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 #金錢 的?是否想過如何發揮金錢真正的價值?解放為錢所困的心態?邁向財務自由的人生?
📓推薦這本書《#金錢超思考》,作者探討「如何思考金錢?」這一個簡單問題的背後,蘊藏著精彩的常識與智慧。
【這本書在說什麼?】
《金錢超思考》的作者是喬納森.克雷蒙(Jonathan Clements),他是《華爾街日報》知名的財經專欄作家,在這本書中他試圖回答:「如何思考金錢?」這一個簡單問題的背後,蘊藏著精彩的常識與智慧。
金錢這件事說來弔詭,求學時期老師不會教,邁入職場比誰賺的多,人們對於「金錢」的認識簡直少的可以。看著螢光幕上光鮮亮麗的富豪名流,難道擁有很多錢就是這麼回事而已?我們對於金錢的追求與渴望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除了學到父母勤儉持家的原則「多存錢、不要亂花錢」之外,在內心「賺多一點錢」的小願望背後,又衍伸出更多的問題:我到底該把錢花在哪些地方?如何正確看待金錢?擁有很多金錢的意義是什麼?即使財務自由之後又如何?
讀完這本書後,我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也釐清了自己的疑惑。作者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帶領讀者在心中勾勒出一張財務地圖,讓我們學會如何發揮金錢真正的價值,解放為錢所困的心態,邁向財務自由的人生。
1.如何用金錢買到快樂?
當我們賺的錢已經滿足生活所需時,賺更多的錢似乎沒辦法再帶來更多的快樂,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誤區是我們容易陷入「與他人比較」的心態,例如收入提高了,就搬到高端地區置產,但看到鄰居收入比我們高,你又開心不起來了。
第二個誤區是我們習慣花錢買「更多、更高檔的物品」,但是總會有人擁有比你更多更好的物品,這容易讓我們陷入無盡的物質追逐,對於快樂反而沒什麼幫助。作者給出三個花錢的建議,屏除了與外界的比較,回歸到自己的內心。
第一個是出於助人的意願,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會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快樂。第二個是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花錢雇人去做我們認為無聊枯燥的事。第三個是與我們在乎的人度過特別的時光,例如與家人共享旅遊之樂,注重內心的感受與體驗。
2.不要追逐物質,改為追求體驗
仔細評估花錢購物的行為,對我們的「情緒」會帶來什麼影響。放棄「購買一間度假小屋」的整體幻想,轉而注意瑣碎的細節,例如維修會有多煩人?修剪庭院要花多少心力?平常不住的時候該怎麼辦?除非你心甘情願接受這些困擾,否則不該追逐這樣的奢侈品。
我自己最認同,也漸漸能感同身受的是,花錢追求「體驗」。例如參加一堂日本自製拉麵的課程,這個體驗的回憶會隨著時間累積更令人難忘。別人擁有的物質可能會比我們更多更好,但是並不一定擁有更好的體驗。
3.錢還可以買到自由
金錢可以用來追求財務自由。然而,為什麼財務自由這麼重要?作者引用亞伯拉罕.馬斯洛的層次理論,其中最頂端的是「自我實現」,意思是我們的行動並非是受到外部力量所驅動,而是想要實現內在潛能的強烈渴望。
當我們擁有了財務自由,便有餘裕轉換職涯,也許錢不多,但是可以有更多自我實現的機會,進而推升幸福與滿足的感受。當我們放下對於外界的薪酬渴望,轉而追求對自己充滿意義的事情,就能進一步實現心境與生活上的自由。
雖然財務自由很容易跟退休聯想在一起,但本質上其實不同。就像《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作者說道:「退休本身的意義並非不再為社會貢獻,跟是否有工作也無關,而是一種可以掌控自我時間、決定個人生活重心和焦點的自由。」財務自由能給我們的,就是這種自由。
4.把退休當成第一個財務目標
與許多人所認知的或許不同,「退休」可能是我們最後一個財務目標,但我們必須把它放在「第一位」。我們可能在年輕時努力存錢買房買車、關注小孩的教育資源,直到五十歲後才驚覺退休的問題,但時常為時已晚。
