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央行正常應「放水」,卻因為全球供應鏈斷裂令物價上漲,使央行反其道「收水」遏止通脹,這就是我一年多前已講「後疫情時代」下將面臨的「滯脹風險」。對央行而言,這是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難題。特別是對於已有28萬億美元國債的美國,滯脹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
大家有時間可重溫我這兩年疫情前後所寫的文章,值得大家重溫。局勢正按照劇本一步步的進行,大家要及早部署,然後繫好安全帶,準備坐上大時代的過山車。
———————————————
向左走 向右走的大時代
全球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均紛紛減息,重啟大規模量化寬鬆(QE)救市。部份經濟學家以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分析,均認為「無上限量寬」即將會帶來全球史無前例的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然而,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新冠肺炎等不明朗因素將導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縮,按此推斷理應會出現通縮。那麼,全球物價的走向應該會是向左走(通脹/滯脹)還是向右走(通縮)?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議題。
要解題,首先要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所有經濟理論都不外乎「供求理論」(即DSE同學仔都會的demand & supply),關鍵是將「供求理論」放在哪一個市場進行分析,而得出綜合的結論。今時今日,我們面對變化最大的主要有兩個市場,一是貨物市場,二是貨幣市場。
大家印象中應該還記得,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了數以萬億計的貨幣供應,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會引發全球通惡性通脹。然而,惡性通脹最後並沒有到來。原因之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產能過剩。全球化供應鏈使生產鏈由先進國轉移集中佈局在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大幅增加全球產能的同時,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及關稅的下調大幅降低了物價成本。在全球化供應鏈下,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已並非由單一國家的國內的供求所決定,而是以全球產能反映的總供應與全球性需求的角力。
另一方面,量寬新增的貨幣供應沒能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增加了投資/投機性需求,資金追逐高息及風險資產,最後只推升資產價格,要知道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這是為何海嘯後的十年,儘管大規模QE,全球的通脹率仍然維持低水平,箇中的原因是全球產能過盛和資金流向資產市場的兩大主因。
以上是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的情況。然而,今次情況將會比當年有所不同,而且將會更複雜。首先,今次黑天鵝的主角是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的傳播性使人人都不敢外出消費,一切都好像回歸基本,人人都只會搶購日用品,對於非必要的奢侈品需求一下子完全消失,消費意欲預期都會維持低沉相當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各國的封城封關使經濟完全停頓,全球供應鏈斷裂。正所謂飛得越高,跌得越痛。近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當發展中國家集中生產,已發展國家加強科技的發展和消費,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下降,關稅下調,國際貿易效率一日比一日提高。萬萬想不到的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竟然被一隻黑天鵝切斷了,還要是完美地解體,一個完美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發生,各國即時走向供應鏈本地化(localization)。從此,產能不再過剩。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對症下藥」還是「落錯藥」?》