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適性無揚才 技高恐將普高化!
🗣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否強盛,在 #人才的培育 上必須全面兼顧!以日本跟德國為例,作為工業的先進大國,他們在工業的技職訓練是非常紮實的,日本的職人精神培養、德國的工匠技術,重視實務操作培養是工業發展的根本;細數他們為何能做到這樣的人才培養,是因為教育的分流機制作得很明確,但我們台灣呢?
▶️虹安發現根據「#高級中等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明確區分「#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跟「#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兩種學校在設立的課程架構、畢業條件跟未來發展皆有差異;回顧108課綱的設立,技術型高中強調務實致用的特色,立意良好,但卻因為升學制度的設計功虧一簣。虹安檢視歷年與即將實施的111年技高考招制度,發現在甄選入學的篩選標準上,竟然是比照普通中學辦理,重視一般性考科(國、英、數),忽略了專業科目,這樣矛盾的制度設計會讓專業實作有優勢的學生,反而不能獲得更進一步的培養。
▶️培育不出擁有實作能力的人才,將會使我國的競爭力大幅下降,虹安回想起以前赴美留學的經驗,自己的母校辛辛納提大學就是一間講求 #實務精神 的學校。以機械人才培育為例,技職體系的學生,我們期望他在工業實作領域有所發揮;普通大學體制的學生,則讓他在技術研發的領域上有所貢獻。高等教育唯有 #明確分流的機制,#適性揚才的培育,才會讓台灣的發展更好。
🙋🏻♀️虹安也呼籲教育部在課綱安排與考招制度的設計上,不應該閉門造車,而是要採廣納意見並且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去研議制度的設計!
感謝媒體報導👉🏻👉🏻👉🏻
自由時報 - 科大升學看重國英數 全教總:技高恐淪二流普高
https://www.google.com.tw/amp/s/news.ltn.com.tw/amp/news/life/breakingnews/3507753
蘋果日報 - 技職高中升學看輕專業科目 教團憂心:恐淪二流普通高中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422/PJ3CM3QBLFGBBHJC4PJYQ4OCBM/
技職3.0 - 教團憂技高「普高化」 教部:研議強化專業科目
https://www.tvet3.info/tag/全教總/
聯合新聞網 - 考招制度沒跟著新課綱改革 教團憂技高恐將普高化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5405599
閉門造車教育部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增加育兒津貼 也算「國家養」?
王釗洪/大學兼任教授(嘉縣民雄)
繼衛福部預告0到2歲育兒津貼加碼到5000元,教育部長潘文忠也宣布育兒津貼加碼到5000元。本報資料照片
為兌現「國家跟你一起養」的政治支票,教育部與衛福部日前已先後推出育兒津貼加碼、托育補助提高、就學費用再降低、增設二歲專班等多個政策方案,並宣稱明年一定會啟動。縱觀目前已揭露的草案,跟現行地方的「生育補助」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只差在撒的錢加多了,時間拉長了。
現在政府要將「國家跟你一起養」的競選政見付諸實施,有許多必須面對的問題需要釐清,以期名正言順。
首先,如何定義「國家養」?「養」是一個動詞,嬰兒要吃奶、要穿衣服、要換尿布、要抱、要親,誰要去做?誰是執行「養」這任務的國家代理人?是政府官員抑或是在政府指定的公托、準公托任職的保母?無論如何,總得先制定一部專法,界定幼兒父母將嬰、幼託付給國家的權利、義務關係;繼之,政府得訓練或考選一批具(準)公務員身分的保母,經過簽約、授權從事撫育與教育六歲以下幼兒的工作。如果一切順利還好,萬一有點差錯,國家代理人(保母)與家長各有多少刑事或民事責任,政府是否還要連帶國賠?總之,多了「國家養」三個字,生育問題還沒能解決,法律問題已油然而生!
其次,大家都知道「今日出生的嬰兒就是廿二年後國家需要的人力」。如果相信「國家養」的政策是真正有效的「催生」工具,每年出生嬰兒要增加多少才算達成理想目標?這需要科技業界配合估算廿二年後,電腦、AI、機器人等軟硬體創新發展的結果,會取代多少原有對自然人人力的需求,才不至於製造過多的失業人口。國家不致養得太多,也不致養得太少。此刻我們寧願相信政府與科技界早有規畫,只待逐年公布出來讓人民遵行。然而,這似乎意味著政府的規畫加上育兒津貼增減等政策工具,將駕馭人民生兒育女的自由選擇權。
再者,如果寄望「國家養」是台灣目前「少子化」的解方,則教育部/衛福部提出的育嬰措施中,對零到二歲嬰兒的協助,似嫌不足,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嬰兒才是年輕人生育與否最關鍵的決定變數。雖然勞動部對於育嬰留停有算是優渥的規定,但對於大學畢業不久或剛入職場的年輕人仍不具有充分的吸引力。
近代社會科學已非常重視田野調查。政府官員何不走出辦公室,站在街頭、夜店、車站,親自找些十八到四十歲的年輕人,了解他(她)們對於不婚不生的看法,是否會比在冷氣房閉門造車更為精準?相信很多讓他(她)們卻步的困難,絕非空穴來風。
筆者在大學任教,去年曾聽一位同學提出一個想得深遠的問題,他說本想明年畢業後就結婚生子,否則六年後國家不養了;如果不幸經濟仍然低迷,政治社會仍然紛亂,而他還是一個月拿廿八K的薪水,將會非常後悔,也非常對不起小孩。他問:你說我該怎麼辦?
閉門造車教育部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升官發財、學歷詐騙,請走別路!
待過公部門的朋友們大概有類似的感觸,跨部門的橫向聯繫、溝通與合作,可能遠比縱向整合(交辦執行)還困難,不論是科與科、處與處、局與局,以及部會與部會之間,從互踢公文(常勞煩主秘來裁決),到各行其是,多頭馬車的結果,就是投入更多人力和資源,但效果是事倍功半。
從李眉蓁論文門事件後,僅看到教育部端出八項因應作為,也不見主事的潘文忠部長有積極的態度,一如潘部長其博士論文呈現的樣貌,四平八穩、嚴謹有序,但似乎少了點大格局與開創性。這些高教亂象不會自動消失的,也不是單一學校或教授有辦法徹底改善,身為最高教育主管機關首長,實不該置身事外。
最遲約莫自2003年開始,國科會(已改為科技部)補助了不少學術抄襲的研究計畫,經費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一年兩百多萬,其中包括中山大學教育所楊淑晴教授的〈高等教育學術不誠實研究〉,計畫期程長達四年,每年補助超過一百萬元。建議教育部,與其跟國圖關起門來閉門造車研發軟體,還不如結合現在資源與在既有研究成果之好,召集各大學的主管,提出具體可行的策進作為。
防弊僅是最低標準,更重要的是好好研商高等教育目前面臨的危機與亂象。國家賦予各大學培育人才的重責大任,我們絕對尊重大學自治的精神,然而,以李眉蓁碩論抄襲為例,指導教授至今連一句話都未說,在法律定義上,林德昌教授是國家的公務員(公保),他輕縱護航這樣的論文通過審查,等於把國家(教育部) 的正式學位以不正當的方式授予學生,必須要承擔應有的責任的。
教育部和若干教授的姑息,讓高等教育普及的美意,成為不肖政客藉以洗學歷、鍍金,在選舉公報詐騙國人的途徑!潘文忠部長是不是該挺身而出,大聲疾呼:升官發財、學歷詐騙,請走別路!並嚴以課責,杜絕僥倖!
#教育部
#科技部
#潘文忠
#李眉蓁
#抄襲
#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