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間| EP01 外賣單車王
元朗有間茶記,入面隱藏咗有2個單車高手,一個係東叔,日踩11小時,每日走至少40轉,耐力最強;而另一個就係阿開,今年55歲,雖然體重只有約100磅,但每次外賣數量不但最多,而且速度最快。今次我搵嚟前港隊單車王子洪松蔭實試,睇吓佢踩唔踩得掂呢架烈火戰車, bit.ly/2Xcop9b
#好力過啲後生 #速度快 #夠耐力
==============
《果籽》TG Channel 👉🏻 t.me/appleseedhk
立即追蹤接收最新資訊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bit.ly/392KGKk
==============
📣 召集有心人!贊助學生免費睇蘋果
我撐學生 / 我是學生: bit.ly/2PibQs5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剛放完新年假,可以連續休息兩天的感覺是,終於不用想明天我要買甚麼菜了。」外表男仔頭的阿茵說,記者不禁看向她眼下顯眼的黑眼圈。 波記咖啡,在佐敦算是薄有名氣,位於新填地街臨時熟食中心,賣多款點心:蝦餃燒賣、鵪鶉蛋燒賣,至幾近沒在酒樓出現的糯米包。波記咖啡是66歲的洪振光於約四十年前從他的父親那裏...
阿 洪 快餐 在 雪兒 Ch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猜猜窮困頭等瑞士火車之旅花多少
說實在出門之前真的沒把握這趟旅程會花多少,每個人都說瑞士很貴,靠腰貴,貴到脫褲,但為了媽媽,再貴也要去阿爾卑斯山腳下,看看小蓮的家。
搞笑的是,昨天到了北京才發現少一算晚,原訂14天,其實根本是15天,這次我們搭乘中國航空從台北經北京轉機到蘇黎世,說實在真的很累,雖然有送兩晚含早餐過境旅館,整體品質堪慮,尤其是機上乘客水準普遍讓人翻白眼,吵到你整個睡不著,機上娛樂設施有跟沒有是一樣的,所以幾乎人人看自己攜帶平板,好幾個完全就不帶耳機,髒話都想罵出來。
爹爹說,下次再貼點錢坐其他航空吧!別省那幾仟塊,我點點頭說「大概省一萬。」爹爹只好說看在錢份上,再看看。
這次機票一個人16135,而且是中秋節當天飛,也算是便宜到爆,不過若是講究時間就是金錢,乘坐品質,乘客素質,建議您還是不要好了。
正因機票便宜,這次瑞士鐵路通票就直接幫爸媽升等頭等,頭等的好處次除了位置舒服外,就是車廂普遍比較寬敞,空位比較多,三個老人通常包一節車廂,任你挑選喜歡的座位。就連搭船也是可以乘坐二樓比較好的視野位置。
火車頭等跟二等大概就是價差1萬台幣,二等15天是735瑞郎,一等是810瑞郎,愛省錢的媽媽覺得這樣太浪費,直到第一天搭船,中國團客一搭船就直接衝二樓把所有好位置佔走,我們正準備摸摸鼻子往樓下走,結果船務人員就告知這裡是一等座,媽媽整個就覺得很值得。
接下來遇到忙碌時段的火車,更超有感,整個就是不需要四個拆開來分開座,只不過要提醒這只能在瑞士境內使用,幾乎所有火車類型、巴士都可以乘坐,一次誤坐到義大利轉乘結果就被罰補票。
住宿選擇都是四人一間的旅館、民宿或青年旅舍,幾乎都挑選車站附近為主,盡量走路就可以到,附近有超市,裡面有廚房,含早餐,當然有些就沒有。以四人間來說,青年旅館的CP值很高,雖說是上下舖,但也只有我們四人,飯店也只挑選家庭房,這次最滿意的則是策馬特跟聖莫里茲的民宿,美到不像話,又超級便宜,一晚從165-300瑞郎都有。
飲食則是為了配合「什麼都不想吃」的媽媽,走進超節制花費,昨天算出費用時我誠心誠意跟阿姨道歉,這次辛苦您跟我出來吃不好,住不好,13天瑞士行只吃了3次餐廳,其餘都是野餐、泡麵、跟超市以及路邊快餐店,在瑞士超多泰國料理,好吃大碗又便宜,通常我們會打包兩個快餐在車上吃,或者買超市烤雞當作主食。
瑞士最貴的其實就是交通,雖然說瑞士通票可以搭乘各式火車,但不包含少女峰山區、策馬特山區以及萊茵瀑布的遊船,又屬少女峰山區最貴,一日少女峰山區票是190瑞郎,折合新台幣近6000元,若是購買瑞士通票可以打75折,若提前在台灣跟 飛達旅遊 購買則可以用123瑞郎購買,好處是沒有使用還可以退票,因為少女峰必須天氣晴朗才值得上去,不然花大錢只能看白茫茫霧一遍,會非常大失所望。
