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慎入:一位住在護理之家長輩的人生故事
(我與長輩的子女們是好朋友,所以氣憤)
今天有件事情讓我突然想到這張網路照片,夫妻一輩子,能夠互相照顧扶持到老,是件難得的好事,但有些人最後抱憾離去(「抱憾」是我自己註解,也許沒有),不勝唏噓啊!
個案年輕喪偶,靠公務人員的俸祿自己把四個孩子拉拔長大,中年想找個伴終老,有了第二春也生了一個孩子,以為人生應該就此滿足。哪知道第二任太太自詡是來享受榮華富貴,那位小兒子至今養尊處優30好幾也沒找過工作上班賺錢(啃老族),母子兩人享用個案的薪水、積蓄與退休金,無憂無慮過日子,還要求元配的四個孩子不可回家探視長輩,不歡迎與前妻有關的親人「影響他們一家三口的美滿(?)家庭」。直到這兩年個案年邁身體狀況不佳,被送到護理之家安置,前妻的四個孩子才能去探視順便執行「付錢」的功能。而這位 太太 就此銷聲匿跡。
故事說到這裡,我已經血壓升高有點動火,最近半個月的遭遇更是悲情……
個案吸入性肺炎,由護理之家轉住院,通知配偶的第一時間,竟然填了DNR說不要救了(配偶是法規中第一代理人),加上疫情擴散醫院限制訪客,請了照顧服務員陪伴,兒女們只能乾著急,每天透過電話與視訊了解治療狀況,說說鼓勵關懷的話。職業病與正義感的我曾經提醒:依照過去照護經驗與生命徵象變化,個案的時間不多,是否能準備一套衣服備用。不說還好,被案妻知道後我還被臭罵一頓,說護理師亂講話唱衰…。
我一邊追蹤個案狀況,一邊引導家人面對生命凋零的事實,朋友一場,真的不希望他們的父親太折磨😥。
中午時刻朋友告訴我:護理師怎麼辦…爸爸走了
我說 那位太太有送衣服去給你父親嗎?
答案結果當然是 沒有
傍晚時我再打電話關懷,個案由家人陪同已經送到殯儀館,我好奇的問:爸爸現在穿甚麼?
答案竟是住護理之家時穿的睡衣
原來以為最親近的枕邊人也可以這麼沒良心啊!
所有值錢的能享受的都扒過一層皮之後,連在家裡一套像樣的衣服也不肯送去醫院啊!
以護理師的角色立場,是不需要動氣或動怒。但若以好朋友的立場來看,真的替個案阿伯覺得心痛。好吧,夜深了,剛安慰完好友,說完這個荒唐的故事也累了!
希望各位的家人都感情和睦啦!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溫馨提醒:文長慎入,但很重要! 台灣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失能人口數已破百萬,照顧者有65%是失能者的家人,#評估至少有231萬人因照護而影響到工作,而失能者親屬的就業比例,也從原本的41%下降到32%,相當於有9%的上班族為了照護家人而辭職。 據統計,#照顧一位失能者走完生命...
長慎 醫院 徵 才 在 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產疫苗六月申請緊急授權(EUA),最快七月開打?!》
此議題熱議到炸鍋!我把自己的疑慮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文長慎入)
首先,內心還是強烈渴望~~
1. 🌟國際上有認證的疫苗希望就積極爭取吧!
說到這個緊迫需求下的緊急使用和變通。
我覺得讓國際上有認證的疫苗快點進來是需要的!!包括日本的善心,郭董的德國直下BNT, 佛光山疫苗JJ等等。
⚠️我知道牽扯到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等問題,中央批准了要負責所以一定是要嚴格把關!
不過如果也是以緊急變通為觀念的話,該嚴格的嚴格,可以省略的繁瑣行政程序可以省略,讓大家早點有穩定的疫苗打,最安心!
老實說近期情況連我一向正向的人,都有些擔心⋯⋯⋯
看到許多基層診所的醫護、其他醫事人員到處問哪裡能注射疫苗,
為了疫苗有醫護朋友不惜凌晨排隊,
像搶五月天門票一樣一票難求,可能還打不到!真的覺得蠻難過。
大家都是前線戰士啊🪖!!!
⚠️許多第一線醫師也紛紛表示前線告急!
急診塞爆、病房滿、一些醫院的呼吸器數量嚴重不足等……
如果國家要徵招大家上戰場,的確必要的保護和配備若能齊備更能穩定士氣!
在這樣緊急的狀況下,對於國際上有認證的疫苗爭取,是否能掌握重要原則但更有彈性呢?
