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不勉強自己,把日子過成喜歡的樣子 #出版社閱讀邀約書籍
近期讀的書,除了繪本之外,其餘的文字量都比較多,所以當我一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眼睛立刻亮了起來,因為作者的插畫實在是太可愛啦!而且,文字也很風趣,真誠不走毒舌派,整個有對到我的頻率,好喜歡,也覺得好溫暖。
我覺得她以自己的角度來分享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大小事,有許多觀點都引發我的共鳴,更讓我發現,現今許多人際關係的現象與自我議題不只發生在台灣或是韓國等亞洲國家,而是在這整個世代蔓延開來。
我們內心都知道凡事不應該勉強自己,但是,通常在行為上卻仍然勉強著自己,若要如同書名一樣「不勉強自己,把日子過成喜歡的樣子」的話,勢必要先找到自己所謂的「喜歡的樣子」是什麼樣子,而不是他人眼中看起來好像是你或他人「喜歡的樣子」那樣,同時,更要放下無意義的比較。
這是每一個人都必經的自我探索之旅,老實說,非常不輕鬆,因為必須承認自己的黑暗面、缺點與那些你不喜歡的部分,不過,可以藉由閱讀這本書讓自己稍微喘口氣,讀讀作者的生活分享,看看她的繪圖與內心小劇場,讓自己重拾繼續往前走的力量,走向你真心喜歡的生活。
好的,來分享我的部分摘要筆記───
.有許多人總是太過輕易批判生活方式與自己不同的人,有時,就連過得不幸福的人,也會硬將自己的人生套在他人身上,而且比這更叫人詫異的是,是我們很容易被這種話所傷,心生動搖。
.特別的東西與珍貴的東西不同,就像我們的家人、朋友和戀人之所以珍貴,並不是因為他們很特別或優越,而是因為我們交付了自己的心,我也必須先珍惜自己和自己擁有的東西才行。
.由根本性的孤獨引起的空虛與匱乏,既無法靠與他人的關係來填補,就算逃離了孤獨,也遲早又會迎頭撞上。
.變化,必須始於對人生的愛,而不是對自己的羞愧。
.關係能使人生變得豐富,但有了自己,關係才會存在。
.人際關係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答案,面對沒有答案的問題,卻試圖找到答案,只會讓自己的心生病。
.某人會離去,某人會到來,而你,也依然是你。
.社會越是嚴格,對人的恐懼感就越嚴重,於是到最後,我們多少都產生了對他人評價感到不安,以及畏懼他人視線的心態。
.個人的善意不必然會以整體的正義作結,也不是只有手牽著手,才叫做團結一心。有時,不去回應不合理的要求,可能即是最佳的善意與團結。
.盲目地相信有時會造就出邪教的信徒,即便面對長年深植內因、宣傳「這是對的」的想法,我們也要抱持疑問。
.別去窺探你根本就不愛的人的SNS(意旨社群網站),也別去更新不重要的人的近況,假如有人老是要傳達消息給你,就必須懂得轉移話題。當然,有人可能會關注我們的人生,巴望著我們會變得不幸,但沒必要連他們在浪費時間都去在意,就算有人會用我們的不幸來安慰自己,那也只是這些低劣之人的寒酸慰藉罷了。
.做不喜歡的事情也隨時可能會失敗,既然如此,還不如去挑戰熱愛的事。(金凱瑞/美國演員)
.為了避免衝突而保持沉默,只會造就另一種形式的衝突。無論是以憤怒搞砸關係,或是忍出病來,都是不懂得健康自我表現的一種悲劇。
.假如有一方總是勝利的話,那即是關係生病的證據。
-
作 者|金秀顯.김수현
譯 者|簡郁璇/ 小玩譯
出版社|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愛讀者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歡迎追蹤instagram一起來閱讀:
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
金凱瑞生病 在 先生的私房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天告訴自己你很棒,讓你的人生煥然一新!」🙆♂️
你好,我是威融。歡迎收看人際關係100講。有一個話題常讓人爭論不休:為什麼兩個人的能力差不多,但在後來職涯發展上卻差距甚大。我們提過運氣,在景氣差時畢業的學生,未來10年平均就業薪資比景氣正常的學生低了20%;選擇行業,選到蓬勃向上發展的行業,未來10年平均收入與一般行業落差50%。
