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9/07(週一)
青年事務局工作質詢稿
一、青年事務局為輔導青年就業及創業,107年11月桃園區中正路與大興西路口以大型彩繪貨櫃建置「G10 GO!貨櫃市集」,提供青年創業與展現自我的舞台,今年起以「職人駐村」為主軸,招募手作創意產業青年進駐貨櫃,開設多元DIY工作坊,並固定邀請街頭藝人表演,但為配合捷運綠線施工於上個月(8月)底畫下句點。請問:
(1) 青年事務局當初建置「G10 GO!貨櫃市集」的原意及目的是為了提供青年創業與展現自我的舞台,請問,從開辦到停辦,幫助了幾個青年創業?如今市集停辦,對過去已幫忙成功創業的青年,或是正創業到一辦的青年,有甚麼影響?會不會因為市集停辦就因此創業失敗?
(2) 「G10 GO!貨櫃市集」過去攤商營業時間只有周六、日及國定假日,總共引進過265家不同的攤商進駐,請問,青年事務局有沒有估算過,從109年7月底至今,「G10 GO!貨櫃市集」吸引過多少民眾來訪及消費?這些攤商的總營業額是多少?整個政策的效益何在?
(3) 本席要指出,「G10 GO!貨櫃市集」雖然在網路上有一些人PO文說是網美打卡的熱點,但其實是一個完全失敗的行銷案,根本是拿民眾的納稅錢打水漂。根據青年局提供的資料,「G10 GO!貨櫃市集」從107年11月3日開幕營運置109年7月底,共吸引約32萬人次造訪,總營業額約1000萬元整;以這樣的數字精算,等於人均消費不到32元,可以推測大多數造訪的人,只是去走走看看,而不是去消費;更令人沮喪的是,青年事務局108年編了預算600萬元,109年編了650萬元,每週末邀請在地青年及街頭藝人表演,還要每個月安排主題活動、戶外市集及媒合活動等活化活動來維持穩定來客人數,結果只為這265個進駐攤商創造了約1000萬元的總營業額,這1000萬還不是攤商的利潤,扣掉成本,說不定還賠錢。請問,青年局花了1250萬元預算(600+650=1250)只創造了1000萬元總營業額,這樣算幫助到這些青年創業嗎?還不如把1250萬元直接用現金補助出去還比較實際。請問,青年局承不承認「G10 GO!貨櫃市集」是個失敗的政策?本席要求青年事務局對「G10 GO!貨櫃市集」提出一份檢討報告,做為以後施政的借鏡。
109/09/07(週一)
航空城工作質詢稿
一、原本由中華電信、航空城公司共同開發的亞矽創新研發中心,在中華電信退出後,去年議會通過將該經發局以青埔3.81公頃土地作價過給桃園航空城公司,桃園航空城公司取得土地後自力開發,先向銀行融資46億元,並主導後續工程發包採購、招商及後續營運、招商。請問:
(1) 當時航空城公司表示,亞矽創新研發中心分三期開發,將興建兩棟建築物,其中一棟為18層研發中心,另一棟為10層公益相關設施,預計108年10月工程發包,109年9月動工,112年年底完工;也就是說,當時航空城公司預計亞矽創新研發中心將在本月份,但是似乎還沒有看到開工的跡象。請問,究竟亞矽創新研發中心的興建時程為何?目前到甚麼進度?
(2) 本席去年就質疑過,要自力開發亞矽創新研發中心這麼重要的任務,航空城公司當時的工作報告卻看不到如何辦理,連個時程規劃都沒有,非常懷疑航空城公司究竟有沒有能力自行辦理亞矽創新研發中心,結果讓本席一語成讖,原本去年7月就要完成的統包工程專案管理(PCM),到今年5月才決標開始執行,7月21日才辦理整個統包工程的發包招標,到現在還在等標期,整整慢了一年有餘。請問,航空城公司有網羅怎樣的人才來負責協調、整合、管控這麼重大的工程嗎?
(3) 事實上,本席對於航空城公司的能力非常存疑,即便是未來興建完成後,是否有能力經營都不抱希望,覺得只是在畫大餅,因為在航空城公司經營維護的亞矽創新研發中心官網這樣寫:「經過分析擬採取南軟模式開發,南港軟體園區(第一、二期)的土地約8.2公頃,創造2萬2千工作機會,年營收5千8百億元。本案土地3.81公頃,近南港軟體園區一半,預計可創造出可觀的工作機會。」請問,航空城公司要如何創造亞矽創新研發中心未來有南港軟體園區近半的的工作機會與營收?
