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許多半導體族群的財測大幅上修,但股價依然疲軟,讀者有可能會誤以為本益比降低,是進場的機會。實際上,科技股的市場效率非常高,在股價高點即將反轉時,經常會出現「價值陷阱」,此時的評價下滑不一定是買點。
舉例來說,2018年被動元件缺料潮,國巨在2018年6~9月這段期間,營收年增率維持高檔,市場預期,2018年EPS將突破100元;然而,國巨股價在2018年7月3日創下1310元波段最高點後,便一路下滑,甚至在2018年9月10日跌破MA240,股價約530~540元。當時市場所有分析師高喊:「EPS突破100元的股票,本益比只有5倍,超級便宜!」但後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時序即將進入下半年,市場也會越來越不在意2021年的獲利表現,轉為思考2022年是否能持續成長?2021年半導體產能短缺的現象,在過去數十年都屬於罕見,我們認為不會是常態。等供應鏈回歸常態後,就像是12點整的響鐘,南瓜馬車要現回原形,股價還是要回歸公司長期的本質,這段期間飆漲幅度越大的越要小心。
而在2021年半導體公司獲利強勁成長後,2022年還能維持相同的成長幅度嗎?如果不能,那會成長多少?有沒有衰退的風險?本益比應該怎麼調整?
此時如果想布局科技股,只能挑選2021下半年或2022年展望確定會更好,且過去一段期間股價漲幅不大、基期相對低的,例如伺服器、蘋概股。
另要留意,「破60MA砍」已經是台股動能派不說破的默契,這個原則在短線上一定要尊重。
至於追逐航海王、鋼鐵人,如果只是想短線衝浪還可以,但長線可能也不是太優秀的想法。鋼鐵股在台股很難走長多,這是因為台灣內需市場不夠大,鋼鐵需求成長空間有限,上游煉鋼、軋鋼又很難走外銷,只有最下游的精緻手工具有機會走外銷;而航運股則是競爭激烈,儘管近年產業結構略有調整,但還是無法脫離景氣循環的宿命。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