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孩童信仰教育的再思 ◎副院長╱陳志宏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今近一年半,對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為了避免群聚感染,各國政府對於帶來人群聚集的場合,祭出許多限制措施;許多教會在政府的防疫規範,同時也是保護信徒免於染疫危險的考慮下,停止實體聚會成為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在禁止實體聚會的處境下,大部分的教會透過線上崇拜來維持主日崇拜功能。有些教會更積極透過各樣的通訊軟體進行禱告會、小組聚會、裝備課程、一對一門徒造就、個別的牧養關懷等。
不過對教會而言,可能最大的挑戰是孩子的信仰教育,有些人發現,兒童主日學透過線上聚會方式進行,效果不是很好。不過,這正是教會重新反省「兒童信仰教育」應當如何進行的好契機。今天,絕大部分教會是透過兒童主日學來進行孩童的信仰教育,但是這個作法,在教會史上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____________________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
面對世局動盪變化,世俗價值觀的各種挑戰,神學思想不是學術殿堂的專利,更要與社會文化產生各種對話。華神與基督教論壇報合作開闢系列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邀請華神老師群一起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看見。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 #陳志宏
門徒裝備課程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事工以外的宣教
蔡頌輝 (華傳前宣教士和特約作者)
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
主持人問到關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宣教帶來什麼反思,
我的回答是:「教會平時只是在做宣教事工,還是在栽培宣教人?
——這是我從會友身上學到的,而且是信主不久的信徒。
疫情的爆發讓許多人亂了手腳,教會亦然,很多原本策劃好的事工被迫停擺。在眾多事工中,首當其衝的是宣教:短宣隊和佈道會取消、最嚴竣時期被禁止外出探訪,甚至連教會例常聚會都不能進行。此外,因很多信徒的經濟出現困難,奉獻隨之減少,還聽說一些福音機構過去幾個月收到的奉獻是零。作主工的我們一方面心急,另一方面也挺無奈的,只好對自己說:「或許神要我們這個時候休息,並學習仰望和等候吧!」這無疑是一種可能和需要,然而,它是唯一的答案嗎?
疫情中,教會會友腦子在想什麼?
政府發布禁足令沒多久,我從會友的社交平台看到一些創意的動作。既然大家只能待在家,他們發起網路聊天室,定下每天一段時間,有興趣的人就可以登入(不論認不認識)、聚在一起聊天。過沒幾天,他們覺得這樣漫無目的地聊沒意思,就發信向我提出可以藉此傳福音,並邀請我加入。後來我們就乾脆開了「啟發課程」,邀請未信主的朋友一同來思考和談論信仰。目前課程結束了,反應不算好,但也算和其中幾個人深入聊了信仰。
以上不見得是什麼很創意的佈道法,刺激我反思的是信徒傳福音的心:在疫情下,我們的信徒腦子在想什麼?很多人擔心健康、自由和經濟,但有多少基督徒仍然關心宣教?有多少人想到他們未信主的朋友在恐懼和不安中需要福音?有多少人會想辦法讓這個使命得以不受阻攔地持續下去?
我曾在先前的文章中寫過:基督徒對宣教最常見的誤解,就是僅僅把宣教當成一個事工來參與。即便可能他們會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必須參與的事工,可是一旦我們以事工來理解它,就自然把它視為不過是人生的項目「之一」。可是,從聖經的世界觀來看,宣教應該是每一個基督徒人生的目標和任務,其他所有的事物(才華、事業、社交等)都是我們完成這目標可用的資源或宣教的工場。
在教會中,我們也總是單單從事工的角度去推展事工。每一年的差傳年會,目標就是為了籌募宣教金去支持宣教工作,或推展新一年的宣教事工,包括本地的佈道和國外的短宣等等。如果有一個教會能自己培育出全職宣教士,已算是很了不起了。問題是,在這些事工之外,有多少人仍然在宣教?有多少人真正把職場視為禾場?有多少人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為一次神聖的差遣?這一方面是信徒的責任,但教會怎麼教導和培育就會產生什麼樣的門徒,故更是責無旁貸。事工是重要的,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更有效、更有策略去推動宣教,並且某程度上比較可以衡量果效。然而,教會千萬不能滿足於此,我們更深、更遠的目標是培育宣教的人!這個目標應該主導著教會內的宣教「事工」。
疫情後,教會該做什麼?
