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不是軟弱;不要離場,就是堅強】
看到幾位老師、學長姊、同學與學弟妹紛紛在討論台大這幾天連續三件事故(第三起狀況不明,希望平安)。大家都很沉重。
面對年輕生命的憾事,
網路上有些人(再度不讓我們失望地發揮三盲本色)搞錯重點,什麼頂大、高材生、成績如何如何的,伴隨各類胡說八道、落井下石。
我是台大校友,也是博士班在校生,總覺得有些話不吐不快。
這張照片是2013年碩論口試後同學拍的。
拍照那天我剛通過碩士論文口試,即將拿到很多長輩眼裡「閃亮亮」的畢業證書,即將到對面的司法官學院受訓、走上學習司法官到檢察官的路——對於很多人而言,或許是求之不得的。
然而,其實很多朋友不知道,2013那一年,對我而言卻是很多糾結、矛盾、結下化不開心結的一年。我沒有說,很多情緒就這樣一直藏著,曾經一度以為自己要生病了。
我7年前的不公開日誌裡寫的是:「口試通過,我將碩士帽往上拋得高高的,短暫的停頓,又重重的落下……」文字中夾雜的是從論文通過的開心,但更多的卻是不甘願與徬徨——當時的我真的不想進司法官學院、不想當司法官。
然而,當時的經濟狀況沒有辦法讓我出國,所以我必須先從是實務工作,當時曾經考慮選項之一的是進入一位學姊的律師事務所,同時兼補習班的課;之二則是進入司法官學院,當司法官(2年實習+3年工作後,恢復自由身)。
但另一個至為關鍵的考量點是,當時我的老師和學長姐告訴我,律師雖然也是實務工作,但無法看到刑事司法的全貌;「檢察官」的工作才是貫穿整部刑事訴訟法,(特別是偵查,在偵查不公開原則下)相對「神秘」,如果沒有親自進去走一遭,是無法深刻地進行體制的理解、研究以及改革芻議的。
要成為檢察官,則必須先進行2年的司法官訓練。
所以我在2012年底到2013年年初決定走上司法官的路,但不是人生唯一、永遠的路--我是抱持著實務歷練、也想要在體制內理解問題、處理的個案中實現學理與理想、進而嘗試體制內改革的心情進入「辛亥看守所」、檢察體系的。
(遺憾的是,進入檢察體系歷經幾年後,我失望了,我知道,體制內改革在醬缸氛圍(進而影響人的價值觀與制度)、權力慾望中,是不可能的。)
後來進了司法官學院,日子抑鬱了幾個月,年底確實也是大病一場。病好後跟摯友出去旅行,我們徹夜長談了幾晚,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目標。
我告訴自己:忍5年(2年司法官學院+3年檢察官),經過實務歷練,然後就自由了。
很多人都覺得,「會讀書、會考試就是人生勝利組」,也有人覺得「高材生有什麼好不滿足的」,
但事實上,書讀得好不好,其實就是自我選擇與自我負責的一個面向而已,承受了外界強加的目光與期許,往往不願意示弱、不敢求助,甚至不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反而依照世俗的標準走上自己本來不想走的路。
就像當年我和一位高中同學的家人不約而同主張「唸文學沒有前途」,非要我們唸醫科、唸法科一樣。
就像茫然時,不知找誰求助,更可怕的外界對於「憂鬱」所投以的目光,不但不敢就醫,甚至還要竭盡所能的掩藏自己的傷口與弱點。
就像至親永遠不知道我們的軟弱,還以我們的「堅強」而感到驕傲一樣。所有的求救訊號,自然而然就被無視了。
直到走過躁動的青春,重新回想當年的糾結,會覺得也無風雨也無晴。
問題在於,當下的迷亂、迷失,沒有那麼容易走出來。
7年前以及司法官學院那兩年期間的那些文字,如果不是撰寫《檢察官日誌》取材的需要,我也許不會重新翻出來,那曾經是最茫然、最失落、最糾結、最痛苦的一段日子。
我之所以說痛苦,跟多數人所想的「痛苦」不一樣,而是與個人理想相違的心理層面的折磨(後來司法官學院裡的日子對我而言也確實是生不如死,當時留下了一些晦暗的文字)。
也許還在國考地獄中的學弟妹會覺得「身在福中不知福」,但這樣的說法,其實本質上就像某些酸民說「高材生有什麼不滿足、為什麼要輕生」一樣的。
如果抱持這樣的觀念,那你就會漏接身邊那些已經出現警訊的朋友,甚至成為妨礙他們求助、就醫的石頭。
內在的自我懷疑、自我消沉與放逐,是我覺得最痛苦的事情。
在我看來,考試考差了、落榜、失業,都比不上內在的自我崩毀痛苦。
