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太多字大家不想看
可是我還是相信有跟我一樣願意把議題挖深一點再了解多一點的同好😚
極端政治的誕生:政客如何透過選舉操縱左右派世界觀的嚴重對立
沒有人會懷疑黨派支持者有不同的偏好,這些偏好通常由特定的議題決定,例如在美國,共和黨支持者通常反對槍枝管制、墮胎與健保,並否定氣候變遷理論,民主黨支持者則相反;在台灣,民進黨支持者傾向台灣獨立與贊成年金改革,而國民黨支持者則反之。
不僅如此,不同黨派支持者對社會也抱持著不同的看法,例如典型的民主黨支持者是住在大城市中受過較高教育的專業人士,支持民權、女權、同性戀、少數族裔與新移民權利,愛貓多過愛狗的自由派,這些特徵幾乎也同時在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身上找到:她是倫敦政經學院的博士、擔任政府公職之前是大學教授、著名的同性戀婚姻權利的支持者,而且雖然也飼養狗,卻是以愛貓著稱。
這些社會特徵與議題偏好如此同步,是否兩者傾向同時存在而無法分離?如果是的話,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我們的黨派同時決定我們的議題偏好與社會特徵?還是議題偏好決定我們的黨派傾向,進而影響我們的社會特徵?或者因果關係應該反過來,社會特徵才是根本,決定了我們的議題偏好與黨派傾向?又或者以上的猜測都不正確,而是有其他更根本的因素,同時影響了議題偏好、社會特徵與黨派傾向,但是因為我們忽略了這個根本因素,所以只觀察到三者同時出現的相關性?
無論對這些問題的立場為何,台灣近年來的政治評論越來越以「左膠」與「右膠」相互指責,反映出社會對此存在共同的誤解。「左膠」一詞來自香港,用來指不切實際的左派份子,西方稱之為香檳社會主義者。其中膠源自香港網路用語「硬膠」,意指愚蠢、思想僵化。左膠被廣泛用來貶抑政府政策與各種民權思潮,尤其是社會福利政策或是女權、同性戀等少數權益,以及各種政治正確。為了反制,「右膠」的新名詞也被創造出來,用來諷刺市場萬能與各種保守意識形態。
左膠與右膠的廣泛使用,背後所潛藏的想法正是階級與對社會議題的態度可以合而為一,經濟上的左派也是自由派,經濟上的右派同時也是保守派,就美國而言,前者可以對應到民主黨,後者則是共和黨。
但是就歷史而言,並非如此,例如自由主義的內涵,從亞當.斯密至今,已經經歷數次變化,並發展出經濟自由主義、政治自由主義、社會自由主義乃至新自由主義等各種流派;同樣的,保守主義在羅斯福新政之前與之後的意義也截然不同。政策上也是如此,傳統上認為共和黨的保守主義政策包括小政府、自由貿易與反對移民,但事實上共和黨的川普總統不僅主張增加政府支出,而且反對自由貿易,高舉重商主義大打貿易戰,而且二十世紀初民主黨總統的移民政策要比共和黨的雷根更接近今日的川普。換句話說,左膠與右膠的使用,或許旨在批評不滿,反而隱藏了真正的差異。
本書正是要回答以上這些問題,透過最近生物政治學的發展,刷新對於這些問題的全新認識,主張這些政治態度的分歧或許並非僅僅是反映政策或階級的差異,而是世界觀的不同。本世紀初政治學者開始有系統地探究生理與政治態度之間的關聯,例如政治學者約翰・希賓(John Hibbing)向神經科學家瑞德・蒙塔久(Read Montague)提議,認為人的政治傾向或許部分由遺傳決定,觀察一個人對威脅的生理反應,可以判斷出其政治態度,希望透過磁共振成相(MRI)儀器一起研究。蒙塔久一開始覺得這個提議荒誕不經,一個人的政治態度應該是受到社會、文化、經濟或教育的影響,而與生理差異的關聯不大。但是後來實驗結果「幾乎讓他的下巴掉下來」,因為藉由神經反應,他們可以預測一個人是自由派或保守派,準確率高達95%。
對危險物件反應比較強烈者是保守派,比較輕鬆者是自由派。即使是不受意識控制的反射反應,也能準確判斷出個人的政治態度:受到驚嚇時,反應較強烈者是保守派,較溫和者是自由派。對於過期牛奶的嘔吐感較強烈者是保守派,較溫和者是自由派。世界在保守派眼中比自由派眼中更為危險與不潔,因此在英美的研究顯示,保守派大腦中控制生存本能的杏仁核,通常比自由派更大,代表他們的生理對世界更具警覺性。
