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紅酒初體驗
繼醃梅、做醬油,Winnie連酒也要自己釀囉~~
昨天跟姐姐到竹北參加了這堂釀紅酒的體驗課,其實上完後說要回家自釀還真是不可能,但倒是學會了不少關於釀紅酒的知識!
一開始先品了四款台灣自釀的紅酒,其中一款是三個月前老師上一堂課用了夏天的葡萄釀的酒,另三款是台灣的酒莊所釀的酒,出乎我意料之外,之前喝過台灣自釀的葡萄酒,覺得實在不太好喝,很難形容,像加了酒精的葡萄汁!讓我以為台灣的水準就只有這般,但這次喝到的酒表現在水準之上耶~~
不過台灣畢竟因為氣候、土壤等問題,沒辧法種出跟國外一樣甜度的葡萄,台灣的葡萄四月就開花,怕七八月的颱風季,所以兩個月就會採收(相對的法國的葡萄在五月開花,九月初才採收),所以還在酸味高甜度低的狀態,必須加糖來補足甜度,以便讓酵母菌分解出需要的酒精量(一般葡萄酒的酒精濃度約12-13%左右,所以一開始葡萄的甜度約須到兩倍的量約24度左右,因酵母會將糖分解出一半的酒精一半的二氧化碳)
我們一開始先將手洗淨,不能有一點水喔!也可以戴手套,葡萄完全不用洗,先去梗剝下來,將爛掉、發霉、太生未熟,以及一些小蟲蟲挑出,然後再捏爆它!這個動作好舒壓ㄋㄟ ~~~ 量好了甜度,這次用的釀酒用的黑后葡萄甜度在16點多度,之後老師會秤重等氣泡產生時再補上糖量,今天比較特別是加了一個添加物--乾冰!有減緩氧化的作用,也是老師初次實驗,再來就要每天去觀察它的發酵速度,適量的打開通氣攪拌,讓浮上來的皮與汁接觸,酒色與單寧會浸泡出來,最後就三個月後來領取我們釀的酒囉!!
前幾天跟最近剛滿十八歲很愛演喝酒的兒子說,馬麻為了你,要去學釀酒耶!在他酷酷的臉又出現了一抺微笑~ 😏 😏
Oh La La Wines 歐啦啦葡萄酒
釀醬油發霉 在 Midori 咪豆栗.日常茶飯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療癒食光
#來一杯溫暖的熱巧克力
在門診,經常遇到一些在成長過程中,被忽視、被欺負、被錯誤對待的女孩們。她們帶著心裡的傷痕長大,嘗試想掩藏遺忘,傷口卻還是持續隱隱作痛著。
這是寫給她們的文章。告訴她們,即使帶著傷痕,也能美麗勇敢。😊
=====抱抱你心裡的小女孩吧=====
她垂下臉,絞著手指,淡淡地說起那一段她不想再回憶起的往事。
因為身材的關係,剛入學她就被男同學起了一個難聽的綽號。剛開始只有幾個男同學這樣叫她,但愈來愈多同學加入,後來跟她最要好的女生朋友也開始疏遠她。她在班上似乎隱形了,分組活動不會有人找她,下課後也是獨自一個人。如果只是這樣她覺得她還承受得住。但慢慢地,她抽屜裡有了一些發霉的食物,或是發臭的垃圾,有時還有辱罵字眼的小紙片。她的課本會無故缺頁,或出現難堪的塗鴨。她知道是哪個同學主使這一切,但她也只能默默清理乾淨她的抽屜。
「老師,或你的父母知道嗎?」
她搖搖頭,「他們很忙,而且就算知道了,也只會罵我不跟同學好好相處吧?」
於是這個情況持續了三年,直到上了高中、換了學校才停止。溫和善良的她,高中以後有了幾個好朋友,但她心底始終無法再信任別人。
「我很害怕,會不會哪一天她們也突然不理我?或開始說我壞話…」
「國中那些事情我對她們說不出口。怕萬一她們知道了,也覺得我很爛,不想再跟我當朋友怎麼辦?」
「有時候會做惡夢,我一個人站在操場中間,學校沒有人,同學都不知道消失去哪了,我大聲喊叫,也沒人理我,然後我就嚇醒了。」
這個傷痛跟著她好幾年,每到一個新環境,她就再一次陷入焦慮恐慌,她無法相信人,在人群裡總是敏感多疑、難以放鬆。她一直在問自己,我怎麼了?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你有看到你心裡那個小女孩嗎?」我問她。
小女孩躲在黑暗的角落,怕被聽見似地,小小聲地啜泣著。她的背影看起來好孤單,沒有人關心她嗎?沒有人在乎她發生什麼事嗎?她怎麼會這麼傷心呢?