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你還在茫然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走在別人期待、但你所不想走的路上,茫茫中不知該如何求救——因為大家都覺得你夠堅強——你不想讓大家失望。這是一個逐漸喪失自我的過程,2013那年,乃至於之後司法官學院的那段期間,都是這樣的消沉狀態,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消沉。
我後來還是求助了,摯友也伸出了援手,當時覺得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堅強,但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的自己也許才是真正的堅強,因為現在的我是沒有勇氣再走回去的。
2020年的現在,會覺得那一段痛苦、放逐與消沉,其實也是 #重新找到自我的契機。
如果沒有那段茫然的過程,我也不會這麼堅定地知道自己內心想要的是什麼。
無論如何,生命可貴——你以為的軟弱,其實是堅強;你以為自己夠堅強,但或許偶爾軟弱一下,才能挺過,成為比什麼都還要堅韌的勇者無懼。
不管是要正面迎戰還是要暫時退下休息,只要不離場,都是走下去的方法。
#不要離場,走下去,才會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也才有機會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只有走下去,自我才能實現,不會被摧毀。
PS. 還有,司法官學院真的是個很可怕、讓人不知不覺 #去個人化 的地方,現在的我是沒有勇氣回去的。
謝謝在2013-2015那段快要被磨光「自我」的消沉期間,幾位跟我一起旅行、徹夜長談,陪我走過自我懷疑,讓我確信自己要的是什麼的幾位摯友。
愛你們。
------
2013年,台北。
2013, Taipeh, Taiwan.
IG @hsinyin_wu: https://www.instagram.com/p/CHjAha3n7wz/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介紹 訪問作者: 蔡英傑 內容簡介: 全球醫學大熱門•暗黑世紀光明解方 台灣第一本全面解析益生菌的重量級專書 亞洲益生菌權威30年研究總集成 超越腸道研究範疇,「人體百兆共生菌」神助攻、強化身體韌性 ★讓你三...
「重新找到自我的契機」的推薦目錄:
重新找到自我的契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介紹
訪問作者: 蔡英傑
內容簡介:
全球醫學大熱門•暗黑世紀光明解方
台灣第一本全面解析益生菌的重量級專書
亞洲益生菌權威30年研究總集成
超越腸道研究範疇,「人體百兆共生菌」神助攻、強化身體韌性
★讓你三觀大改、掌握最新微生物體醫療技術的動態趨勢
★用科學數據教你養好「體內百兆微生物」的不生病計畫
★以專業評比剖析「市售益生菌產品」最可信賴的保健指南
人體微生物失調,是現代瘟疫蔓延最大加速器。如何自求多福,成為可生存的「適者」?必須具備相信科學數據的益生菌2.0新思維!本書作者費心整理數十年研究試驗之成果,集結全球各國先端益生菌研究發展現況,並與世界頂級專家交流,高規格評比市售益生菌產品之品質,詳細解說不同菌株對於各項疾病的預防與改善效果,希望能讓讀者見識到最先進的益生菌株及罕見功能,找到最適合個人的保健產品,並用正確的方法補充益生菌,學習觀察與優化自己體內的百兆共生菌。人體共生菌決定我們的健康和壽命,當共生菌失衡﹅失守時,人體的生理健康乃至心靈也會隨時崩潰。益生菌扮演後援軍的角色,介入時機﹅菌株種類與數量,什麼體況與病情該如何調整劑量﹖益生菌2.0的思維,是一門人人都得學會的自我保護課程。
本書深入解析大自然界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人體內天天上演的「共生菌」與「病原菌」激烈戰爭。全球醫療緊繃紅色警戒,現代人「體質」與「精神力」皆快速黑化,我們能做的是:相信科學數據、不隨便跟著感覺走;認識優質益生菌,增加免疫力後援,保護與壯大體內共生菌。
▲重新發現你的百兆共生菌
.人體有百兆以上的共生菌。一口唾液裡每毫升約有上億隻微生物。我們平均一天向外界散發出大約四千萬隻細菌和七百萬隻真菌。
.人類基因數量與小小的果蠅相仿,只有兩萬多個基因,而人體共生菌的基因體總和,卻是人類基因體的千倍以上!