扣除上面兩個主要變因,有的心理學家認為:「自信心」是影響人職涯發展的重大關鍵。
↠↠↠
這裡為你推薦一本即將上市的好書:<現在這樣就很好!>
博客來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1542
這本書的主軸是什麼呢?請讓我說個故事來梳理一下。「自證預言」。
美國在1960年代的某小學裡,曾做了一個實驗。科學家與校長合作,隨機將學生分成兩組,校長在對老師特別強調一份「資優名單」👼,與老師叮囑這些在名單上的孩子,智商特別的好啊!老師們請多留意。
實驗了一學期,你猜結果是怎麼樣呢?🤔
按道理來說,兩組隨機分配的孩子天生資質應該差不多,成績不會有顯著差距。但僅僅一學期,在「資優名單」上的孩子,平均成績表現比其他人高出了30%,幾乎是一整個數量級。這讓科學家很好奇,並去仔細觀察細節。
結果發現:
雖然老師嘴巴不說,但老師的下意識行為特別關照這些「資優的孩子」。學生提問時,老師會更願意多花20%的時間指導這些資優學生,甚至出作業時,有的老師會刻意分AB卷,讓資優生多練習難度較高的題目。而相對的,老師對資優生犯的錯誤容忍度比較高,耐心也提升,並且會沒有意識的跟孩子說:「你的能力很棒!絕對不只如此!老師相信你!」久了以後,學生也開始覺得自己能力真的不錯,積極學習,勤奮加上時間,拉開了與一般同學的差距。
你是否會覺得很神奇呢?😎
↠↠↠
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個練習,與「過去的自我對話」。👥
這個方法會讓你又哭又笑,當淚水傾洩而出後,你有機會正視過去的黑暗,誠實地擁抱自己,讓未來的你能夠更加茁壯、有自信。
按照書中的步驟,我回憶起自己5歲時的樣子。那個時候我很想出去玩,但我不行出去,因為我必須要寫珠心算題目、寫數學。
為什麼5歲小孩要寫數學呢?難道我小時候就展現天賦異稟的才華嗎(誤?
說來好笑,大概在我4歲的時候抓周吧!(不知道新世代的學弟妹有沒有抓周的體驗。) 抓周簡單說:傳統中國家庭會在桌上擺一堆東西,例如:小公車、積木、算盤、衣服等,觀察小孩選擇什麼玩,就代表他某個能力特別好,特有潛力朝這個方向發展。
我當時毫不猶豫地抓起了算盤!開始寫數學?不!把算盤翻過來,當公車玩😂
這個沒有道理的直覺反應,卻讓我的父母產生了一個錯覺,這個孩子有數學天分啊!
於是,我陷入了未來5年的珠心算人生,每天寫心算,禁足!一職寫到10歲(小四??)✍️
當時的我很不甘願別人可以出去玩,小時候我身體不太好容易生病發燒(那時候健保卡有分A-Z卡,一張卡可以看8次醫生,我常常用到G卡以上),於是長輩告訴我,你出去玩容易著涼感冒,待在家寫數學以後成為一個數學家(結果我高中數學超爛的XD),未來可以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人。
然後我的下意識就告訴自己身體很差!不要出去玩!浪費生命!
像是潛移默化一樣,直到今天我的身體依然較差,小時的記憶也讓我不善與人交際、讀不懂別人真實的想法。😢
我閉上眼睛:想像著我靠近5歲的自己。看著他:問他你為什麼要寫數學?
5歲的我怯懦的說:「因為外面天氣不好,出去會著涼。」
我又輕輕地問:「那你為什麼要待在家寫數學呢?」
5歲的我回答:「因為我喜歡數學。」
我溫柔地凝視著他:「你快樂嗎?」
他眼眶泛紅,搖搖頭,遲疑了一會,左顧右盼,才說:「我不知道快樂是什麼?」
然後,我抱緊著他。突然我明白了好多事,我小時候的不堪,我的憎恨、我的無力、我的釋懷。
與過去的自己對話完後,我覺得好疲憊,但某個程度上,我釋放了自己某個東西,覺得好輕鬆。
我不覺得與自己完整的告別,但至少,我好像可以連結過去的部分,而不會嘻笑怒罵、草草帶過,假裝沒有任何事情發生過。
↠↠↠
威融隨想🕵️♀️
有一部很久的電影,由金凱瑞飾演:<沒問題先生>。
主角原本是一個常常說NO(否定自我)的魯蛇。有一天,無意間聽到了激勵大師的演講,學著說YES(肯定自我),莫名其妙,他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這部電影給我的啟示,我覺得可以為這本書寫下完美的註解。
1.世界是一種遊樂園,我要永保赤子之心探險,發現樂趣!
