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情人節」這部電影上串流平台後,有些沒去電影院的新觀眾看了後,產生這部作品是否美化噁男行為的討論,讓我忍不住想舉另外兩部備受讚譽、但也有類比性的電影來比較一下。
「消失的情人節」男主角在一個時間暫停的世界裡,在沒問過女主角的情況下,觸碰擺弄女主角的身體,自以為浪漫。這件事情在童話般的描寫下,獲得女主角與多數電影觀眾的原諒。但反思後,發現這完全就是跟蹤狂的噁男行徑,其實也言之成理。
有另外一部西班牙電影叫做悄悄告訴他,劇情大概是在說一個男性護理師照顧一名癱瘓的女性病患時愛上對方,開始「自作主張」地與對方各種親密接觸,甚至做愛。最終被發現,身敗名裂、走上絕路。但因為電影導演以護理師男主角的視野拍攝,所以你會不斷感受到男主角近乎偏執的純情與愛戀,甚至忘記他的行為是如何的大主大意,甚至對走上絕路的男主角產生一種近乎同理的感受。
不過「悄悄告訴他」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肯定,不是因為他在電影的最後讓男主角不得善終,而是他描述了一個很單純、但又很複雜的故事。主角的名字叫班尼諾,在西班牙語有隱喻「無惡意」的意思,他雖然是一個趁人之危的強暴犯,但在他的視角裡,他的孤獨是真實的、愛情是純粹的,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深信不疑。導演阿莫多瓦不對這個純粹做價值判斷,僅把故事忠實陳現,其餘交給觀眾自行思考。
他沒有要你原諒、他是要你理解,愛情在很多時候都是一廂情願,我們只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到了人我的界線,而不會越雷池一步。
另外一部我想拿來類比的電影是王家衛的重慶森林。這部電影的第二段是王菲飾演的小妹妹偷了男主角鑰匙,然後天天偷跑到他家,幫男主角打掃、偷換他吃的罐頭、甚至更換他家的擺設。如果發生在現實生活,加上性別互換,甚至長相劣化的話,就是活生生的噁男跟蹤狂的故事。
但在90年代看了電影的我們,幾乎都馬上接受了這個設定,還覺得這樣的劇情非常可愛。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跟蹤狂的行為,而是女主角王菲為了讓男主角忘記情傷所做的各種微小但夢幻的努力。
我無意忽略現實裡男女間的權力不對等,但大家也應該認同,騷擾行為是不分性別的。
消失的情人節應該是無法與這兩部電影比肩,我說「應該」,是因為電影好看不好看實在很主觀,我不能隨便講說哪部電影一定更棒。
但以悄悄告訴他的例子來說,我必須說男主角的視野有可能讓一些觀眾「忘記」惡行本身,但導演目的不是美化男主角的行為,而是透過這個矛盾與衝突的設定去深入討論那種戀愛裡的孤獨感。
我認為有人願意提醒大家,「消失的情人節」男主角的行為很噁,其實是一件好事,畢竟真的有人會忘記他自以為浪漫的行為,放在現實生活會相當可怕。但是我也認為,期望電影或任何一種創作必須具備正確的教育意義,也是一種徒勞。
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角落,一定也有一個少年看了「人魔」(Hannibal)這部美劇後開始對吃人行為產生浪漫的幻想。畢竟男主角超帥、超有品味、還沒有落入法網,吃人肉一定沒問題的吧?還有那些黑社會電影對犯罪行為的美化與幻想。馬丁史柯西斯的「四海好傢伙」雖然沒給主角好下場,但你一定覺得他們的生活方式很帥氣吧?
最近另外一部賣座電影「當男人戀愛時」,我看到男主角擅作主張幫女主角老爸辦喪禮時,我也是大皺眉頭。你怎麼知道人家不想要一個低調、安靜的告別呢?這個小流氓的所有行為,如果沒有女主角的愛,全部都很可怕、也很噁心。
但愛情本來就是一廂情願,也有很多種難以想像的組合與可能,這些創作都只是在闡述某一個特定時空、某些特定前提下才能成立的夢幻故事。
如果今天有一部電影,開宗明義或者暗渡陳倉,主旨就是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或任何政治不正確的主題,我也會予以譴責。
但如果今天有一部電影裡有一個會講反同言論的鄉巴佬拿起散彈槍打外星人,我會比較關注他打外星人的部分,而未必是他在裡面說了一句反同的話。畢竟現實世界也真的有這種正義感滿滿的火爆鄉巴佬,你知道他不是百分百的好人,但你也不想把他當成一百分的壞人。如果導演與編劇的目的只是要描繪一個豐滿的個性,而讓這個鄉巴佬說出「臭娘砲」三個字,我鐵定是沒問題的。
回到消失的情人節,我唯一的抱怨就是電影本身不夠好看,至少沒有重慶森林那麼好。就醬子而已。
重慶森林 隱喻 在 艸青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年,我到京都觀賞了一場金魚展。
不知道為什麼,望著五光十色的魚缸,我突然想起了王家衛的重慶森林,想起梁朝偉笑起來時的魚尾紋。
片中梁朝偉的公寓也有一個魚缸,在失戀的日子裡,他多次倚著魚缸感傷離開的前女友,渾然不覺王菲偷偷潛入他的公寓,打掃嬉戲,除舊布新,一面起舞一面把關於前女友的事物一件件換掉,甚至是整個水族箱的金魚。整段畫面太過夢幻,配上背景的音樂