目前疫情未過,故下文不可能出於太多的經驗累積,而僅是我個人的構想,希望至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向,來補充和修正過去教會在宣教使命上的疏忽。
要享受事奉,心態上的調整和預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認為,除非我和我喜歡的人同工、在我所設想的環境中做我最有負擔做的事,那樣才能享受其中……這樣恐怕永遠無法享受。其實,人很多的不滿足感皆始於我們與別人比較的結果。神的僕人必須認定,神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設計和計劃,祂按照這個計劃帶領我們,讓我們遭遇各種環境,我們該做的就是樂在其中。學習當學習的功課、面對各種處境、領取足夠的恩典、發現其中的奧妙。人真正的享樂,是回歸到神那裡,在祂為我們所定的計劃中暢遊。
• 建立信徒的世界觀
世界觀決定人的生活方式,教會要培育以宣教使命為自身使命的人,務必從世界觀的建立開始。這是艱鉅的工程,卻是最基本、完全不可或缺的部分。唯有出於根深蒂固的世界觀,才能促使一個人衝破時間和境遇的重重考驗而堅持,因為他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並知道這一切與存在的意義、永恆的目標和神永世的計畫有何關聯。教會的講台、主日學課程、查經,除了給予信徒生活上細微的教導,應同時建立他們宏觀的視野。
• 強調生活化的宣教
不難聽到有教會強調,宗教改革視每個工作都是神聖呼召這個觀念,可惜在現實中,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將它落實。這不僅僅是把原來的工作冠上「呼召」這個名堂而已,更是意味著信徒當致力在職場履行宣教使命,而教會也視他們為宣教士。只把宣教當作事工來推動的教會會說:「我們的教會一年籌五十萬支持宣教,差派三個短宣隊出去,還差派了一位宣教士……」一個著重培育宣教人的教會,即便可能只是數十人的小教會,卻會這麼說:「我們教會每週都差遣數十位宣教士出去!」
• 鼓勵更多元的發揮
疫情爆發之後,許多人窩在家裡無聊,結果激發出各種創意。有人創作或改編歌曲、有人拍搞笑短劇、有人畫畫、有人製作圖文……教會是否看見,每一樣都可以被用來作為福音載體?疫情讓我們實際感受到媒體宣教的重要性,尤其是網路。儘管疫情有一天會過去,教會可以恢復實體性的宣教事工,媒體宣教仍不容忽視。網路媒體不是疫情創造出來的新東西,疫情只是逼得教會去重視一個早已存在卻一直被教會忽視的工具。目前教會內媒體人才並不難找,教會應當把他們組織起來,用他們的才智給他們發揮的平台。
• 給予更落力的支持
教會應該給予「傳統」以外的宣教方式更多更實際的支持,而不能只是在「做夢」。理論上,大部分教會都會認為創意宣教是必要的,卻甚少給予實際的支持。我們夢想著基督教的藝術和媒體能在社會上發揮更大作用,我們感嘆過去是教會的音樂和藝術影響著社會,現今卻是世界的音樂和藝術影響著教會,我們有沒有認真檢討其中原因?創作人的裝備無疑是其中一,但教會的支持也起了關鍵作用。