2.我要你對生活的一切說好,因為這會讓你獲得好的結果,當你對一切說好,就代表接受一切的可能性,凝聚生活中所有正面的能量,丟掉一切負面的垃圾
3.說好總會獲得好的結果,絕對不做會錯失任何機會,它們會以各種面貌出現
最後,我想跟你說,也跟過去的我說。
「我們常以為自己的快樂不夠多,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快樂,而是內心的平靜。」
平靜看待世界擁抱不同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是威融,人際關係100講,我們下次見。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我按讚+公開分享,並Tag一位想和他分享的朋友,就有機會可以獲得這本新書唷!
金凱瑞生病 在 葉勝雄的育兒發燒友.小兒科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要網路問,不看醫生?】
(原刊載於103年9月育兒生活雜誌)
很多媽媽都會猶豫該不該帶小孩去看醫生,追根究柢,有幾個常見的原因:
★覺得只是小問題,不太需要看醫生
★怕自己大驚小怪,萬一檢查結果不是什麼大病,會被笑
★不想讓孩子吃藥,怕看了醫生就一定要吃藥
很有趣的,醫生如果脫下白袍離開診間,一有機會就常常會被問到醫療的問題,不管是朋友聚會之間的閒聊,或是網路上的諮詢。其中遇到最矛盾的問題,就是問醫生:「像這樣要不要看醫生?」事實上,如果孩子的症狀會讓你想要問醫生,就表示可以看醫生了,就像你沒事不會去問律師:「我該不該請律師?」一樣。了解症狀嚴重度的過程,也屬於看診的一部份。
另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是「那我以後要怎麼判斷?」這就像車子出現異音,修車時,師傅只能幫你解決眼前的問題,並沒辦法一次就教會你以後車子出現異音時該怎麼修理。父母若要增加判斷的能力,可以在每次看病的時多和醫生討論,別忘了這也是看病的目的之一。平時也可多看專業醫療人員寫的文章,而不是網路上匿名者的驚悚言論。但無論如何,爸媽還是沒辦法像小兒科醫師一樣累積大量臨床經驗,多半還是只能處理自己經歷過的狀況。
「我覺得這次很像是電視上說的腺病毒!」現在取得醫療資訊的管道很多、很方便,但副作用就是民眾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會一廂情願地認為眼前的症狀就是自己熟悉的疾病。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就像外星人來到地球,如果只看到金凱瑞和金城武兩個人,回去後也會做出兩個人長得很像的報告。有時爸媽會以為孩子只是要長玫瑰疹,所以只有發燒而沒有其他症狀,但檢查結果卻是中耳炎,或是胃口差以為是厭奶,但結果是長鵝口瘡。
父母會猶豫該不該帶小孩看醫生,其實醫生也有責任。以往的醫生都給人很權威的印象,因此很多父母都不敢問醫生和疾病不相關的問題,但仔細想想,這些生活上的瑣事,有時比疾病更重要。例如不要趴睡、不要坐學步車等等,這些問題都和孩子的安全息息相關。
另外最大的問題就是用藥了,其實看醫生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診斷的方向,其次才是開藥。如果醫生和家屬都能同意,寶寶的症狀也不嚴重,屬於自己會痊癒的疾病,看完醫生不一定要開藥或吃藥,尤其是抗生素。偶爾我也會遇到來諮詢的新手父母,看完病也不需要開藥,但他們一點都不吃虧,因為不開藥的醫療,醫生反而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解釋和說明。最怕的是父母因為不想給孩子吃藥而不敢看醫生,萬一有大病時才真的麻煩!
因此,如果真的很不喜歡給小孩吃藥,大可在看診開始前,先跟醫生說:「如果不用吃藥,不開藥也沒關係。」而不必因噎廢食,因此不敢看醫生。除非有氣喘、細菌感染、和一些感冒的併發症,否則一般感冒只需症狀治療,在藥物的種類選擇和使用次數上,都有很大的彈性,由病人的嚴重度、照護者的態度、和醫生的判斷來做決定。
解決了看病等於吃藥這個迷思之後,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在就診時問醫生一些小問題了。不用覺得對醫生不好意思,因為這樣總比真的生病或要打預防針時,才一次列出一大張待解決問題的清單,或是在網路上詢問從沒看過自己小孩的醫生,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