後續的研究發現,嘔吐的敏感程度也與是非善惡的信念有關。嘔吐感較強烈的人對於他人冒犯行為的反應也比較激烈,更容易視其為犯罪。另一個實驗中,在具有嘔吐物氣味房間填寫問卷者,相較於在無味房間填寫問卷者,更傾向於反對同性戀、A片與婚前性行為,代表嘔吐的生理反應會影響我們做出更嚴厲的道德判斷。甚至有研究發現嘔吐感與投票行為有關,在美國2008 總統大選中,對細菌傳染嘔吐感較強烈者,更傾向於投票給共和黨的馬侃(John McCain) ,而不是民主黨的歐巴馬(Barack Obama)。
這讓政治學者們重新思考,也許最適合用來描述保守派與自由派差異者,並不是變動不居的政策偏好,也不是對社會議題的態度,背後真正反映出的乃是世界觀的差異,保守者抱有「固定」的世界觀,對社會與文化變遷更加謹慎小心,喜歡熟悉而可預測的事物。自由派則抱持「流動」的世界觀,對社會與文化規範的變化表示支持和理解,喜愛嘗試新事物,對於差異保持開放的態度。
本書作者進而指出,傳統上我們可以區分出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民眾對於槍枝管制、氣候變遷、限制移民或是墮胎政策的態度,不僅如此,後續的調查近一步發現,兩黨支持者連住在什麼地方、在哪上學、選擇什麼職業、信仰何種宗教,都有所差異;而且連看什麼電視節目、聽什麼音樂、開什麼車、替子女取什麼名字、喝什麼咖啡、吃什麼食物、喜歡貓或狗等生活上的細節也都不同。這些因素彼此相關,但是很少人會認為其中存在因果關係,比如說很難想像喝什麼咖啡會影響對槍枝管制的看法,或者是黨派偏好會決定食物的偏好,那麼要如何理解這些食衣住行的生活細節與政治態度的關聯呢?
作者認為生物政治學提供了一個理解這些問題的框架,其中缺失的環節正在於世界觀,「固定」世界觀與「流動」世界觀的差異同時影響了以上這些因素,所以我們會觀察到不同黨派的人有不同的偏好與生活習慣,生理因素巧妙連結了政治態度與生活習慣,從而加深了我們對於政治的理解,作者以此說明社會的區隔是如何形成,為何今日的政治較過去更為極端。
這也是本書精彩之處,作者不僅提供了一個框架,得以將生理反應、生活習慣、職業、就業與住宅選擇、社會議題以及黨派偏好串連起來,產生一個首尾一致且完整的解釋,並且利用這個框架,進一步說明社會與政治變遷的原因,從而解釋當代極端政治的誕生原因。
儘管本書的研究大多以美國為對象,但是其基本精神應該在台灣也適用,不過確切的情形與適用範圍,恐怕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舉例來說,政大教授蔡佳泓等人研究五大性格特質與台灣人統獨傾向的關聯,發現開放性高者較傾向支持台獨,而外向性人格高者較支持統一。不過書中以美國為主的大量研究卻發現。五大性格特質中,開放性和自律盡責比較與威脅的反應相關,抱持開放性人格者通常是自由派,而自律盡責性格者多屬保守派。其中雖然開放性兩者一致,但是對另一個因素則有所差異,台灣是外向性人格,而美國是自律盡責性人格,造成兩地差異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但是也提醒了我們要將書中理論應用到台灣時,應該抱持更謹慎的態度。
另外一點是本書作者雖然極佳地解釋了造成極端政治的原因,但是對於極端政治區隔機制的描述或許可以更為加強。例如書中提及,傳統上我們將美國區分為紅州與藍州可能過於粗糙,更精確的說法是這與人口密度有關,通常城市居民傾向民主黨,而鄉村居民傾向共和黨,作者接下來以世界觀的差異,說明住宅選擇的因素,以及造成區隔的原因。可惜的是,作者未能對於選擇住宅後,究竟是何種機制使得這種區隔進一步強化則論述較少,這方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中,有精彩的說明,讀者如果能夠結合經濟學與數學社會學的理論,相信對於造成極端政治的原因,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重商 主義 亞當斯密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上面的印象沒毛病,那麼,西班牙是搶佔地盤最多的國家,可它的資本主義為什麼不發達?那裡面到底有什麼奧秘?