策馬特山區持瑞士通票則可以半價,琉森區附近的皮拉圖斯山金色環遊也是,另外利用瑞士通票許多付費纜車則是免費,包括鐵力士山、石丹峰、施圖斯纜車、瑞吉山、以及許多遊湖船都免費,包括琉森湖、圖恩湖、布里恩茲湖、日內瓦湖、盧加諾湖等等。
這次行程共13天,路線是蘇黎世機場→琉森→伯恩→ 英特拉肯→ 格林瓦德→蒙特魯→洛桑→策馬特→盧加諾→聖莫里茲→杜瓦茲→蘇黎世→萊茵瀑布→蘇黎世機場。
參觀瑞士名峰有皮拉圖斯山、石丹峰、瑞吉山、少女峰、雪朗峰、馬特洪峰。遊瑞士湖泊有琉森湖、藍湖、布里恩茲湖、日內瓦湖、盧加諾湖、聖莫里茲湖、萊茵瀑布,搭乘伯尼納鐵路段,磨蹭法國礦泉水小鎮、義大利Tirano、列支敦士登的杜瓦茲以及列車行經德國,唯一遺憾就是因為天氣因素沒到伊本立的懸崖餐廳,其餘都算功德圓滿。
回家那天,媽媽眼神充滿閃耀,我則依依不捨,爸爸則期待下次旅行,阿姨說下次還要跟。果然不同年紀,不同背景,有種不同特質。
#猜猜一個人要多少錢 (4人行)
提示:
機票16135 台幣/人
少女峰+15天頭等瑞鐵 28600台幣/913瑞郎/人
住宿12晚 一晚5000-10000不等
這次雪兒要送出「少女峰」購買的巧克力要一名得獎者,猜猜這次13日瑞士自助頭等艙火車四個人花了多少錢?
會在猜中人中選一個幸運兒,畢竟瑞士真的沒有任何便宜貨,就連路邊的磁鐵紀念品都要一個8瑞郎(250台幣)起。
活動到今晚8:00為止,喔!
坐火車去旅行 #瑞士自助旅行
想去瑞士自助也可以報名10/5台南、10/高雄、10/11台中、10/12台北的一個人帶爸媽去瑞士如何讓老人開心爬山分享會。(尚未開始報名)
阿 洪 快餐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一行》创刊30周年纪念
徐敬亚
《一行》,就是那本刚刚还摆在我们桌上的“外国”杂志吗,就是那个一袭白衣皂靴的黑脸汉子吗,就是那一行行飘飞在太平洋上空的神秘幽灵吗……30年了,当鸡毛蒜皮也变成文物之际,我们翻开记忆,辨认它走过的每一页白纸,如同紧盯着一位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们也老到有资格纪念30年前的事儿了吗。
30年有多长?二战光复到文革中止,几乎30年——内中的起伏逆折纠结,漫长得像100年;1889光绪帝亲政到五四,整30年——多少兴亡,多少荣辱,像跨越了古今百代;从五四到四九,又30年——刀光剑影,血肉贲张,如同天和地全翻全覆。30年,自然界可以把大河从东方移动到西方。30年,人类的沧海桑田里足以容纳一个甚至几个王朝。
我不会去管什么狗屁文学史。我们是360行中最末的一行,我们是一行人中要么走在最前面要么走在最后面的那一行。我们只是摸着自己的脉,走回不耻于史的记忆。
那不是一本普通的杂志。那不是官府的告示和文书。那是我们自己人凑的银子,自己攒的力气,是自己的纸自己的墨,自己写的诗,印上了自己的青葱生命与灵肉,那是一代人30年的刻痕与编年。
缘起:它成为收割九十年代诗歌最大的一把镰刀
30年前,诗歌猛然大热!
先是朦胧诗用一个又一个瞬间点燃了中国。之后数年,官方动用国家宣传机器围剿——于是,历史上演了一幕“好产品+好广告”的巨大营销盛况。哪个民族能遭遇攀爬血泪上升的快感,又有哪个国家舍得用一版一版白银为诗歌积年累月地推销。
对于当年诗歌,无论你怎样学术,也只能被迫使用“盛况”这个虚幻形容。中国历来没有理性与数据。几十年了,即使在大数据里人们只能也找到这一条:“全国2000多家诗社和千倍百倍于此数字的自谓诗人……至1986年7月,全国已出的非正式打印诗集达905种,不定期的打印诗刊70种,非正式发行的铅印诗刊和诗报22种。”——哈哈,上述统计,是我1986年举办“两报大展”时从一份记不清名字的民刊上转抄后发布。没想到,这组数字便成了后来被不断频繁引用的最权威数据。
权威总是可疑的。没办法,历史上冒名顶替的东西太多了。
不管怎样,它总算给了我们一组煞有介事的阿拉伯。我现在不关心诗集,我要的是民刊。按上述统计“打印加铅印”两种诗刊,总数99种。与“两报大展”公示的64个流派基本吻合。但,这些年我不断发现,当年被大展遗漏的诗人和流派太多太多了!
