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夥伴們~!!!
我承認第一眼看到這面牆,一度以為來到蘇格蘭,與高地紅鹿在山林間邂逅,當然也不介意順便喝口威士忌;但身旁的植被,卻當頭棒喝地把我給敲醒,這描繪的分明是台灣山林面貌,然而這頭水鹿,早已躍出牆面,直挺挺地傲然卓立眼前。蘭陽原創館的一面牆,還真讓我在大太陽底下駐足欣賞了一刻鐘的時間。
冷氣房向來是夏日裡的一帖良方,但吸引我進入日式老房舍的,卻是一陣微風徐徐,當中夾雜著剛起鍋的飯香味。說到澱粉對口口聲聲想要瘦身的我來說,可能算得上是大忌,但腦袋瓜子裡浮現出一段話,《孫子兵法》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就這麼輕易沒半點掙扎的被糯米飯香給征服了。儘管口中哼起歌手那英的成名曲 征服,腦袋裡也閃過了我的哥兒們工頭堅,20年前瀟灑入鏡的MV畫面,手指頭卻不爭氣地、不自覺地指向雞絲口味的飯糰。
咀嚼是用餐過程中唯一費力,卻也是感官最聚精會神的一刻。環保意識抬頭,這飯糰捨棄了傳統的塑料袋,改以紙張包覆。握在手中,透過兩層紙的厚度,反能輕易感受到一絲被呵護著的溫度。咬下第一口,糯米在口感上顯得不單純,在特有的黏稠中,卻不時帶有細微的綿滑感,定睛一看,內心言道「是小米,它加了小米。」為意料之外的新奇口感,找到了答案,這飯糰店的阿美族老闆,在飯糰的製作上,果然別出心裁。飯糰以雞絲、小黃瓜兩項食材搭配,不膩、爽口、齒頰留香,讓人不假思索,果斷、火速地解決。
鋸成多根不等長的木條,再依序排列,當下成了再簡單不過的樂器,我喜歡木製品的敲打聲,聲音乾脆,絲毫不拖泥帶水,但親身上陣演奏一回,卻又破壞了自己原以為對音樂能從容駕馭的想像。眼前琳琅滿目且具實用性,及擁有精緻雕工的系列木製品,又將我從挫折的情緒中抽離。
說到實用性,拐個彎進入了一處織物間,對於線與色澤的排列組合,絕對能玩出一波視覺上的高潮。織物上的山形與菱形圖案,彷彿述說著泰雅族人的日常,而這些完成品及半成品的日常用具,也真實反映出族人的生活樣貌,這個空間透露出許多在山裡生活的那些年,曾經存在的故事。
延續著對泰雅族人傳統工藝的讚嘆,這回卻又對著隔壁間,同樣是在織品工藝上表現可圈可點的服裝店嘖嘖稱奇。店裡這位太魯閣族的大姐,早些年因緣際會下,在日本習得一身織品相關的好本領,透過創新與嘗試,編織出自己的傳奇性。有別於印象中傳統服飾的簡單俐落線條,大姐不僅利用線材的特性,在布料上拼裝出千變萬化的可能性,也讓每一件作品的線條,依照人體身形,做了最恰當、最合宜的處理方式。聊服裝、聊線材、聊創意,在相談甚歡的午後,再喝杯專業茶道老師所沏的茶,這充滿知性的氛圍在感受上舒服極了。
整塊牛胸部位,採獨家秘製香料醃製,以台灣龍眼木低溫煙燻,歷經16小時110度慢烤,醞釀出多汁、軟嫩的口感。焦糖化的外層,具酥脆感,並帶有淡淡的炭香味,厚實的份量,油花分布的恰到好處,儼然是牛排等級;再搭配著煙燻手撕豬肉,肉質鮮嫩,入口隨即鬆散化開。兩樣皆能獨當一面的主要食材,這回卻稱兄道弟,成就出一道具美式硬漢風格,又結合原民精神的獨特料理。
多元豐富的體驗,充滿讚不絕口的驚奇,職人們的堅持,造就感官上的多重饗宴,也為蘭陽原創館注入極具魅力的生命力。
蘭陽原創館
#宜蘭景點 #宜蘭景點推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介紹 訪問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內容簡介: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
阿美族分布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灣地理 #臺灣歷史 #臺灣族群 #臺灣社會
臺灣島上布農文化躍上芬蘭媒體版面
布農族的Panay Kumod帶著芬蘭「赫爾辛基日報」記者回到山上家屋,敘說台灣原住民在大時代變遷下的小人物故事。
芬蘭第一大報「赫爾辛基日報」(Helsingin Sanomat)於2月27日介紹台灣原住民族。帶讀者認識台灣原民的 #族群認同、#語言復振、#部落傳統、#生態智慧 及 #性別議題。
報導介紹台灣約有不到60萬原住民,搭配地圖介紹台灣各個原住民族的地理分布,並提及因為台灣原住民族與紐西蘭毛利族的血源與歷史文化關係非常深厚,是南島民族原鄉。Panay Kumod在海邊輕吟阿美族歌,更讓人聯想到北歐原住民 #薩米族(Sami)的古調吟唱。
赫爾辛基大學政治所博士研究員、泰雅族的高怡安(Wasiq Silan)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原住民議題在芬蘭主流媒體中不常見。本次報導用一個小人物的故事,將台灣原住民在大時代的變遷之下所遭遇到的各種重要議題,深入淺出地介紹給芬蘭的讀者。
她指出,報導中點出台灣原住民在同化政策之下面臨的問題,芬蘭的薩米人也正在遭遇。
圖文引述:中央社
阿美族分布圖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竹縣原民教育資源中心揭牌 原民教育向下扎根
新竹縣政府為加強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提高全體國民多元教育素養,依原住民族教育法於五峰國小設置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今年獲國教署補助325萬元,除建置中心硬體設施設備外,也規劃了族語相關課程、教材及活動等,計畫內容有五大項,分別為中心營運、提升族語能力、E化學習(族語教學素材)、多元教材設計及研發、辦理原住民族教育相關研習或活動。今(24日)於五峰國小舉行揭牌典禮,教育處長楊郡慈、五峰鄉長葛忠義、原民會賽夏族族群委員高美容等一同到場祝賀。揭牌儀式現場也展出中心辦理之手工繪本研習作品。學員不只有原住民籍教師,每一位教師都將原住民文化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些作品不只加深自己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在教學時更能吸引學生,讓原住民文化得以推廣。
縣長楊文科表示,竹縣境內原住民族有泰雅、阿美、賽夏、排灣、布農、太魯閣、卑南、魯凱、賽德克等族。就族群人口言,以泰雅族最多(占75%),其次為阿美族 (占9.0%),賽夏族 (占7.4%)居第三,排灣族 (占2.6%)居第四、布農族等其他由外地移居者較少;就分布狀況言,達60%的原住民族人口設籍在尖石鄉及五峰鄉,餘則分布在竹東鎮、湖口鄉及竹北市各都會區。可見縣內族群多元,再加上竹縣國中、小原住民學生人數有2千7百多位,所以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的設置,可使原住民族文化得以推廣及普及化,讓更多人得以感受到原住民族文化之獨特及多彩。
