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是為了準備好的人而存在。」這句話真的是至理名言。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
|#即將額滿 ➠ 8/21《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立即報名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20210821_event/
⠀⠀
🎉 陳鍾岳醫師團隊,關於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如何保護患者與醫療人員之致編者信,獲 Journal of Patient Safety 刊登!
⠀⠀
說真的,跟很多優秀的同事相比,我對於臨床研究寫論文這件事情,並不是那麼在行。在大醫院裡,臨床、行政、教學三頭燒,想要靜下來完成學術工作,真不是那麼容易。
⠀⠀
而寫完文章只是第一步,投稿又有很多眉眉角角,對於新手來說困難重重。如果在起步之前有人帶,不用自己摸索細節,會輕鬆不少。當初便是抱持這樣的想法,參加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確對於寫文章投稿這件事,有了初步的概念。
⠀⠀
⠀⠀
// 課程傳授了完整的撰文架構及重要觀念 //
⠀⠀
除了論文的基本架構介紹之外,「#別讓reviewer不開心」應該是最受用的一句話了。整個文稿的編排、字體選擇、大小甚至行高,都有可能影響文章是否被接受。致使往後我在投稿的時候,即便是 manuscript 甚至 cover letter,都是審慎以對,深怕影響審閱者的心情。
⠀⠀
#雜誌投稿選擇心得分享,是另一個我認為收穫很多的部分,因為我相信很多時候,光是幫文章找到適合的雜誌投稿,就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要投到一般科或次專科雜誌,要不要投 Open Access,需要考量的點很多,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避開掠奪性雜誌。
⠀⠀
有時候不一定是 original article,如果有好的想法,就算是 image 或是 letter to editor,都是值得鼓勵的。尤其現在接受 case report 的雜誌不多,letter to editor 算是另一種分享的管道。
⠀⠀
⠀⠀
// 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努力 //
⠀⠀
這些寶貴的經驗及成效,值得我們和世界其他的國家分享。因此在長官的支持協助下,很快地在兩週內完成初稿,英修及投稿。關於疫情的文章非常多,也有很多的經驗分享,我們不同於其他人,由病人及醫護「安全」的架構出發,並且選擇醫療品質相關的雜誌投稿,很幸運地沒有經過 revision,就直接被接受(而且是相關領域 75% 的期刊)。
⠀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一堂課秒懂 5 種研究必學統計!
⠀
➠ 【8/21(六)台北班,#報名倒數】
➠ 立即報名|https://mepa2014.innovarad.tw/20210821_event/
⠀
➠ 【9/12(日)台南班,#南部首場】
➠ 立即報名|https://mepa2014.innovarad.tw/20210912_event/
醫療品質雜誌投稿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剛被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邀請寫這篇 SCI review 的後續版本。
Cardiac CT and MRI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Asian countries: recent trends in publication based on a scientific database
這篇是 2013 年時,因為開始擔任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的先天性心臟病小組顧問,善盡顧問職責,為學會回顧一下,亞洲在先天性造影的特色,用 Web of Science 分析,配合我們身在這個領域的領導地位與所看過的歷史,做個說明。
文中分析了 1999-2010 年,世界文獻,以及亞洲文獻,在這個領域的特色。
後來陸續被引用 12 次,雖然不多,但幾乎都是 guideline 或 trend analysis 類的文章引用,是業界重要人物幾乎都有看過的一篇。
這篇也同時是初學者入門好朋友,文中列出的參考資料,所引用的我們的、韓國的重要文獻,也都是先天性心臟病造影,初學者進入這個領域時,「學長,我們都看你文章長大的」這樣的里程碑研究與入門教學文。
其中最大的發現,是用數據證明,亞洲真的是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日本、韓國、臺灣,醫療水準高,但資源有限。
所以先天性心臟病的影像部分,我們沒辦法像歐美一樣,用 60-90 分鐘,用全套麻醉,去做速度慢的磁振造影,而只能用 60-90 秒以內的床邊鎮靜,並配合超低劑量的電腦斷層設定(約合一張 KUB),去完成全心臟評估。
因為這樣的資源限制,以及品質要求,亞洲這幾個國家,也成為先天性心臟病電腦斷層,發展最好也最快速的地方。
不管是安全性、影像品質、對手術的幫助,都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路。
然後,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希望這篇文章能有再 10 年的追蹤,以 2011-2020 年來看,觀察亞洲後續的優勢如何?以及早期亞洲的幾篇重要論文,是否成為這領域的指標。
而且,上次是投稿到有 impact factor 的雜誌,但這次有新增的任務,要 carry 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自己的雜誌。
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剛成立自己的雜誌 Cardiovascular Imaging in Asia,目前剛進 emerging SCI,還沒有正式分數。而主編希望我們這群學術老將,能幫忙用自己的名氣跟論文視野,幫忙學會的期刊帶出漂亮的 impact factor。
不是很容易的工作,但有機會為一個自己開創出的新領域,留下些記錄,也是很榮幸的機會。
加油!
醫療品質雜誌投稿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恭喜 陳鍾岳醫師團隊,關於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如何保護患者與醫療人員之致編者信,獲 Journal of Patient Safety 刊登!🎉
跟很多優秀的同事相比,我對於臨床研究寫論文這件事情,並不是那麼在行。在大醫院裡,臨床、行政、教學三頭燒,想要靜下來完成學術工作,真不是那麼容易。
而寫完文章只是第一步,投稿又有很多眉眉角角,對於新手來說困難重重。如果在起步之前有人帶,不用自己摸索細節,會輕鬆不少。當初便是抱持這樣的想法,參加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確對於寫文章投稿這件事,有了初步的概念。
「吳爵宏醫師談多元參與的課程,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有時候不一定是 original article,如果有好的想法,就算是 image 或是 letter to editor,都是值得鼓勵的。尤其現在接受 case report 的雜誌不多,letter to editor 算是另一種分享的管道。」
🔔 明年要發論文,就趁現在! 🔔
2020 / 11 / 8(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每月都有校友登上PubMed的工作坊
#快速拚出你人生的SCI
👉 因疫情讓我們重新檢視醫療資源
自從年初 COVID-19 爆發以來,防疫相關的文章,在許多雜誌都是相當熱門的題材,尤其台灣在疫情方面的控制算是優等生,許多醫院針對防疫的方針與做法,都有值得學習與討論的地方。
剛好我是胸腔科醫師,擔任醫院防疫病房的病房主任,參與了防疫病房的整體規劃,包括收治條件制定、病人動線和感控措施等。這些不同於平時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去重新審視,我們對於病人安全與醫護人員安全的措施是否足夠,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量能,達到足以防堵新冠肺炎的擴散。
👉 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努力
這些寶貴的經驗及成效,值得我們和世界其他的國家分享。因此在長官的支持協助下,很快地在兩週內完成初稿,英修及投稿。
COVID-19 的文章非常多,也有很多的經驗分享,我們不同於其他人,由病人及醫護「安全」的架構出發,並且選擇醫療品質相關的雜誌投稿,很幸運地沒有經過 revision,就直接被接受(而且是相關領域 75% 的期刊)。
雖然只是 letter to the editor,不過能有一個機會,讓世界看到我們的努力,還是非常的高興。
💗 SCI 天天有
工作坊已協助多位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甚至有學員課後將陳年文稿大修,一月 received,三月論文就被接受了,還是人生第一篇 SCI paper!
✅ 2020 年 8 月 PubMed(SCI),共 72 篇(創新高)!
✅ 2020 年 7 月 PubMed(SCI),共 62 篇!
✅ 2019 年新思惟之友 SCI 論文發表,共 517 篇!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