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人員值得更好的待遇,現在就是時機》
這一次,我們看到中央的肺炎紓困條例三讀通過最高600億預算補助產業,市府產業局也有融資措施。這些都非常好、希望遇到挑戰,全民一心,台灣能夠度過經濟難關。
我想到第一線直接面對病毒的醫事人員、社工、警察朋友,特別是醫療人員,風險最高、時數最長。真誠希望未來,在面對類似、或更困難挑戰時,能夠針對風險程度、時間,給予更高的待遇。
過去十年多,各種病毒(茲卡、大型流感)流行病(登革熱),每次遇到大型事件,都要一一特別制定,或許會花費較長時間,換言之,就是常態化法規化定義危機、以及危機因應的津貼,以及制度化的輪休時間。(不要在極端疲累下作抉擇,這會嚴重傷害到醫護人員以及判斷力。)
SARS的時候,有強制隔離與治療、醫療照護之醫事人員與工作人員津貼及獎勵金,這一次紓困,也有給予醫護人員津貼,但是近十年多來,未知、高強度的各種狀況,將會衝擊許多已經過勞的醫護資源。
產業在面臨最挑戰的時候,會面臨破產、退出市場,這會傷害經濟,醫療人員一但退出市場,那將是全國人民生命的重大損失。
在台灣,醫療人員受到的重視、尊重程度,讓許多醫務人員能夠以低於實際市場價值的價格付出,這是榮耀的舉動,
台灣的醫療人員非常有職業道德,但我們不能道德綁架,他們現在、未來,都值得更好的待遇
醫護人員也是人,他們也有家庭,更需要花時間在他們自己的家庭上,再怎麼高的待遇,也要考量到這些人的休息時間
在醫院看到醫護人員,記得至少勇敢地表示感謝,至於最近看到有些人似乎怕被感染、然後對醫護人員說出不禮貌的話,這是非常糟糕的
尊重他們,就是在未來珍重自己
#真誠感恩醫療人員 #台灣 #醫療
醫務社工定義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醫療人員值得更好的待遇,現在就是時機》
這一次,我們看到中央的肺炎紓困條例三讀通過最高600億預算補助產業,市府產業局也有融資措施。這些都非常好、希望遇到挑戰,全民一心,台灣能夠度過經濟難關。
我想到第一線直接面對病毒的醫事人員、社工、警察朋友,特別是醫療人員,風險最高、時數最長。真誠希望未來,在面對類似、或更困難挑戰時,能夠針對風險程度、時間,給予更高的待遇。
過去十年多,各種病毒(茲卡、大型流感)流行病(登革熱),每次遇到大型事件,都要一一特別制定,或許會花費較長時間,換言之,就是常態化法規化定義危機、以及危機因應的津貼,以及制度化的輪休時間。(不要在極端疲累下作抉擇,這會嚴重傷害到醫護人員以及判斷力。)
SARS的時候,有強制隔離與治療、醫療照護之醫事人員與工作人員津貼及獎勵金,這一次紓困,也有給予醫護人員津貼,但是近十年多來,未知、高強度的各種狀況,將會衝擊許多已經過勞的醫護資源。
產業在面臨最挑戰的時候,會面臨破產、退出市場,這會傷害經濟,醫療人員一但退出市場,那將是全國人民生命的重大損失。
在台灣,醫療人員受到的重視、尊重程度,讓許多醫務人員能夠以低於實際市場價值的價格付出,這是榮耀的舉動,
台灣的醫療人員非常有職業道德,但我們不能道德綁架,他們現在、未來,都值得更好的待遇
醫護人員也是人,他們也有家庭,更需要花時間在他們自己的家庭上,再怎麼高的待遇,也要考量到這些人的休息時間
在醫院看到醫護人員,記得至少勇敢地表示感謝,至於最近看到有些人似乎怕被感染、然後對醫護人員說出不禮貌的話,這是非常糟糕的
尊重他們,就是在未來珍重自己
#真誠感恩醫療人員 #台灣 #醫療
醫務社工定義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諾曼第大空降(2001)
「我常常會懷緬一段有關我孫兒的回憶,他提出了一個問題,說『爺爺,您是戰爭中的英雄嗎?』,爺爺回答他『不是……但是我和很多英雄一起服役』」
這是這部影集的開頭,也是結尾,而夾在這之間的十集篇幅,從新訓場地、諾曼第、巴斯通、突出部之役到最後的貝希特斯加登當中發生的所有事情,其實全都在講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戰爭是多麼的恐怖,在這場戰爭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所有人也都是英雄,因為他們曾經身在其中,身在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之中。
從任何角度來看,《諾曼第大空降》這部在2001年由HBO製作,史蒂芬史匹柏與湯姆漢克共同監製的十集迷你影集都可說是史上最優秀的影集之一。它不僅製作資金驚人,陣容龐大,對於歷史場景的還原以及細節的掌握也同樣令人佩服。
總的來說,《諾曼第大空降》說的是美軍視角的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故事,從諾曼地登陸開始,盟軍與德軍在歐洲發生許多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死傷慘重,但也處處進逼,終於攻陷德國,結束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線。
然而,《諾曼第大空降》卻一反常態,捨去了更為戲劇化聚焦於單一事件中某些英雄壯舉的作法,以理察·溫特斯少校的回憶錄為經,E連中士官兵的戰爭日常生活為緯,透過各集中不同小人物的各自主觀視角切片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慘烈情況。從而藉著鏡頭,觀眾彷彿也掉入當下時空般,跟著他們一起抱怨連長、一起講幹話、一起衝進敵營、一起失落、一起恐懼,一起獲得勝利,最後一起緬懷過往。
這讓我想起先前在觀看許多試圖反映整個時代環境的電影時,在情感認同上所面臨的問題。大多這樣的電影作品,都試圖做出多重的跨度,想要廣納百川,想要縱橫古今,然而過於貪心的結果卻常常落得什麼也不是。其中最普遍的作法便是,列舉出該議題中所標示的各個「典型」角色,然後透過一些戲劇的巧合,試圖將他們串在一起,當中雖然會有尷尬不通順的部分,但只要情緒張力收放得宜,那麼這些似乎都不是什麼問題。
前陣子在台引發熱烈討論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便是這類傳統做法中的一例。它想要討論這個社會中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於是列舉了媒體、精神病患者、無差別殺人案、被害者家屬、人權律師、社工等林林總總數位角色,但到最後還是沒有清晰的歸納出惡的定義,也不清楚何者為善,那觀眾又要如何知道這當中的距離呢?
