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之戰確立唐太宗天可汗地位|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這是大唐對東突厥關鍵性的一次戰役。這次戰爭過後大唐疆土北方的威脅基本解除,而且也為後來消滅西突厥打定了基礎。從此一個嶄新的帝國從東方升起。
突厥犯河西
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東突厥將軍雅爾金和阿史那杜爾率軍進擾河西。肅州(治酒泉,今甘肅酒泉)守將張士貴、甘州(治張掖,今甘肅張掖)守將張寶相互相統兵結成掎角之勢,堅壁清野,堅守城池,利用城池阻擋突厥騎兵,最終使突厥人無功而返。這為李世民反擊突厥找到了出兵的藉口。
六路大軍
將軍張公瑾上書唐太宗李世民,列舉了六條出兵突厥的理由。太宗以突厥進攻河西為藉口,於二十三日詔命兵分六路出兵剿滅東突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率領中軍;並州都督英國公徐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資治通鑒》作通漢道,疑為「漢」和「漠」之誤),由東路率主力直接進攻東突厥腹地;華州刺史霍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在西路順黃河前進,與李靖、徐世勣遙相呼應;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為副,從靈州往西北挺進;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恒安道行軍總管,鎮守燕雲地區防止突厥軍隊東逃;靈州都督薛萬淑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監視突利可汗。大軍10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6路反擊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驍騎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進屯惡陽嶺(今山西平魯西北),乘夜襲占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頡利可汗未料到唐軍突至,認為李靖敢孤軍深入,定有主力隨後(「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慌忙將牙帳撤至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李靖又派間諜離間其部眾,頡利的心腹大將康蘇密挾隋煬帝皇后蕭氏及其孫楊政道至定襄降唐。頡利見康蘇密降唐,不敢停留,繼續率部向陰山撤退,在渾河邊與柴紹的金河軍交戰,之後又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雲中(今山西北部)的徐世勣率領的通漠軍截擊,大敗。頡利退屯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一帶),收集餘眾數萬。頡利自覺已不是唐軍對手,即派執失思力為特使,到長安向唐太宗謝罪請降,表示願舉國內附。實際上企圖待草青馬肥之時,再轉移到漠北,伺機東山再起。
夜襲陰山
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等去突厥撫慰,令李靖率兵接應。
李靖與李績在白道會合,兩人商議,認為頡利雖然戰敗,但部下兵馬仍然很多,之後一定撤往沙漠,保存突厥的實力,唐軍北擊道路險阻且遙遠,如果等到那個時候再追擊突厥會十分困難。如今朝廷派使節前往突厥,突厥軍必定鬆懈,以為唐軍不會繼續攻擊。如果這時候挑選一萬精兵,攜帶20天的糧草,不需要進行戰鬥就可以將突厥可汗擒獲。於是同張公謹商議進兵,張公謹表示反對,說:「皇帝的詔書已經同意突厥投降,而且使者唐儉等還在突厥處,怎麼能在這個時候發兵攻擊呢?」李靖回答說:「這其實是當年韓信用來擊敗齊國的計策,唐儉之輩沒有什麼可惜的!」於是趁夜出動軍隊,李績部隊尾隨而行。李靖軍隊到達陰山,遇到突厥軍隊的一千多個帳篷,於是將其全部俘虜。