有人說該片金魚大量的出現是一種隱喻,藉物喻人,王家衛講的是都會人群某種細微的心情。我不確定導演想說的究竟是什麼,梁朝偉的魚缸是最陽春的那種,也和京都展場的沒有半分相似,然而上千條的金魚在玻璃缸裡逡巡穿梭,搖擺起舞,在震耳欲聾的霓虹裡寂靜的狂歡,卻和重慶森林的寂寞巧合的一致。
王菲的夢也是金魚的夢,展場裡的觀眾此時都是夢中人,在絢爛的舞步中陶醉不願醒來。缸中的金魚卻像是梁朝偉,不論身外的環境如何變化,仍然在玻璃的另一側,在無數的泡泡之間,喃喃自語,渾然不覺。
重慶森林 隱喻 在 電影A-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討厭政治,我看這個page只為了想看娛樂。
聽得最多就是以上這句。
電影電視等等的娛樂,是不是真的完全能夠跟政治脫勾呢? 這種說法就等於你去看黃子華棟篤笑然後說你只想笑,但不想聽政治一樣,其實我也不覺得有誰會特別喜歡談政治,只是當政治逼到埋身的時候,你實在很難一句我不喜歡,就可以任性地將它放在一邊。
好的,我們就來看看娛樂是不是可以跟政治完全分割。
現在發展最迅速的網絡視頻點播平台Netflix,在全球130個國家都提供服務,其中一個沒有被通過審查的地方是中國,原因是因為中國大陸政府想要控制媒體與傳播平台。
除此之外,我們也很熟悉非常多電影題材在大陸都會被剪走,例如《波希米亞狂想曲》裡面的「傷風敗俗」同性戀或吸毒場景都被全刪。
然後很多人就會說,香港現在還能看得到這些作品啊,所以我們現在還好好的啊.這就是我想說的重點,你如果有這種想法的話,基本上在你的內心深處你也知道「香港不等於中國」這個事實,這不是甚麼港不港獨政不政治,是非常客觀地因為一國兩制這個從英國殖民地傳承下來的制度,令香港雖然是中國一部份,但並不完全等於中國。
但是這個制度在香港還可以守多久呢?就完全先撇除立法會等等這種外界覺得很「政治」的東西,來講講香港電影。
1998年充分表現出大家對九七後香港的擔憂,由陳果執導的「九七三部曲」《香港製造》,不負眾望地奪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2015年,涉及香港人權,民主和言論自由受威脅的《十年》同樣奪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卻得到不少建制派公開批評,林建岳說這是電影界的不幸,表明沒有看過的黃百鳴說是笑話和極大錯誤,而這套電影亦沒有辦法在中國iTunes上架,一個應該要表揚傑出電影所頒發的獎項,最後要因為政治立場而被質疑,所以娛樂還算是跟政治無關?
還有很多香港導演在電影中滲入許多我們都沒有想像過的政治元素在內。
我常說我很喜歡王家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電影裡的各種隱喻,《阿飛正傳》的旭仔是被養母撫養長大的,到最後這隻「無腳雀仔」依然找不到根找不到生母,就像香港人被英國養大,但對於未來要找到對生母中國的前景是不明朗的; 《重慶森林》裡不停提及的罐頭有效日期,就如香港人對於1997年7月1日這個快要回歸的限期,警員663被小吃店店員偷偷入屋把家具換走卻視而不見,就如香港在回歸後生活文化不斷被侵食卻不願面對;表面是只是同性戀電影的《春光乍泄》也一樣,兩個香港人在南美流浪,漂泊過後還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家」可以回去,反而台灣來的張宛,他在外面開心流浪過後,有家人在台灣等他,香港人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從來都是卑微得可憐。
或許你認為王家衛太難懂不喜歡看,合拍片又如何? 顧名思義,合拍片是中港兩地聯合製作的電影。在《香港電影業資料彙編2017》裡,我們看到2017年香港電影佔了53部,其中純港產的是19部,合拍佔32部,合拍片已經遠遠超過一半,當然你可以說是合拍片不乏好看的, 我也很認同,像去年的《無雙》便是一部難得地保有香港元素的我也非常喜歡,但餘下的呢?那一堆堆已經拍了幾十萬次的西遊記啦甚麼古裝大製作啦,根本很明顯地就完全不是拍給香港人看的,反觀還沒有合拍片時的1997年,上映的純港產片多達90部,我們看本土電影的選擇越來越被收窄,這個事實是完全沒有討論的餘地。
其實我可以完全不講政治,很簡單地跟大家說說笑笑,講電影講電視,但拿破崙說過:世間只有兩種力量- 劍和筆,我不是甚麼KOL,亦沒有甚麼動員能力,甚麼我會因為多講幾次政治就被unlike或被罵,但作為一個執筆的創作人,我怎麼可能眼睜睜看著創作或言論自由不斷被剝削卻默不作聲,我就算能夠影響半個人也有種責任要堅持下去,而且現在互聯網的力量大得不能想像,不然,香港示威者怎麼可以成為 美國《時代》周刊的25位最具影響力互聯網人物之一?
真的真的,不要再說討厭政治,不管你多討厭它,它還是會找上門的,政治就像水就像空氣,在你不自覺的情況下已經存在,你要生存要快樂要娛樂,不能避免的就是政治, 我們能做得到的不多,但至少要了解要面對,要知道其實香港人比那些好打得的人還要打得,團結起來的香港人可以完成很多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