怎么办,八十年代的诗歌民刊、民报,到底有多少?
被当事者们模糊过的历史,后世能够给予补救的惟一方法,也许就是收藏。
目前,中国两大诗歌民刊收藏馆,一个是“世中人汉诗馆”,一个是姜红伟的“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按收藏者统计的数据之大,足以令我们这些过来者震惊。
世中人汉诗馆内收藏的非公开印行的刊物约3000种( 时间不限于八十年代。品类为综合统计)。这个数字是世中人刚刚微信发给我的。世中人称,他几乎攒全了《一行》,只差两期,严力已答应帮他补全。哈哈,这本宝贝杂志已经珍贵得达到历史邮票的地位了。
“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的收藏。按姜红伟发布的统计:全国大学生各类诗刊、诗报(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大约300余种。此外,八十年代全国各地中学诗歌社团创办的诗歌报刊大约200种。请注意:中学生社团报刊是一个极易被忽略的品类。
好了,按上述两家诗歌馆的藏品计:八十年代诗歌民间报刊,种类应不低于500种。
明晃晃的收藏品,以物理性的真实,无声地保留着历史,如同出土文物,考古证据般的权威性无可辩驳。
我之所以统计这些遥远的数据,只是为了给《一行》杂志的出世,考证一个宏大的诗歌背景。我们的面前是:煌煌500种民刊,泱泱500乘N首诗、500乘N行诗……
现在,我让一束强光只照亮那一行。
相比于500家群峰并起的民间报刊,《一行》铺起摊位的时候,那个风起云涌的集市即将打烊——直到1987年,几乎在现代诗盛行于中国的10年后,这一行才在遥远的地方出现。但由于它混血般的出身和纯净编风,这本杂志犹如一只最强的聚光灯照亮了中国未来十多年诗歌的血灰色天空,在500家报刊中,成为收割九十年代诗歌最大的一把镰刀。
发轫:一种美国式的AA制艺术公社
1987年5月,诗画刊《一行》在纽约创刊。
然而,无论从诗还是从画的内在视角,都纯属诗画之外的偶然——虽然历史向前挪了百年,大清国的年轻子民对遥远大陆的神秘向往不但没有减少,而且一窥究竟的愿望几达历史之最。一批又一批以留学方式远抛他乡的窥视者们,不经意地裹带了浓度不低的诗歌因子。正是生存背景的移动,意外地带来了中国现代诗一次额外的分蘖。
作为《一行》的主创者及灵魂的严力,在苦苦的海外生存两整年之后,及时发现了自己体内的诗歌发酵,又在一座城市中与未来的合伙人相遇,并以合并诗画的恰当方式升华了一批流亡艺术家共同的内心愿望。OK,一个以汉语、汉文化为纽带的团体、一家以中文诗歌为主体的艺术季刊就登场了。
在500家民刊中,这无疑是一家萌芽过晚的两栖诗刊。但谁也没想到在随后13年中,与大陆层出不穷但屡屡短命的民刊相比,《一行》展现了强大的生命韧性。从1987年至2000年共出版了25期(1994年之前为季刊)。加上全国各地诗人在每年的《一行》周年的10期纪念年刊,整整35期《一行》杂志,横跨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在与新世纪相交后,完成历史使命般地恰当停止在一个明暗之间的节点。
《一行》之所以能够完成了13年跨国绵延,并不事声张地成为彼时中国诗歌的高端集散地,有三点独特的内在依据:
1、主导传统:朦胧诗派与星星画派的宿将合流
诗歌辈份很高的严力,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作朦胧诗的一个艺术载体。空降异邦的孤独生存,使这位留学者几乎完整保留了此流派的执着、纯真的使命感信息。于是,朦胧诗的后期传播与升华,并不是由北岛、芒克等原创者完成,而恰恰是那位当年《今天》中的小兄弟,作为老牌诗歌的记忆载体,化成一柄得天独厚、飘扬过海的蒲公英。同时,严力的另一个《星星》画派的老牌双栖身份,使他准确地迎合了纽约这座诗画合璧的留学城市,并把这两股相得益彰的棉纱,搓成了一根美妙缠绕的长绳。正是主创者严力内心中诗画的高远传统,使《一行》自认死理地严格秉持着最高的诗歌准则,以一种国内混乱诗界无法达到的清静、单纯的高标,非世俗地照亮了一盘散沙的现代诗,成为九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最权威的集结舞台。
2、艺术公社:美国式的AA制诗画基金
