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守護者:Mr Jones】
感謝立場新聞招待,觀看了《新聞守護者》(Mr Jones) 的優先場,總結電影故事的核心,兩個字,真相。
故事講述1933年一位熱血威爾斯青年Gareth Jones,以獨立自由記者身份闖入當時的新興極權共產國家蘇聯,希望fact-check他對蘇聯經濟改革「報喜不報憂」的質疑,找出真相,即使面對新聞封鎖和官方控制他的活動自由,他仍偷偷闖進烏克蘭,發現了大饑荒、過百萬人被滅絕的真相。
即使在差不多九十年後的今天,回看這段真人真事,令人慨嘆人類總要重複過去犯的錯誤,沒有從歷史確切地學習。對堅持發掘真相的新聞工作者,不只繼續受到極權的審查和打壓,就算是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政客和商家,為了經濟利益仍然繼續選擇與極權政府合作,對滅絕人性的惡行視而不見,他們助長這些邪惡政權壯大,最終自食其果,戰爭收場。
今天世界面對的政治危機,與九十年前的確有甚多相似之處,當年世人抱着一種事不關己般「收成期」心態,輕視各種極權獨裁政權對世界秩序帶來的破壞,歸根究底是人放棄了對真相的堅持,對公義的執着。當連教會和自稱捍衛民主自由人權的國家們都變得那麼功利和「實際」的話,恐怕我們與聖經的末世的距離越來越近了。
不同人對本片會有不同的感受,電影中文譯名引導觀眾向捍衛新聞自由和發掘真相的角度去看,但對我來說感受更深的,反而是片中世界正在步向二次大戰的各種跡象,與今天全球社會狀況的相似之處,亦感嘆堅持守護真相的人,最終多送上自己的生命,不能親眼看到公義得彰顯的那一天。
近年不少這類型發掘為真相堅持的歷史大小人物真實故事的電影,無可否認都是有心之作,但電影描述真實故事的挑戰,是怎樣把故事適當地「戲劇化」而又不失忠於歷史,總是很難拿捏。
所以不得不說本片一個敗筆,就是把George Orwell拉進故事,說成他與故事主人翁認識,甚至暗示Orwell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 是由Gareth Jones所啟發,然而這是未經正規歷史學術證實的。與其「抽水」利用《動物農莊》以求得到觀眾的共鳴,劇本倒不如更深入和立體地發掘和強化Jones本人的背景和他的心路歷程。
近期因為疫情影響,不少荷李活大製作都延遲上映,令本地戲院更多把一些一兩年內的非首輪電影,拿出來上畫,本片其實去年初已經推出,現在終於有機會在香港電影院播放,如果你暫時不想第四次觀看《天能》的話,本片值得一看,希望能引發你的一些思考。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
鎖命危機真人真事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影評《瞞天機密》Official Secret | ★★★☆
吹哨之後的餘波
.
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最害怕的就是把電影拍成維基百科:條列式地將每個事件依照時間順序全部講完,絕對是非常致命且讓人提不起勁的做法。提出觀點、聚焦主題,絕對是傳記電影的吸睛的基礎,也是我認為紀實電影帶給觀眾們啟發的核心價值所在。
.
《瞞天機密》描述一位在英國情報總部內工作的分析員/翻譯員,在收到美英兩國聯手拉攏世界各國對入侵伊拉克投下贊成票,而捏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事實,開始察覺詭異的國際局勢正醞釀著一場不義的戰爭。歷經「道德良心」和「職業規範」兩者天人交戰,她決定向媒體洩密以阻止這場戰爭的發生。
.
在現實生活中,911後的伊拉克戰爭是已成定居的事實;換句話說,我們就算沒看電影也都知道伊拉克戰爭確實發生了。電影不將焦點聚焦在女主角如何阻止戰爭發生,而是將相當大的比重放在「吹哨者」吹哨後的餘波,洩密後面臨的司法審判,並從法律的角度切入洩密事件,深刻描寫了這個國家機器到底動得有多厲害。
.
我喜歡綺拉奈特莉對這位女主角的詮釋:出身台灣,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與中東移民結婚,關心政治、富有正義感的個性,堅持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違反不合理的法律,但不違背自己的良心。「是非判斷」和「道德」的討論,則是這部紀實電影所聚焦的重點,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不斷地反思: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麼做?