所講,量化寬鬆手段能夠即時解決的並非實體經濟的問題,要量寬能夠解決經濟問題,其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否能夠有效流入實體經濟,但事實證明,大部份資金最終只會流向投資/投機,資金追逐資產,最終使資產價格不停上升,情況如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一樣。因此,要真正救經濟,一定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錢從何來?同一個題,2016年特朗普上場時我也問過,當時我寫了一篇名為《特朗普上場 (二) - 錢從何來與加息的邏輯》的文章。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有關「錢從何來」的問題,一般的財政政策項下的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從政府的財政儲備而來。正如我們香港政府昨天剛公佈的1375億港元大規模抗疫救市措施,號稱是史無前例,但要知道香港政府目前的財政儲備有1.1萬億,而「全副身家」(即計及外匯基金的總資產高達4萬億港元),是次的大規模救市的支出對比副「身家」依然是九牛一毛,可以說全民退休好幾年也沒有問題。這是為何我經常說香港的金融系統和基礎是非常穩健,即管是當年金融海嘯,香港的金融系統依然穩健。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2月12日公布的數據,美國預算赤字達到1.06萬億美元,而國家債務總額達到了23.3萬億美元,這是天文數字。當數字去到一定水平後,其實已經再沒意思,天文數字的債務不是債務,因為根本償還不了,再增個一兩萬億美元,影響不大,美元依然是「美元遊戲」棋盤下的唯一「代幣」,各個遊戲參與者只能相信美元,不信者大可離場。至於如何離場,我目前還未想得到。或者說,如果連我都想得出來,我想大部份國家應該一早已經離場。
巨額財政赤字下,美國如何支付即將推出的「2萬億美元救市計劃」?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那聯儲局的錢從何而來?那當然又是「憑空印出來」,原理跟QE一樣。說白了,就是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因為美國政府很難還清這筆錢,或者亦沒有打算還錢。因此,對美國來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管齊下」實際上是「雙QE」。
如今,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以美國財政年年赤字的作風,這筆負債只會越來越多。因此,美國政府的負債相當於美元的永久性超發。在世界上存在的美元只會越來越多,全球的財富在美國「印鈔」的過程中被稀釋,世界各國再一次被美國政府「收割」。當然,在全球都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超發的危害並不明顯,反而能提高市場流動性。但是,經濟危機過後,金融槓桿會迅速放大美元超發的危害,形成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美股及債券價格之所以會迅速下跌,是因為長期貨幣超發導致金融體系中積累了大量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長期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導致債務槓桿高企、資產價格高估。疫情對本身疲弱的實體經濟的衝擊刺破了債券、股票等金融底層資產的泡沫,導致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定價體系瞬間崩塌。而為了解決金融市場的問題,聯儲局選擇了QE,繼續向金融體系中注水,繼續「培育」資產泡沫,同時拉闊貧富懸殊,然後當下一個黑天鵝來臨時又再推QE。這個情況,在未來會繼續重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世界各國的財富將不停被收割。
可是,這次與之前不同的是,在今次的「雙QE」中,除了無限量QE的貨幣政策外,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直接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開始發現孤注一擲全球化的風險,如以單一國家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風險,同時亦揭示了全球各國對全球化的隱憂,即使疫情過後,全球化再次啟動時各國之間的互信也大不如前。最後各國只會「各家自掃門前雪」,在表面上呼喊著「全球化口號」的同時,開始建立自己本地的供應鏈,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也就只成為一個「口號」。未來世界很大可能會走回頭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會令生產要素成本提升,慢慢回復至全球化之前的水平,過去全球化所導至的產能過盛不再。當兩大壓抑通脹的因素不再存在,當經濟回復正常時,全球或產生流動性過剩,而最終導致通脹的來臨,到時美聯儲不得不加息控制通脹,但在疲弱的經濟下加息會剌破經濟/資產泡沫,形成「向左走向右走」的兩難局面,而滯脹(Stagflation)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這一天可能是「美元遊戲」的終結,同時也可能是世界經濟的嚴重崩潰。