和大陆现代诗人凌乱的生存相比,纽约人的生活几乎可以称为正人君子者流。稳定的生态背景,极易使人产生按部就班的稳定节奏,这与国内诗人们朝不保夕的动荡形成强烈对比,这其实是《一行》杂志恬淡、从容、持久的、类似哲学般的大背景与大依据。此外,《一行》杂志独有的、AA制的集资模式,使它具有了一种类似股份制、合伙人的某种艺术公社味道:20几位成员每个季度拿出一天的工资,有的每季度出50元,有的100元,还有两个医生,因为工资高,出200元——一举解决了每期1000册、1500美金的印刷费用。这真是纽约人才能想出的集资方式。应当记住这些被称为“离人”的名单:严力、王渝、郝毅民、艾未未、张伟、秦松、李斐、非马、斯仲达、艾伦金斯堡、安晨、王福东、姚庆章、方家模、张宏图、邢菲……严力说,有的成员每三个月甚至拿出5天以上的工资。
近代,有军事学家拆解战争的制胜因素时指出,决定一场战争成败的,不仅是战略与战术,更常常是武器的较量,甚至是给养与后勤的比拼。当土八路们背着粮袋生火煮饭的时候,装备精良的八嘎牙路们吃的却是美味快餐与刚发明出来的鱼肉罐头。同样,在《一行》以丰盈稳固的资金运作之际,大陆的游击战士从来没逃脱艰苦卓绝的挣扎。《一行》创办4年后,由芒克、唐晓渡主编的《现代汉诗》横空出世。这个与《一行》并驾齐驱的著名民刊,最终倒在了日益匮乏的白银面前。作为其编委,1994年,我代表深圳出资1000元,由欧宁主办编辑了最后一期《现代汉诗》,宣告分封制式的各城市轮流作庄方式的中止。
因此,《一行》证明:由若干合伙人共同集资的、同仁式的基金方式,可能是中国现代诗民刊的长治之道。
3、代理人制:类似现代营销的集散中心
勤勉而谦逊的严力曾写道:“在一行漫长的道路上,国内各地诗人组织及策划稿件的负责人包括:莫非、贝岭、李松樟、瓦蓝、梁晓明、伊沙、肖沉、古冈、孟浪、付维、朱凌波、杨春光、蓝皮等,没有这些诗人在创作之余的努力,一行就不可能完成如此的使命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正是上述中国现代诗中坚力量的加入,使《一行》形成了一个遍及中国的集稿中心与发行基地。这其中的每一个名字,在当年都是一个恒星与行星环绕的诗歌星座。这种弟兄般的借力,由几个城市扩展到了十几个省市的辐射,北京、杭州、天津、大连、西安、长沙……这相当于《一行》在中国大陆同时开办了多省市的派出机构。诗人之间的江湖传播,常常以几何基数发展。
据严力的精确统计:“13年间《一行》共集结了780位大陆、港台及海外诗人、画家。其中港台及海外诗人160名,中国大陆诗人535名,插图或插画作者85名。”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几乎涵盖了当代两岸几地华语诗人的大部。这并不包括大量暗中的名单。大凡有据可查、显现出来的事物永远不是全部。可以想见,在经过严格筛选后的存品背后,它的外围是一个多么大的隐形落榜者与庞大的阅读群体。
值得后世研究者们注意的是:《一行》不但形成了海外向大陆的派出,代理诗人们甚至还额外产生了一种扩展与再生的能力。只要严力一声令下,或者代理者们一个漂亮的建议,一本冠以“一行”全部符号标识的刊物便在大陆上印刷发行。当然,施发号令的严力还需要在纽约为这些印刷物寻找美金赞助。据严力统计,这些总名为“周年纪念版”的《一行》共策划、出版、发行了10种,自1994年一直延续到2000年。这件事有点怪,仿佛一个总部设立在纽约的海外诗歌出版社,莫名地赐出了一个个“书号”,代理者便获得了一种加盟者的主体地位,以《一行》的名义进行工作。这样的出版发行事实,证明当年的《一行》已经产生了一种全国性的品牌效应与加盟店的色彩。
在我写此文的昨天,身在纽约的严力通过微信发来一句话:“这是众人的一行史,是众人的一行诗。”
这是实话。没有一批诗歌力工、诗歌买办、诗歌编外股东,就不会有《一行》这家以最小诗歌细胞命名的民刊10多年的风行天下。
辉煌:那条窄路上的一束强光
我很喜欢本文标题中的“了不起”三个字。
今年春“红皮书”再版,我写了一篇名为《一本了不起的书》的再版序言。我说:“一切了不起的事物,如同英雄。首先必备基础性的优秀因素,同时它还必须意外地得到历史的青睐。”
1987年创刊,《一行》已显不同凡响。
