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那天,醫生對子漢的妻子鈺盈說:「您先生的腿必須截肢,不然會有生命危險。」鈺盈簽下手術協議書,看著先生被送入手術房。隔天,子漢因敗血症過世。傷心的鈺盈想要取回先生的腿,想讓先生完整的離開,卻發現腿失去蹤影,為了找回先生的腿,她得要打通重重關卡,才能尋回失物......
.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張耀升導演的《腿》,大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吧。「失足」指的是失去腿的子漢和鈺盈。「失足」也指人生中犯下的錯誤,一個蹌踉,竟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電影分成兩條支線進行,一是鈺盈尋腿的過程,一是子漢回憶他和妻子從相識相戀到失和的過往。
.
鈺盈的支線先讓觀眾看到醫護人員的「禮貌」,嘴上都是了解鈺盈的悲傷,並對醫院的疏失感到歉意,但在內心底,他們終究不是鈺盈,不會明白她的苦痛,因此好言相勸得不到效果時,惡言相向也就在所難免。儘管《腿》有呈現醫療體制踢皮球的一面,但我覺得鈺盈跟醫護人員、院長、警察的互動,是在表現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的隔閡,即便是體諒,也只能做到一定程度(超過了就會反彈),當事人的悲傷,永遠只有當事人才能理解。
.
電影裡,為了找回子漢的腿,鈺盈越來越「盧」,而且戲劇魂大爆發,惹得醫院上上下下都怕了她這號人物。不管是盧、不接受答案、反反覆覆等,都只是在表現鈺盈內心的矛盾,既是責備自己:妳怎麼會這麼不小心,讓自己「失去」子漢?妳怎麼沒早一步發現你們之間的問題?也是讓銀幕外的觀眾看見愛如何使人變得瘋狂、執著,或說...充滿勇氣?怎麼不是勇氣呢?要在無數的器官肢體中找回屬於先生的腿,那一點都不容易啊。
.
鈺盈想要找回子漢的腿,除了有讓先生「一路好走」的意義外,也有「完整」兩人愛情的意義。鈺盈是國標舞者,子漢為了追求鈺盈特地學了國標舞。鈺盈說她第一次和子漢共舞,心情像是在飛翔一樣。子漢腳受傷後,兩人不再共舞。表面上,受傷的是子漢的腳,但事實上,真正傷到骨子裡去的,是他們的愛情(愛情從高空墜地)。
.
#底下會提及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
.
.
.
.
子漢的故事線,回顧了他和鈺盈的相遇。好友約翰的相館外,一張照片吸引了子漢的目光(台版《似曾相識》),他愛上相片中翩翩起舞的女子,並向對方展開熱烈追求。子漢跟鈺盈走在一起後,有過一段幸福日子,子漢說:「沒想到幸福這麼容易得到,容易到讓我懷疑幸福是怎麼回事。」某方面來說,子漢和鈺盈是受到上天祝福的人,他愛她,她也愛他,一拍即合,幸福快速降臨。但子漢內心有著放不下的焦慮,覺得太簡單得到的幸福一定有鬼,為了更鞏固這份幸福,他決定去地下賭場豪賭一把,想要大賺一筆,給妻子過上更好的日子。
.
十賭九輸,子漢最後倒輸了6百萬,他自覺沒臉面對妻子,也沒錢還賭債,只好躲到鄉下小旅社避風頭,沒想到黑道神通廣大還是找到了他的藏身處,情急下,子漢從旅社二樓跳下,傷了腳踝,開啟了死亡之路。鈺盈為解決丈夫的債務問題,請家人付清賭債,同時租了間房子當作舞蹈教室,開班授課。
.
「你怎麼看起來怪怪的,你的心都不在這裡。」鈺盈。
.
愛情關係裡的戀人,看得到他們感情踏錯的那一步,並且來得及扭轉乾坤嗎?亦或者,人們是盲目的,終究會一步步邁向無法挽回的悲劇?子漢和鈺盈感情的最大打擊來自子漢與舞蹈教室的女職員出軌時被鈺盈抓包。即便兩人沒有離婚卻也協議分居。在這場偷情戲前,導演先剪了一段鈺盈和子漢各講一則笑話的段落。
.