一份健全的財務規劃通常得包含退休生涯,投資的複利效應要發揮效果,時程大部分是以20~30年起算。我很喜歡《投資人宣言》書中這句話:「投資的目的並不是要變得大富大貴,而是避免年老得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從年輕時就把退休納入規劃,就像是在人生地圖上標記出大祕寶的位置,看清楚自己處於地圖何處、與目標距離有多遠。以退休為首要的財務規劃,可以奉行這三個理財策略:(1)長期投資、(2)減少舉債、(3)習慣儲蓄。
5.長期投資,減少舉債
對於年輕人而言,為了達成退休的財務目標,投資年期至少要抓20~30年,因此得思考長期的投資計畫。除了工作獲得的薪酬獎勵,在投資裡面最有成長性的莫過於股市投資,書中列舉以下觀念:沒人能持續正確選股,避免擇時進出市場,應該長期、廣泛、分散的持股……等。
不過,這些基本且正確的觀念,在書中只有輕輕點到、僅能搔到癢處,如果你對長期投資的策略想瞭解更多,可以參考另一本被我奉為圭臬的《投資金律》。我參與股市這些年來,學到最重要的就是:「我知道我並『不知道』」,這份謙卑讓我堅守長期持有的投資策略。
除了長期投資之外,短期要盡可能減少舉債,例如:優先償還學貸、提高繳納房貸的月付額、不要動用信用卡的現金借貸。債務纏身的最大隱憂,就是你會在不知不覺間,離財務自由的目標越來越遠。
6.讓自己愛上儲蓄
如同前面提到的物質與體驗的比較,現在花少一點錢其實算不上犧牲,因為大部分的消費(尤其是物質上的)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快樂。反而,為了將來的消費而進行儲蓄,這種對未來產生的期待的「延遲享樂」心態,反而能為心靈帶來更多的富足。
我們為了讓大腦習慣「儲蓄是一件快樂的事」,只要意識到以下三個儲蓄能帶來的效益:
1. 降低固定成本,不僅可以存更多錢,手頭上也可以有更多金錢用於自主性消費。
2. 如果我們習慣了生活成本遠低於收入的日子,等到退休時,不需要太多的積蓄也能過得很舒適。
3. 如果在二十幾歲時就過著節儉的生活,日後便能享受到生活水準逐步提高所帶來的快樂感受。
7.不要急著賺更多錢,要先思考風險
當我們汲汲營營追求金錢的同時,也得不斷想起這句話:「若想讓自己的財務獲得改善,不應該浪費時間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而是思考未來的財務將面臨那些危險。」望著眼前報酬的同時,得留意發生意外損失的機會有多高。
如同《隨機騙局》書中名言:「如果失敗的成本高得無法承受,那麼某件事情有多常成功一點也不重要。」如何避免自己的財務藍圖遭受無法承受的失敗?關鍵在於管理風險,謹慎投資,購買對的保險。
對於投資,首重「分散持有」與「股債搭配」,避免金融海嘯或單一市場的巨幅崩跌,對資產帶來的鉅額損失。對於仍是家庭經濟支柱的個人,首重「壽險」、「殘扶險」,避免人身意外對家庭財務帶來巨大的衝擊。
8.承擔可以承擔的風險
對於正在工作且是家中經濟支柱的人來說,人壽與失能險非常重要。但是當我們漸漸邁向財務自由時,有些風險,你自己就可以擔下來。在選擇保險的過與不及之間,書中提出以下「三叉策略」,幫助我們判斷投保的決策:
1. 避免那些只保障無關緊要財務的保單。例如旅行不便險和延長保固險,因為這些風險我們不是負擔不起,相較之下它們的保險成本過高。
2. 減少保險範圍,自行承擔部分風險,讓保險公司處理重大的財務威脅。選擇比較高的自付額、比較長的免責期,這兩種做法可以降低保費,同時也不至於讓我們的銀行透支。
3. 累積一定的財富以及有能力承擔更多財務風險時,就應該解除保單。如果資產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水位,孩子也有工作能力,便可以解除壽險和殘扶險,因為即便發生了,也不至於影響家人的財務。
9.活太久也是一種風險
書中提到:「真正重大的財務風險在於我們會活得比預期久,恐怕在死前就已經耗盡所有積蓄。」活得太久也是風險,這點是我從沒想過的。有一種用來對抗這種風險的金融商品,稱為「即期年金險」。
例如60歲退休的陳先生繳納500萬給保險公司,往後每年領取25萬。如果他活到八十歲或更久,還能終身領取每個月的固定收入,領到的錢是由比較早過世的年金購買人所資助,且會超過當初繳納的保費。這就是參與保險的人們共同承擔「長壽風險」。
許多人寧可選擇傳統的退休金計畫,卻不肯運用存款購買即期年金,終身以定期領取一筆不錯的收入。
【後記:打破金錢的迷思】
《金錢超思考》這本書可以視為個人財務策略的藍圖,作者指引各種運用金錢、管理金錢的方法,適合各個年齡層的讀者參考。不過,這本書談到的範圍很廣,對於細節的著墨就不是這麼多,有興趣的讀者得延伸閱讀其他領域的著作。