(4) 去年本席就問過亞矽創新研發中心未來主要的營運收入是甚麼,當時航空城公司回答,主要是以招商的企業總部及店舖租金、育成服務培訓費、會議室及停車場收入、與新創公司合作之收益以一定比例權利金回饋等。請問,以這樣的營運收入模式,怎麼可能達到南港軟體園區年營收5千8百億元的近半?請問,航空城公司有精算過未來亞矽創新研發中心可以創造多少工作機會跟營收嗎?能否詳細說明一下?
109/09/07(週一)
機捷公司工作質詢稿
一、機場捷運由鐵道局前身高鐵局主導興建,後由桃園捷運公司營運,當年歷經延宕廿年、通車時間六度跳票,交通部在2016年委託專家組成體檢小組,確認機捷雖然行車時間、速率、發車間距無法達到合約標準,但安全無虞,因此「先通車、再改善」,於2017年3月2日通車,至今已滿三年,每天平均運量約達8萬人次;然而,上會期工作報告時,本席即指出,機場捷運因A1台北車站到A12站機場第一航廈站,承包商丸紅公司仍無法達成行車時間35分鐘、班距10分鐘的合約要求,鐵道局至今尚未完成驗收。請問:
(1) 機場捷運至今無法完成驗收,鐵道局與承包商丸紅公司已走上爭議調解與仲裁,未來如何解決要等仲裁結果,不是桃捷公司可以插手的事;但是,驗收有沒有完成是一回事,機場捷運現行無法達到行車時間、班距的要求可能影響到桃捷公司營運績效是一回事,尤其原本班距要求10分鐘,目前仍約12-12.5分鐘,必然影響桃捷公司對班次的調度。請問,因此造成營運上的損失,桃捷公司要找誰要求賠償?
(2) 機場捷運除了行車時間、班距與承包商的爭議未解之外,2017年通車以來到今年7月,出現跳電、起火問題多達14次,其中有8次都在今年發生,有時還會因為跳電而起火,負責興建的鐵道局指出,機場捷運的電纜線路不穩定,是從去年開始就有品質劣化的問題,以要求原廠日商先針對問題嚴重路段進行改善,更換電纜材質,並且重新設計電路系統,分別是A6、A7、A18、A19路段。請問,機場捷運跳電、起火的問題全面修復以前,對於機場捷運的安全性有何影響?桃捷公司是否已做好緊急應變措施避免造成任何事故意外?
(3) 就本席了解,桃捷公司總經理不定期與鐵道局北工處處長召開雙首長會議,共同主持,就興建單位與營運單位對於技術層面上深度探討,尋求解決方法,桃捷公司、北工處、丸紅公司、川崎公司、日立公司、西門子公司、臺灣世曦股份、中興工程顧問等相關單位都會共同與會,研議車輛、供電、號誌及軌道方面等相關議題,今年2-6月就已召開7次。請問,這幾次會議解決了桃捷公司的哪些問題?對於捷運行駛的「安全無虞、系統穩定」提供哪些保障?
二、目前機場捷運沿線有許多重要景點開幕,包括八景島水族館Xpark、IKEA、新光影城、和逸飯店桃園館,以及A4新莊副都心站的宏匯廣場等,加上原有的大台北都會公司、A8站環球購物中心、A9的三井OUELET,鄰近的青塘園、幸福水樣公園,即將營運的橫山書法公園等等,很適合規劃國內輕旅行的旅線。請問:
(1)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有假可放卻沒辦法出國,衍生國內報復性旅遊,請問,桃捷公司是否利用這波國旅熱潮,推出結合機場捷運的旅遊行程,彌補疫情以來低靡已久的機場捷運運量?目前推出哪些旅遊行程?市場反應如何?