鈺盈的笑話是兩隻枝頭上的鳥在聊天,樹下一隻羊忽然倒地死去,A鳥便對B鳥的說:「我下面羊死了。」;子漢的笑話是青蛙去嫖妓,他的袋鼠友人在隔壁房間聽見青蛙一直喊說:「一二三嘿,一二三嘿。」隔天早上,袋鼠語帶崇拜的對青蛙說:「你體力居然好到能做一整晚的愛?」青蛙無奈的回應,他不是做了一整晚的愛,而是一直想跳上床,卻怎麼都跳不上去。
.
這兩個笑話當然都意有所指,鈺盈的笑話是在暗示子漢:「#我們好久沒發生關係了。」但子漢的笑話卻是在說:「#我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從賭博失利、受傷的腳讓他無法跳舞,無法完成對妻子的承諾(帶妻子去英國黑池參加國際國標舞賽),到後來買法拍屋又差點出包,只能靠妻子出面解決問題...生活中一連串的錯誤決定,逐漸消磨掉子漢的自信心,他成了自己笑話裡的青蛙,很想跳上妻子的床(滿足妻子),但怎麼都辦不到。
.
《腿》最荒謬(感傷)的劇情設計,是子漢的腳踝實在痛得不得了,只好去看醫生。醫生請他快去大醫院就診,懷疑子漢可能罹患骨癌。想到自己可能不久人世、想到妻子日後無所依靠,子漢請約翰幫忙申請癌症險,希望自己死後可以留一筆錢給鈺盈。子漢拖著受傷的腳不看醫生,最後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必須截肢,且在截肢過程引發敗血症而過世。子漢過世後,鈺盈接到保險公司的來電,才知道子漢保了癌症險,由於子漢是敗血症過世,因此保險公司不會理賠。鈺盈問約翰為何子漢要保癌險?才知道子漢放著受傷的腳不管,是要等待保險生效。
.
記得影片開場未久,子漢說過的話嗎?「沒想到幸福這麼容易得到,容易到讓我懷疑幸福是怎麼回事。」子漢在地下賭場輸掉大筆錢後,說了另一段話:「我只想跟妳在一起,要給妳過好日子,只是我不知道怎麼這麼簡單的事情,竟然這麼困難。」男人的愛,我是說,老派男性對愛情的想像,好像都是跟金錢和物質有關,以為只要家裡有更多的錢,妻子就會開心,他們的愛情就會穩固。殊不知妻子要的不是錢,從頭到尾,鈺盈只要子漢,簡簡單單,就是幸福。片中,鈺盈從約翰口中得知丈夫保癌症險、堅持不就醫的真正理由後,啞然失笑地說:「他的死亡跟癌症一點關係都沒有啊...」
.
到底是什麼讓簡單的幸福溜走?我猜,大概是把很簡單的東西給複雜化,看不見自己眼前擁有的幸福,已經是愛情最好的模樣。《腿》是悲傷的電影,它的悲傷來自戀人對於生活與愛情的不同想像,終讓他們走上截然不同的方向。鈺盈的遺憾是一度以為兩人未來的日子還長,怎料幸福如此短暫,一不注意就會消失,就像她曾經簽下放棄領回子漢的腿的協議書,不夠珍惜就可能面臨失去的危機。子漢的遺憾則是錯看愛情,以為自己罹患的是癌症(以為愛情關係建立在自己必須有所成就),沒想到他只是腳受傷,只要好好醫治,根本沒有致命的危險,一如子漢在做錯一件事後,沒能好好跟妻子討論他的心情,沒有好好釐清兩人對未來的想像,一意孤行,導致這段愛情(以及他的生命)提早結束。
.
《腿》從失去的腿看失去的愛,又從找回腿這件事,找回當初愛上彼此的感覺。張耀升首次執導電影,整體成績有打動我,穩穩地講好一個故事。本片的演員陣容豪華,鍾孟宏導演班底全數上陣,誠意十足,劉冠廷出場不多,但「千山遠行,一路順風」有讓我笑出來。另外,金士傑飾演的院長,從禮貌到翻臉不認人,一氣呵成,非常厲害。憑本片入圍金馬獎男配角的張少懷,演得不差,但約翰這個角色跟張少懷過往的銀幕形象太相近,所以沒覺得驚艷。飾演子漢的楊祐寧,當他聽到妻子說:「你得到的不是癌症啊。」臉上既震驚又無奈又哭笑不得的表情,有打動我。至於本片女主角桂綸鎂,意外的適合這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可以癡狂可以深情,不按牌理出牌的角色!