我曾說過,最好解決泡沫的方法不是去延長泡沫爆破的時間,而是讓泡沫直接爆破。
Starman
2020.4.10
原文: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0.html?m=1
#舊文重溫系列
金融科技發展的過程與形成原因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終於把這兩本書看完,看電子書不知其厚(應該兩本都很厚),而且我覺得這兩本書很適合搭在一起看,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過去的口耳相傳演發展至今的網路農場,訊息傳播的範圍遠比以前更廣,更快也更具有影響力。不過也因此給了許多有心人刻意製造的空間,讓原本的真相因為眾多的原因而遭受扭曲。
《真相製造》這本書作者劉致昕為《報導者》副總編輯,書中討論了包括國際上的實際採訪案例,包括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任何題材都可以為擁有特定目標的領導者作為工具或武器,達到他們預設的目標。中間過程中你會看到所謂的公平與正義從崇高的理想,在現實與人性的壓力下成為口號。
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反思,這樣的情況是否也發生在我們的周圍。讀到最後一章作者討論台灣當前的情況亦是如此,透過Line、臉書等社交媒體頻繁傳遞所謂的"資訊",小至日常生活的長輩關懷,大可至政治、經濟等討論與意見,影響著我們對於選舉與投資等的決策。
「農場就是農場,不需要想得太複雜。大部分的農場都是盈利而已。」這是作者在採訪農場經營者時對方的回答。寫文章的人目標是帶來高流量賺取收益,所以他們的目標是寫出大家愛看的東西,而不是真的有益於社會、值得了解的內容。而相比於一般農場,或許更大的農場是"Youtube”。這讓我想到確實在某些新聞熱點發生時,Youtube就會出現很多精心剪輯,非特定人做出的內容影片,點擊率都非常高。
科技巨頭所創造出的社群網站提供一個訊息互通的平台,但少有實際的監管機制。面對個別國際市場中引發的問題,在當地也無法提供解決方案,將問題歸給總公司的政策一致性。這或許也是各國想要約束科技巨頭的影響力,並制定相應法規,減少壟斷嫌疑的最大因素。
如果你也一起看《人際網絡解密》這本書,你會更有感整個世界目前的樣貌。作者馬修.傑克森是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研究社會和經濟網絡研究已有25年以上。書中討論了網路與人類行為的變化,是怎麼型塑這個世界。人際關係除了影響個人社會地位與教育水平之外,對於我們理解與接受新的資訊,做出相應的反應更扮演重要的力量。
平台是工具,使用平台的人是主角。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影響力、號召力與成長力決定了資訊在平台上傳播的力量。舉例來說,最受歡迎的人氣王在整體網路中的代表性往往被高估,因為一旦這些擁有高關注度的人都做一樣的行為,就會被視為是「正常行為」的標準,這也讓所有人可能因為少數人進一步改變追隨者的決定。
尤其在社群媒體的發展下,更放大了這樣的效果。我們在平台上持續看到這些非常活躍的KOL,主導著內容傳播,影響其他平台用戶的思考與行為,帶動新一波的流行趨勢。你可能會想:我是不是因為沒有和其他人一樣而感到格格不入?就我認為不需要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感到困窘,而是依照自己的條件與興趣設定目標,專注在自己擅長且熱愛的事情更重要。
書中將影響力的指標分為四種:人氣度、連結度、觸及範圍和媒合和橋樑。你有多少追蹤者代表你的人氣度,你的人脈圈代表你的連結度,你的人脈中每個人擁有多少影響力又會變成網絡效應擴大你的影響力,而你所觸及的範圍是你散播資訊的能力,人脈網絡愈大可觸及的範圍愈廣,最後則是媒合與橋樑,決定了你在網絡中的地位與可取代性。
將這幾個指標套用到不同的場域上都可以通用,如果你把這樣的連結放到病毒傳播與金融危機上也是如此,當網絡連結愈深,連結愈廣便會創造愈高的傳染力,形成一連串的負向傳導,危機愈加嚴重。
回到影響力對資訊傳遞造成的影響,連結網路所形成的集體智慧,是否可以讓我們做出精準決策?在書中也討論了這個主題,如果只是涉及了簡單認知的資訊,這時候你做出的判斷通常是是與不是、對或不對這種二分法的選擇,只要連結網路夠大,便可以讓消息快速擴散形成普遍認知。
不過,如果資訊涉及了一個學習過程,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與估計值時,就必須將不同來源的資訊加以匯總與分析。這時候我們的人際網路也扮演重要角色,你周圍的朋友所提供的意見、意見領袖的建議與你依賴的資訊來源都將成為你考量與決策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朋友與資訊來源,也希望可以擁有更好的意見領袖,提供真實且專業的資訊讓我們更貼近事實。過度追求網路聲量,過程中你所傳遞的意見可能會開始走向極端,才能吸引目光,引發激情,同時壓縮議題多元討論的空間,這對於整體社會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對收到的消息視而不見,避而不談也不是一件好事。當愈來愈多人認知到網路上的資訊很多都帶有色彩,甚至被剪接拼湊後,對於資訊的不信任感提高,也會拉低我們蒐集、理解與分析事實的效率。該怎麼辦?