她可能,被同學塗鴨撕毀了作業簿,被朋友排擠說了閒話,被老師誤會而遭受處罰,被爸媽否定責罵,或受到大人很糟糕的對待。她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能相信誰?還有誰真正理解她?她的存在是不是造成了困擾?她消失的話是不是比較好?
於是她哭了,孤單無聲地哭著。她的心裡空了好大一個洞,像黑洞一樣,她整個人都要被吸進去。哭泣無聲,悲傷無聲,憤怒也無聲。
她一直住在你心裡嗎?她是不是未曾從黑暗的角落離開過?這些年,你用了好多方法,想忘記這個傷心的小女孩。你換了環境,你交了新朋友,你認真工作,你獨立積極地過生活,你對未來安排了許多計畫,你覺得現在的你與過去已無任何相關。但總有那麼些時候,脆弱的時候,寂寞的時候,不順遂的時候,小女孩又會從角落出現,默默流著眼淚。
你害怕她出現嗎?不,你別害怕,也別抗拒,更不要閃躲。你停下腳步,好好地看看她,
她就是你啊!她就是尚未痊癒的你啊!她帶著傷,住在你的心裡面。她並不想被粗魯地遺忘,
她真正渴望的是被理解以及被愛,愛才能讓她離開黑暗、回到陽光下。
「你想對你心中的小女孩說些什麼呢?」我輕聲問她。
「你沒有做錯任何事。」她掉下幾滴碩大晶瑩的眼淚這樣回答。
「抱抱她吧。」我說。
她點點頭,淚光裡有淺淺的微笑。
熱巧克力,給大女孩,也給心中的小女孩。
======煮一杯給自己=====
材料:
鮮奶: 300 ml
可可粉: 20 克
70% 鈕釦巧克力: 2 枚
君度橙酒:1 大匙
黑糖:2~3 大匙
做法:
1. 可可粉與鮮奶混合,攪拌至大致均勻、無塊狀粉末。
2. 將1 放到瓦斯爐上,一邊加熱一邊攪拌至可可粉完全溶解。
3. 放入黑糖、君度橙酒,攪拌均勻,整體煮到微冒煙即可,不需沸騰。
4. 離開火源,放入鈕釦巧克力,攪拌至巧克力融化即完成。
======這裡都買得到=====
博客來:http://sc.piee.pw/PL4K8
*限量贈送「致 親愛的妳」療癒食光明信片組
金石堂:https://pse.is/KHCK2
*限量贈送高慶泉黑豆白蔭油/非基因改造純釀醬油(隨機)
讀冊:https://pse.is/PGR4N
誠品:https://pse.is/P6APF
三民:https://pse.is/NWABY
MOMO:https://pse.is/NZC4C
釀醬油發霉 在 吱滋老師的臭臉烘焙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去年到今年,綠豆椪的課應該有超過三十班了。
很多不敢吃滷肉餡的同學,來上課以後發現我們的滷肉餡並不可怕,帶著黑豆醬油香味的滷肉餡,鹹香平衡著綠豆香甜。
同學們都知道我做肉餡只選用丸莊的螺寶,滷肉同樣都是用醬油,為什麼黑豆醬油就特別不同?