鍾承祐神的女主角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海祐希,以及關於女人的『孤獨』三大魔考】
近來,因《#鬼滅之刃》主題曲〈紅蓮華〉爆紅的歌手 #LiSA 上節目,坦承過 30 歲一度深陷憂鬱,是大咖演員天海祐希的「一句話」將她從谷底拉出來。
那首充滿野蠻生長力量的〈紅蓮華〉一曲,即是承載著自己對天海祐希的感謝。
天海祐希告訴憂鬱中的 LiSA :「隨著年齡增長,意味著妳要背負著身為一名女性的孤獨,但即使如此,請一定要好好享受這份孤獨。」
LiSA 說,天海祐希這句話深深打中她。
/
實際上不只 LiSA ,我也太理解天海祐希在說什麼,且我相信唯獨經歷過這種暗黑感受,你才有本事僅用「一句話」就能直探人心最深處的柔軟,不偏不倚,療癒擁有相同處境的人。
天海祐希的人生,就是一連串體驗孤獨的旅程。
不過,誰的人生不是如此呢?端看你有沒有提早感知罷了。
/
#天海祐希 在日本地位崇高。
網路流傳幾句話:「全日本的男人,都要感謝天海祐希不喜歡女人」,我記得還有一句是:「天海祐希,不只是全日本女人最深愛的人,還是所有女人最想成為的人。」
從頭到尾,天海祐希都是選擇自己想成就的事情去做。
她不甘屈於傳統價值、隨心而已;她不可避免地遭遇主流社會的挑戰;她不得不面對同期其他演員們的嫉妒和比較。
但她站穩身子,腳步鏗鏘,用時間與行動向眾人證明:
我的存在就是一種證明,證明每個人都能擁有不同選擇,擇其所愛,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優雅地消化不被理解的孤獨。
/
童年的天海祐希,最先體會到的孤獨和時下小朋友差不多,都是從「外貌」開始。
她生的一副英氣面孔、方面細眼,和日本向來鍾情的小家碧玉、精靈大眼的容貌不太一樣,當初她提出想成為演員時,還被祖母懟回去,說她黑肉底、瘦巴巴像個牛蒡,勸她打消夢想。
她的父親是商人,母親則經營一家美容院,家中長輩原本希望她繼承母志,成為一家美容院老闆,但母親鼓勵年紀尚小的天海祐希:「正因為是女孩,妳更應該去追求夢想,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母親告訴她,美容院倒閉沒關係,只求女兒健康快樂。
天海祐希決定朝「寶塚劇團」為目標,花上 2 年時間精雕芭蕾舞技,盼能靠芭蕾專長考上劇團。別的小朋友 7 點開始練習,她 6 點就到;天寒地凍、電車停駛,她照樣在空無一人的練習室裡打磨舞技。
天資聰慧加上不懈努力,她以第一名成績考進寶塚音樂學校,面試官直接告訴天海祐希的媽媽:「妳的女兒,她天賦異稟,百裡挑一。」
小小年紀就有 177 公分的身高,天海祐希順勢被分配到「男役」,她沒有如自己預期的飾演女性角色,反而是女扮男裝飾演男角,這讓她曾憂心自己做不到。
然事實證明,她只用了 6 年 4 個月的時間一躍成為寶塚「首席」男役,是天海祐希人生的第一波高光期,她原先不太自信的中性外表和氣質,居然成為助力,擄獲一票死忠追隨的女粉絲。
才華盡顯,外貌加成,優秀飛躍的結果,天海祐希迎接了人生第 2 種孤獨感。
她遭受寶塚劇團女孩們的嫉妒、陷害、霸凌,而且是很嚴重的欺負。
/
天海祐希從來沒有直說自己被同儕討厭,但從她撰寫的舞台回憶錄,以及旁人側面描述可以推敲得出:天海祐希遭受到的不只是說小話這麼簡單,還有更慘烈的造謠陷害、行為攻擊。
根據天海祐希的回憶錄《明日吹く風のために》,入團首次舞台公演,她就找不到自己的皮鞋,只好跟朋友的哥哥借皮鞋,弔詭地是,全部成員只有她的皮鞋是消失的。
