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讀者關注的台郡,2021年7、8月營收表現令人失望,2021Q3營收很可能會低於公司先前在法說會上提供的財測指引,也低於定錨財測假設。
定錨認為,台郡營收表現不如預期,並不是公司個別因素,而是整個蘋果供應鏈都有相同的問題。我們觀察到,包括玉晶光、大立光、臻鼎-KY、台虹、華通......等,2021年7、8月營收都稍低於公司先前提供的財測指引,主因可能是晶片荒導致iPhone 13拉貨時程受到影響。此外,上游FCCL供應商台虹8月營收較前一個月下滑,是重大警訊,意味著今年蘋果供應鏈有可能旺季不旺,部份訂單將遞延至2021Q4、2022Q1出貨,也因此2022上半年淡季效應會較往年緩和。
2021年初以來,台郡股價最低點104元(除息前)、最高點147元(還原權值),2021年9月7日營收公告當日收盤價120元(還原權值),大致呈現橫盤整理。也就是說,如果買在相對高檔的投資人,此時虧損幅度仍有限;而買在相對低檔的投資人,此時甚至還有小幅獲利。但不論投資人的獲利狀態,都應該思考,先前買進股票的理由是否還在?如果還在,近期盤勢不佳,是否要持股續抱呢?如果不在,那是否要停利/損出場?
這個案例給投資人上了很好的一課,財測並不能作為投資的唯一依據,隨著產業景氣變化,原先納入的假設隨時都有可能面臨重大調整,導致財測發生誤差。企業經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便是公司經營層,也經常會在法說會上修正財測。我們能做的,就是跟著產業變化不斷去修正自己的觀點,並思考該如何把這些觀點轉化為投資策略。
對於股齡兩年以下的投資人,如果台郡是你第一支賠錢的股票,那你真的很幸運,這支股票就算追高買在135元以上,至今最慘大概虧損20%。如果你追高的是幾個月前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例如250元以上的敦泰、350元以上的天鈺,或是200元以上的長榮、陽明,現在的狀況只會更慘。
疫情後這波大多頭,讓許多投資人忘了股票市場永遠伴隨著風險,也有許多投資人誤以為拉回永遠是買點,未來遲早會再創新高。藉此機會,再次提醒各位讀者,資產配置與風險控管永遠是最重要的環節,務必要記得分散投資、設好停損點,只有把自己的心態及風控建立好,才有可能長期在市場上持盈保泰。
錨定效應案例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段時間沒接觸行為科學的書籍了。 天下文化 此次出版的《雜訊》,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與另外兩位學者共同撰寫。康納曼在台灣曾經出版過《快思慢想》,這本非常經典之作。雖然當初出版時有部分翻譯問題,但內容中討論的「快思」及「慢想」兩套系統,以及對人類諸多不理性行為的討論,依舊能帶來諸多啟發。
書名名為《雜訊》,聽來費解,但其實這是統計學上未能妥善解釋或改善的變因。本書開頭便以人類打靶時的不同結果,作為解釋「雜訊」的方式。若彈孔集中分布於靶心,則不存在偏誤或雜訊;若彈孔集中但偏離靶心,則產生了「偏誤」;彈孔集中與否的狀態,則取決於是否受到「雜訊」干擾。康納曼於書中明確的說,統計學長期發展皆致力於發現並解決「偏誤」,鮮少花費氣力於消除「雜訊」。
書中將雜訊分作水準雜訊、型態雜訊,而型態雜訊中又包含了場合雜訊。水準雜訊所指,便是不同個體因為性格和專業判斷不同,產生的不同結果。型態雜訊,則是因個體對不同事件好惡有差異之別,導致統計意義上的雜訊。而場合雜訊則屬於無法歸類的項目,諸如天氣、情緒等等。
舉本書中的法官故事為例。有些法官平均起來特別喜歡輕判,有些則喜愛重判,這是水準雜訊。而部分法官針對盜竊案特別重判,或針對單親家庭的罪犯特別寬容,這是型態雜訊。而宣判當天的天氣、法官的情緒、咖啡的好壞等則為場合雜訊,因太不可定義及討論,則被視為單純的隨機變數。本書《雜訊》,即為討論如何消除水準及型態雜訊而寫。