🌟🌟🌟來談關於國產疫苗!🌟🌟🌟
2. 🌟國產疫苗在安全性和保護力上的相關分析:
(1) 聯亞、高端疫苗屬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以學理上來說:
a. 🌟安全性:次單元疫苗的優點是遺傳物質不須進入細胞(mRNA, 病毒載體疫苗要),直接利用S protein(病毒表面棘狀蛋白)去刺激免疫反應,並避開不必要的毒素與妨礙有效性的物質。
像是B肝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就是屬於這類疫苗!
在以往此類疫苗的相關經驗及使用上我們可說比較有把握,預期不太會發生什麼注射後嚴重不良反應(指如AZ血栓這種),且通常經過二期臨床試驗後安全性的疑慮就較低了。
b. 🌟所以就是有效性、保護力的問題!🌟
未經第三期臨床試驗就申請EUA欲上路,保護力要怎麼推測?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教授對媒體的投書表示:
「施打疫苗後,人體的免疫系統會產生中和抗體及許多的細胞反應來對抗病毒,在這些對抗病毒的武器中,中和抗體比細胞反應容易測量,故被視為一個替代的療效指標(surrogate end point)」
https://pse.is/3frzyv(內文在此)
🌟意思是可以依照疫苗的中和抗體量來推測保護力,目前已上市疫苗都發現到此兩者有正相關性,是有效的評估指標。
⚠️不過陳建煒教授顯然不盡認同此法!
我道行尚淺,就我所知,
一款疫苗,臨床實驗中做的保護力數據和真實世界打出來的數據,都會有差異了!
且以疾病的角度去看,譬如以骨質疏鬆為例,一款骨鬆的藥物有沒有效,我可能不止是要看他用了對於「骨質密度」成長多少,最重要的是對於「骨折」這件事的發生,是否提供保護!
⚠️新冠病毒疫苗也一樣,中和抗體一定的數值是否就代表保護力足夠,是否能真的有效預防「有臨床症狀的肺炎」、「預防重症?」,這些都還要釐清!!
🌟據了解WHO近期會對於這個中和抗體的標準做討論。
⚠️如果有通過WHO國際認證的標準,就能獲得PQ(Pre-qualification),PQ是種國際認證,歐盟也認可,就可以透過世衛將疫苗推廣到其他國家,也可成為疫苗護照的標準,才較能增加對疫苗的信賴。
以上!
#同島一命
#疫苗快來
#這週獲得好用面罩一頂
長慎 醫院 徵 才 在 歐陽靖・裏東京生存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長慎入 #但很重要所以必讀
我的IG每天都會收到相當多關於『憂鬱症』問題的私訊,每天幾十則⋯內容大同小異⋯
「我好像得了憂鬱症,該怎麼辦?」
「我的憂鬱症變嚴重了,怎麼辦?」
「我覺得我不會好,怎麼辦?」
「要怎麼處理憂鬱的情緒?」
我知道大家急著得到答案,甚至會告訴我:「自己已經快撐不下去了、有輕生念頭⋯」
但老實說,我現在懷孕八個月,也有很多事情要忙,根本沒辦法即時一一回覆。而你這樣的『求助』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情緒勒索』,好似在告訴我:如果我不回應你…你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
這些私訊的內容通常都非常長,會詳細說明自己(疑似)罹患憂鬱症的來龍去脈,雖然對我來說閱讀起來很耗時,但我覺得這對患者來說是件好事,畢竟『整理』自己的情況是『自我療癒』很重要的步驟…只是我真的沒有那麼多精神力量可以處理你的個人問題,況且我根本不認識你😓
憂鬱症很痛苦,憂鬱症患者的陪伴者也很辛苦。
我跟媽媽是過來人,我們知道、也完全了解這種『看不到陽光』的感覺;但我們並不是醫生、更不是心理諮商師,你的困擾絕對不是靠我們回答幾句話就可以解決的。
我所能做的,就只有提供一些自我檢視的步驟跟求助管道…再多的我真的無法幫你,對不起…🙇🏻♀️
・・・
⚠️ 如果你覺得自己得了憂鬱症、或是不知道該怎麼走出憂鬱?以下是些簡單的QA。當然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你更該做的是『求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而不是上網詢問素不相識的人。
𝑸. 我覺得自己得了憂鬱症,怎麼辦?
𝑨. 到醫院或診所掛『身心科門診』,由醫師做專業判斷。『憂鬱症』跟『憂鬱的情緒』是不一樣的;憂鬱症是病症,如果罹患了,你的自律神經會失調、血清素會改變,醫生也有特殊的問診方式。不要覺得看醫生很丟臉,或那是什麼不對的事,就跟感冒一樣,如果拖很久都沒好,本來就該掛號求診不是嗎?也不要害怕讓家人知道自己正在看醫生,生病本來就需要家人的支持。
𝑸. 我不想吃憂鬱症的藥物該怎麼辦?(想斷藥該怎麼辦?)