頡利見到唐朝派遣使者前來,十分高興,認為這回算是安全了。二月甲辰(3月27日),李靖命令蘇定方率二百騎為前鋒,乘霧前進,到達突厥可汗的牙帳七裡的地方,才被突厥軍發現。這時突厥再組織抵抗已經來不及了,蘇定方大獲全勝,頡利乘千里馬逃走。李靖隨後引軍趕到,突厥潰不成軍,唐儉也獲救生還。李靖大軍此次消滅突厥軍一萬餘人,俘虜十餘萬,獲得牲畜數十萬,並殺死隋朝義成公主,擒獲其子疊羅施。頡利率領殘兵一萬餘人打算逃入戈壁沙漠,被屯於道口的李績部堵截,其下部落大酋長皆帥眾歸降,李績獲得五萬餘俘虜返回唐朝。唐軍對東突厥大獲全勝,平定了自陰山至戈壁沙漠一帶的局勢。
頡利被俘
頡利可汗在陰山被擊敗後,倉皇由雲中向西逃竄,意圖投奔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國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將大多叛逃。其子疊羅施也與他走散。不久,身邊只剩下數十騎兵的頡利可汗迎頭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軍。一番激戰後,唐將張寶相將頡利可汗擒獲。李世民沒有殺死頡利可汗,而是封他為歸義王、右衛大將軍,讓他在長安度過餘生。突利可汗隨後歸降,被封為北平君王。突厥大將執失思力、阿史那杜爾、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數歸降,都受到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歸順。突厥勢力因此完全從漠南消失。
唐朝打敗東突厥後,原附屬東突厥的各國各部落都歸順唐朝,並稱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長泉鎮剿滅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施琅平定台灣真相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備受矚目的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施琅大將軍》在央視一經播出,立即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該劇主人翁施琅——一位三百多年來爭議不斷的人物,再次引起社會輿論關注。有人認為,施琅成功蕩除台灣割據政權,將其納入中華行政版圖,是一位了不起的愛國英雄;也有人認為,施琅兩次投降清政權,甘願為外族統治者賣命,是「民族」敗類。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我們不妨拂去歷史的塵埃,一起走入施琅的坎坷人生……
兩度降清,與鄭氏家族始恩終仇
施琅1621年出生在福建晉江衙口一個較為殷實的農民家庭。他自幼力氣驚人、見識出眾,家人對他寄予厚望,本想讓他謀取功名,光宗耀祖。無奈他好武不好文,對仕途興趣不大。後來隨著家道日漸敗落,施琅棄文從武,拜師苦練武藝,精習兵法。
當時,正逢明末清初,遍地狼煙。施琅有個叔叔叫施福,是明朝總兵鄭芝龍的親信。施琅在17歲那年,離開家鄉投奔叔叔加入鄭芝龍的隊伍。因戰功突出,施琅很快就晉升為游擊將軍。1646年11月,時任南明太師平國公的鄭芝龍眼見大勢已去,於是秘密派人聯絡降清。清平南大將軍博洛許諾鄭芝龍投降後讓他任閩粵總督。鄭芝龍不顧兒子鄭成功的苦勸和阻攔,率領包括施琅在內的部眾趕赴福州降清。然而,投降後的鄭芝龍才發現自己上了當,非但沒有當上閩粵總督,反而被博洛挾持進京軟禁起來。隨鄭芝龍來降的官兵被強行分配到清軍軍營,施琅也被編入攻打南明政權的清軍中。1648年,施琅獲悉鄭成功起兵抗清,於是率領弟弟施顯和一些部將投奔到鄭成功麾下。