.
我也喜歡雷夫范恩斯在片中飾演的律師,在討論《國家機密法》時,順勢帶出了在情報單位工作的情報員,可能陷入的矛盾。劇本巧妙地避開了解釋性對白,或是探討政治議題時的枯燥感,並利用許多幽默的設計和快節奏的剪輯,讓整部電影在討論法條或司法體制時,不致枯燥無味。
.
在情報單位工作的分析員,應該要被稱作「間諜」嗎?洩露關係到千萬條生命的機密資訊,應該要被稱作「叛徒」嗎?換個角度思考,也許站在不同立場來觀察「叛徒」,可能成為拯救他人、冒著生命危險、不顧一切、追求正義的「英雄」呢?。如此說來,「叛徒」和「英雄」並非絕對,而只是觀點和立場不同而已。
.
也正因為重點不在如何洩密,而是講將故事的格局鎖定在這起洩密案的發生經過,女主角在洩密後面臨的總總危機;所以它並沒有慷慨激昂的史詩壯闊,也沒有多餘的矯情橋段,就連真相揭發的片段也是輕輕淡淡地發生。真正讓人感到恐懼的,其實是吹哨後,生活中充斥著無孔不入的未知威脅,還有體制內的白色恐怖。
.
整體而言,《瞞天機密》以政治驚悚作為故事包裝,人物紀實和觀點立場的思辨,作為觀點討論議題的主軸,進而檢視國家利益與正義道德兩者間的價值觀判斷。它確實是一部表現不錯的小品故事,但令我驚訝地是在IMDb上,554人的平均分數僅有6.9分。
.
有人讚嘆綺拉奈特莉與雷夫范恩斯的演技表現,也有人讚賞片中描述兩難抉擇的呈現方式,也更有人認為這是一部相當有趣而且實在的政治驚悚片。但如此爭議性話題的電影時常被部分輿論操縱,讓部分人士認為試圖洗白洩密者違法的事實。
.
但回頭看看《驚爆焦點》、《史諾登》或是《郵報:密戰》等作品,這個世界仍然不乏吹哨者,他們就算理解行為違法,卻還是要揭發不堪內幕。先不論背後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至少已經從不同觀點去思考、認識了這個世界,不是嗎?
.
台灣上映日期:2019-09-27
.
.
.
#瞞天機密
#officialsecrets
采昌國際多媒體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鎖命危機真人真事 在 香港催眠及身心靈整合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次遇到困難的抉擇,問自己「不這樣做會後悔嗎?」,你就會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
(轉載2013年5月16日信報專欄 《故事人生》)
【至死不悔魏綺珊】 作者: 何力高
提起魏綺珊,人人記得她是無線新聞經典女主播,但我覺得她簡直是保羅科爾賀筆下的牧羊少年,一個不折不扣緊隨自己心聲,追著夢想走的人。
「到底有什麼工作最能感動人、影響人又最有意義?」她常問自己。
魏綺珊素來重視生活意義,熱愛戲劇,兩年前她作了一個很困難的決定──離開機管局的高薪厚職,轉為自由身工作者。今天她遊走於不同媒介,頭戴六七頂帽子:在電視台及電台主持節目,經營劇團,演出舞台劇,在中大新聞系教學,每週替兩份報章寫專欄,還替不同機構擔任司儀 ……「工作很忙碌和辛苦,但這些都是自己喜歡做的事,很開心。」她愜意地說,舉重若輕。
很多人有選擇恐懼症,以不變應萬變。而在魏綺珊的生命劇本,抉擇就是主題;她的戲劇行動,就是去作出一個又一個冒險的決定。
第一個義無反顧、有前無後的決定,要追溯到中五那年。自言成績和家境都不太好的她,早已打算會考後便去找工作。怎料一天班主任無端放下課本,分享自己在中大的生活,魏綺珊忽覺綸音貫耳,醒悟到不入大學便沒前途,於是發憤圖強,誓要考入中大。放榜後她跟大隊報讀高級程度會考 ( A-Level ),卻在開學前一星期兵行險著,轉報另一間學校的高等程度會考 ( Higher Level ),貪它一年制直入中大。後來她又被新聞傳播系的課程吸引,即使師長告誡此系競爭很大,機會渺茫,她仍堅持報讀。結果當年新聞系只收了四個非暫取生,她是其中一個。「入中大新聞系肯定是我最不惜一切,勇往直前,鎖定目標的決定,也是我做得最正確的其中一個決定。」她顧盼自豪。