引述作者所說:「錢迷惑了許多人,他們以為只要掌握某個重大秘密,例如某個投資產品、特別的交易策略,或是投資大師的指引就能賺大錢。但事實上,累積財富的原則簡單的可以,在我們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地存錢,謹慎舉債、管控主要金融市場風險、投資時不要太過自作聰明。」
最後,我們追逐的財務目標並不該是這趟旅程的終點,努力接近目標這個過程本身,比起抵達終點更能讓我們開心。不要讓金錢成為畢生唯一的追尋,而是在我們人生旅程中,帶來快樂與自我實現的工具。
遠流粉絲團
金錢買到快樂名言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安樂感
太子爺劉嗚煒表示:『買樓要有犧牲,(犧牲兩字好怪!)例如「睇少啲戲、去少啲日本」,不能洗(使)到盡,否則就算樓價下跌,不願意儲錢,就不會夠錢入市。』
劉鳴煒舉例,萬五月薪應該儲三千元,等樓價跌。(等字,也用得好怪。)有人感嘆:「(就算)一個月儲萬五都覺得冇咩機會買到!」
宗侄之言實在不避瓜田李下之嫌了!他是地產商之一,貨物便是樓宇,這是對貨物的硬銷說話呀!如果他不是地產商,則涉嫌去貨之心無太明顯吧。他是得益者,便覺得他落咀頭,叫人準備一生做樓奴了!(一生,無誇大!)
但是,大家不必以為他『苦口婆心』,因為此等言論並非真正關懷香港青年置業之善心呀。
香港地少人多,地少則土地成了奇貨了。大家都想安樂過生活,故此早有名言:置業興家為首要人生任務。究竟香港人是否以追求持有物業始算有『安樂感』呢?
老祖宗教落,必須有瓦遮頭。舊時,並不難事,便在自己家園起茅寮便是。現在大都市基本上不容許,居住只有租賃,買物業,或者露宿而已。『三高政策』下,租金必貴,地價必貴,政府提供之樓宇亦『因住因住』。故此,地產業成了氣候,成了霸權。
人之求安樂,只在於有瓦遮頭嗎?不盡是嘛!安樂有許多種,平生不作歪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這是最基本的安樂。無仇人無傷天害理,則做人好快樂了。有片瓦遮頭,一日三餐,無病無痛無痕,就是安樂。香港地,該人人如此了,便是一笪福地。
進而一步要求,我們先要『真自由』!『真自由』就是:『免除人身有威脅的自由』。不會『以言入罪』,即是有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不隨便受武力加諸身上,即是有行動自由,生活沒有陰影及諸多禁忌,即是有人身自由,意志自由。
這些自由權利皆令到我們感到『安』,安全,安樂,安穩。
這些『安』並不是靠金錢,物質可以得到的。人生下來該有的。無呀,便要有勇氣去爭取,不爭取,便沒有了。
如果是個物質奴隸,或者暫時是奴隸主,或者其承繼人,末必如此介定『安樂』的,只從物質上尋找『安樂』,一旦物質改變了,便無根,無基礎找到『安樂』,且分秒恐慌物質改變,遣失,貶值。個心永遠不安者!(唉!我做乜教人個仔呢?)
金錢買到快樂名言 在 英文名人名言佳句每日一句- “Money can't buy happiness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http://www.dailyenglishquote.com/2017/06/clare- boothe-luce-2/ · DAILYENGLISHQUOTE.COM. 今日名言. 「金錢買不到快樂,但它能在你可憐時讓你非常舒服. ... <看更多>
金錢買到快樂名言 在 [心得] 「億男」—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係- 看板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網誌好讀版
https://bitemytongue.blog.fc2.com/blog-entry-1.html
以下有雷,慎入。
億男的故事由主角一男的視角出發,描述替弟弟負債的工作廻圈,到偶然中彩金三億再被
久別重逢的好友九十九偷走的過程。
為了追回三億元,億男展開了尋友之途,依序拜訪九十九的三個好友:十和子、百瀨和千
住,側面瞭解九十九真實的樣貌,以及自己的樣貌。
這幾趟拜訪的目的與其說為了拿回彩金,不如說是從每次自白及對談,層層剥開每個角色
不為人知的過去,探討一段又一段苦澀經歷如何影響自己的價值觀。
什麼是「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係」?