比施琅小三歲的鄭成功當時起兵不久,力量弱小,因此非常器重施琅的軍事才華,任命他為左先鋒,視其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每遇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施琅也一心一意為鄭成功效勞,還率軍隊攻下漳浦、揭陽等地,提高了鄭成功的威望和勢力。然而,時間一長,有些恃才傲物的施琅與年輕氣盛的鄭成功之間不斷發生摩擦,二人的關係漸漸惡化。
1652年4月,「曾德事件」終於導致施琅和鄭成功二人分道揚鑣。曾德是施琅手下一名標兵,一次違背軍法犯了死罪,因害怕受到施琅懲處,便投奔鄭成功尋求庇護,鄭成功把他提拔為自己的親隨。施琅聽到消息後大為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鄭成功勃然大怒,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親施大宣和弟弟施顯。後來,施琅用計逃脫,鄭成功盛怒之下處死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施琅遂對鄭成功恨入骨髓,決心投靠清朝,誓報鄭成功殺父誅弟之仇。聽說施琅主動來降,清軍閩浙總督李率泰喜出望外,立即報奏朝廷,清廷很快批覆,任命施琅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把他提升為同安總兵。施琅的舊部得知他降清後,不少也追隨而來。就這樣,施琅由鄭成功的親密戰友變成強大的敵手。
三次攻台失利,「內大臣」鬱悶13年
1662年,鄭成功利用濃霧作掩護,率兵收復了被荷蘭侵略者侵佔的台灣。在台島,鄭成功奉明朝為正統,夢想有朝一日實現「反清復明」大業。可惜的是,這位民族英雄不久英年早逝,鄭氏集團發生分裂,為爭車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王位而大動干戈。在台灣的鄭軍將領擁護鄭成功的弟弟鄭襲繼位,在廈門的將領推舉鄭成功的長子鄭經繼位,雙方各不相讓。最後,鄭經平息矛盾,掌握大權。但他公然背叛其父,竟然宣稱台灣遠在海外,不屬中國的版圖,意圖割據一方,與清廷隔海對峙。鄭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世人的極大憤慨。當時已經升任福建水師提督的施琅,建議乘機攻取金門和廈門。
清廷採納了施琅的建議,讓他同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合謀「勦賊」。一戰下來,清軍成功收復了金門和廈門,鄭經逃往東山島。1664年3月,施琅又率軍攻佔東山島,使鄭軍在福建沿海經營達20多年的據點全部喪失。緊接著,施琅又提出進軍台灣的主張,建議乘鄭經軍心不穩,發兵進攻澎湖,然後直搗台灣,謀求實現四海歸一。躊躇滿志的少年康熙欣然接受了施琅的建議,並任命他為靖海將軍,負責統領水師,尋機對台用兵。
1664年11月,施琅選擇冬天偏北風的季節,率領清軍水師首次出征台灣。不料進軍途中,在台灣海峽的清水洋突然遭遇颱風,風雲翻滾,惡浪滔天。任憑施琅航海經驗豐富,依當時的船舶製造水平,根本無法抵禦那樣的狂風巨浪,只好下令返航。
從1665年3月到次年4月,施琅又發動了兩次攻台行動,但都因遭遇颱風而擱淺。
接連三次出兵都無功而返,引起了朝中許多滿族官員對施琅的非議,有人甚至懷疑他對台用兵不是真心。之後幾年間,清廷內部反對武力征台的呼聲佔了上風。年幼的康熙雖非常支持施琅的主張,但無奈自己尚未掌權,只好聽從鰲拜等主撫派的意見。1668年,康熙下令撤銷福建水師,焚毀了全部戰船,朝廷不再商議武力征台之事,還把施琅調進京城改任內大臣。內大臣只是一個閑職,一心武力平定台灣的施琅因而感到十分苦悶。不過,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繼續關注福建沿海動向,認真總結失敗教訓,慢慢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誰知道,這一等就是整整13年。
東山再起,恩威並施收復台灣
1681年,主政台灣的鄭經去世,鄭氏子孫為了爭奪王位,再次發生嚴重內訌。而此時清廷已經平息了「三藩叛亂」,康熙皇帝也穩固了自己的寶座,於是下定決心以武力統一台灣。這時已年屆花甲的施琅終於等來了夢寐以求的機會。