.腸道中的嗜脂陰性菌,其實是幫我們回收消化不完全的脂肪,避免浪費資源,結果因為我們實在吃太多脂肪,嗜脂菌大量繁殖,引起全身慢性發炎,它們無端被歸類為壞菌,真是太冤枉了。
.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寶寶會承接不同共生菌。自然產的嬰兒,腸道、皮膚、口腔,都有來自母親陰道的乳酸桿菌、普氏菌、斯尼斯菌等。剖腹產的嬰兒,則多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棒狀桿菌、丙酸桿菌等來自母親皮膚的菌。
.母乳不但有菌,種類還多達近千種。母乳中還有大量的母乳寡糖,是最適合嬰兒腸道菌的絕佳益生元,也就是滋養腸道菌所需的營養來源。
.90%的疾病都和人體共生菌有關。腸道菌的影響不只侷限於腸道,而是遍及全身。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眼睛病變,都和腸道菌有關。
.飲食習慣和環境對於腸道菌的影響,大過於遺傳基因。以高纖飲食為主的哈扎族,腸道菌中分解纖維的普氏菌多達60%。家裡養狗的孩子腸道菌相較豐富,較少感染呼吸道疾病。
▲超前布署!用益生菌養好人體百兆共生菌
.歐美有80%以上的醫生會推薦使用益生菌,對益生菌越了解的醫生,推薦意願越高。
.優質益生菌都有改善排便、幫助消化、增強腸道蠕動等核心功效,至於免疫過敏、代謝調節、神經心理等,則是特殊菌株才有的高階功效。
.益生菌對健康的好處說不完:有助預防流感、減輕症狀、提升流感疫苗效力。還能降低口腔病菌,改善發炎,預防牙齦炎或牙周炎效果優於預防蛀牙。口服益生菌會提升整體黏膜免疫力,有助於在泌尿生殖道中對抗病菌感染。抗生素配合特定益生菌,治癒率極高。
.益生菌為精神疾病防治帶來新契機!憂鬱症、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自閉症、過動症、妥瑞症、蕾特氏症等,這些症狀共通的關鍵詞是:免疫、發炎、腸道菌,因此都有益生菌介入的機會。
.掌握益生菌產品選購使用的關鍵知識,買對產品,吃出健康。例如:坊間流行自己製作優酪乳,若使用「市售優酪乳」作為菌母時,發酵菌(嗜熱鏈球菌與保加利亞乳桿菌)會優先生長,但「功效菌株」難以生長。一般市售的「DIY專用菌粉」,也多半不含功能型益生菌。所以DIY優酪乳,喝不到最重要的「功效益生菌」。如果使用低品質或由親友分讓來路不明的菌母,也可能發酵力太弱,萬一「雜菌」長出來就麻煩了,所以不推薦DIY優酪乳。
作者簡介:蔡英傑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
現任:陽明大學產學講座教授、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院士、台灣乳酸菌協會名譽理事,以及益福生醫公司、揚生生技公司、惠生研生技公司等多家企業科技顧問。
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所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東京大學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
創設:台灣乳酸菌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及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擔任第二、三屆會長)。
著有:《你不能沒腸識》、《腸命百歲》系列。
作者粉絲頁: 蔡英傑教授腸命百歲會談室
出版社粉絲頁: 方舟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重新找到自我的契機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不管諾貝爾文學獎的長期陪跑者村上春樹歐吉桑在想些什麼,我都絲毫沒有降低難度的意思ㄛ。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4/27/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村上春樹 #存在主義 #書單
────
天吾的父親,在晚年中風後,被天吾送進了一座鄰海的療養院。有一天,父親在彌留之際被送去做檢查。此時天吾看見了魔幻的景象:一個空氣蛹突然出現在父親床上,裏頭包覆著十歲的少女青豆。
「空氣蛹」正是「世界觀」的隱喻。天吾直覺認為那是他自己的空氣蛹。雖然裏頭包覆的是青豆,但確實是天吾自己的空氣蛹──那是他重生的契機。為了青梅竹馬的少女青豆,他可以重新定義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世界觀。讓自己有機會在全新世界觀的指引下,「變成另一個人」。
伊格言說,這世界上眾多世界觀,林林總總,或硬或軟,可能兼具不同程度的包容性或排他性。有些世界觀是柔軟包容的;但也有些過於堅硬,非黑即白,極端嚴厲。而《1Q84》暗示的,正是世界觀如何被形塑與改變。
小說中的邪教組織「先驅」,影射的是日本沙林毒氣案的奧姆真理教。不同於主流新聞對此事件一面倒的負面撻伐,村上春樹對此做了更為細緻的批判。「先驅」領袖深田保的作為當然是不可饒恕的重罪;然而在村上的描述中,深田保確實具有神通;但這神力是由「先驅」幕後掌控者Little People所賦予,深田保必須受到Little People的操控,承受常人所不能忍的精神與肉體痛苦。這提示了小說對邪教領袖複雜的同情......