(2) 本席對桃捷公司推出的輕旅行的構思相當肯定,就以「跟著桃捷一起去旅行」第二波為例,行程包含A8長庚醫院站-體驗桃園酒廠酒香微醺之旅,每個人只要100元;或是A10山鼻站-山腳鹿場追鹿去,到山腳鹿場和超卡哇伊的梅花鹿、水鹿近距離接觸,每個人只要300元,雖然無法出國,但也相當有感,別有心裁。但是,桃捷公司是否對自己推出的旅遊行程很沒信心? A10山腳鹿場追鹿去只辦兩梯次,每梯次限量40人,桃園酒廠微醺之旅也是兩梯次,每梯次限量30人;等於總共才辦四梯次,140人報名。上個月推出的第三波國門深度體驗遊行程,也是看準出國禁令持續延長,偽出國行程總是秒殺,特別規劃民眾搭乘捷運到機場後,由桃捷公司安排機場全程導覽、提供景觀看台絕佳VIP位置,讓民眾觀看各家航空飛機在跑道起降,一邊享受美味精緻的下午茶,這個好的主意,居然只開放報名兩梯次,每梯次30人。請問,花這麼多心思辦的這些輕旅行,只帶來這麼少的旅客量,對營收沒甚麼幫助,究竟意義何在?為什麼不能舉辦更多梯次讓更多的民眾參加?是因為行銷不夠?販售的旅行社業務力不夠?還是有其他原因?
(3) 桃捷公司在推出許多輕旅行的旅遊行程時,不經意間,每一個搭配行程的捷運站都變成一個景點,但過去許多捷運站設計不夠完善,天公不做美時經常遭受雨飄潑濕,過去本席也質詢過幾次,桃捷公司都說會積極爭取經費改善,請問目前爭取到多少經費?改善情況如何
長庚人才招募 在 李忠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分享520疫情後,臺灣未來四年經濟看法
第一個兩岸貿易是一種“虛假貿易”臺灣對大陸的貿易比例佔25%左右,對香港的貿易比例在12%左右,加起來約37%。
但是這個貿易大部分是臺灣的虛假出口,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依據國際貿易的主體——跨國公司去分析,大部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實際上是臺灣本土零組件廠商對中國大陸臺資代工廠商的出口。
所以這次貿易衝突,打出了一個謊言,這個謊言就是臺灣對陸港出口比例很高,臺灣經濟嚴重依賴中國經濟。現在你們也看到,中國經濟增長日益困難,臺灣並不受任何影響,我很早就提過,臺灣這種貿易形態非常特別,臺灣不做品牌,專注代工的模式也需要得到正名,我想這是第二點。四五年前,我就抨擊仍有相當一部分產業人士堅信所謂利潤在品牌端,而代工處於產業利潤最低端所以必須拋棄掉的奇怪論斷。
如果我們迴歸市場機制去看問題,那麼很容易理解所謂的價格是受到市場供需影響,而市場的供需歸根結底來說,就是看技術門檻被誰掌控。80年代之前,電子和半導體產業是品牌製造不分家,並無所謂代工廠和品牌廠的細分。因此電子產業和半導體產業是絕對的高技術門檻產業,技術緊緊掌握在少數品牌廠商手中,由於是自有產能,因此每家品牌製造的產品都“獨一無二”,因此造就了品牌的神話。
但2000年以來,隨着臺系ODM代工的興起和開源式操作系統的興起,歐美廠商奉行“品牌至上”,走上輕資產品牌化道路,放棄了自主製造能力轉而專攻市場營銷和品牌,在新興品牌站穩市場前確實風光一時。但新興品牌也藉着ODM廠商崛起和操作系統開源拉低產品設計製造門檻的東風,得以快速山寨製造出同質化的產品,並憑藉低價競爭策略,硬是將產業的利潤率由高階水準拉到中低階水準,憑藉中國低廉的人力和研發成本搞得歐美品牌虧損連連。
歐美品牌自我拋棄最具技術門檻的製造業務短視的委外代工,不再具備獨有的硬件技術而專攻品牌,無論是研發、創新與創意甚至品牌溢價統統在ODM廠商代工高度同質化下被迅速抹平,歐美品牌除封閉的iOS生態系統獨此一家別無競爭對手的Apple外無一例外被中國品牌一一上演滅門慘案。這就是所謂的“品牌至上”的偏見帶給歐美電子品牌的結局。
臺系供應鏈專注代工,開創了ODM代工模式和晶圓專工兩大商業模式創新,也開創了臺灣電子產業三十年的榮景。因爲代工實際上就是B2B模式,臺灣供應鏈事實上是全世界品牌的夥伴,是真正在做全世界的生意。經過數十年的發展,ODM廠商越來越少,能夠撼動產業的僅剩下臺系大廠鴻海、和碩、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外加美系偉創力。而臺系廠商壟斷全球電子代工75%的份額,形成了事實上的產業壟斷。