在福建總督姚啟聖和施琅的同鄉、大學士李光地的極力舉薦下,康熙力排眾議,重新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並加太子少保銜,讓他立刻返回福建,準備出兵。臨行前,康熙專門賜宴施琅。席間他語重心長地說:「在用武力平定台灣問題上,只有朕贊同你的方案,希望你能盡心而為,不要辜負了朕的希望!」感激不盡的施琅豪情萬丈地表示:「老臣今年雖然已經六十有二,但血氣尚未衰竭,還可以報效皇帝和朝廷。如果我此行再次失利,我甘願領罪。」
施琅一到廈門,便夜以繼日地進行出征前的準備,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一面操練水師、製造軍械、選配將領,一面蒐集鄭軍情報、策反鄭軍將領、制定攻台方案。經過半年努力,終於萬事俱備,只等出兵。
台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是其外圍防禦的唯一屏障。澎湖一旦攻陷,台灣不攻自破。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領大型戰船300餘艘、水兵2萬餘人、230餘艘中小戰船,從福建東山島揚帆啟程,進逼澎湖。16日晨,施琅向澎湖鄭軍發動第一次進攻。18日,施琅派戰船攻取了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盤二島,掃清了外圍。22日,清朝水師兵分三路再次發動進攻:施琅親率56隻大型戰船組成的主攻部隊,正面進攻鄭軍主陣地娘媽宮;總兵陳蟒等率領由50只戰船組成東線攻擊部隊,從澎湖港口東側突入雞籠嶼,作為奇兵,配合主攻部隊夾擊娘媽宮;總兵董義等率領另50只戰船組成的西線攻擊部隊,從港口西側進入牛心灣,進行佯攻登陸,牽制西面的鄭軍。此外,剩餘80艘戰船作為預備隊,隨主攻部隊跟進。交戰雙方都知道這是決定命運的一戰,於是一交手便展開了廝殺,激戰歷時七晝夜。施琅巧妙利用有利的西南風向條件,採取「五點梅花陣」戰術,即用多艘戰船圍攻鄭軍一艘,集中兵力作戰。頓時,茫茫大海上朵朵「梅花」飛舞,清軍水師越戰越勇,一舉攻克澎湖列島,擊毀鄭軍大小戰船近200艘,殲滅其精銳部隊1.2萬餘人,收降近5000人。鄭軍主帥劉國軒僥倖依靠熟悉的地形帶少數部下逃回台灣。
澎湖失手,鄭氏集團一下子亂成一鍋粥:有主張降的,有主張守的,還有主張撤往呂宋的,一時沒個結果。可是,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施琅並沒有即刻發兵攻台,而是在澎湖安頓下來,一面安撫當地百姓,一面派人撈救跳水未死的鄭軍官兵。對被俘的台灣兵將,施琅下令釋放回台灣,臨釋放前他還專門聲明:「我絕對不會報私仇!當年殺害我父親的人已經死去,與其他人毫不相干。」他還許諾說:「不僅兵士不殺,就連鄭家人只要肯降,我也絕對不會殺。」施琅身邊的人曾問道:「將軍與鄭家具有血海深仇,如今鄭氏子孫已經成為釜中魚、籠中鳥,您為何不快點發兵剿滅,為親人報仇雪恨呢?」施琅說:「我帶兵進攻台灣,這是國家大事,怎麼能趁機公報私仇呢?只要鄭家人真心歸順,我不會傷害他們,否則會引起人們的不滿,連累台灣的百姓。」
與此同時,施琅上疏朝廷,建議對鄭氏集團實行招撫政策,爭取和平統一台灣,使台灣百姓免去刀兵之災。對於施琅的做法,康熙十分讚賞,並傳旨同意了他的建議。年幼的延平王鄭克塽和劉國軒等人,原本害怕施琅復仇,不敢投降,如今看到施琅的確沒有殺害自己的意思,於是連忙派人到澎湖施琅軍前請降。8月13日,施琅率軍抵達台灣,由鹿耳門登陸上岸。劉國軒等人到軍前迎接,台灣各族百姓夾道歡迎。8月18日,鄭克塽率領鄭氏集團文武官員,及明朝宗室在台的魯王世子朱恆、樂安王朱凌等削髮剃頭。隨風飄落的一縷縷頭髮,標誌鄭氏集團正式歸順和南明小朝廷壽終正寢。
施琅收復台灣的捷報傳到京城的時候,正值1683年的中秋佳節。康熙聞訊喜不自勝,脫下龍袍派人賞賜給施琅,又親製褒章嘉許,封施琅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令其永鎮福建水師。
功成名就,卻留爭議三百年