「萬惡的根源不在金錢本身,而是對金錢的愛」----塞繆爾.史邁爾斯。對十和子而言,
金錢買得到美貌,卻買不到愛情,甚至是平凡務實的幸福家庭,因此,即使有機會過上還
不錯的生活,十和子仍然祕密地收藏這些錢,十和子的丈夫假裝不知情,不是害怕對方因
此離開,而是用他的溫柔小心翼翼地保護十和子平靜的生活。
憑藉優異的學習能力,百瀨買賽馬券獎金越滾越多,押注馬匹的當下快樂嗎?金錢能帶來
快樂嗎?在百瀨看來,金錢帶來的快樂通常很短暫,卻伴隨深深的恐懼,令人恐懼的不是
如何失去金錢,而是看見因錢而醜態百出的人性,就像故事引用叔本華的名言:「財富像
海水,越喝越渴」
如果信仰是人們對某種教條的認同,並以此產生信心、勇氣,那麼神與金錢在這個時刻便
畫上等號。千住成立了龐大的組織,蠱惑人心不足蛇吞象,對此刻的千住而言,金錢不再
有任何意義,病態性洗腦組織信徒不會帶來滿足,而是把過去的自己投射信徒身上,藉此
贖罪。然而越來越多金錢只會帶來更多罪惡感,千住成立的組織在此刻扮演起神明,懲罰
人們熱衷金錢這個罪惡的信仰。
故事最後回歸到一男的太太萬佐子。最後離開一男的原因不是因龐大的債務而使生活無法
前進,而是為了要還錢失去對生活的慾望。「也許金錢可以買到每一樣東西,但只有和別
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感受到這每一樣東西所帶來的幸福」。你內心的渴望是什麼?讓我
想到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錢買得到一棟房子,但買不到的家庭;買得到鐘錶,但買不
到時間;買得到錢可以買到床,但買不到睡眠;錢可以買到書,但買不到知識;錢可以買
到醫療服務,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地位,但買不到尊重;錢可以買到血液,但買不
到生命。」
萬佐子的選擇回答了最終為什麼離開一男。圓華的芭蕾舞發表會後台,有個小女孩因為跌
倒沒能向父母展現出完美表演,哭得淅瀝嘩啦,或許她還不懂芭蕾舞課的費用價值多少,
但對芭蕾的熱愛及一心愛父母的純真心靈沒辦法用金錢衡量。
故事採用插敘法,往日的某段經驗與此刻情節之間存在著強烈關聯性,並引用大量人物名
言代出角色處境,以及古今中外各種金錢價值觀。但種種迥異價值觀卻突顯出對錢不知所
以然的熱愛,是每個人唯一的共同點。另外,故事穿插落語的段子,藉此隱喻每個角色最
後下場,同時也警惕世人從有形的事物(錢、物質)與無形的事物(幸福、信任)之間做
取捨。
每個角色名字中都有數字,我認為是在隱喻現實生活與金錢脫離不了關係,而且每個角色
都擁有與金錢相對應的寶物:一男的腳踏實地、十和子的美貌、百瀨的學習能力、千住的
口條、九十九的才華、圓華的純真,萬佐子追求明天的慾望。也從每個角色的選擇中體現
他們的價值觀,再藉由對談及互動,衝擊彼此的價值觀。故事最後採開放式結局,沒有說
明一男如何成為九十九對大哉問最後一塊拼圖的含義為何,一男和萬佐子和好了沒有?都
留下讀者無限的思考空間。
不得不讚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面感,每個角色個性鮮明,動作浮誇,但故事的節奏卻沒
有一絲一毫拖延,雖然在情緒的轉折著墨較少,但落語段子的隱喻卻補足了這個缺陷,恰
如其分安插其中,仔細反芻故事寓意,感受角色情緒,再試著問問自己:對你而言,金錢
和幸福之間有什麼關係?你會發現,你如何詮釋角色的行為及動機,也就是你自己的答案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57.2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48786292.A.F82.html
※ 編輯: DortorHaHa (123.194.157.245), 01/30/2019 02:27: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