要照顧者適當休息,才能有最佳照顧品質。
【心理師筆記】照顧者疲憊
■想幫孩子梳頭髮到長大的母親─持續每日早晨幫妳梳頭的日常,是我最後的心願
「一想到女兒才十二歲,不知道可以幫她梳頭髮到什麼時候,心裡就會抽痛、難過。」這是身為一位母親最大的心願,然而,她卻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
【心理師筆記】最佳陪伴態度
■優雅地活著,好好地告別─雖然很不捨,但仍想要好好地告別,因為家人是我一直守護著的
當看見一連串的失落,就會明白生命難以完美。在這樣生命本質的缺憾中,唯有「關係中的愛」讓我們覺得有存在意義。
【心理師筆記】關於好好的告別
■現在悔改,來得及嗎?─請不要把他人的付出和照顧,視為理所當然!
在醫院臨床工作裡若遇見「做自己」的家庭成員罹癌,會看見在這份任性後,其它家庭成員的照顧工作備感艱,用身心俱疲來形容也不為過。
【心理師筆記】患者與主要照顧者的充分溝通
■貓的溫柔陪伴─當我心累了,其實不需要太多鼓勵和幫助,只要最單純的陪伴就好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
【心理師筆記】如同貓咪的同理心(empathy)
作者簡介:江珈瑋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考取中華民國高考心理諮商師證照、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心理專家認證資格,至今從事心理臨床工作邁向第八年,現任童綜合醫院癌症中心、恩寧病房心理師,也不斷將心理學自我照顧的知識與習慣透過演講、工作坊推廣心理衛生。
在的臨床工作經驗中,她接觸許多悲傷失落、複雜心理議題的個案,跟著個案一起學習,也因此在專業中不斷精進,目前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會員、台灣藝術治療協會會員,也在國際研討會IPOS、TPOS發表國際論文。興趣為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榮格分析心理學、時尚心理學、催眠心理治療等。
八年來她累積350場以上演講分享專業知識;這次她以文字方式,希望可以協助更多需要的人,期待每個心靈都不再受困。
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單單機長說 tropria1121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Hi,我是單單,歡迎降落我的頻道。我的名字tropria其實就是airport(機場)倒過來拼
tropria comes from spelling airport backwards
✈ 我從小就喜歡飛機,喜歡機場的人事物,喜歡訪問機師,簽派員,地勤,空服,機務,航勤和航管人員,喜歡波音,喜歡航空的歷史,我並沒有在航空公司工作,因為我喜歡擁有旁觀者能相對自由的角度,用文字和音樂來紀錄飛行世界的美好。目前已發表超過400篇文章和20首以上的創作曲。
我的網站:https://tropriaairport.com/
我的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ropria1121
我的臉書fb:http://www.facebook.com/tropria
自創曲Original機長說:https://goo.gl/ZVFRxX
機長說專輯Album購買連結: https://tropriaairport.com/order
我厚臉皮的稱自己是用音樂飛行的機長,歌詞是我的飛行計劃,旋律是我的航圖。哈哈,真心謝謝你們的降落和陪伴,也謝謝每一位為航空業辛苦付出的飛機人 :)
---------------------------------------------------------------------------
我的爺爺是湖南湘潭人是個退伍上校 毛筆字寫的很漂亮很漂亮
38年 爺爺跟著蔣中正來到台灣 我都說爺爺是歷史人物 很酷
爺爺還是個業餘中醫師 他的房間有很多中醫書還有中藥
小時候爺爺都負責叫我們三姐妹起床上學
每次爺爺都會說 我去幫妳們買早餐 妳們趕快起來準備
我們三個根本眼睛都沒張開過就說"好"
都要等聽到爺爺買完早餐的開門聲 我們才會緊張的起床
早上爺爺還會幫我們三個倒溫熱的開水
要我們喝完才可以去上學
小時候我們都很討厭喝熱水
我們有時候還會偷偷的把水倒掉
高中的時候 我常常7點才回到家
打電話叫爺爺先吃飯 (他平常5點多就吃飯了)
沒想到等我回家 電梯一開 爺爺就站在門外
笑著說:爺爺等你很久了喔 趕快來吃飯
我在台北讀大學 每次打電話回家 爺爺都會要我"好好唸書"
等我回家 爺爺又會問我 要不要錢 然後就一直塞錢給我
爺爺生病的時候 我去醫院看他 他都要我趕快回學校
太晚很危險 然後他就開始跟上帝祈禱 希望我平安
回憶很多 很深刻 想到就好難過
一首歌送給爺爺 也提醒自己其實他一直都在.
雖然爺爺已經離開了 可是我從來沒有忘記他
希望爺爺在天堂過的很好 等我有一天再做他的孫女:)
**************************************************************
爺你好嗎? 詞曲:josy單單
他們說 你住的新家又遠又高
有雲疊的城堡 還有彩虹搭的橋
可是我沒辦法 我就是看不到
我想念有你在的時光
他們說時間會沖淡所有悲傷
我猜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你有多好
你陪著我成長你是我最溫暖的依靠
你走了 怎麼思考怎麼微笑
想問你在那裡好不好
是不是天堂像你說的那樣美好
好想你 想抱著你就算只是一秒
我害怕忘記了你的模樣
想問你在那裡好不好
有沒有天使告訴你我們的近況
謝謝你那些你給的回憶我會記牢
我愛你 你聽不聽的到
想問你在那裡好不好
是不是天堂像你說的那樣美好
好想你 想抱著你就算只是一秒
我害怕忘記了你的模樣
想問你在那裡好不好
有沒有天使告訴你我們的近況
謝謝你那些你給的回憶我會記牢
我愛你 你聽不聽的到
眼睛閉上其實你在身旁
你的愛我能感覺到
像風一樣
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獨家》陪病者離開3天再入院需自費PCR 家屬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所有住院者和 陪病者 ,必須PCR採陰才能入院,第一次 可以 公費給付,但東森新聞接獲病患家屬投訴,他的媽媽因為開刀關係, 陪病 看護必須先 離開 三天。 ... <看更多>
陪病者可以離開醫院嗎 在 【臺大醫院探病規範及預約系統】... - 台大醫院National Taiwan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聽說今天開始陪病的人一律不可以離開醫院,一旦離開(如買午餐)就會需要安排做PCR,請問這是真的嗎?我上最新公告都沒有看到相關消息。 6 个月 举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