────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的名言:童年是小說家的存款。以此標準而言,村上春樹的個人戶頭顯然非常空虛──他出生於平凡無奇的日本關西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家庭關係並不特別(老爸沒小三,媽媽沒小王),學校成績不好不壞,像所有普通學生一般交朋友和女朋友,偶爾結伴出門遊玩,自己一個人在家裡聽音樂看書;唯一稍有殊異之處可能是,他是個獨生子──這在當時的日本並不常見;然而根據他自己的說法,「因為是獨生子所以也沒有糾紛」,「可以說是平穩無事的少年時代,總之,沒有一件想要寫進小說的事情」。然後這樣一位小說家向我們示範了如何白手起家(從空空如也的童年戶頭中硬生生製造出貨幣來,簡直像聯準會印鈔票)──「漸漸知道一件事,就是幼年時代,少年時代,自我其實仍受過各種傷痛」、「我並不是在責備父母。父母也盡了力。任何動物都一樣,都把要活下去該知道的know-how傳遞給孩子。人的情況和其他動物不同,因為運作著非常複雜的社會生活,因此know-how也變得更複雜。不過傳遞know-how這件事,某種意義上是讓迴路閉鎖起來的行為」──何謂「閉鎖迴路」?村上的意思是,那是一種價值體系與世界觀的(半強迫)植入,對一個敏感的孩子而言,無論如何都帶有某種程度的傷害性;因為那等於是將一準備敞開自己,藉以逐步進行自我組構的心靈旅程(出之以《1Q84》的語言:Perceiver=知覺者之形成)中途截斷。於此,村上含蓄地提示了自己的個人創傷。我個人完全同意這樣的看法──若說《挪威的森林》與《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核心都指向虛無,那麼「巨大且無從迴避之傷害」應當就是村上用以將之嫁接於現實(小說的寫實世界)的媒介了吧。───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
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190811/s00005/1565460652324/星期日文學-伊格言-極端的題材-極致的思索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重新找到自我的契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彩墨創作展 葉柏昱專訪
▲將現實感受轉為幽默的想像,體現人生中的不平凡。
從孩提可站立時,拿著筆塗鴉是葉柏昱最喜歡的事。那時,家裡開雨衣工廠,粉筆到處都是,這也是他塗鴉的道具,牆壁就是他的畫板。開明的媽媽從不責怪他畫牆壁,反而讓他在未粉刷的水泥牆上盡情揮灑。或許,因為媽媽曾經是藝術愛好者,更能了解沉浸在藝術中的樂趣吧。
▲擁有觀察細膩的雙眼
模仿與觀察事物是葉柏昱從小就擅長的事,在塗鴉中,已透露出藝術天賦,媽媽決定栽培,讓他走藝術這條路。當決定國小考美術班時,起初毫無頭緒,根本不知道如何準備,於是就買了些藝術相關書籍,在家裡自己練習透視。當天測驗考兩項,一是使用水彩畫出一位正在刷牙的人,二是用黏土塑出牽著狗的人,與他事前的練習完全不同,可想而知,一定是名落孫山。雖然落榜,對葉柏昱來說,這是一種新的體驗,也明白原來考試的方式是這樣啊!!