《真相製造》的作者最後提到的解法也分享給大家,真相永遠不是非黑即白,你必須對一切保持懷疑,並跳出同溫層確保資訊來源的多元化,最後是多讀書,多了解不同領域專家所撰寫的知識,聚焦在你喜愛的事物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事實上我也認為能夠提供真正可被考驗的見解與知識,成為長銷書的書籍擁有極大的價值,可以讓我們更理性客觀的面對這個世界。
兩本書都很精彩,也推薦大家買來閱讀,絕對會很有收穫!
金融科技發展的過程與形成原因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十一屆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視訊會議從台灣時間6/30上午七點開始到下午三點(華盛頓的凌晨三點)結束,由AIT處長酈英傑和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擔任會議開場人,並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以及美方的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Terrence J. McCartin)率各單位與談。以下是觀測站幫大家整理行政院會後的報告:
1. 這次的TIFA跟以往有不同嗎?
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說,過去的TIFA美方要求台灣較多,今天是基於合作的討論,因為台灣過去將美方指責的問題(豬肉安全容許量問題)解決了,讓他們充分了解到台灣在政策上想跟國際接軌,所以他們也用正面積極的態度處理今天會議。
2.復談的原因為何?
美方了解台灣跟國際規範接軌的決心,並表示高度讚許,也因此促成這次會議。其次是過去幾個月有許多美國議員多次寫信給美國總統和貿易代表強調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希望美國與台灣深化全面關係,包括經貿關係,而拜登政府認為TIFA便是深化雙邊關係最具體的開始。
3. 疫苗?半導體供應鏈?
美方同意簡化疫苗等防疫物資的規定,也同意未來針對疫苗供應合作的討論。另外美方強調供應鏈合作是拜登政府的重要政策,也明確表示台灣是美國的合作對象以及盟友。我方提出在科技人才和技術交流的建議也獲得美方的肯定。
4. 談判層級為何與過往不同?
美國政府跟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有副貿易代表也有助理貿易代表的層級,主要依需要與人力調配。這次TIFA因為美國的副貿易代表尚未經過參院同意任命,因此目前改派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Terrence J. McCartin)與談,麥卡廷非常資深也非常清楚亞洲跟台灣的局勢,是非常合適的人選,因此沒有位階降低的問題。
5. 會談結果?
我方認為,此次會議是台灣對外貿易非常關鍵一步,為未來自貿協定打下良好的基礎。楊珍妮說,美方在會議結束時表示,這次對談非常有建設性,是好的開始,fully successful。
6. 這次TIFA結束後,再來呢?
會中台灣主動提到最終與美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BTA)的意願,美方則表示了解台灣的決心,但仍有很多議題需要討論解決,類似今天會議的討論如果都能繼續下去,對達成目標會有幫助。鄧振中強調,台美如此緊密關係,無法透過每年一次TIFA會議維繫,此次會談結束後,雙方關係仍會一直發展下去而不是一年開一次會。目前雙方已找到未來共同努力的項目,例如數位貿易、供應鏈、貿易便捷等,將分別成立工作小組持續密切討論。要知道的是,TIFA是台美雙方溝通的平台而不是貿易協定,透過這樣的溝通管道雙方得以逐步解決爭議、消除貿易障礙,進而有簽訂BTA的可能。
▍本站分析
已經暫停五年的TIFA,為何從復談消息出來到談判開始只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而且為什麼是在台灣疫情爆發時提出的呢?