我可能是大陆较早的见者。从大胡子孟浪手里接过《一行》创刊号,见惯了民刊的我仍然为之一震。黑白分明的设计,使它那么洋气,那么现代,又那么另类。深圳与香港人熟悉的电脑繁圆体表明了它确凿的海外华侨身份。更有一堆又一堆没人细看的英文,让人想象着华尔街的阔绰与体面。在当年,我们哪里知道留学生和海外人士们精致而艰难的生活。在大陆青年人心目中,只要沾上了USA的人似乎百分百全是富翁。而严力、非马、艾未未、马德升、孟浪、郁郁、黑大春、李冰、金斯堡……这些诗人、画家的集体亮相,标明了这是一家语言标高线非常敏感的现代杂志。
两年之后,一场从天而降的精神核爆吞噬了一切。《一行》开始发光。
1、在最黑暗的时刻,它上演了辉煌
“1989,肉体般致命的一击,重重地落在心猿意马的诗群上……内在背景被突然抽离,热度浓浓的脏器突然空空如也。诗人们一刹那站在原地发呆,“想”和“写”在根本方式上发生了犹疑……几乎所有的人暂时放下了笔,四散而逃,怀着凄苦、破败、无聊的心情……一种模模糊糊的倒塌,一种自怨自艾的无奈与悲凉,缓缓而升……人文主义的脖颈,在苍凉中微微挺起……诗的力度,在病弱中出现了一股伤残雄性的气息……”(本人作《隐匿者之光》)
那一年,诗歌江湖崩盘。鸟与兽一哄四散。而此时,创刊两年的《一行》刚刚完善了它与大陆现代诗各路英雄们的秘密联络图。
就在大陆地下民刊纷纷偃旗息鼓的时候,一期又一期的《一行》仍然如约而至。在诗人们遭受着复辟的革命词语重度侮辱的岁月,它像一行黑白分明的光,跨过太平洋那苦难之水,照亮了国家与诗歌共同的那条窄路。
那是一束丝毫也没有中断的强光,处于鼎盛期的《一行》,在洪水肆虐的时候,充当了一次诗歌的诺亚方舟。随着《一行》在各省市的推广人逐渐到位,这本杂志在最黑暗的时刻达到了它的辉煌。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一本杂志带给诗人们的慰藉。它带来的几乎是死亡中的生命暗号,它使人们相信,即使在最苦闷的日子,只要天空中还有一行鸟在飞行,也足以使黑云重压下的天空充满了弹跳的想象。
这是一次诗的幸运,也是族类的幸运:所幸的是,世界毕竟不只一个大清朝。所幸的是中国诗歌预先在远方埋伏了一彪人马……
2、它参与了中国人重建日常精神生活的自救
“被我称为“灰暗而平庸”的乏味的九十年代,可能恰恰是伟大的10年!……历史的辉煌都是英雄们创造,历史的创伤却是由平民百姓一天天愈合……整个九十年代,它的确是用一种正常生活困境中的苦闷感,默默消化着前朝的一切!”(本人《诗歌回家的六个方向》)
1989之后的数年内,大陆一片萧杀。那是一段中外精神反差最大、意识形态对抗最激烈的岁月。仿佛从天而降的《一行》,带着一种异邦的人文尊严与艺术公正,无可替代地成为了中国诗人的诗歌集散地,甚至精神家园。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官员们哪里知道,再次引导精神航标的仍然是那些落魄的诗人。在禁锢的精神重压下,在窘迫的生存逼迫下,诗人一天天收拾着破碎的心情,重新编织着内心的秩序……翻看一下那些年的《一行》可以看到,无论老诗人还是新诗人们的作品中,充满细节的生活画面在苦涩中一点点缓慢升起,大量的日常经验一天天回归生活,而新鲜的口语逐渐不可阻挡地涌现出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行》参与救助了中国人重建日常精神生活的履历。这不是救世主的恩赐,而是诗人的自救。像一块高挂在天空的诗歌告示,在中国现代诗被扼住喉咙的那些年,《一行》持续地发出它的独唱,带领着它从千百件诗稿中遴选出来的优秀诗人。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流亡作家赫尔岑曾在伦敦建立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并出版《北极星》和《警钟》期刊。当时那些刊物也曾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与这类流亡回流的政治宣传品迥然不同的是,《一行》的出版印刷基地虽设在异国,但它的作者与读者却都是百分百的华语诗人。它不是流亡者的观念输入,而是一种与母体息息相融鱼水关联。从刊物属性来说,《一行》不是一本大陆的民刊。同时,它也绝不是一家纯种的美国杂志。它发动的所有自拉自唱的战争,主战场其实一直在中国大陆。它只是把指挥所放在了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它有点像中国现代诗伸向海外的一只手,它收集的仍然在自己的雨水,然后它把这盆水再次泼回到中国的大地。