她的劇服經常莫名被亂剪;她向同學和前輩求教時,很多人都不願意教她,只有當時一個當上男主角的學姊湶幸熱心指點,讓天海祐希點滴在心頭。
根據曾經待過寶塚劇團的學姊回憶,某天看到天海祐希的手被包紮,她笑說是被熱水燙傷,但學姊知道內情並不單純。
粉絲曾經分享去寶塚附近小吃攤吃飯,老闆娘告訴她絕對不會允許女兒進去該劇團,因為知道天海祐希在裡頭被欺負的狀況太誇張了。
閒言閒語、無端造謠、胡亂栽贓,讓天海祐希陷入深沉的孤獨感,她內心不輕易相信他人,但又渴望他人喜歡自己,雙重矛盾夾擊。
她最終頓悟了:「我以為只要我做到最好,這些閒言閒語就會消失,但最後我發現,討厭你的人,你的成功與努力都是礙眼。」
「於是我釋懷了。」
提前見到人性中的比較心與卑劣的一面,讓她更能輕易辨識出真誠,懂得英雄惜英雄。
我相信天海祐希也是從第 2 個階段的孤獨感徹底體會到: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心對待珍惜你的人,畢竟看不慣你的人,你做再多他就是看不慣。
可悲地是,那些人必然無法追上你,畢竟光是忌妒、陷害他人,就已經花上他們很多心力、沒時間好好照顧與進修自己。
/
越過每一重的孤獨,心靈都會更茁壯,天海祐希甩開外貌與人際關係的桎梏,反而越發適合演藝圈這種深水潭。
離開寶塚後,她苦熬多年,終於憑著日劇《離婚女律師》《女王的教室》徹底大紅,從劇場藝術派直升主流一線大咖,而從《女王》之後,她所接的角色都是和激勵女性、人生導師的類型有關,舉凡《GOLD》、《結婚不結婚》等等,部部精彩又經典,拿獎拿到手軟。
她戲外颯爽依舊,選擇做一個不婚主義者,可能與其過去經歷使然。
2004年,天海祐希與歌手吉川晃司談戀愛,交往三年一度談婚論嫁,但就在此時兩人決定分手,分手原因不明;再此之前,天海祐希也跟足球員永井秀樹談戀愛,天天堅持回家做飯給男方吃,結果這段關係因男方的劈腿結束。
天海祐希面對的第 3 重孤獨,是主流社會賦予女性的婚戀價值。
她數度在訪談中鼓勵女性,如果沒有遇到適合的男人,大可不必踏入婚姻折磨自己,甚至要大家好好運動、維持身心健康,笑說:「男人會背叛你,但肌肉不會。」
不過天海祐希強調,一輩子不婚,這是她自己的人生選擇,不是所有女性都要奉行的信條,而也是這種率直溫柔的言談,讓她成為女人們眼中的第一女神。
/
人生說到底,就是跟孤獨優雅共存
天海祐希的灑脫,在於她早已清楚認知一件事,我們活在世界上就是與「孤獨」作戰,這份孤獨不見得是單身,已婚的人也會有孤獨,老人有孤獨,青少年也有孤獨。
如何讓自己免於靈魂上的情感匱乏,說穿了,你真的只能靠自己。
孤獨感,不是單身已婚這麼二元,它還包含著價值觀不被理解的痛苦、信念被人詆毀的難受,正因太多人害怕孤獨,才會強求自己服膺主流價值、被別人的眼光綁架,是的,他們害怕特立獨行所帶來的孤獨,甚至是無力。
朋友、愛人、家人,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你,能找到一兩個,我就覺得人生實屬幸運,能夠和平相處就值得感謝。
我總是喜愛那群溫柔不鋒利的人,左派右派都能融,即便自己有信仰,但也能溫柔地與不同立場的人對話。
這才不是「沒想法」跟「鄉愿」,是我真的明白了,與其努力說服別人理解自己的觀點跟對錯,不如調整好自己,好好說自己的想法就好,不喜歡的人就不要理他呀(攤手)
但基本上,通常這種人,很難有他不喜歡的人。
如何面對孤獨與無力,這是一生課題,但解法似乎是像天海祐希對粉絲說的:「請拿應援我的態度應援你自己,你就會活出極致精彩的人生。」
或許就是充實心靈、用心照顧自己、懂得放鬆一點的這份願力,可以緩解生活中的種種難題吧!