實際上,殖民主義並非鐵板一塊,裡面有很多種玩法,玩法不同,帶來的後果也不同。不錯,西班牙殖民主義的玩法基本上就是國家當強盜,去搶金銀珠寶,美洲的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都被西班牙強盜們殘酷地消滅了。
西班牙從美洲確實獲取金銀無數。但西班牙沒有把搶來的巨額財富投入資本主義的再生產,而是用來裝飾奢華的宮殿和教堂了。到後來,西班牙不得不拿出金銀去跟荷蘭、英國、法國買輕工業製造品。
錢並非天生就是資本,投入再生產,用來生錢的錢才叫資本,花了、吃了、用了、爽了,就不是資本了。這時候你就理解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殖民帝國為什麼沒過多久就被英國打敗了。」
「好,到這裡,著名的黑三角就形成了:從利物浦出海的船,拉滿朗姆酒和生活用品,到西非換奴隸,再從西非出發去北美,用奴隸換煙草,再拉著煙草回利物浦。這條路線剛好和大西洋里幾股重要的洋流相吻合,可以說是順風順水。英國本土的製造業逐漸進入了為全世界生產的軌道,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展開,而且是在英國的紡織業展開。
總的來說,三角貿易使得英國和殖民地整合進同一個資本主義生產體系,資本主義的循環是在英國和新大陸之間展開的。一旦可以循環,錢就變成了資本,就成了活錢,就會越來越多。」
「西班牙國王和貴族們就是帶著掠奪財富的心思支持航海事業的,他們出錢、出兵。哥倫布跟西班牙國王簽訂的《聖達菲協議》就是一個分贓協議:他發現的地盤歸西班牙,他享有海軍司令、欽差大臣、殖民地總督的權力,可以獲得殖民地總產出十分之一的收入。西班牙的玩法就是國家支持和鼓勵海外搶劫。相應地,搶到的東西也就按習慣的生活方式揮霍掉了。
英國呢?國王們也想啊,可是沒實力。怎麼辦?公司!英國人是通過公司來經營管理殖民地,不像西班牙那樣用陸軍佔領的方式直接統治殖民地。所以,更寬松、更靈活、更有效的治理模式在北美遍地開花,自治在北美就非常興盛,這就為未來美國的社會基礎塗上了民主的底色。」
「回到大航海時代,英國貴族和商人一起開公司,國王頒發特許狀給公司特權,國家通過特許公司的玩法把航海事業、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融為一體,正是關鍵的制度發明——公司,讓這三者相互支持,這是西班牙人派強盜去搶劫殖民地根本辦不到的。
英國從重商主義到自由貿易的轉變
實際上,西班牙和英國曾經都實行重商主義的國策,但最終只有英國擺脫了這種中世紀的思路,走向了真正與現代資本主義相匹配的自由貿易。
所謂重商主義,就是追求貿易順差最大化,把金銀都留在本國,把貨物都賣給別國,因為金銀意味著戰爭實力,有了戰爭實力也就有了國家實力。
那英國人怎麼擺脫這種思路了呢,他們不需要戰爭實力嗎?當然需要。但現代的資本主義教會了英國人一件事:作為死錢的金銀不是真正的財富,投入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活錢才是真正不會枯竭的財富。
重商主義愛金銀的財富觀實際上是非常土老帽的,因為它認定世界的財富總量是大致恆定的,金銀是有限的嘛,自然只能你多我少。但財富真的只是金銀嗎?
最終,亞當·斯密挑破了其中的秘密:世界的財富總量不是恆定的,而是沒有上限的,因為財富的根源不是金銀,而是勞動。勞動創造財富,最關鍵的事情是從分工找效率,而分工的根本在於市場的規模。一句話,市場規模越大,分工就越細,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創造的財富就越多。所以,緊守國門會限制自身的市場規模,最終只會和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越走越遠。
英國人之所以突破重商主義,打開國門做生意,甚至最終實現了對全世界實行單邊自由貿易,根子上就在於它的航海事業、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連在一起,資本主義一旦長大,亞當·斯密講的硬道理就會起作用,最終,貿易越來越自由,生產效率越來越高,創造的財富規模越來越大,正是這種邏輯成就了大英帝國。
對比一下西班牙人,搶劫完了守著死錢,資本主義沒有得到充分的滋養,錢不投入再生產變成資本,制度沒有創新,西班牙最終也就停留在土財主的階段,很快就在大國競爭中掉隊了。
英國公司取代西班牙強盜,證明瞭全球化本身必須變得更文明,才能走得更遠。毫無疑問,誰有能力,尤其是制度創新的能力,把更廣闊的世界整合成,而不是用武力逼迫成一個經濟順暢循環的體系,誰就可能成為真正的強國,甚至成為世界霸主。」
重商 主義 亞當斯密 在 趙氏讀書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司馬遷一反傳統的重農抑商,提倡農商並重,寫下了〈貨殖列傳〉,為商人立傳,在《史記》中,處處表現他的重商的態度,欲瞭解〈貨殖列傳〉,就必須瞭解他的經濟思想,而他的思想當中,最凸出的就是與傳統文化向來強調節用完全相反的消費主義,那就是他的「求奢尚富觀」。因太史公的思想主導了他的敘事態度,也就是影響了〈貨殖列傳〉的一切立論,故此,我們先要解決他的基本主張。
一七一四年,一位名叫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 1670-1733)的英國學者,出版了《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毒,公眾的利益》(The Fable of the Bees)一書,曼氏假設人性本惡,繼而提出一些私人的惡德往往會造成公益,即著名的「私德公益說」,譬如個人的奢侈、浪費會造成公共利益,推動社會經濟。此學說,後來為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在他的不朽之作—《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of Nations)中引用,方廣為人知,此後即成了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學說之一。[1]後來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在一九二○年代,鼓勵消費代替儲蓄,認為消費的「乘數效應」更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
http://mp.weixin.qq.com/s/H4xRHl4_G1eNl30Zuxfw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