傳統教會普遍認為信徒「免費」提供服事是理所當然的,這表面看來沒大問題,卻直接影響基督教作品在社會的影響力。基督教作品想要在社會產生影響力,就必須有足夠的產量和高質量(坦白說,目前基督教作品的產量和質量遠比不上世俗作品)。若要達到高產量和高質量,就必須有更多人才、時間和資源的投入,而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全時間來做這事。用常話說,就是「靠這個吃飯」。可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基督徒創作人,他們要靠自己其他的職業來謀生,再另抽出時間和精力來創作……可是往往已經工作到身心疲累、腦子也不靈活了。若持續以這種模式進行下去,基督教藝術要產生更大影響力,永遠只是「做夢」。期待更多教會願意起來「養」這些人,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地投入福音創作。
• 提供更全面的跟進
差遣全時間宣教士需要關顧,如果我們把每個會友都視為奉差遣的宣教士,也當然需要關顧。容我引用萊特(Christopher Wright)在《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的一段話,即便已經是好多年前讀過的,依然印象深刻:
「人們並不是為了支持他們牧者的事工才在禮拜天上教會,乃是牧者為了支持百姓從事他們的事工才在禮拜天上教會。而他們的事工,可實實在在地視之為宣教使命,乃在教會的圍牆之外,在這世界之中,在職場上作鹽作光。
每一間教會都應該特別注意到,信徒在教會大門內所領受到的,是他們在離開教會後會派上用場的,『你們現在要進到宣教的禾場』。
我們中間身為牧者的人(以及那些訓練牧者的人)所面臨的挑戰因此而在於:
我們是否有在動員、訓練、支持我們百姓從事宣教使命——不只是差派某些人作為「宣教士」飄洋過海,而是看見整體教會都投身於在日常工作的世界裡宣教?
我們是否有在幫助投身日常工作的基督徒去明白,他們所在其中生活與工作的世界,還是只是在他們眼前虛晃一個當他們死時才會進去的更好世界?
我們是否有在教導我們的信徒知道聖經如何教導一種負責任的公民身分?
我們是否有在鼓勵信徒在上帝所安排的地方『尋求那城的好處』?
我們是否在建立一種符合聖經的世界觀,來支持基督教的倫理見證?
我們是否有在幫助投身工作的基督徒,使他們在工作崗位上與所面臨的道德議題奮戰,鼓勵他們滿懷信心、持守正直、鼓起勇氣、恆常忍耐?
如果有些人因為在工作上須與這充滿敵意的世界抗爭,以致受傷倒下,我們是否能夠懷著同理心去關懷這樣的人?」(頁473-474)
新冠疫情給全世界都上了許多寶貴的功課,教會亦然。
我相信除了上述,仍有許多。無論多少,真心期待我們能學以致用。
本文刊載於華傳雙月刊65期
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65.php
門徒裝備課程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事工以外的宣教】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
主持人問到關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宣教帶來什麼反思,
我的回答是:「教會平時只是在做宣教事工,還是在栽培宣教人?
——這是我從會友身上學到的,而且是信主不久的信徒。
疫情的爆發讓許多人亂了手腳,教會亦然,很多原本策劃好的事工被迫停擺。在眾多事工中,首當其衝的是宣教:短宣隊和佈道會取消、最嚴竣時期被禁止外出探訪,甚至連教會例常聚會都不能進行。此外,因很多信徒的經濟出現困難,奉獻隨之減少,還聽說一些福音機構過去幾個月收到的奉獻是零。作主工的我們一方面心急,另一方面也挺無奈的,只好對自己說:「或許神要我們這個時候休息,並學習仰望和等候吧!」這無疑是一種可能和需要,然而,它是唯一的答案嗎?
一、疫情中,教會會友腦子在想什麼?