我們認為,由於近幾年台美關係不斷深化,使得延宕許久的貿易談判成為了可能,但真正讓貿易談判加速成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美國對台灣國內政治局勢的觀察、2)疫情爆發,以及3)台灣在安全以及供應鏈上日與俱增的重要性。
從美國決定捐贈疫苗給台灣的時候開始,就有許多新聞指出,美方主要考量點在於台灣的「政治疫情」比實際疫情還要嚴重許多,這當中首要當然就是「中國因素」。美方見證到中國因素是如何影響台灣的政治局勢,而這會影響到美方在整個印太區域的佈局。
其實從先前台灣的總統大選時就可看出端倪。總統候選人對中國的態度一直都占有決定性的比例,而不少的政治人物常常都是在中國因素與民意之間拉距。可預見的是,只要中國威脅仍存在,中國仍然會是台灣大選上的關鍵議題,這使得台灣每次的大選都將是選邊站的考驗,而倒向任何一方都可能產生巨大的改變。
台灣國內因為美豬問題對美國的反彈,以及五月份社區感染的疫情爆發,更使得美國擔心台灣社會將成為中國疫苗戰以及假訊息滲透形成的輿論場。尤其有新聞指出(https://reurl.cc/kZMYDG),近期中共百年黨慶將屆,台灣官方情資警告中國正擴大宣傳中國疫苗的有效性,並藉由上海復星代理的BNT疫苗,逼台間接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又或者金融時報指出(https://reurl.cc/Lb5rYa),有專家發現中國情報單位自全球疫情爆發後大幅增加對台灣的攻擊,這些都是台灣社會在病毒肆虐後受到的額外傷害。疫苗可以協助病毒的控制,但社會的分裂需要的是信心與團結,這兩樣東西在目前媒體的操弄下非常脆弱。我們相信美國觀察到這樣的趨勢,也因此在前陣子加速、加量捐贈給疫情狀況相對穩定的台灣。TIFA的復談可能也有類似美國捐贈疫苗的作用,但更該被視為美國整體對台政策的一部分。
這陣子以來,在拜登政府的運作下,南韓、日本與歐洲國家罕見的一致強調台海和平的重要性。現在,台灣問題不再只是美中之間的議題,更是印太地區的區域安全問題,這意味台灣的角色已不是通過美中關係函數後的產物,而是逐漸形成一個獨立於美中關係的台美關係。這點可由正要由AIT副處長一職卸任並前往日本擔任大使的谷立言先生(Raymond Greene)口中確認(https://reurl.cc/3a6nkR)。谷立言認為台美關係近年出現根本性的轉變,美國不再把與台灣交往視為與中國交往當中的一個問題或者一個障礙。台美關係就是台美關係。美國把台灣當做印太區域當中共享價值的夥伴,共同追求一個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區域。
TIFA的重啟便是最佳的證明,也頗具美國強化與台灣雙邊關係的指標性意義。其實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日前便強調美國將繼續加強台美雙方在所有領域的關係,包括經濟領域,並進一步說明將繼續加強與台灣貿易關係,這也是為何美國行政部門對於最近宣布將舉行的TIFA會議感到期待。事實上,從川普政府時期開始,對於供應鏈方面的重組就有非常多的討論,當時台灣就常常被納入討論範圍當中。而在近期的半導體產業討論當中,台灣更是全球的主角之一。對美國來說,在重振經濟、以及與中國競爭的過程,台灣自然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對台灣來說,也是有許多需要做出政策調整之處。經貿談判總是有捨有得的交易過程,並非易事)
▍總結TIFA復談的三項意義
第一,美國藉由疫苗捐贈與TIFA會談所釋放善意的訊號,有助於消除一些台灣內部的疑美論,幫助目前受美豬議題公投困擾且被疫苗議題困擾月餘的執政黨,確保台灣人民維持對美國的信心,進而使其在台灣的利益得以受到保障。
第二,TIFA的會談是美國政府決策圈官員、資深幕僚、以及國會議員們對中國以及台灣的態度轉變的明顯反映。這些轉變一方面是台美關係長期耕耘的成果(川普政府時期就已經有非常多的行政部門官員以及國會議員們聯名寫信要求USTR趕快跟台灣開啟經貿談判,這些都是我們長期的外交工作成果展現),一方面則是反映出美國政策圈對中國威脅的普遍認知與共識。
第三,正如近期美國外交動作所示,美國高階官員們先後出訪盟友國家討論印太地區的安全問題,對於長期被中國孤立於國際社會的台灣來說,或許可以因為TIFA的進展而有機會與其他與美國友好的國家開啟經貿合作的討論,這正是美國說要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具體行動。
✨ 觀測站傳送門:https://linktr.ee/us.taiwan.watch。
✨ 小額支持觀測站:http://pros.si/ufj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