而當前的品牌廠卻是遍地開花,當百事可樂、康師傅、甚至前英語補習教師、相聲演員都來自辦品牌賣手機的年代裏,可以想象品牌端的門檻已經降到了何種程度。在這樣的品牌大亂戰局面下,也不難理解爲何專注品牌的SONY、LG、聯想的日子都很艱難,即使貴爲全球智慧機一哥的Samsung,如果我們剝離半導體業務單看行動通訊業務,根據市場研究公Strategy Analytics的統計,Samsung已經有多個季度在智慧手機業務領域掙扎在虧損的邊緣。
我是要講一下,雖然文章頭頭是道,不過,你知道代工廠裡面幾乎都是外勞天下,臺灣代工幾乎都是用低薪,低價的產品來搶佔代工市場——回應網友的問題。
低階代工業事實上都已經遷離臺灣,大部分在中國和東南亞,這部分是用外國的勞工、外國的資源和環境、水電來賺錢匯回臺灣(也就是歐美下單—臺灣接單—中國製造的三角貿易模式),說得直白一點,富士康在中國剝削勞工以後把盈餘匯回臺灣發股息紅利,就是臺灣白得的錢。
另外臺灣每年對中國貿易順差高達七八百億美元,大多是代工廠與臺灣母公司貿易創造的,從側面也能反映出代工業對於臺灣總體國際貿易收支平衡的關鍵作用。
最後,代工廠的遷徙與佈局關乎整個供應鏈的聯動與羣聚,譬如廣達把高階伺服器代工線搬回臺灣,就帶動上游數十家供應商從中國撤到臺灣,帶動的整體經濟效益不能直接以個別企業的角度思考。最後,以臺灣傳統電子代工大廠鴻海爲例,其年淨利潤約43-48億美元,甚至遠超過南韓的現代汽車集團。而臺系代工廠雖然以低毛利率被詬病,但若以每股收益率或淨資產收益率(ROE)來衡量,事實上南韓的現代汽車集團比富士康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而有些臺灣代工品牌也是必須用美國德國的機械才能生產出臺灣品牌,我沒有看過臺灣交給國外的終端產品是用臺灣製的機械生產出來的,也就是說,初生產的毛胚和粗加工是臺灣工具機沒錯,但是要交給國外的時候卻是用外國機械研磨出來的,外國品牌的產品幾乎也是用他們國家的機械作為終端處理——
第一,臺灣的機械設備屬於全球一流水準,以五軸中高階工具機來說,臺灣出口值高居全球前五,至於臺灣亞太菁英制造的X=30m超大型航太五軸加工龍門,則是美國波音公司製造大型客機、戰機機體承重結構的核心製程設備,並不能以某一設備的產地來判斷臺灣的製造業與機械工業水準,難道美國從臺灣買軍用芯片,大型航太工具機是美國沒能力的體現?
第二,臺灣的製造業一向在國際上競爭力非常強悍,除半導體外,高階精密機械更是如此。臺灣在70-80年代的高階工具機性能就已經達到美國當地中流廠商水準,但售價僅是1/2左右,如此高性價比讓臺灣工具機迅速打垮美國機床業,迫使美國政府在1986年出臺《自我限制協議》(VRA),重點打擊臺灣和日本機床對美出口,又在到期後單獨對臺灣產製高階機床追加2年進口限制,方纔保住了美國本土機牀業的一口氣。
美國目前本土一些較大型機床企業事實上也都賣身退出競爭,譬如MAG北美公司、SMS公司等都已經是臺資控股了。
第三,全球化的今天,不應該太過於拘泥於設備產製於何處,正如榮總、長庚、臺大的醫療水準高,難道醫師還要會做核磁共振儀才算高明麼?同樣的手術刀,爲什麼有的醫師可以做開顱手術,心臟置換手術,爲什麼有的醫師只能做普通手術?設備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和運用先進設備的技術能力,這也是爲什麼中國大力扶植的中芯國際趕不上臺積電步伐的原因之一。
臺廠與南韓Samsung都有着通吃產業鏈的規劃,不同的卻是臺廠甘願隱身幕後,專注技術和服務,做默默數鈔票的無名英雄,因此,臺廠與全部的品牌廠都是互惠互利的夥伴關係。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鴻海可以在大客戶諾基亞轟然倒下的時候依然穩定成長,因爲臺廠的商業模式事實上跳出了單一品牌興衰週期律,而與產業的全部品牌共生共榮,因此也就能隨產業發展穩健成長。