#Adaymagazine
https://www.adaymag.com/2020/11/30/amami-yuki-life-lesson-about-lonely.html
鍾承祐神的女主角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別告訴她》:離散者故鄉田野考察結果不敵屍臭之旅
逃出華夏食人族領域,勇敢擺脫失德家庭之自然羈絆,係華人自證為人嘅必經之路。《別告訴她》呢齣電影,係導演苦惱自己到底係美國人、亞洲人、美籍華裔定係中國人而面世嘅反思過程,雖然導演自己最後未有將答案宣之於口,但文化差異之事實已經透過佢所選擇嘅敘事擺在眼前,而佢自己需要嘅答案其實亦呼之欲出,只差開口坦承西方文化更為適合人類呢一步。導演以離散華人族群自居,選取中國人為他者去發掘自我,嘗試回應「Who am I」呢個哲學問題,如此選材難度唔低,但佢非但未有落入東方主義者常犯之錯誤,反而展現出文化相對主義者應有之胸襟。於我而言,電影有種深入虎穴,竟得虎子嘅感覺,為西方展示出華夏食人族之腐爛發臭,引起業界關注自然亦合乎預期。導演具有接近文化人類學者之觸覺,準確捕捉到華夏食人族麻木空洞之精神面貌,尋根尋出華夏食人族消極聚合之真相,簡直有歐洲旅行家自發現美洲後一直為本國朋友介紹小型部落文化之感,觀眾如果從未接觸中國人,大腦承受嘅衝擊之大,可想而知。
香港人本身就係冒險家,睇住西方旅行家不遠千里帶返西方嘅人文錄像,自然覺得平常不過,不足為奇。但我亦清楚知道,香港民族自幼就同華夏食人族混居,九七之後文化入侵變本加厲,心態強健只因身經百戰,導演會因為自己喺中國北京嘅所見所聞而大驚小怪,至係一種身心健全者必有嘅自然反應。導演六歲打後離開中國,成長於美國,廿五年間從未返鄉,對所謂故鄉仍然有出於同理心嘅想像而無法整理思緒,情有可原,但到底邊一種文化至有可能成全人類靈根自植呢個拷問,我相信香港民族作為informant,一定會畀到已經大開眼界嘅導演更為切合實際嘅有用指引,可以期望雙方交流成果以醍醐灌頂去形容都唔會誇張。香港民族飽受切膚之痛,美國平民則既有地理因素阻隔,又有國家實體保護,兩者之差異一如錢鍾書《圍城》之象徵——城內嘅人好想出去,城外嘅人反而好想入去,而原因就係在於前者係每日面對恐怖現實,而後者只係獵奇,毋須長居於圍城之內。錢鍾書生逢滿清帝國崩潰之際,中華民國之亂象歷歷在目,想逃去英國牛津係合情合理,而之後經歷文革,連女婿都自殺死埋,見盡華夏食人族之凶殘成性,希望喪葬之事低調處理,最好連骨灰都唔留,亦明顯係出於對華夏食人族生死觀之深刻理解及因而產生之由衷恐懼。
喺呢齣戲入面,觀眾代入到邊個角色,就會自然反映出佢嘅文化認同,而導演盡量如實呈現出自己眼中嘅中國,就已經等同為西方觀眾投下威力驚人嘅震撼彈。批評導演係東方主義者之論之所以站唔住腳,正係因為準確而言,導演批判嘅客體其實只係聚焦於中國,其他亞洲國家並唔包括在內,證據係戲中生活於日本嘅堂弟同明顯係日本人嘅堂弟女朋友都係顯得舉止有禮,具有基本人性。而由於戲中各個角色所代表嘅形象非常立體,觀眾極之容易就可以為自己搵到覺得自在嘅田野考察位置:主角自己係普遍西方人,雙親係深知華夏食人族人性下限但又無法狠心同所謂家人斷絕來往嘅美國華裔,大伯係無法完全融入日本社會生活而仍然覺得自己心繫故鄉嘅現實失敗者,而仍然居於中國嘅勢利親戚三人組就係心中崇洋而又唔敢講出口嘅虛偽人形生物。美國華裔幾經辛苦逃出生天,回望代表主流中國人嘅Nai Nai、尚未逃出生天嘅勢利親戚三人組同埋中國環境嘅污煙瘴氣,所選擇嘅其實只有果斷決裂,但好在華裔第二代即主角心中仍然存有幻想,於是就拍成咗呢齣明顯唔係惡意抹黑華夏食人族但正因為I film what I see嘅坦率無畏而顯得更加銳不可當嘅作品。