这样的事,历史上还能再次发生吗——中国现代诗在美国安装了一台诗歌的透析机,由一支支自来水笔制造的汉字划痕,乘着飞机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似乎经过了某种化学药剂的过滤与溶解,它们再以铅字的形式飞回故土的时候,仿佛已经沾到了某种仙气与灵光,用来医治这个国家的精神创伤。一行行诗,一个个最微型流亡因子,在两大半球之间往返飞行、航行,经年累月,周而复始。
3、它一直保持着诗歌的操守与尊严
现在想,很有意思。《一行》独有的,不过是纽约的编辑与印刷,这一点儿小小的特殊身份,当年产生了无限的神秘感。不过是几张普通的纸,由于其背后的巨大普世权威,获得了诗人们由衷的信任。在举目无亲的九十年代,《一行》就这样成为现代诗一位海外归来的阔绰亲戚。据严力介绍,乘机飞回来的,只是作者的两本样刊。在太平洋的波涛中,每期满满的8大箱《一行》仍在向这块大陆缓缓移动——那是经严力周旋,由纽约佩斯大学东亚历史系主任郑培凯先生资助的海运美金在移动。它们要两个半到三个月才能抵达中国。
奇怪的是,《一行》似乎从来没有被阻拦。它那莫名的假洋鬼子的出身和道貌岸然的纯艺术姿态,使它带上了一种类似外交官一样不可侵犯的神秘。它的存在,使人充满了想象,而想象往往通向神秘。有人曾跟我说,严力是不是有美国政府的背景啊。
在那些最难忍受的日子,在“有一双眼睛注视着现代诗歌像注视着凶器”(严力)的险恶年代,这本刊物给中国诗人签发的“诗歌签证”,使囚禁者以另一种方式越洋布道,如同在蜡纸上一行行刻写黑暗中的《挺进报》。
说到挺进,我一直敬佩《一行》的艺术定力与对诗沉浸的深度。只有《一行》自己知道,它必须怎样不挺进而才方得挺进。它默默地进行着战略上的自我说服与修正。在身边最严厉、最嘈杂的国际声浪中,他们小心翼翼地秉持着一种纯正的艺术理念,以一行行诗纠正着世界。这使《一行》一直稳稳地保持着诗歌的操守与尊严。
道场:一次在国际背景下的华语诗歌盛宴
我相信,即便没有《一行》,中国现代诗的脚步也不会停止。
《一行》,是中国现代诗一个时空跨度最大的“道场”。假如没有《一行》,汉语诗歌至少缺失以下三种局面:
1、罕见的诗歌道场:中国地下诗歌几代人同时在场
《一行》的意义是,它不仅使诗通过了那条忧伤的窄路,顺畅地维系着应有的水准。同时,《一行》着意推举了一批新诗人,对下一个世纪的口语诗歌产生了首发式的推动。
在《一行》连续35期、横跨13个年度的版面上,即使不是职业的评论家,读者也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一条由朦胧诗→第三代→口语诗→下半身……之间的流派过渡线索。
创刊之初,《一行》的主力诗人阵容,仍然包含着一些朦胧诗和海外的老牌诗人作为支柱。很快,以孟浪、默默、黑大春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开始更多地占据舞台。再后来,伊沙、萧沉、梁晓明等口语诗人逐渐渗透而出。最后,下半身的诗人沈浩波等出现……也包括九十年代大放光彩的俞心樵。通过《一行》,也可以看到很多重要诗人在九十年代的转变轨迹,如于坚,如王小妮,如韩东。
在中国现代诗门派分争的当年,很少有刊物能形成民间与知识分子等不同风格流派的汇集。同时,中国地下诗歌几代诗人的同时在场的版面,也显示了《一行》道场的最大包容。这的确需要一统天下的纯正诗歌气场。
2、惟一的诗画道场:口语诗与现代画的大合奏
对口语诗人的发现与扶植之功,应首推《一行》。
当年,它一度作为中国第一权威诗刊,对口语诗的兴起充当了某种国家级伯乐的功效。而使诗人的年龄不自觉地呈现着由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嬗变。
这些,并非《一行》有意为之。以严力为主体的编辑小群体,既不在国内的诗歌圈子之中,也没有足够的大陆诗歌经验,他们所秉承的是对中国现代精神本质的把握,对汉语诗意的执着寻找。高标与公正,这两点编辑宗旨一旦祭起,刊物上呈现的必然是大陆诗歌的原始自然生态。
从诗歌美学上看,反英雄、反理性、反文化,是八、九十年代中国现代诗的主潮。而对日常生活的简化,对繁琐修辞的屏蔽等,正是口语诗的主导观念——这恰与《一行》的美术画风相吻合。严力、艾未未、马德升、曲磊磊等“星星画会”的主力画家赴美后,画风一直不断趋于抽象与超现实。正是由于艺术观念上的志同道合,才造就了中国当代诗人与画家在《一行》上演绎了一场历时数年的现代诗画大合奏。