後來她加入無線新聞部,從記者擢升為助理採訪主任,且坐陣六點半新聞多年,是觀眾最受落的女主播之一。她喜歡到不同地方採訪不同的人,藉報道揭露社會不公義,很有使命感。同時,她像牧羊少年一樣小心聆聽自己的心聲:「我總覺得自己這生要到外國念一年書。人生在世,花一年光陰出國體驗生活絕不奢侈啊!」2001 年,她獲得「志奮領留英獎學金」到英國華威大學深造國際政治。旁人說她很難才爬到這個位置,何必放棄一年收入和建立多年的工作地位?「別人眼中我很傻,但我毫無掙扎。既然這件事早晚要完成,愈遲去機會成本便愈大。」她跟公司辭職,上司不肯,要她停薪留職。那一年留英生活她非常享受,遲遲不欲回港,是上司用十二面金牌急召她回去的。
抉擇從沒停止。重回無線幾年後,心靈之聲又悄悄造訪。「其實我最享受在前線跑新聞,但做了採訪主任距離新聞現場愈來愈遠。我望著上司,問自己喜歡變成他那樣子嗎?我不想啊。既然前面的東西不是最想要的,為何還要留下來?何不走出去嘗試些新東西?」那時剛好機管局向她招手,於是她決定來個「大冒險」,離開新聞工作這安全區,闖進一個全新領域。
改變並非一帆風順。由於不熟悉機場運作,她上任初自覺像個小學生般無知膽怯,常懷疑自己能否駕馭新工作,大半年才安定下來。由記者變公關,儼如從主控官變辯方律師,角色陣地對調。她負責危機處理,應對傳媒時要有三百六十度思維,工作給她很好的訓練。她在機管局六年,位至高級傳訊經理,閒時排演話劇,生活安穩,大可做到退休。「可是這工作要求超高的投入度,我長年累月精神緊張,壓力很大。基本上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我都不可專心去做,工餘排戲時也要偷偷瞄著電話。」醫生 on call 36 小時,她則 on call 365 日。機場二十四小時運作,隨時有突發事件發生,每晚睡覺前她把電話放在床頭,午夜也要接聽同事報告和傳媒查詢。
工作與舞台,魚與熊掌,張力愈來愈大。「有一次我請了大假演出話劇,怎料放假前一天公司有突發事件,上司問我可否取消大假?但戲第二天就要演,怎可以失場?雖然很為難歉疚,但我還是拒絕了他。」這經歷讓她再次深思前路。人生走到某個階段,日子就在倒數,餘下日子做什麼才是自己最喜歡最有意義的?她再次望望上司,自知不想成為他,她始終心繋糊塗戲班。「搞戲要付出很多時間心力體力,或者每次演出只有二三千觀眾,但看見他們被感動,引來迴響,對我來說更有滿足感和意義。」
掙扎了幾個月,魏綺珊一再忠於自己,毅然辭職。
人走到生命迴旋處,難免猶豫不決,該選哪個出口?還是該繼續兜圈?面對抉擇,魏綺珊有她的不二法則:「每次做決定我總會問自己,如果現在不做這件事,到死那刻我會後悔嗎?這樣一問便很容易選擇。」不過她深明走出安全區需要適應,困難也會比想像中多,但做了決定後就別回望,要勇往直前。
現在回復自由身,魏綺珊更想好好發揮戲劇的社會功能。她剛成功申請政府資助,成立「無障礙劇團」,向肢體殘障、聽障、視障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提供戲劇訓練,讓他們有發揮才能享受舞台的機會。同時她希望糊塗戲班可以成為一個職業劇團,繼續演好戲感動觀眾,傳遞正面信息。正如她們即將上演的《和媽媽中國漫遊》,就是改編自孝順感人的真人真事,一個關於七十四歲兒子用三輪車載著九十九歲母親從黑龍江走到海南島的故事。
保羅科爾賀說:「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這是世上最大的謊言。」我說魏綺珊是牧羊少年,一點沒錯。
-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