政府發布禁足令沒多久,我從會友的社交平台看到一些創意的動作。既然大家只能待在家,他們發起網路聊天室,定下每天一段時間,有興趣的人就可以登入(不論認不認識)、聚在一起聊天。過沒幾天,他們覺得這樣漫無目的地聊沒意思,就發信向我提出可以藉此傳福音,並邀請我加入。後來我們就乾脆開了「啟發課程」,邀請未信主的朋友一同來思考和談論信仰。目前課程結束了,反應不算好,但也算和其中幾個人深入聊了信仰。
以上不見得是什麼很創意的佈道法,刺激我反思的是信徒傳福音的心:在疫情下,我們的信徒腦子在想什麼?很多人擔心健康、自由和經濟,但有多少基督徒仍然關心宣教?有多少人想到他們未信主的朋友在恐懼和不安中需要福音?有多少人會想辦法讓這個使命得以不受阻攔地持續下去?
我曾在先前的文章中寫過:基督徒對宣教最常見的誤解,就是僅僅把宣教當成一個事工來參與。即便可能他們會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必須參與的事工,可是一旦我們以事工來理解它,就自然把它視為不過是人生的項目「之一」。可是,從聖經的世界觀來看,宣教應該是每一個基督徒人生的目標和任務,其他所有的事物(才華、事業、社交等)都是我們完成這目標可用的資源或宣教的工場。
在教會中,我們也總是單單從事工的角度去推展事工。每一年的差傳年會,目標就是為了籌募宣教金去支持宣教工作,或推展新一年的宣教事工,包括本地的佈道和國外的短宣等等。如果有一個教會能自己培育出全職宣教士,已算是很了不起了。問題是,在這些事工之外,有多少人仍然在宣教?有多少人真正把職場視為禾場?有多少人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為一次神聖的差遣?這一方面是信徒的責任,但教會怎麼教導和培育就會產生什麼樣的門徒,故更是責無旁貸。事工是重要的,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更有效、更有策略去推動宣教,並且某程度上比較可以衡量果效。然而,教會千萬不能滿足於此,我們更深、更遠的目標是培育宣教的人!這個目標應該主導著教會內的宣教「事工」。
二、疫情後,教會該做什麼?
目前疫情未過,故下文不可能出於太多的經驗累積,而僅是我個人的構想,希望至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向,來補充和修正過去教會在宣教使命上的疏忽。
要享受事奉,心態上的調整和預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認為,除非我和我喜歡的人同工、在我所設想的環境中做我最有負擔做的事,那樣才能享受其中……這樣恐怕永遠無法享受。其實,人很多的不滿足感皆始於我們與別人比較的結果。神的僕人必須認定,神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設計和計劃,祂按照這個計劃帶領我們,讓我們遭遇各種環境,我們該做的就是樂在其中。學習當學習的功課、面對各種處境、領取足夠的恩典、發現其中的奧妙。人真正的享樂,是回歸到神那裡,在祂為我們所定的計劃中暢遊。
• 建立信徒的世界觀
世界觀決定人的生活方式,教會要培育以宣教使命為自身使命的人,務必從世界觀的建立開始。這是艱鉅的工程,卻是最基本、完全不可或缺的部分。唯有出於根深蒂固的世界觀,才能促使一個人衝破時間和境遇的重重考驗而堅持,因為他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並知道這一切與存在的意義、永恆的目標和神永世的計畫有何關聯。教會的講台、主日學課程、查經,除了給予信徒生活上細微的教導,應同時建立他們宏觀的視野。
• 強調生活化的宣教
不難聽到有教會強調,宗教改革視每個工作都是神聖呼召這個觀念,可惜在現實中,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將它落實。這不僅僅是把原來的工作冠上「呼召」這個名堂而已,更是意味著信徒當致力在職場履行宣教使命,而教會也視他們為宣教士。只把宣教當作事工來推動的教會會說:「我們的教會一年籌五十萬支持宣教,差派三個短宣隊出去,還差派了一位宣教士……」一個著重培育宣教人的教會,即便可能只是數十人的小教會,卻會這麼說:「我們教會每週都差遣數十位宣教士出去!」