教育處長楊郡慈表示,原教資源中心是以「建構優質友善環境,發展卓越學習素養、傳承民族語言文化、實踐多元文化社會」為目標,設有行政組、課程教學組及圖書資訊組,提供建構原住民族教育資源平台、發展原住民族教育課程與教學教材、傳承原住民族教育相關文物與資訊、建置原住民族教育語言文化教育事項協助以及其他有關原住民族教育事項支援。
原教資源中心的願景為跋․傳承․分享。「跋」的字根意思是「在山上行走」!原住民族教育在現今數位化、全球化、資訊化,甚至大數據時代來臨,如何透過建置資源中心以多元文化觀點加強學生自我認同感及學科能力提升是刻不容緩的事。
另外,部落耆老日漸凋零,而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內涵豐富與自然智慧是台灣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更加深保存、傳承、分享的意識與力量,帶動了解原住民族的底蘊,每個人都能成為原住民族教育文化傳承使命的種子老師,不僅僅持續在山上行走,分享傳統文化及永續傳承,更要走進都會乃至國際間,繼續學習,不斷創新、勇於精進,並培育部落及縣內新世代,使原住民族教育完整被保存與傳遞,是建置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的使命!
阿美族分布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介紹
訪問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內容簡介: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向,包括完整的故事分類,進一步看見撒奇萊雅族最深層的生命史。此外,對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等民族誌紀錄,以及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與族人而舉行的火神祭,皆有第一手的口傳採訪、踏查與記載,是了解撒奇萊雅族必備參考典籍。
本書特色:
1.台灣原住民十六族當中,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正名的第十三個原住民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十九世紀末期因受漢人壓迫發生加禮宛反抗事件,事件後族人逃逸融入阿美族之中,因此在日人後來的舊慣調查中無法被明顯辨識。80年代後,族人開始重新建立撒奇萊雅族口傳相關歷史與文化,終於在2007年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其中一族。本書即正名後的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之實地口傳調查。
2.2006年部落舉辦首次火神祭(Palamal),此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古穆夫婦,古穆頭目被後人尊為「火神」。除了一年四季的農漁祭儀──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之外,火神祭已成為撒奇萊雅族近代非常重要的祖靈祭典之一,也是造訪其部落不可錯失的原鄉深度旅遊,本書有極為詳盡的口傳與民族誌紀錄。
3.神人與巨人(阿里嘎該)傳說是花蓮地區非常重要的妖怪傳說,除了阿美族有相關傳說,撒奇萊雅族也廣為流傳族內的版本,神話與傳說反映的是一族原始心理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資產,本書採實地田野調查口傳文學,與文獻紀錄互相參照,是閱讀撒奇萊雅族文化不可缺的用典。
作者介紹: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南投縣信義鄉人,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族籍: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族名:達西烏拉彎.畢馬。曾任南投縣政府國語指導員、常民文化通訊輪值主編、原舞者布農樂舞顧問、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顧問、《台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學術研究包括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宗教及其神話與傳說、中國佛寺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等。出版有【台灣原住民傳說】《布農族神話與傳說》(晨星文化)等十冊、《眾裡尋她:南投縣鄒族口傳文學與歷史》(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灣書房)、《圖解台灣十二生肖誌》(晨星)等。2015年獲南投玉山文學貢獻獎。
阿美族分布圖 在 阿美族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老鷹文化藝術團 阿美族 歌謠古調傳唱. 新北原民局. 新北原民局 ... Amis 阿美族 馬蘭部落複音歌樂:除草歌miololot alaliu/ Weeding song. Cecilia Tseng. ... <看更多>
阿美族分布圖 在 台灣原住民16族分布圖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rong__haaaa 男女版花蓮阿美族 終於趕出來辣好感動~雖然大部分文字沒變剛剛忘記在圖上補這是馬太鞍部落的衣服很難的有一次是找尋部落的衣服畫因為 ... ... <看更多>
阿美族分布圖 在 目前16族總共有15個語言代碼。像阿美族語是Ami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灣的原住民族,目前中央政府承認的已經來到16族。 ... (圖為「舊版」12族分佈圖, ... 像阿美族語是Ami、布農語是Bnn…而到底是少了哪一族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