20世紀初,統計學大師高爾頓參加一場鄉間活動,主持人將一頭牛牽至台上,請底下800餘位鄉民猜體重。這些鄉民中有畜牧專家,也有單純的路人。他們將手中的投注票丟到箱中進行活動。高爾頓不相信這麼多閒雜人等能正確猜出牛的體重,事後向主辦單位索取全部投注票,算得所有人猜測的平均體重為1197磅,而牛隻的實際體重為1198磅,平均數離真實數字相去不遠,就連中位數也與實際體重相差無幾。
當然這是群眾智慧的一個現象,但前提是群眾並未產生從眾或錨定等效應。換之,重要的是讓意見彼此獨立,就能發揮群眾智慧,降低雜訊。作者提及許多大型組織的決策,之所以會產生過大的雜訊,有相當程度的因素在於組織內部不願導致爭吵,避免有不團結的氣氛。事實上確實如此,許多企業的中高層幹部,都不願意與其他同級主觀產生紛爭導致雙方不睦,更別提下屬敢當面質疑上司決定了。
當然這些高層都並非是甚麼尋常人,他們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專家,只是作者認為這些專家學者們,都對自身過於自信,否定自己有「客觀性的無知」存在,導致許多判斷下得果斷,卻被過多雜訊所影響,進而影響了決策的效益。
如何減少雜訊就成了更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方式,便是保持對事物的開放心態,並衝分理解判斷的目標是準確,而並非是領導人個人特質的展現。決策不能以單一個案去審視當前狀況,而更應該以統計意義為出發點進行思考,並非陷入個案的故事及敘事結構,進而喪失客觀性。更重要的是不要對事情有「絕對」的判斷,更應該以「相對」的數字方式評斷事件。總而言之,這本書以長期被統計領域忽視的「雜訊」為題,寫了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
每次閱讀行為科學或行為經濟學書籍時,我總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反人性傾向」。作者雖然於書中並非否定人類的直覺或第一反應,但本書有相當篇幅皆用於描寫演算法或統計模型優於人類,甚至部分內容還提出,人類針對不同事物的加權比重,遠遠不及於等比重的方式用於統計模型中。
閱讀時,我不斷想起曾火紅一時的電影《魔球》。指MLB奧克蘭運動家隊,曾於2000年以數學統計模型,建立一支低薪資但卻足夠強大的球隊。該部電影中,將所有球員的能力量化分析,並否定了過往球探覓才時的直覺和潛力。果不其然,本書也略帶提到《魔球》原作。魔球確實曾經影響大量運動領域,MLB曾有多支球隊皆引進魔球計量法,進而重新打造隊伍。近幾年就連NBA也出現部分球隊,將這套系統引進,並成功打造勁旅。不過魔球的成功,也僅能代表這套系統能有效打造勁旅,真正遇上統計意義上的「異數」時,統計數字是沒有能力發掘潛力巨星的,如Kawhi Leonard或Stephen Curry於選秀或生涯初期,都是黯淡無光的球員,若全採用魔球方式,這類球員恐將沒有今日之巨星地位。
書中因多次以演算法為主軸,強調人類應該將直覺至於判斷的最後階段,而非是一開始就有直覺先入為主。作者曾以法官判決及醫療診斷為部分篇章的主題,總無可避免地提及人工智慧於這些領域的發展。多少讓人想到,《關鍵報告》中的犯罪預判系統,以及《心靈判官》中的全能西比拉系統。每每讀這類行為經濟學的書籍,總讓人有種反人類和反人性的衝動。
本書相當有趣。若你是《快思慢想》的讀者,則齋主我相當推薦你一讀,畢竟書中大量引用前作的思維陷阱案例,並有大篇幅提及「系統一」的缺失。若齋友你不曾讀過《快思慢想》,那本書有相當篇幅用於介紹這本前作,甚至在幾位作者巧妙的敘述下,你會發現讀完《雜訊》時,你也有了相當《快思慢想》的思維基礎。
《雜訊》已經全台上市。 今天(7/1)博客來還有特殊優惠,《快思慢想》66折,同時還可以用75折的價格加購《雜訊》。有興趣的齋友們還不趕快下單購買嗎?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007