3、国际艺术道场:华语诗歌几大版块的融合
朦胧诗后,中国现代诗与国际社会产生了更多的接轨。但在《一行》之前,华语诗歌的几大版块,从来各自孤岛,各行其是。
《一行》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诗歌艺术道场。这个以诗歌为主凝点的刊物,以其足够的磁力,牢牢地吸附了中国大陆、港台、东南亚及部分国际诗人的创作。
今天,重新浏览《一行》那洋洋780位诗人画家的作者名录,我想到的一个词是“史诗级的名录”。这是一张遍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华语文学地理版图。在电脑上,以五号字排版,它仍然达5页之多。当年,它不但发表了大陆地下诗人的作品,还包括了严力、艾未未等星星画派主力画家的最新画作,还有国际诗人金斯堡的诗,甚至崔建具有冲击力的歌词也是第一次在《一行》上发表。形成了大陆、港台、国际诗人、画家们频频的同台演绎与融合。
伊沙说得好:“《一行》的使命在于度过黑暗期!它起于民刊兴旺之年,止于网络兴起元年,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与诗歌大任!”台湾诗人陳克華写道:“于当时我这个蛰居台湾的年轻诗人而言,无宁是打开了阅读和创作的一扇视野开阔的窗,知道了华文现代诗的诸多样貌。”
在这个意义上,《一行》称得上一本真正的国际诗歌杂志。几个大型汉语地理创作源的汇集,不是人为的邀稿、拼凑,而是出于一种千载难逢的时空凝聚。在纸媒日渐式微的当下,这种跨国的诗歌盛宴,后世几代人都不容易出现了。
显性的历史,从来都是一惊一乍的变态。
1986年由我发起并主持的“两报大展”,以典型的、惊悚的方式,冲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禁锢,人为地使第三代诗人集团性地一夜间登上了诗歌舞台。现在看,这一暴动般的诗歌推广事件,不但基本结束了官方出版对于现代诗的封锁,也使中国现代诗一惊一乍的急切心理得到了相当大的缓解。因此大展之后的几年,诗歌水面一片平静、一片生长。数百家民刊民报相安无事地新陈代谢。
历史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一惊一乍,一种是安步当车。
安步就是两次惊乍的连线。在惊乍之间,流淌的就是正常的日子。正是在那些平常中一点点积累着不平、不常,才注定着下一次的历史惊厥。一条河流不可能全是瀑布与急流,在两条瀑布之间,就是历史的基本身份,是它的稳态。《一行》,像它的简约、朴素、多方向的命名一样,正是以最基本的诗歌单元,一行一行地稳步书写着历史。
人间不太公平。爆炸性的大展,不但充分震荡了诗界,甚至还不断得到后世的宠爱。2006年起,大展不断地被纪念,20周年、25周年、30周年……真是纪念得让人嘴软笔软,连我这个早年爱出风头的人都不得不惊呼:“写诗人的这件事儿,不可能没完没了纪念下去吧!”(《大展30年后说》载《诗歌月刊》2016-11)。
没办法,历史总是偏爱惊涛拍岸。而隔岸观火的后世人们,又总喜欢围观那些祼露着的伤口。这也是我执意要为《一行》写一篇长文的内心动因。仿佛为了洗清那莫名受宠的主观故意,仿佛为了从不公正者那里讨回一点过时的歉意。
2000年,《一行》中止。
我相信,它仍然活着。那一行黑白分明的大雁,只是恰如其分的收拢了翅膀。在完成了最有意义的使命后,默默地与诗、与生活、与生存构成特殊的同步。
一定有一座纪念碑,向这本了不起的杂志致敬。它可能是声音的,可能是语言的,也可能是默默的,通向记忆的深处。
2017-7-3深圳
阿 洪 快餐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剛放完新年假,可以連續休息兩天的感覺是,終於不用想明天我要買甚麼菜了。」外表男仔頭的阿茵說,記者不禁看向她眼下顯眼的黑眼圈。
波記咖啡,在佐敦算是薄有名氣,位於新填地街臨時熟食中心,賣多款點心:蝦餃燒賣、鵪鶉蛋燒賣,至幾近沒在酒樓出現的糯米包。波記咖啡是66歲的洪振光於約四十年前從他的父親那裏接手,實際年份他也說不出個大概,後來因政府的安排,從街外的大牌檔搬到新填地街小販熟食中心內。
一做三十多年,直到六年前街市一場火災,叫他休業了兩三個月。一場意外加上年事已高,讓他感到開始沒有工作的魄力,放棄又不捨,於是找來從小光顧的阿茵(陳慧茵)幫忙打理。「阿茵自小已來,我把她認作契女。而且她不怕辛苦 ,最主要是這點。」對當時的阿茵而言,這恍如從天上掉下來的機會。