主角幻想中嘅中國,其實從來都係自己嘅過度想像。過去幾個世紀,華人移居地點大多數係東南亞,所以普遍華人後代都未有能力捅穿問題,但當已經完全融入西方嘅華人終於出手,任何大外宣都唔再遮掩得住華夏食人族嘅醜態——全世界先係驚訝,然後醒覺,全因中國人解構中國人,觀察分析都有更多資訊同樣本(李安就係成功代表)。人離開自己熟悉嘅文化,往往難免因為唔同嘅經緯度、唔同嘅季候風、唔同嘅風土人情而變得更加隨和,更加不擅批判,呢種外遊失重現象適用於任何國家嘅人,而專業人類學家所做嘅,就係融入然後反思,希望透過觀察同自己所身處嘅社會唔同嘅社會,比較唔同社會嘅異同,從而解答人類到底為何物嘅大命題。早期,西方人四出探險,都係專搵啲聞所未聞嘅小型部落訪問,貪佢地新奇有趣,故此當觀察對象唔太有趣又唔算世上各種人類社會文化之中較為突出一種之時,就會為人所冷落,華夏食人族平庸無味,正係其中例子。冒險家攀山涉水,深入未受西方影響嘅原始地區,一早就已經解構咗食人食屍社會之中嘅思想系統,華夏不過係選擇食人食屍之路偏偏又連食人食屍嘅儀式都做得馬虎嘅族群,同認真對待死者屍體嘅小型部落比,直頭係不知所謂。
活人食用屍體,可以獲得死者嘅力量,社會思想系統自成一體,其實係極有研究價值,但中國人對死者嘅苛索,對生命嘅唔尊重,對集體回憶嘅輕視,對道德觀念嘅無可無不可,已經惡劣到毋須再多加書寫。主角認為Nai Nai應該知道肺癌末期嘅真相,係因為主角相信知道事實然後抗癌,至係人類應有嘅生死觀,但呢種唔係華夏食人族嘅觀點,因為佢地都太知道承認自己將死只會引發恐慌,甚至不得善終,成為他人裹腹之食。華夏食人族家庭之組成,係源於消極聚合,亦即因對未知心存恐懼而親近彼此,普遍美國人家庭係傾向共同面對病魔死神而積極聚合,即使面對逆境都會互相扶持,兩種態度明顯南轅北轍。當主角隔住電話聽到Nai Nai鬧李爺爺倒瀉水,問起Nai Nai點解同李爺爺一齊,Nai Nai嘅回答完全流露出恐懼共同體之集體潛意識:
Nai Nai:「當初我就不應該跟他好。咋也聽不見,真是快聾了他。」
主角:「那你為甚麼還跟他在一起?」
Nai Nai:「唉,這麼多年了,有個伴總比一個人好,起碼家裡還有這麼一個活人呀。」
而之後主角返到故鄉,堂弟同女朋友影緊結婚相,Nai Nai趁機叫年屆三十嘅主角快啲搵個伴照顧自己,兩人嘅對話就更為精彩:
主角:「我照顧我自己,奶奶。」
Nai Nai:「你還年輕呀,孩子。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呀,還是找個能照顧你的人好。」
主角:「那李爺爺照顧你嗎?」
Nai Nai:「那獨立也好,女人嘛,要自給自足。」
主角話自己可以獨立,照顧自己,隨口反問Nai Nai李爺爺呢個老伴又算係乜,Nai Nai又跳掣話女人都係靠自己緊要,拒絕回應,雙方溝通從未成功。由此可知,華夏食人族家庭成員之間無法互相信任,結伴只為壯膽壓驚,避免因為暴露自身弱點而招致慘重損失,深受西方基督文化薰陶嘅主角自然唔知點樣理解Nai Nai嘅反復無常,因為佢完全缺乏理解對方所需嘅認知經驗。