𝑨. 先搞清楚自己『為什麼不想吃藥』?很多憂鬱症患者對抗鬱藥物有誤解,認為這些藥物會造成嗜睡、記憶力減退、悲觀,還會有依賴性…但事實上這些是『憂鬱症本身的徵狀』,並非由藥物造成的;你即使不吃藥,依然會有嗜睡、記憶力減退、悲觀等現象,抗鬱劑反而能給予維持生活機能的幫助。
至於對藥物的依賴性,這個就牽扯到心裡的問題,就像對酒精上癮、對食物上癮的人,造成『上癮』的源頭從來不是酒精跟食物本身;而是你的心理狀態會對某些東西產生依賴,如果不去解決『造成自己沒有安全感的根源』,你是斷不了藥的,即使斷藥了,也會有嚴重的戒斷現象、造成更大的精神衝擊。
錯的從來不是藥物,藥物沒有問題,重點是憂鬱症的源頭…所以不要因為『害怕吃藥而拒絕就醫』!如果真的很在意,醫生都是可以商量不開藥的…畢竟藥物只是補助,憂鬱症不是吃了藥就會好,要找到根本才行。
𝑸. 我不知道去哪裡找醫生?
𝑨.建議找這幾個單位作推薦,他們都有協助身心障礙問題的資源:
▶︎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 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肯愛社會服務協會
▶︎ 社團法人高雄市忘憂草憂鬱防治協會
(如果有其他單位也歡迎網友提供🙏🏻)
𝑸. 家人不相信我得了憂鬱症,他們覺得我只是悲觀。
𝑨. 現今台灣大部分民眾都對憂鬱症有比較正面的認知,但就跟不願意就醫、服藥的患者一樣,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憂鬱症除了心理因素,也是一種『生理疾病』(就跟感冒、甚至武漢肺炎一樣)。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就必須跟家人好好溝通,也可以邀請家人陪伴看診,他們可能會比較願意信任醫生的說法。
𝑸. 我一直在自殘(或暴飲暴食),怎麼辦?
𝑨. 憂鬱症有很多常見的徵狀:悲觀、失眠、嗜睡、飲食失調、體力減弱、健忘、畏光(不喜歡在白天出門或走出戶外)、逃避人際溝通…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現象。嚴重的話,則會有自殘、躁鬱、甚至自殺的念頭。
就跟感冒一樣,當你感冒的時候,你會問醫生:「我一直在咳嗽怎麼辦?」、「我在流鼻水怎麼辦?」…自殘或暴飲暴食都是憂鬱症的病徵,就如同咳嗽跟流鼻水之於感冒,所以重點是在『治癒憂鬱症』本身。
𝑸. 憂鬱症是怎麼來的?
𝑨. 有幾個成因:有可能是遺傳(直系親屬有精神疾病),或是身體健康出問題(賀爾蒙失調)造成的連帶現象,例如常聽到的『產前、產後憂鬱症』、『更年期憂鬱症』、『老年憂鬱症』…許多慢性病患者也會有憂鬱症現象。
但通常青少年憂鬱症、成年人的憂鬱症則跟心靈創傷有關聯,而這心靈創傷往往來自『10歲之前的童年記憶』。
例如小時候曾被媽媽罵:「你是個沒有用的小孩!」、「我不要你這個小孩了!」…長大之後,這個『害怕被遺棄』、『被輕視』的負面記憶會深藏在潛意識裡,影響到往後人生所有的人際關係、工作、價值觀。
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所以需要醫生跟專業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才能找到心中的那個印記,然後經由轉念去消匿它。
建議大家可以參考 量子轉念-陳嘉堡老師 的著作《量子轉念的效應》,這是以一種科學、去宗教的方式做有效心理輔導的學術研究。
・・・
很多人問我:憂鬱症可以完全痊癒嗎?
嘿,當然可以!不然我是怎麼回事?(笑)
雖然也有不少人提倡『跟憂鬱共存』這個說法,但我必須要說:你可以跟『憂鬱的情緒』共存,但不能跟『憂鬱症』共存。
『憂鬱症』是疾病,就跟慢性病一樣,放著不管將可能有重症化的風險,應該要積極治癒它。而我們每個人都該學習怎麼處理、面對憂鬱的情緒,就像我是一個比較容易鑽牛角尖、想太多的人(處女座😂)…但我現在知道靠跑步能有很大改善,而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不見得是運動),你必須要找到自己跟負面情緒共存的方法。
我在16~22歲期間成為重鬱症患者,後來靠著跟母親的相互溝通與了解,找到自己內心失去自我認同、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的源頭(也是來自10歲前被霸凌、家庭窮困的童年記憶)。在解決心理問題之後我才戒斷藥物、恢復正常生活,然後以寫作做為抒發心情、自我整理的方式。又過了幾年之後,我開始跑馬拉松,這使我更知道該怎麼面對生命中的種種考驗。(我在《歐陽靖寫給女生的跑步書》中都有詳細提及這些。)
我不是醫生,也不是心理輔導師,我認為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活得快樂精彩。讓大家知道:重鬱症是有可能完全痊癒的。
真的很抱歉沒辦法一一回應網友們的私訊…希望這篇落落長的文章能帶給大家一點幫助。
・・・
📷 Photo by RK
https://instagram.com/rkrkrk?igshid=a7cacbvsu93x
這張照片是我們在2016年時去一個很神秘的地方拍的(不能說),當時我心情超好,但他叫我表情要假裝憂鬱一點(笑)
長慎 醫院 徵 才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溫馨提醒:文長慎入,但很重要!