施琅平定台灣後,在清廷內部產生了一場對台灣的棄留之爭。許多大臣對台灣的戰略地位缺乏認識,主張將台灣人口遷往大陸,放棄台灣的土地。康熙也一度表示贊同此議,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失之無所損」。看到朝野上下棄守之聲高漲,施琅心急如焚,連忙上奏了彪炳史冊的《恭陳台灣棄留疏》,堅決主張駐守台灣。在奏疏中,施琅指出,台灣事關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防護重任,萬萬不能丟棄。他用自己的親眼所見,進一步論證說,台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為東南沿海地區提供重要物質保障。另外,他還告誡說,對台灣這個地方,荷蘭等外國侵略者無時不想侵佔,我們如若不守住,他們一定會捲土重來。台灣一旦再被外國侵略者侵佔,那時再出兵遠征,將會難於登天。施琅的上疏雄辯有力,一些大臣贊同他的建議,這促使康熙改變了主意,下決心守住台灣。
1696年3月,施琅在福建任上病逝,享年76歲。康熙皇帝聞訊後,痛心不已,下令厚葬,加贈太子太傅,諡號襄壯,並在泉州府學前建祠紀念。至今閩南各地紀念施琅的牌坊、祠堂、碑文仍隨處可見。
然而,三百年來,施琅也一直是位爭議人物。關於他的歷史定位問題,歷來存在不同的聲音。施琅的一生,就史載的情況看,不外乎兩件事:一是反鄭降清;一是統一台灣。也正是這兩點,構成了後人對其評價褒貶揚抑不一的根本原因。關於施琅統一台灣的歷史功績,史學界已有充分肯定。但對於其「叛主投敵」的氣節問題,人們至今爭議較大。
如果說施琅降清是出於「報私仇」,那麼其後來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了個人的狹隘視野。無論是在征討、棄留台灣問題上,還是在善後、治理台灣問題上,施琅都高瞻遠矚,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做出了不可抹煞的功績,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愛國主義將領。
如果從「民族英雄」和「民族敗類」的角度來評判施琅,則不免又有「狹隘民族主義」的嫌疑。因為,無論是統治元朝的蒙古族,還是統治清朝的滿族,他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謀求中華民族的「大一統」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王朝,滿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歷史上,滿族源於女真,後改金,再改為清,主要居住於東北和華北各地。1644年,滿族貴族在一部分漢族地主武裝的配合和幫助下,取得中國統治權,緊接著發動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統一整個中國的戰爭,最終於18世紀中期開創了中國的空前大統一局面。但長期以來,由於滿族統治者專制殘暴,加上人們認識上的一些偏差,國內有些人把清政府統一中國這件大事,說成是「異族入侵」。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後,仍有人把清政府看成是「滿清侵略勢力」。因此,有人把施琅看作民族敗類,就是以此錯誤歷史觀為前提的。
有學者曾提出這樣的觀點,讓人感覺頗有新意:施琅降清但不叛鄭。施琅投清後協助清政府實現大陸與台灣的統一,正是鄭成功當年奮鬥的目標,正所謂殊途同歸。著名明清史專家傅衣凌先生就曾說:「鄭成功的復台和施琅的復台雖各有具體原因,但是都隱藏著中華民族的大義。」「兩人的處境不同,征台的出發點不同,但是他們對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則有同樣的認識,都堅定地主張保衛台灣。從他們兩人對台灣的認識來說,我們說施琅不是鄭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繼承者。 」