所以我今天想說的是醬油。
一般所知醬油分為現在比較常使用的豆麥醬油,跟傳統古法製造的黑豆蔭油。
為了徹底了解醬油,昨天請好朋友帶我走了一趟西螺,親自走訪一次丸莊的觀光工廠,了解醬油的製作方式。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醬油的不同的製作方式:
👉黑豆蔭油(或醬油)
黑豆蔭油的製法來自於閩南地區,以黑豆作為原料,清洗後浸泡蒸煮,接著加入醬油麴讓黑豆長菌(看起來很像發霉我發誓),七天過後,黑豆表面的菌絲老去,內部長滿新鮮的菌絲,於是將表面老化的菌絲用力洗掉,再把洗淨的黑豆放進醬缸裡面,表面鋪上厚厚的鹽隔絕雜菌,再曝曬120-180天讓黑豆徹底發酵。這個將豆子放在醬缸中發酵的動作,在閩南話中稱作蔭。180天後,醬缸底部會有黑豆的原汁,我們稱做壺底油,而將發酵完全的黑豆取出(這個黑豆就是我們很愛配便當的豆鼓仔),榨汁,在經過殺菌裝瓶,就是黑豆蔭油。〔註一〕
👉豆麥醬油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戰爭中物資缺乏,台灣作為日軍補給的中繼站,由於日本人吃不慣台灣傳統的黑豆蔭油,於是將日本釀造醬油的技術帶入台灣。〔註二〕
所謂的豆麥醬油的製法,就是將黃豆和小麥一起釀造,黃豆價格比黑豆成本低廉,且長菌的時間只需要黑豆的一半,較適合大量生產製作,因此取代了黑豆蔭油,成為市場的醬油主流。
蹲在醬缸旁邊拍照的我,一開始聞到一股強烈的發酵臭味,接著才聞到黑豆的香味與甘味。
那麼為何長久日曬的黑豆醬油,風味會遠比豆麥醬油來的濃郁醇厚?
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Dr. Kikunae Ikeda)博士,發現昆布裡的胺基酸(麩胺酸)成分,能夠使湯變得更加鮮美,將鮮味稱作 Umami,於是鮮味成為酸甜苦鹹以外,人類的另一個味覺。〔註三〕
蛋白質是由各種不同的胺基酸組成,豆類裡面含有大量的植物性蛋白,麴菌的發酵產生酵素,分解蛋白質,成為美味的來源「胺基酸」,豆麥醬油的黃豆在釀造過程中,佈麴長菌絲的時間只需三天,黑豆則需要七天,這四天的差距,造成發酵產生蛋白酶能分解出的胺基酸風味大不同,長時間發布麴的黑豆風味遠比同樣製法的豆麥醬油強勁許多。
而今天的市售的豆麥醬油,為求快速製造,有的是以酸來分解蛋白質,在七天內完成一百八十天釀造的工時,因此醬油的風氣盡失,只好添加其他食品添加物來增香。
豆麥醬油或是黑豆蔭油,並沒有優劣之分,純粹是我個人的喜好罷了,就如同同樣是西螺醬油,有的人愛瑞春,有的人偏好黑龍一樣。許多人在吃我的綠豆椪時,總覺得有股說不出的感覺,其實差異就在醬油的鮮味。
昨天好友問我,那為什麼發了霉的豆子做成醬油以後,我們可以拿來煮食,第一是下的麴是好菌還是壞菌,第二,所有瓶裝醬油都有經過殺菌的步驟。
但好醬油通常不加防腐劑,同學們還是得要記得放冰箱,不要跟阿嬤一樣瓶口長了厚厚白白的黴菌還在繼續使用喔!
*註一:參考資料 FoodNest 豆麥醬油與黑豆醬油有什麼不同?
https://www.foodnext.net/science/machining/paper/4852956146
*註二:參考資料 【金蘭小醬有話說】台灣醬油歷史小典故
https://kimlan1936.pixnet.net/blog/post/331331339…
*註三:參考資料 Ajinomoto
https://www.ajinomoto.com.tw/company.php
#懂食材才能做出好食物
#這並沒有業配
#歡迎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