台灣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失能人口數已破百萬,照顧者有65%是失能者的家人,#評估至少有231萬人因照護而影響到工作,而失能者親屬的就業比例,也從原本的41%下降到32%,相當於有9%的上班族為了照護家人而辭職。
據統計,#照顧一位失能者走完生命全程的費用需要將近500萬元。為了減輕家庭照顧身心失能者的負擔,政府修法個人綜所稅特別扣除額的部分,增訂了「長期照顧特別扣除」,符合資格者,一年最多可以有12萬元的長照扣除額,受益人數推估有42萬餘人。
然而,台灣需要被照顧者眾,長照扣除額排富門檻的20%稅率限制,#將多數長照家庭皆排除在外。
我認為該項政策立意良善,但若我國長照服務能全面含括失能者被照顧的需求,#也就不需要再透過長照特別扣除額來減輕家庭的照顧負擔。
行政院列出的排富條款,將稅率限制訂為20%,也僅涵蓋了約5.5%的納稅人口,年所得淨額逾121萬者皆排除在外,我認為太嚴格了,政府應將稅率限制從原本的20%提高到30%,把這10%級距中的4.21萬人也納入適用對象,#受益者便會超過46萬人,約半數的長照家庭都能因此受惠。
此外,多納這10%級距的人數,#預估減少的稅損也只有約10億元,在過去5年皆超徵的狀況下,不至於造成稅基過度流失,卻能使民眾對該項政策更有感,我認為是值得的。
除了財政後援,全面性長照服務的提供也很重要。目前長照2.0的補助多以居家式和社區式服務為主,#缺乏對於機構式服務的補助,導致長照機構的資源不足且佈建不均,「排隊五年等不到床位」、「有錢也找不到長照機構的床」等說法四起。
弔詭的是,即使衛福部推估現在的長照住宿式機構缺口超過5萬張床,還有88個鄉鎮市區未設立或供不應求,#但國內住宿式機構的佔床率也僅有85%,究竟是城鄉資源分布不均?還是住宿式機構品質參差?還有待衛福部查清、解決。
此外,政府也應盡快清查閒置的公共設施空間,評估設置綜合式服務長照機構的可行性,並參考日本居家護理師的先驅秋山正子所開設的「生活保健室」,#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小規模多機能整合型服務中心,針對門診以上、在宅未滿的社區長照個案,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並藉由聚集長輩成為日常串門子的地方,發揮預防保健的功能,實現在地老化。
在長照人力方面,居家照顧服務員和「照老闆」雖然因為薪資待遇提高與政府鼓勵創業而快速增加,但不夠全面的制度與管控,#卻也可能產生了許多弊端,像是勞動合作社設立的照服單位無法透過勞基法監測時數、勞工故意失業再從事照服工作以領最高10.8萬元的就業獎勵津貼等等,這也都需要政府再去徹查與改善。
此外,大部分的治療師白天都在醫院或診所上班,#僅一部分有接觸到長照業務的治療師會在下班後到個案家中進行居家復能的服務,社區的長照人力嚴重不足。
這都凸顯出了社區長照專業服務的血汗,還有夜間服務是服務者需求抑或是服務者需求等問題。
我再一次呼籲政府,#只有當長照單位的勞動條件比醫院好時,才會有人願意到長照領域服務,否則訓練出再多的照護人員或是醫護人員,最後還是都不願意「下場」。
💥建議
✔長照特別扣除額應提高排富稅收至30%。
✔護理人員為整合醫療與生活照顧最適合的專業人力。
✔協助護理人員成立、經營「社區保健站」。
💥提案
✔研擬除了稅制補貼外紓解長照負擔的方案。
✔提升住宿式機構「好床數及佔床率」的具體方案。
✔徹查居服申報、濫用失業勞工就業獎勵津貼的可能弊端。
✔改善居家專業服務的勞動條件與促進社區化的發展。
#質詢
#長期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