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661.4.30 國姓爺入侵臺灣
1661年4月30日,一再對據守臺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VOC)保證不會對其襲擊的國姓爺,終於打破承諾率領船隊以二萬五千大軍對僅有一千多人的VOC在臺據點大肆入侵。此舉也正式將臺灣捲入中國糾紛,在外來加速侵略下起了無可逆轉的變化,原本這塊土地的主要住民福爾摩沙人(原住民)除了短期面臨直接的屠殺,長期更在外來強勢的社會結構下遭致文化、語言等毀滅性衝擊。
國姓爺在臺灣歷史上因複雜的因素而被不同立場的政權所推崇。在清國將臺灣納入版圖將近兩百年時,欽差大臣沈葆楨以彰顯忠節為由上奏准請建廟祭祀國姓爺(也有人認為是為了包工程給自家福州人),這也是原為福州式風格「開山王廟」(開山神社、延平郡王祠)的由來。在日本平戶出身、具有一半日本血統的國姓爺,在日本治臺後成為增加統治正當性的籌碼,開山王廟也改為開山神社。二戰後中華民國政權逃亡來臺,國姓爺又成為反攻大陸的精神象徵、民族英雄,而對對岸正牌的中國來說,國姓爺集團最終降清使臺灣納入版圖更是提供了美好的想像。
但在西方國家眼中,國姓爺卻是不折不扣的海盜集團頭子。(圖:國姓爺榮登國際海盜雜誌封面人物)
一個國姓爺,大家各取所需。而長期受黨國教育影響的臺灣人,多數人腦內預設國姓爺就只能是「民族英雄」,鮮少有人會去思考,因國姓爺的到來,這塊土地原有住民,為此付出了什麼代價。
1949年,臺灣遭中華民國政權選擇作為內戰潰敗逃亡的去處,除了瞬間大量難民湧入外,為了維持其外來統治,在長期威權體制白色恐怖下,數個世代臺灣人歷史記憶、語言、文化一一遭其全面性抹去並覆蓋為中國,更揹負其帶來的沈重政治枷鎖難以脫身,對於自己為何要承擔這一切渾然不知。
間接因國姓爺侵臺而在往後數百年間來臺的移民者,成為臺灣人口結構的主體。1949年後再一次被大規模清洗,島上居民不管是誰,遭中華民國政權抹去一切。大江大海悲歌搭配保衛臺灣經濟奇蹟等黨國神話一再被傳頌,卻沒有人問臺灣因中華民國政權到來付出了什麼代價?到今天,臺灣人依然在歌頌「民族英雄國姓爺」、歌頌「中華民國」,從國姓爺到中華民國,歷史的悲劇總是一再重演,下一場悲劇又會以什麼形式上演?
我們能不能,讓這樣的無窮循環畫下句點?
如果你也這樣期待著,也許,先試試站在不同族群的觀點體會不一樣的感受,重新思考,多元族群該如何彼此尊重,一起生活。
#找回真實歷史記憶
#重新認識多元臺灣
#找出多元族群合理相處之道
#建立能捍衛住民權益的國家
延伸閱讀:
4/30鄭成功登台,中部某部落被屠殺僅剩6人!族人:期待臺灣人用不同角度看400年歷史
https://www.matataiwan.com/…/koxinga-for-plain-indigenous-…/
--
本文同步刊載於
http://www.twmemory.org/?p=9511
☆☆☆☆☆
台灣回憶探險團 台灣回憶募集中,各位團友若有任何關於台灣的老照片、影片或是文獻,都歡迎投稿與大家分享討論哦~~!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重建臺灣藝術史 #鄭麗君 「我們都會知道說,歐洲有米勒畫農民,我們不知道 #洪瑞麟 畫礦工;我們都知道雷諾瓦畫少女,我們也不知道 #李梅樹 也畫了很多的少女。」 在臺灣進入第三級警戒前的4月,V-Touch展覽能透過影像紀錄「#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的現場,並邀...