事實上,在施琅的故鄉福建省晉江縣施琅紀念館中,有一幅對聯就是這樣寫的:「平台千古,復台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後人這樣把施琅與鄭成功相提並論,應該說是拋開「個人感情」的,是基於「中華民族的大義」而對他們的歷史功績的肯定。(原文載於:《環球人物》,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長泉鎮剿滅 在 我在路上碰到藍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我一定要在粉絲團分享一下,金庸宇宙啊
感謝金老為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故事。
西元前483年 西施送入吳國;范蠡遇到阿青,阿青傳越國劍士劍法。
西元前476年 越國滅掉吳國;范蠡與西施隱居,阿青離去。
527年 南北朝時期,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創立中國禪宗。
536年 達摩逝世。
554年 西魏宇文泰攻破江陵城(今荊州),梁元帝蕭繹留下寶藏在天寧寺,連城訣寶藏來源於此。
隋朝末年,李靖將《易筋經》中的武學奧秘,盡數領悟。
640年 侯君集攻破高昌國。
694年 明教傳至中土。
唐朝末葉,嘉興劍術名家改良越女劍法。
877年 丐幫建立。
907年 唐朝滅亡。
907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
937年 段思平建立大理。
936年—946年 少林寺法慧禪師練成了一指禪。
960年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1030年 慕容博出生。
1038年 西夏建立。
1047年 慕容博傷黃眉僧。
1051年 掃地僧到少林寺。
1060年 蕭峰出生。
1061年 雁門關外亂石谷大戰。
1062年 蕭遠山到少林偷研武功。
1063年 丁春秋暗算師門。
1064年 慕容復出生。
1065年 波斯“山中老人”霍山,制聖火令,將平生武功精要,鐫刻於聖火令之上。
1069年 虛竹出生。
1071年 段譽出生。
1072年 慕容博傷崔百泉。
1074年 阿朱出生。
1077年 慕容博詐死。
1083年 蕭峰接任丐幫幫主。
1090年 鳩摩智單挑天龍寺六僧。
1091年 蕭峰離開丐幫。
1092年 聚賢莊大戰。
1093年 蕭峰助耶律洪基平定皇太叔之亂(歷史上為1063年);無崖子去世;虛竹接任逍遙派掌門,同年被西夏招為駙馬;少林寺門外混戰;掃地僧講經說法。
1094年 大理段正明禪位侄子段譽;蕭峰自盡。
1103年 岳飛出生。
1112年 王重陽出生。
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黃裳雕版印行萬壽道藏。
1120年 黃裳向明教的高手挑戰。
1125年 金國滅遼。
1127年 金國滅北宋。
1127年—1130年 少林寺靈興禪師花了三十九年練成了一指禪。
1140年 獨孤求敗創獨孤九劍第九式破氣式。
1141年 岳飛於獄中撰寫《武穆遺書》。
1158年 段智興出生。
1162年 柯鎮惡(江南七怪之首)出生。
1163年 周伯通出生。
1164年 黃裳完成九陰真經。洪七公出生。
1168年 歐陽鋒出生。
1170年 獨孤求敗鬱寂而終。
1171年 黃藥師出生。
1173年 曲靈風出生。
1178年 裘千仞出生。
1183年 金輪法王出生。
1184年 朱子柳出生。
1186年 陳玄風、歐陽克出生。
1190年 火工頭陀于少林寺中大開殺戒。
1196年 王重陽再入古墓,於棺上刻下部分九陰真經,並留“玉女心經,欲勝全真;重陽一生,不弱於人” 的文字,後某日無名僧與王重陽鬥酒參閱九陰創九陽;南宋宦官在宮中創葵花寶典。
1200年 第一次華山論劍。
1203年 重陽真人拜訪段皇爺,廢了歐陽峰20年蛤蟆功;王重陽仙逝。
1205年 郭靖出生。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
1206年 裘千仞傷瑛姑幼子。
1208年 黃蓉出生。
1220年 小龍女出生。
1223年 穆念慈比武招親。
1224年 楊過出生。
1227年 第二次華山論劍;蒙古滅西夏;成吉思汗去世。
1234年 金國滅於蒙古與南宋聯合進攻。
1235年 明教高手參考五代十國時期武林高手慕容龍城的“斗轉星移”,創出威力更大的“乾坤大挪移”神功,遂為鎮教之寶。
