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有聽說過「黿」,但我相信幾乎沒有人親眼見過。
黿是外來種,學名Pelochelys cantorii ,俗稱沙鱉。是全球瀕危物種,在台灣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
2018年南屯豐樂公園在進行水池清淤工程時,意外發現湖中有一隻黿。去年經何文海議員質詢,發現這隻黿的下落不明。追問之下,才知道黿已在2020年6月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往生。因疑點重重,台中市議會也成立了「二級珍貴稀有保育動物『黿』死因調查專案小組」我也成為其中一名委員。
黿於豐樂公園被發現後,因《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不可野放,先被建設局送往位於雲林的私人魚塭安置,於2019年1月2日由中興大學接手照顧研究,後因負責照顧的教授過世,2020年5月21日移至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黿不幸於6月2日往生。
也因此調查小組今年先後前往了中興大學與台北市立動物園開會,才發現黿的死因並不單純。
根據解剖報告指出,黿的體腔蓄積大量紅色液體,皮下瀰漫水腫,體腔脂肪漿液性萎縮,是長期營養不良的表徵。長期營養不良會導致免疫情況低下,讓黿最終因病而死。
根據專家說法,豐樂公園的黿可能是幼時即被放養,相對容易適應環境。但黿被發現時已經長大,突然被移到不熟悉的空間,會產生很大的緊迫。再者,魚池的魚苗密度很高,對因移動需要休養的黿,也會是很大的干擾。
2019年1月3日有網友於爆料公社上傳一段人群圍繞著貨車上的黿喧嘩,並隨意擺弄黿的影片,雖原po並未說明時間地點,但經我比對,這應就是當事黿無誤,顯然這是交給中興大學前所拍攝。這樣的舉止無異讓黿產生了相當大的緊迫。而這都可能是黿後續進食狀況不佳的主因。
回顧黿的身體狀況歷程,黿的體重從一開始被發現時的37公斤,到中興大學接手之前已急劇下降至32.6公斤,這段時間都被安置在雲林的私人魚塭。
也就是說,頻繁移動過程中的不適與先前安放在魚塭的決定,可能都足以對黿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今天我對此提出質詢,為什麼當時建設局會做出將黿送往私人魚塭的決定?這中間經過任何專業評估嗎?農業局的角色是什麼?為什麼黿出現異樣,專家卻未能即時介入?
《動物運送管理辦法》第四條明定,運送人員裝卸動物應依動物特性,採取適當的裝卸措施,以避免動物遭受驚嚇、痛苦或受傷;第十一條規定,運送人員以運輸工具運送動物時,應備具動物運送紀錄。根據2019年網友上傳的影片顯示,這隻黿在前端的運輸過程中並沒有得到適當的運送環境與保護,也未見市府有任何運輸的紀錄。
我認為,正是制度與程序的不完善,才間接性造成黿的死亡。
種種事後看來無法理解的決策,與台中市政府在過程中的輕忽,都讓人不解市府對於保育類動物的態度。
2014年河馬阿河的死,推動了《動物保護法》的修訂。
在台中市發現的保育類動物「黿」也不能白白犧牲,我要求農業局應制定一套指引與流程,讓各單位在遭遇野生動植物的特殊狀況時,第一時間能夠得到專業的諮詢與指引,且在運輸過程中也務必確實依《動物運送管理辦法》進行,避免悲劇再度重演。
野生動物保育法 外來種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竹北小鱷回家了,大家可以安心了』
這兩天大家討論度最高的就是竹北有一隻眼鏡凱門鱷魚「小鱷」離家出走,當地里長與多名巡守隊員、動保志工等人都加入協尋,沿著鱷魚曾出沒的光明十四街周邊,將水孔蓋一個個打開翻找,終於昨天晚上在巡守隊門口的水溝發現小鱷的蹤跡,讓牠順利返家。
這隻鱷魚是由網路知名的馴鱷師「沙西米」飼養,已經24歲,新竹市動物園也曾經邀請「沙西米」一起開箱「昆蟲館」。
開箱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fbclid=IwAR2rkOvmxa0dTj9HmbpVaqLYYM3q98F-sLb5GX7M2ZgbF6UraSlefv3KGsM&v=FAH8xjdnytE&feature=youtu.be&ab_channel=%E9%B1%B7%E9%84%B0%E5%B1%85%26%E6%B2%99%E8%A5%BF%E7%B1%B3CrocoSashimi
一、台灣特殊寵物族群