而舉家跟隨Nai Nai祭祀病逝前夫一幕,亦係極為重要。祭祀儀式本應莊重,但戲中眾人對於儀式細節流程認知極為混亂,而大家因為死者可唔可以食煙而爭論,亦反映華夏食人族唔尊重死者嘅本質。其後眾人喺Nai Nai帶領之下,向死者過度索取保祐,就連打麻雀要贏錢都拎出黎講,正反映佢地係用食物賄賂死者,假如死者無法如約提供保祐服務,在生者同死者嘅連結就有可能斬斷。呢種同死者交易嘅投機態度,令在場嘅主角相當困擾,因為佢自己一家人嘅生死觀完全唔係咁樣。而當面對生死咁大件事,都可以用舉辦假婚禮去欺騙將死之人,呢個國度已經完全失去對生命以至大自然應該有嘅虔敬,所以酒樓員工嘅閒散自在,婚禮賓客嘅自得其樂,Nai Nai舊部嘅酒後失言,都已經唔再對主角構成任何文化衝擊。以自私形容中國人,已經唔夠貼切,因為中國人並唔係唔理人感受咁簡單,而係無法承受任何真實感受,包括對死亡嘅感受。
華夏食人族缺乏勇氣直接面對死亡,以喪事喜辦之模式逃避現實,以中國人自居嘅主角大伯,更認為畀Nai Nai知道自己人之將死只會增添負擔,正係因為華夏食人族社會成員全部都係孤立無援嘅個體,唔似其他社會文化可以為死亡提供有力支援,幫助個體消化死亡,以至重新定義死亡。主角大伯批評西方個人主義者之所以會話真相畀病者知,係因為逃避責任,唔想分擔病者嘅「思想壓力」,正係無意識間投射出自己嘅愧疚,事關真正唔想照顧自己老母嘅人係佢自己。香港民族先烈周梓樂英年早逝,佢嘅雙親依靠自身之力自然承受唔起喪子之痛,但由於兩人本身係基督徒,加上有成個民族一同悼念嘅精神支持,佢地就可以將死亡理解成為香港民族捐出血軀,而且可以相信愛兒死後必享永生,神必會賞賜喜樂,最後繼續努力生活落去——成個民族共同承擔一個成員嘅死亡,正係香港人所展現出嘅強大力量,而支離破碎嘅華夏食人族社會,個體可以選擇嘅就只有逃避,或者直接逃離。無責任體系之中唔會產生到愛,所以呢齣戲unfold and describe嘅非但唔係中國式嘅愛,而係事實上由頭到尾中國人都係缺乏愛,只有陷於中國想像之中嘅人至會誤以為隱瞞同傷害都可以文飾為愛。盜用家庭之名,肆意推卸責任,至係真正嘅華夏食人族文化,唔係乜嘢東方西方差異。
普遍西方人大概會覺得呢齣戲所描寫嘅係善意嘅謊言,覺得故事感人。佢地有權如此解讀,因為遠東始終係遠東,食幾多人都唔關佢地事,佢地絕對可以無視導演努力呈現嘅田野考察報告,繼續沉浸於東方主義者嘅外遊失重狀態之中。真正應該睇呢齣戲嘅係香港民族,因為睇完之後,大家自然會更清楚自己距離現代世界有幾近,同時距離華夏原始叢林有幾遠。或者好多人仍然會對華夏食人族抱持同情,如同主角雙親,但主角雙親啟程返去紐約屋企之時喺中國的士上面攰到不省人事,正係香港人同樣感受緊嘅體力透支,呢種共連嘅勞累,正係香港民族早已經擺脫華夏嘅確鑿證據。
https://gnimmm.com/2020/02/07/the_farewell_field_trip/
鍾承祐神的女主角 在 《神的女主角》MV足本發放!《不可愛教主》2.0!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神的女主角 》MV足本發放!《不可愛教主》2.0!】 神的女主角 經歷重重難關後,終於可以同教主Anson Lo一齊拍MV! 教主話想呈現一個同之前個1.0唔同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