1243年 洪七公、歐陽峰去世。
1243年 楊過小龍女雙劍合壁初試鋒芒挫敗金輪法王;楊過學彈指神通。
1243年 郭襄出生;楊過斷臂,初入獨孤求敗劍塚。
1247年 張三丰出生。
1253年 蒙古滅大理國。
1257年 明教石教主聖火令為丐幫所奪。
1259年 楊過飛石擊斃蒙哥大汗;第三次華山論劍。
1262年 郭襄遊少林。
1271年 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大元”。
1273年 一代大俠郭靖和黃蓉戰死襄陽。
1276年 蒙古攻進南宋都城臨安。
1296年 金毛獅王謝遜出生。
1317年 謝遜離開師父成昆,加入明教。
1318年 武當六弟子殷梨亭出生。
1323年 成昆殺謝遜一家。
1336年 謝遜及張翠山夫婦至冰火島。
1337年 張三丰九十大壽;張無忌出生。
1338年 元兵剿滅袁州明教義軍,常遇春、彭瑩玉僥倖逃脫。
1339年 周芷若出生。
1340年 汝陽王女兒敏敏特穆爾出生,元帝封其“紹敏郡主”。
1341年 小昭出生。
1346年 張三丰百歲大壽;張翠山殷素素夫婦自盡。
1351年 張無忌得九陽神功。
1357年 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張無忌任明教教主;張三丰首創太極神功。
1358年 小昭遠走波斯。
1359年 少林屠獅英雄會;白眉鷹王殷天正去世。
1360年 張無忌隱退,光明左使楊逍繼任為明教第三十五代教主。
1365年 明教光明右使范遙參考北宋年間的兩大神功“北冥神功”及“化功大法”,創出威力極大更為歹毒的“吸星大法”。
1368年 明朝滅元朝。
1372年 楊逍去世,明教內部爭權奪力,陷入內亂,加上外部朱元璋打壓,明教日漸式微。教中高手改組明教,遂為“日月神教”。
1400年 莆田少林寺得葵花寶典。
1401年 岳肅、蔡子峰偷錄葵花寶典;渡元禪師習辟邪劍法。
1402年 華山派分氣宗劍宗。
1406年 日月神教十長老破五嶽劍派劍法。
1420年 日月教襲武當山,張三丰手抄一部《太極拳經》和青年時佩帶的真武劍被搶。
1458年 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丰仙逝,享年212歲。(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先生的考證)
1469年 令狐沖出生。
1479年 華山派氣宗劍宗之爭。
1486年 任盈盈出生。
1493年 東方不敗篡日月神教教主之位;任我行被囚地牢。
1503年 余滄海滅福威鏢局。
1504年 令狐沖學得獨孤九劍。
1505年 任我行重奪日月神教教主。
1506年 任我行去世。
1509年 令狐沖任盈盈喜結良緣。
1610年 金蛇郎君夏雪宜慘遭滅門之禍。
1612年 金蛇郎君夏雪宜得到雲南五仙教的鎮教“三寶”。
1623年 袁承志出生。
1643年 袁承志被推舉為七省江湖首領,同年率眾人挫毀西洋紅夷大炮。
1644年 袁承志助阿九挫敗成王與曹化淳篡位陰謀;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吳三桂降清;李岩夫婦自殺身亡。同年,袁承志、夏青青率親友、部屬避居海外,即今南洋新加坡之地。
1645年 仲夏,在清兵追擊下,李自成率主力部隊,敗退至湖北通城縣。一日,李自成帶少數親兵,在縣南查勘地形,在九宮山玄帝廟中,因打盹疏忽,被姜姓農民誤殺,終年三十九歲。
1655年 韋小寶出生在揚州妓院。
1669年 康熙韋小寶擒鰲拜。
1670年 韋小寶出任天地會青木堂香主。
1698年 武當派掌門陸菲青出生。
1711年 雍正帝與海寧陳家掉包剛出生的兒女,愛新覺羅弘曆原來是海寧陳家之子。
1733年 陳家洛出生。
1735年 愛新覺羅•弘曆登基,年號乾隆。
1753年臘月,苗人鳳和胡一刀決戰;胡斐出生。
1758年 紅花會在六和塔囚禁乾隆,回部霍青桐力排眾議,大敗清軍主力。
1759年 香香公主在北京自殺。
1780年三月十五日,苗人鳳和胡斐決戰。
1924年三月十日,金庸出生。
2018年十月三十日下午,金庸於香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