重新認識多元臺灣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重建臺灣藝術史 #鄭麗君
「我們都會知道說,歐洲有米勒畫農民,我們不知道 #洪瑞麟 畫礦工;我們都知道雷諾瓦畫少女,我們也不知道 #李梅樹 也畫了很多的少女。」
在臺灣進入第三級警戒前的4月,V-Touch展覽能透過影像紀錄「#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的現場,並邀請順天美術館收藏回台的背後推手之一,前文化部長鄭麗君的思緒,讓觀眾認識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政策的起始與進展。目前因為三級警戒持續延長到6月28日,而「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也宣布將按原訂時程的6月27日落幕,但透過鄭麗君的展覽導讀,讓沒來得及參訪展覽現場的民眾,能夠透過影像重新領略臺灣藝術史的動人成果。
2019年文化部與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簽署MOU起,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促成今天在 國立台灣美術館 展出的「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由 #順天堂 創辦人 #許鴻源 花費數十年時間,以一己之力收藏、保存超過600幅的臺灣藝術作品,保存臺灣人珍貴的文化記憶。
藉著順天美術館收藏回台的背後推手之一,前文化部長鄭麗君的思緒,讓觀眾認識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政策的起始與進展,鄭麗君認為所謂的「#重建」不只是一個政策,更是希望邀請當代社會以多元複述的觀點,來重新發現臺灣的藝術歷程。而歷史,更是一種「思維」的方法,去 #重新再發現歷史、去 #思辨歷史。而臺灣的藝術跟文化,正是在這樣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心靈裡所「拓荒」出來的。她期待政府有系統的來建立臺灣整個藝術史的格局,透過研究、典藏、專業的館舍與策展,邀請社會多元觀點的融入,才可能一起引領社會重新發現自己的歷史。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張玉音 Chang Yu-Yin、李孟學Li Meng-Hsueh
翻譯 Translator|趙士雄 Joey Chao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陳志廷 Chen Shih-Ting
製片 Producer|白郡婷 Pai Chun-ting、蔡念栩 Tsai Nien-Hs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鄭麗君Cheng Li-Chiun、國立臺灣美術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一起看V-Touch 獨家藝術影音單元: https://bit.ly/3v5AZWZ
📌看更多文章了解順天美術展與重建台灣藝術史:
🔸國美館順天展將於6月27日閉展,藏品線上亮相: https://bit.ly/3pEu1qq
🔸海外存珍,流轉回鄉:國美館順天藏品歸鄉展:https://bit.ly/3ivoeC5
🔸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跨出重大一步:順天美術館館藏正式返台:https://bit.ly/2TfokU3
🔸洪瑞麟作品捐贈文化部,國美館開箱: https://bit.ly/2Tcr3NU
🔸從手稿、寫生冊看國寶級畫家林玉山的一路走來──臺中國美館「林玉山作品捐贈特展」: https://bit.ly/3wd29MP
重新認識多元臺灣 在 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讓原住民文化節更以族人為主體
娜魯灣文化節是台北市原民會為了推廣原住民文化從2010年開始舉辦的文化活動,截至今年已經是第十屆。但根據原住民青年給我的回饋,這幾屆辦下來的結果,比較像是在消耗預算,請台北市原住民合唱團來、請原鄉的人來表演,最後辦一個大型運動會讓台北族人參加,變得每年都是一樣只是族群主題不同。
因此我便詢問原民會主委,這個活動的目標是什麽?是要將原住民文化介紹給漢人?還是照顧台北市本地的原住民團體?還是要做所謂的文化振興讓台北市族人來學習?