從幼稚園到大學,他不僅是老師眼中班長的不二人選,也是同學們的好哥兒們,尤其那些與老師相處有摩擦的同學,都被他收得服服貼貼。在訪談中,葉柏昱提到他國中老師曾說:「不要看柏昱這樣子,他其實很恐怖,別人在做什麼,他一目了然,但是不跟你講,不過他不會害你,只會慢慢提醒你,哪些部份要改要做。」因為老師的提點,葉柏昱發現自己善於觀察,這個優點讓他在藝術上更得心應手。
為了能順利進入美術班就讀,他到美術班上課,加強素描、水彩等技巧。在台灣藝術大學書畫學系四年學習中,他甚少偷懶翹課,使基本功更加紮實。在北部也有很多的藝術展覽,葉柏昱會將展覽所吸收之最新藝術形式融入自己作品裡,有時也會涉獵動漫書籍與影片,藉此改變僵化的視覺經驗。
▲眾人眼中的模範生
從小不是當班長就是被選為模範生,葉柏昱是別人眼中的榜樣,而葉柏昱眼中的榜樣又是誰?對於這個問題,他尋覓了很久,終於找到他的模範¬ ── 爸爸、父執長輩。
透過細膩觀察,他發覺他們有值得自己去學習的部分。人一到中年,挫折是無所避免的,但是他們在人前都是不露聲色,當回到家,或擁有個人內心時間時,才能擁有自己的空間。像叔叔、伯伯,回到家,想要抽根菸,就會躲到陽台,鑽到浴室,因為兒女與老婆都不喜歡他抽菸,讓一家之主的爸爸不再是家裡的老大。一位在外面很拼命工作的人,回到家也只能在角落默默抽菸,這樣的情形也產生了有趣矛盾。
創作過程中剛好遇到阿基師事件,一個被塑造成完美的形象,卻有著被社會鄙斥的一面。或許人人羨慕「模範生」這個標籤,卻非人人都想被標記,因為這是無形枷鎖,會侷限其他發展可能。另一個缺點則是當優秀的楷模表現不佳、失敗時,勢必在人們心中產生加乘的不信任感,進而被放大、檢視、討論。葉柏昱開始嘗試思考,為何我們所認為的完人就只能盡其本分與天命?假如自欺也能夠欺人,那麼選擇一種裝傻自欺的方式來娛樂大家,這樣是否也可以繼續當個模範好人?
▲顛覆傳統的色彩艷麗風格
葉柏昱喜歡水彩在畫中呈現的感覺,因此試著在水墨畫中攙入更多色彩,嘗試水彩與墨色多次相遇。在新系列中,他利用紙張不易吸水的特性,讓顏色在畫面中沉澱而產生撞色效果;改變傳統水墨繪畫的順序是他的特色,畫中人物也非正常比例,因而產生新的人體型態,使畫面更圖像化。
配色艷麗與人物造型特殊,使他的作品傳達出更多內涵。畫裡,有電熨斗、果汁機、瓦斯爐、洗衣機,這些都是媽媽平常會使用的家電,巧妙的安排在畫面裡,它是隱喻媽媽。畫中有綠意盎然的植物,這是葉柏昱觀察到家族裡的爸爸們會到小陽台抽菸,只有在這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小小空間裡,疲憊的心靈才得到解放。大叔遊樂園系列,這是與時下年輕人產生對比,大叔經歷許多風霜後,仍然不畏困難,繼續前進,相較年輕人盲目追求流行,大叔是勝出的。
▲繪畫是找尋自我、肯定自我的旅程
創作的過程,一部分是葉柏昱自我內心的投射,而成就的標準,應是從由內而外的建造,以人為出發點。內心的成長,往往會影響外在行為,也就是能知天命而不逾矩。「中年危機」,說它是危機,不如說是轉機來的更恰當。「中年」,可以尋找失落的自我,解放久被被壓抑的自我;「中年」,是重新認識自己本性的良時,是審視價值觀的契機。
該如何重新排列生活重心?如何平衡身心靈?如何坦然面對自己缺點?如何不再迷戀讚美與掌聲?葉柏昱在的繪畫創作過程中,答案似乎都一一的浮現了。
▲葉柏昱- 對於人性細膩的觀察與描繪,在傳統中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文:金車文藝中心)
葉柏昱簡歷:
1987 生於台灣彰化
學歷:
20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研究所 水墨創作組
200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畢業
個展:
2016 滑稽模範生- 葉柏昱水墨創作展,誠空間,臺北,臺灣
2015 俗不可耐-葉柏昱水墨創作展,臺師大德群藝廊,臺北,臺灣
2015半透明變形-雙個展,德群藝廊,台北
獲獎 :
2015 第十六屆磺溪美展,入選,墨彩類,彰化縣文化局,彰化,臺灣
2015 劉國松教授現代水墨畫獎學金,佳作,臺北,臺灣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
展出日期:01/07-02/26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

重新找到自我的契機 在 【舞蹈治療線上體驗式講座】限制中找到自由。變動中看見創造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疫情給予我們重新面對自我,並且重新檢視自己如何面對限制與變動的契機,在後疫情時代,我們經驗到在計畫/期待、自由/流動的兩個端點之間保持彈性是何其重要。 ... <看更多>