• 鼓勵更多元的發揮
疫情爆發之後,許多人窩在家裡無聊,結果激發出各種創意。有人創作或改編歌曲、有人拍搞笑短劇、有人畫畫、有人製作圖文……教會是否看見,每一樣都可以被用來作為福音載體?疫情讓我們實際感受到媒體宣教的重要性,尤其是網路。儘管疫情有一天會過去,教會可以恢復實體性的宣教事工,媒體宣教仍不容忽視。網路媒體不是疫情創造出來的新東西,疫情只是逼得教會去重視一個早已存在卻一直被教會忽視的工具。目前教會內媒體人才並不難找,教會應當把他們組織起來,用他們的才智給他們發揮的平台。
• 給予更落力的支持
教會應該給予「傳統」以外的宣教方式更多更實際的支持,而不能只是在「做夢」。理論上,大部分教會都會認為創意宣教是必要的,卻甚少給予實際的支持。我們夢想著基督教的藝術和媒體能在社會上發揮更大作用,我們感嘆過去是教會的音樂和藝術影響著社會,現今卻是世界的音樂和藝術影響著教會,我們有沒有認真檢討其中原因?創作人的裝備無疑是其中一,但教會的支持也起了關鍵作用。
傳統教會普遍認為信徒「免費」提供服事是理所當然的,這表面看來沒大問題,卻直接影響基督教作品在社會的影響力。基督教作品想要在社會產生影響力,就必須有足夠的產量和高質量(坦白說,目前基督教作品的產量和質量遠比不上世俗作品)。若要達到高產量和高質量,就必須有更多人才、時間和資源的投入,而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全時間來做這事。用常話說,就是「靠這個吃飯」。可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基督徒創作人,他們要靠自己其他的職業來謀生,再另抽出時間和精力來創作……可是往往已經工作到身心疲累、腦子也不靈活了。若持續以這種模式進行下去,基督教藝術要產生更大影響力,永遠只是「做夢」。期待更多教會願意起來「養」這些人,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地投入福音創作。
• 提供更全面的跟進
差遣全時間宣教士需要關顧,如果我們把每個會友都視為奉差遣的宣教士,也當然需要關顧。容我引用萊特(Christopher Wright)在《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的一段話,即便已經是好多年前讀過的,依然印象深刻:
「人們並不是為了支持他們牧者的事工才在禮拜天上教會,乃是牧者為了支持百姓從事他們的事工才在禮拜天上教會。而他們的事工,可實實在在地視之為宣教使命,乃在教會的圍牆之外,在這世界之中,在職場上作鹽作光。
每一間教會都應該特別注意到,信徒在教會大門內所領受到的,是他們在離開教會後會派上用場的,『你們現在要進到宣教的禾場』。
我們中間身為牧者的人(以及那些訓練牧者的人)所面臨的挑戰因此而在於:
我們是否有在動員、訓練、支持我們百姓從事宣教使命——不只是差派某些人作為「宣教士」飄洋過海,而是看見整體教會都投身於在日常工作的世界裡宣教?
我們是否有在幫助投身日常工作的基督徒去明白,他們所在其中生活與工作的世界,還是只是在他們眼前虛晃一個當他們死時才會進去的更好世界?
我們是否有在教導我們的信徒知道聖經如何教導一種負責任的公民身分?
我們是否有在鼓勵信徒在上帝所安排的地方『尋求那城的好處』?
我們是否在建立一種符合聖經的世界觀,來支持基督教的倫理見證?
我們是否有在幫助投身工作的基督徒,使他們在工作崗位上與所面臨的道德議題奮戰,鼓勵他們滿懷信心、持守正直、鼓起勇氣、恆常忍耐?
如果有些人因為在工作上須與這充滿敵意的世界抗爭,以致受傷倒下,我們是否能夠懷著同理心去關懷這樣的人?」(頁473-474)
新冠疫情給全世界都上了許多寶貴的功課,教會亦然。
我相信除了上述,仍有許多。無論多少,真心期待我們能學以致用。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5期(2020年9-10月): https://gointl.org/magazine-65.php#i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