主委回覆我這三個目標都有,但原民會發的新聞稿卻是比較像是要將原住民文化推廣給漢人。
『原民會主任委員巴干‧巴萬表示,透過娜魯灣文化節系列活動,讓市民可以用輕鬆愉悅的心情,認識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之美,實踐臺北市多元文化的施政價值。』
要對內加強族人向心力、或對外族介紹文化,兩者性質非常不同,若要在同一個活動想要兼得,反而什麼目標都不容易達到。因此我提醒主委文化節有兩個問題點:
1. 以新聞稿目標來看,用原民團體音樂歌舞的方式推廣給漢人,在過去歷史來看,不會讓漢人真正了解原住民文化,只是在加深漢人對原住民很會唱歌跳舞的單一印象。
2. 實質上來觀賞參與這個文化活動的,幾乎都是族人,並沒有擴散到漢人社群。
拿其他縣市的例子來看,屏東縣原民處舉辦原住民族收穫節『青年站出來』,融合了在地族群文化也給了在地團體表演跟明顯的活動目的;桃園市原民局則是每一個族群、每個行政區都辦一場祭典,讓都會區族人跟原鄉族人有交流連結的機會。這兩個縣市的活動目標都很明確,更不用說預算都沒有比台北市原民會那麼多。
因此我向主委提出兩個訴求:
1. 對外推廣和對內提升族人連結的活動要分開。前者可以跟民政局、教育局一起規劃一下如何介紹原住民文化。
2. 那魯灣文化節的客群應該對內著重在以族人為主體,希望未來原民會在辦相關活動時,能參考屏東跟桃園的例子,把活動的目標明確化,重點放在原族民族群及文化本身。
這個文化節已經十年了,藉由重新審視娜魯灣活動的目標及內容,我想也可以讓原住民文化得以更明確、更多元的方式來推廣。
重新認識多元臺灣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北投文物館大師的美學典範
#郎靜山攝影藝術特展開幕茶會報導
致詞 #李莎莉館長(北投文物館)
#郎毓文女士(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學會共同創辦人 小女兒)
#凃寬裕老師(策展人)
#李忠文老師(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亞洲經貿辦事處處長)
#林絲緞(人體模特兒/舞蹈藝術家)
導覽 #張振豐主任
北投文物館即日起至8月底止,推出「大師的美學態度─郎靜山攝影藝術特展」主題展,透過對攝影大師郎靜山一生的精采回顧,除了完整呈現其創作與精神之外,大師在美學上的堅持與態度,更可以做為現代人生活美學實踐的借鑑。展覽於4月13日郎靜山逝世22周年當天開幕,邀請郎老的親人、弟子與晚輩友人出席,其中現年77歲的林絲緞,年輕時曾經是臺灣第一位女性人體模特兒,因人體攝影工作與郎老結緣,開幕當天也透過動人的新編舞作,帶領眾人一同追思她所認識的郎靜山大師。
「不要把藝術看成只有娛樂,它與人的一切生活,都有關連;我的健康之道就是攝影;由於對攝影的興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齡了……」。102歲高壽的郎靜山,他一生所秉持的,就是「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生命就是藝術」的美學態度。郎靜山(1892-1995),是我國第一位攝影記者,也是以攝影作品在國際沙龍中獲獎的第一人。他將繪畫藝術結合攝影理念,創作出獨樹一幟的集錦攝影創作,融合中國水墨畫的畫理,以暗房技法取代筆墨,顛覆西方攝影單點透視的特性,表現出水墨畫多點透視的特色,成為開創世界攝影史的先河。
北投文物館藉由百年古蹟的思古幽情,重現超過一世紀的大師身影:從成長、學養時期的介紹,文物與收藏的展示,以及歷時多元作品的呈現,民眾將可進入到大師的藝術成就與美學價值之中;此外,這次更由策展人凃寬裕提供許多當時郎老曾經使用過的各式老相機,並設置了一間手工沖片的暗房空間,特別介紹郎氏集錦攝影的創作技巧,期盼能吸引更多古董相機與攝影愛好者,一起透過相機收藏與攝影技巧的分享,重新認識郎靜山,一起感受大師的風采與美學典範。
策展單位粉絲頁: 北投文物館
展覽名稱:大師的美學典範—郎靜山攝影藝術特展
展出日期:106/03/25~106/08/27
開放時間:每日10:00-18:00(周一休館)
展出地點: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