重新找到自我的契機 在 [心得] 自我修復的契機-巨大的疲憊來襲- 看板BabyMother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前幾天分享的「媽媽請讓自己放個假」的文,
讓我想起今年六月我也經歷一段大爆炸,
那時陷入長達兩個月的自我放棄而不自知,
只覺得每天都渾渾噩噩,
近乎偏執的熬夜追劇到清晨四五點,
隔天早上小孩醒來後,又開始媽媽的一天。
-
當時朋友的一句「你不在軌道上」,
不僅點醒了我,
也讓我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自我修復,
後來分成五部分紀錄下這個歷程。
-
自我修復的歷程不是藥到病除一勞永逸,
但透過這樣的練習,
我更容易覺察自己的狀態,
比如上次是兩個月,
這次縮短成一個月就知道自己的狀態不行了。
-
自己重新再看也還是有些成長,
也分享給在育兒路上跌撞得鼻青臉腫的媽媽們。
-
#媽der筆記52 疲憊/面目全非
「最近都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
但我的世界卻在下雨。
-
還記得年初時,
許給自己的一個字是「自」,
期許自己這一年能找回一點自己,
過得自在從容。
但這次回來,朋友說我的狀態非常糟,
感覺生活不在一個軌道上。
-
朋友的這句話,簡直就像當頭棒喝,
沒錯,我已經很久沒有與自己對話,
因為我根本找不到她了。」
-
在草稿匣裡,
我找到了這段只寫到這就停筆的文字,
日期是今年生日的後兩天。
-
全職媽媽的生活進入到了第二年的上半段,
育兒技能愈發上手,但關於自我卻逐漸失衡。
-
自清明假期從台灣回到深圳後,
生活看似一如往常:
早餐、遛小孩、午餐、午睡、
遛小孩、晚餐、洗澡哄睡、熬夜滑自由。
-
沒錯,我幾乎天天熬夜看電視滑手機,
但電視看到不知道要看什麼,
手機也是那幾個社群不斷來回滑一樣的內容,
這些行為背後反映出我內心的空虛,
一種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的茫然感。
-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
從今年開始,我很少貼只有自己的照片了,
甚至我已經很久不照鏡子、不拍照了。
因為我討厭現在的一切,
膚況、髮型、體態,沒有一項是可戀的,
更討厭的是我的生活好像只剩育兒這個重心。
-
我的人生根本被綁架了,
看似一切能順著自己的意志走,
但卻得建立在「我是媽媽」、
「必須以孩子為優先」的前提下。
雖然沒人這麼要求我,
但自小乖出生以來,我總下意識的這麼做。
-
我以為我只是暫時的、過渡的漠視自己,
有一天,我終究會找回過往的自我。
-
但,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一年半,
日子不斷過去,
這個暫時根本沒有盡頭,而我已失去自我。
-
曾經希望自己不要只當個媽媽,
而如今的自我定位卻只剩下媽媽這個身分。
-
當我意識到這點時,
與其說是失望,倒不如說是自責,
怪自己怎麼會把自己活成這個樣子,
甚至,自以為可以很堅強的內心也幾乎崩毀。
-
「或許,我不適合當個全職媽媽吧?」
-
是的,我連僅有的那一點自己也給否定了。
-
但,我真的很感謝朋友的當頭棒喝,
讓我重新省視自己的生活,
原來一直處在一個恆充恆放
卻永遠無法蓄電的狀態。
意識到這點之後,
首先,就是和先生好好聊聊我的狀況,
並開始做出改變。
—
嗨,我是Check,
這裡記錄我的育兒日常,還有偶爾的自我對話
https://www.facebook.com/checkchecknot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204.40.13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75903213.A.306.html
※ 編輯: iamis (203.204.40.138 臺灣), 12/09/2019 22:55:01
小孩6個月前作息什麼比較亂
自己也還沒調整好 如果能全心帶孩子蠻好的
但我在孩子10個月過後 非常想回去上班
(主要是受不了失去自我那麼久)
但因為先生工作的關係 我目前全職兩年了
(只能不斷自我調適跟覺察 讓自己心態好一點
※ 編輯: iamis (203.204.40.138 臺灣), 12/10/2019 15:20:38
我們很愛孩子卻也很想好好照顧自己
※ 編輯: iamis (203.204.40.138 臺灣), 12/12/2019 14:54: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