在學生時代讀市場學,口中整天掛着如何打理一個品牌的阿茵,在畢業後做過數份工作——做過廣告公司的客戶主任、議員助理等工作,後來因為母親開始年老,回到她開的快餐店幫忙。美其名為太子女,但一點都不開心。「夥計是母親聘請,我有甚麼新的想法,他們是不會服從你的。就算我跟我母親說,她會說她經驗比我多,我的那一套是不行的,那你做下去就會開始覺得沒甚麼心機。」
以前的人常說工作是為生活,但對阿茵這一代人而言,工作不只為金錢,也為自我。碰巧契爺問她有沒有興趣幫忙,想到有平台可以發揮自己所學,加上從小光顧的情意結,很快便答應幫忙,開始在大牌檔工作。她的角色有點像經理,但很多事都要親力親為。每日五時多起床回店開始準備,下單、沖奶茶、上菜等等都要做,馬不停蹄做到下午二時多,收鋪去街市準備第二天的菜。
由初時甚麼也不懂,努力找師傅幫忙,到現在除了做點心蒸飯外都頭頭是道,阿茵坦言頗有滿足感。「客人到來說你的奶茶咖啡很好喝,或者有一班客人長期光顧,即是你的營運沒問題,我的味道沒問題,客人才會繼續來。」但現實生活中,意志難以不被磨掉。每年夏天,因為大牌檔沒有空調只有風扇,熱得幾近沒有客人。「六月至十月,同事回來不是工作,而是一起到來焗。夏天只靠風扇,廚房有蒸氣傳出來,上面又有太陽照射,真的有四十度,不會有人來光顧,那就其他幾個月努力跑數。」
辛勞亦日積月累化成壓力。日做六日,雖然星期日放假,但下午便要開始考慮第二天的菜式,大腦幾乎沒休息的空閒,除了農曆新年假期外,幾乎沒有長時間的休息。「我可能建立起我的事業,但人生又去哪裏了?以前會答你在這兒工作開心,但現在要想一想。」
對於未來,阿茵現在也說不出大概,惟有先咬緊牙關再支撐一下,反而她契爺洪先生對她的去留早看得很開。「我都跟阿茵說,盡能力去做,做到就做,做不到都沒辦法,不用全部都背上肩。每件事情都要經過那個階段,才會知道是做錯還是做對,人生就是這樣,要一直去累積才能回來。」
未來如何,誰也說不準,或許如洪先生所說,人生該如何抉擇,不試過,又怎知對與錯。
採訪:范名雅
攝影:周義安
波記咖啡手工點心專門店
地址:九龍油麻地新填地街35-37號新填地街小販熟食中心1-2號檔
電話:2332 4285
營業時間:6am-3pm(星期日休息)
詳情: http://bit.ly/2FlFsxR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阿 洪 快餐 在 我是老爸,我不要當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義聚東劉家水餃 Dumpling Restaurant link
https://goo.gl/maps/1LefYwRJ8Pv
金品豆漿豆花 Dessert Restaurant
https://goo.gl/maps/KJxmr2zzz2t
我是老爸,從小就在麵包店長大,
勇於冒險,八年前開始創業,幾年前不小心拿了全國糕餅冠軍!
我想要環遊世界拍影片,但我老婆說,訂閱要破十萬,才能讓我去!
所以....訂閱讓老爸完成我的夢想吧!
因為 只有喜歡的店家~ 才會用心做成影片推薦!
所以 第一次吃的店家~ 常常拍了一半就不拍了!
強調 我不收費拍食記~ 不用特別私訊我~感謝!
老爸個人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addyiam/
老爸個人ig
https://www.instagram.com/daddy.iam/
老爸的手工甜點Youtube
https://goo.gl/9k5oGM
老爸的手工甜點FB
https://www.facebook.com/eggpapaNO1/
每週二與四中午12點!準時直播。
台灣 中和 美食 taiwan restaurant
永和美食
型男鵝肉店 劉家飯糰 一起吃 十味 阿鵬師 愛麗輕食 捲尾巴 一夫冰果 歐利佛 中田咖哩 卜記 楊三郎 樂華夜市 沸騰 源本屋 亞瑟漢堡 董家水餃 呈信傳統鵝肉店 蹄神豬腳 陳記燒臘快餐 犁園湯包館
中和美食
廣福路廟口烤肉攤 有一家煎包 洪記涼麵 二男小家料理 台南煎粿 有財号手打麵 炒翻天 豆味兒. Do We Are 宜安路蚵仔麵線 香珍鍋貼水餃專賣店 大胖肉羹 陽春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