錨定效應案例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四權缺席 誰來扮防疫黑臉
陳秀鳳/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去年十二月卅日閣揆蘇貞昌出席防疫周年記者會,觀賞紀錄片「我們」首映;映後致詞表示:「這個影片裡面我覺得還少一段,我們這麼多記者朋友長年以來在第一線,應該把記者朋友這麼認真的堅守崗位、詳實的報導,讓全世界看到」。
傳播典範中,記者主要工作,是代替民眾前往事件現場,或接觸當事人,將真相及其代表意義,透過報導呈現於大眾。然而,當指揮中心記者會社群直播介入,不但縮短消息來源與閱聽人間距離,傳播過程亦出現政府記者會從未出現的高聲量「噪音」。
過去一年,隨著疫情變化,指揮中心「守護台灣」形象深植民心,網友評論漸漸轉向現場記者提問內容、語調、措辭,甚至穿著,及「有沒有禮貌」和「有沒有報名字」;這種情況尤以去年三一七有記者提問質疑「政府是否因為控制篩檢量,營造沒有社區傳播的假象」達到最高峰。
從直播記者會畫面觀看,當時提問記者沒有報姓名,也沒有出現在鏡頭,但根據筆者研究訪談得知,記者會一結束,這名記者手機收到蜂擁而至訊息,提醒她快關掉臉書等社群媒體,但家人小孩照片還是迅速被肉搜出來,甚至有人揚言對她不利,讓她崩潰痛哭。事後調查,有網友第一時間將這名記者提問內容打成逐字稿上傳臉書,並點名記者,迅速獲得超過四千人次以上分享。
這件事對記者採訪生態、網友言論走向產生「定錨」作用。往後,社群媒體「放大」記者傳播行為案例不斷發生,只要到記者提問時間,網友評論焦點都在記者一舉一動,在記者圈起了寒蟬效應。
提問,是記者的天職。觀察指揮中心Youtube直播平台聊天室,充斥著 「不要再問了」、「讓阿中部長休息好嗎」、「統媒」、「紅媒」、「白癡記者」等謾罵字眼洗版,甚至要求採取固定座位實名制記者,提問要報出所屬媒體和姓名。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現在,這種社群霸凌威力,從線上到線下,有網友因「不滿意」記者提問,甚至追到媒體組織或個人社群,直接打電話謾罵或留言攻擊。
這場由政府主導的防疫戰爭,透過每天直播記者會,政府掌握主動話語權與詮釋權,表面上看似公開透明,加上先前疫情控制不錯,指揮中心變成救台灣的「好人」,本應站在權力對面的提問記者,變成愚蠢或唱衰台灣的「壞人」,再加上社群霸凌、帶風向,導致科學討論停滯,媒體被削弱監督力道,許多公衛專家也不敢公開發言,嚴重壓縮公共討論空間。
隨著防疫戰爭破口愈來愈多,誠如一位受訪記者所言:「疫情指揮中心或許沒有做得不好,但記者的角色是督促你更好,如果我們只會說你好,那有網軍就好了。」
民主國家權力向哪一方過度傾斜,都是危險的!沒有人要為難台灣、更沒有人要唱衰台灣,因為病毒蔓延了,沒有人是局外人。
錨定效應案例 在 錨定效應星巴克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12月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錨定效應 星巴克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提供錨定效應星巴克,錨定效應例子相關Youtube影片,找錨定效應星巴克就在網路品牌潮流服飾穿搭. ... <看更多>
錨定效應案例 在 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 【心理學大哉問:錨定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心理學中,這種案例稱為「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我們在下決策時,會過度重視先前取得的資訊(錨點),導致所謂當局者迷的情況。以上述的例子來說,藍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