南韓的Samsung既是代工業者又是品牌業者,與衆多品牌廠商本質上是一種零和博弈的生死關係,雖然目前風光無限,但終究還是未能跳出品牌的興衰律。
臺系廠商的競爭策略,正是巧實力的體現,不比氣盛而比氣長,藉助客戶夥伴關係實現研發、製造、人才、資本的根留臺灣的同時行銷全球,以少量的投資帶動數十倍上百倍的現金流,以小博大獲得可觀的收益。由於避開品牌,規避了某些市場的政治風險,得以無視政治關係冷熱變化穩定透過各大品牌將臺灣製造銷往各地。這種務實低調的商業模式,穩紮穩打的踏實策略確實值得產業界更加認真看待臺系產業鏈的未來潛力。
這個是我幾年前寫過的,呼籲業界重視高技術代工鏈的價值。現在也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第三點就是臺灣未來的經濟還是很樂觀的,五大因素撐着,一個是臺積電,幾乎是一己之力把全世界的高科技產業鏈都磁吸到臺灣來,你看看谷歌,微軟,美光,亞馬遜,思科,高通,ARM,ASML,Imec,蘋果,應用材料,康寧等等。
全部都羣聚到臺灣,要跟臺灣的半導體技術做整合,從研發端深度對接臺灣的產學研界,全球高科技龍頭齊聚一堂,這般榮景除了硅谷,其他國家可以說是千年未有。
第二個因素就是美國嘛,美國現在的政策太明顯了,發函給500大企業要他們加強跟臺灣連接,再到最近組建“人才循環大聯盟”,再到制裁中國,那不是逼供應鏈搬家是什麼?低階的成衣代工可以去越南,但是面板呢?半導體呢?主板呢?伺服器呢?遷廠的話不到臺灣到哪裏?
你看看這次歡迎臺商投資方案,招募來的臺商,超過5000億都是因爲美國的關稅給逼回臺灣的嘛,美國這個大趨勢不變,對抗在加強,美國的態度越強硬,臺商就越得回家保命,這個趨勢能撐起臺灣未來5-10年的長期經濟表現。
第三個因素就是內需能撐得住,無論是前瞻,5+2,還是國防自主,綠能計劃,這哪個都是數千億的大項目,而且都有國產化的要求,像是國防這部分,過去臺灣是買飛機,KMT不還是想買意大利的M346嗎?買了那就是花錢養活意大利的航太工人,甚至維修都要人家授權。現在臺灣自己做T-5高教機,超過55%的採購金額留在臺灣,維修保養100%在臺灣做,拿錢養活自己的航太工人,培養自己的工程師,把原本的外購變內需,這種也是非常大的利多因素。
第四個就是從政策層面看,臺灣正在加速放寬各項法規,逐步鬆綁不合時宜的舊制度,以打造亞太地區最佳的投資及創新環境。無論是多元上市,還是金融沙盒,或者說是全球首個無人載具條例,亞洲第一輛獲得牌照的無人車等等,臺灣現在對於創新的友善度,事實上已經遠遠超過深圳,上海,首爾和東京,這對於搶佔下一波科技爆發帶來的商機是非常有利。
第五個就是整個臺灣的經濟體質很優秀,持有的海外淨資產高達1.2萬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三,外匯儲備也是全球前五,人均持有專利量,人均出口量在亞洲名列前三,人均淨金融資產高居亞洲第二,僅次於日本。整個銀行體系很少有呆賬壞賬,主權信用評級也很優秀,展望都是穩健向好
鄭凱夫
長庚人才招募 在 薇薇安陪你健康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短期目標,一年內再開出十家店!
招募人才,教練、體育運動畢業生,美容,創業者一起合作
#中和南勢角
#林口長庚店
#永和頂溪店
#土城店
#汐止店
#新莊店
#鶯歌店
#板橋江子翠店
#泰國曼谷店
#越南國際店
#新加坡國際店
#大馬國際店
1✅教練/美容/芳療/網紅
2✅想投入運動產業
3✅找工作或是想換工作
4✅有增重、減重需求
5✅想創業開店
6✅有強烈賺錢慾望
7✅想不影響正職額外增加收入
如果您對以上七種人有興趣的話
請您與我聯絡👍👍
http://nav.cx/x4U8iEF
長庚人才招募 在 長庚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徵才】推薦優秀應屆校友進入台塑企業任職(即日起至12/30受理申請). <p><span style="color:black;"><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