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雞小故事---選材》
參考其他國家之前,我先將心思放在台式布袋雞的獨特性,我決定由「選材」、「刀工」、「烹煮」等三方面進行探討。
選材就是選雞肉,目前台灣市場的雞肉分為肉雞和土雞兩大流派,肉雞佔有六成,土雞佔有四成,做布袋雞時要選哪一款?以成本思考,肉雞是好選擇,市占率大,價格較低。台灣目前的肉雞品種都由國外育種公司提供,可以在8周內達到2公斤重,多數商家飼養35天就進行屠宰,肉味淡口感嫩,可說是有潛力的好選擇,然而如果以古早味的觀點,布袋雞應該採用土雞,畢竟肉雞在民國52年才引進台灣,在此之前台灣只有土雞,或者說在此之前台灣雞種純化的概念不普及。嚴格說來,台灣沒有原生雞種,歷年來各式各樣的品種,多是這數百年來隨著移民引進台灣,然後進行雜交繁殖,只是缺乏育種學的概念,所以品種並不單一,也就是量化飼養時無法讓肉質穩定。雖然如此,但土雞的飼養期較久,最少要70天以上,許多老饕享用的白斬雞,雞齡甚至要求120天以上,因為風味足口感夠,這才是台菜市場要的滋韻。因為所以,台式布袋雞應該以土雞為主,問題在於哪一款土雞?雖然專家學者認為土雞的品種混亂,但市場上依舊有許多概論式的選擇,以俗名來說,近年常見的選擇有紅羽土雞和黑羽土雞,還有做為鬥雞的峨嵋土雞、現稱為古早雞的早期小型紅羽土雞、公雞做閹雞的竹北雞、引自法國的珍珠雞、以及民間自行開發育種的桂丁雞等。
我打電話請教黃婉玲女士,她表示台南版的古早味布袋雞對於雞種的要求很簡單,只要年幼的土雞都行,因為當年吃得起布袋雞的人都不缺錢,追求的是巧味而非溫飽,所以不需要將雞養到豐腴足斤,雞齡越小,肉質越細雞皮越薄,這樣去骨剃肉時才能顯出廚師的技藝,也才能表現主人家的品味。這段話頗有道理,土雞的性成熟應該是70天左右,因此我猜測她口中的幼雞,雞齡應該在45-60天之間。我再請教在台南辦桌聞名的阿勇家,目前主事的第二代小琦師傅告訴我,他們家的布袋雞選用烏骨雞,因為烏骨雞有著補身的概念,適合用在婚宴喜慶之中,體型亦是小型雞,因為他們的布袋雞以湯甕方式呈現,體型夠小才能塞進甕中。
接連問了多位廚師,少數師傅認為最好找雞皮較厚的雞隻品種,這樣皮脂不容易在烹煮時破裂,其他眾人對於雞隻品種都沒太大要求,基於這樣的調查,雖然在現在土雞的價位節節高升,我認為站在傳統的大義之下,台灣布袋雞只能選用土雞,體型也不能太大,畢竟推廣時必須考慮成本。
至於為何不用體型小價格低廉的肉雞代替土雞?我認為有些時候味道是一種公共財產,必須有所信仰,既然要談台灣布袋雞,就要有著傳承的堅持,然而我並非否定將肉雞去骨填塞內餡的作法,只是建議另外取名,以不同名稱做區分,這或許是兼顧是場創意和菜色傳承的好方式?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