這次小鱷離家記,讓我們更認識「特殊寵物」族群,不管是鱷魚還是蜥蜴、蛇,獲釋甲蟲、蠍子等等,比起貓狗、雞鴨牛等馴化動物以外的寵物,有些人更追求飼養國內外各式各樣的野生動物,甚至不惜走私進口。目前在台灣,特殊寵物的類型已經累計超過5,000種,常見的有200至300種。
大部分特殊寵物買家是在水族寵物大賣場初步接觸而入門,這些店家的貨源多數來自外地,包含美國與東南亞。台灣本地也有合法與非法的繁殖場,甚至玩家個人利用住家空間即可打造出稍具規模的私人養殖單位。
我們不該以歧視以及特殊心態去看待這些飼養特殊寵物的飼主,但相對的,一切購買過程要合法。以這次鱷魚事件,我也學到目前臺灣可飼養的鱷魚只有 眼鏡凱門鱷,個性很膽小,除非人類一直迫近,令牠覺得無路可逃嚇死了,才有可能攻擊人類,危險性相當低。
二、飼養、繁殖保育類及一般類野生動物規範:
有些人會追求獨特性,去飼養一些非家畜動物或是保育類動物,目前台灣針對「飼養、繁殖保育類及一般類野生動物」的規範是:
保育類動物:
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6條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除本法或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不得騷擾、捕獵、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
這些包括野外捕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及經人工繁殖、飼養符合該法第55條公告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之種類。除此之外,其他經人工飼養繁殖出的保育類動物,不受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範。
一般類動物:
一般類野生動物飼養,基於野生動物保育法立法精神,並不鼓勵飼養、繁殖。以上可飼養、繁殖野生動物,同時受到其他法規規範管理(如檢疫、營業登記、繁殖場設立及動物飼養環境等),請先向當地縣市政府農業單位洽詢及提出申請。
三、外來物種侵略臺灣
台灣位在亞熱帶,特殊地理位置造就生物多樣性,但因為人為因素,導致外來種近年來肆虐臺灣,包括農業引種、貿易行為、娛樂觀賞或是生態防治,進口外來物種卻沒有有效控制,導致台灣生態浩劫。
以台南綠鬣蜥為例子,綠鬣蜥外型具特色,吸引飼養,但近幾年棄養、野放問題不斷發生,造成生態隱憂,又因為綠鬣蜥生命力強悍,壓迫許多本土動物生存空間,針對綠鬣蜥的快速繁殖,希望藉由全民參與,減少入侵物種對台灣生態衝擊。相關連結:https://www.storm.mg/article/3412175
大家追求獨特性以及新奇、好奇的心態去飼養非家畜動物時,也要想想,飼養環境是否適合他們,用柵欄、籠子囚禁他們讓祂們天性盡失,我們的快樂建構在他們的不舒服,這樣真的好嗎?不要因為一時的興起,而飼養,若是真的飼養,也要好好照顧他們,這值得大家好好省思。
野生動物保育法 外來種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驅除綠鬣蜥別亂來 才能避免族群擴散】
美洲綠鬣蜥原產於中南美洲,過去曾是臺灣寵物明星,遭人為棄置或野放後,在野外後快速繁衍,已在臺灣建立族群,成為超強勢入侵種,不僅破壞植被並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本土生態,也造成農業損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19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將綠鬣蜥列為有害的外來入侵種,並積極與各縣市政府合作移除。
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表示,綠鬣蜥是植食性動物,容易造成農損。他表示,錯誤的獵捕方式常常會「幫倒忙」,有農民選擇下毒,常會捕捉或毒死鳥類、蛇類等非目標物種;使用弓箭或是彈弓也是不正確的方式,若無法一擊斃命非但不人道,也造成綠鬣蜥四處亂竄,反而讓族群因此擴散到他處。
「民眾到處亂射箭除了讓研究團隊怕有生命危險,不敢隨意進出高風險區域,也因為他們不斷擾動,造成監測上的困難。」陳添喜面露無奈,也透露有農民抱怨,近來有民眾為了獵捕綠鬣蜥而踩壞作物,反而造成比綠鬣蜥還要嚴重的農損。
#綠鬣蜥 #外來種 #強勢入侵種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5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