相對於此,《諾曼第大空降》就顯得聰明許多,它想要呈現一個時代跨度,但卻沒有刻意的真的在劇情上製造跨度,反而是回歸本質,以一些簡單的單一個體向下挖掘,透過一些細節,使我們感同身受,然後在情感上與他們同在,而當觀者到最後真的融入情境,甚至就變成他們時,那麼聚集中所於呈現的跨度便展露無遺。因為,我們從客觀看待的角度、便成了主動經驗的立場,而也因為我們主動經驗,身處在那個情境之下,我們自然而然的便可以理解當下的處境,而不是只是片面的獲得資訊。
除此之外,《諾曼第大空降》在處理情緒轉折的細節上水準也同樣讓人驚訝。舉例來說,在第六集〈巴斯通〉中主要藉由一名醫務兵尤金的視角作為出發,透過他處理源源不絕傷患的過程,進而發展出對於戰爭的質疑。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恰巧邂逅了一名同在軍醫院工作的法國護士,兩人於是有了感情上的交流。但可怕的是這座軍醫院卻在不久後被德軍炸毀,尤金趕到後除了攤踏的建築之外,只意外的發現該名法國護士常戴的頭巾,於是便小心收藏起來做為紀念。然而,正當我們還懷有戰爭就算在怎麼殘忍但依然保有一絲人性這種天真想法時,突如其來的大批傷患瞬間耗盡了庫存的繃帶。在最後,尤金只好拿出法國護士的頭巾代替繃帶使用。至此尤金對於戰爭天真的想法完全破滅,對於戰爭的恐懼全部應驗,在這個人類最大的戰爭中,不明所以的殺戮蔓延,更可怕的是,他們不知道為何而戰。
為何而戰?我想是《諾曼第大空降》中的主題之一,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貫穿劇情的處理方式,都是將觀者直接丟進戰場,藉由士兵的主觀視角,帶領我們親身經歷戰爭所帶來的恐懼,藉此加深我們對於戰爭本質的困惑。這樣的情緒累積,到了第九集,終於給出答案。這開宗明義表明「為何而戰」的一集,首先以攻陷柏林後美國士兵以駐守為名義滯留歐洲開始,隨著時間拉長,少了明確目標後,軍心開始浮動,他們對於戰爭的意義與目的日漸困惑,最終雖然戰爭結束了,但士兵依然持續的因為各種原因而陣亡。然而,這樣困惑的聚集與總和,影集中卻以「發現德國的集中營」作了一個巧妙的回應與交代。雖然就客觀層面來說,一場戰事的發動,常常不是因為某些單一事件而促成,都是長期的盤算與累積之後的決定。不過,對於身在第一線的士兵來說,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往往需要的只是一個理由,而在《諾曼第大空降》中給出的回應,便是為了拯救那些無故受害的人們。為了這個,他們似乎在所不惜。
回過頭來思考,《諾曼第大空降》所代表的究竟是甚麼。如果就影集製作來說,我想這絕對是影史上戰爭類影片的標竿,不管事情緒的營造,情感細節的營造,戰爭場景的場面調度,甚至是耗資龐大對於場景的考究還原,但在在令人佩服不已。而另一方面,我想除此之外,影片中所呈現的反戰理念以及人本精神也同樣令人值得深思。尤其是在劇情中,它盡可能抹除了敵我之間的正邪關係,回歸到身為人、身為士兵、身為國家國民的本質,從而導證出戰爭的本質雖然對於國家來說是立場之爭、理念之爭、甚至是存亡之爭。但對於最渺小的第一線的士兵而言,他們就只是奉命行事,努力活下來而已。若撇除了陣營的相左,他們對於開槍的那個人其實並無恨意,甚至還可能成為朋友。
而說到底,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打仗呢?為甚麼每隔一段時間,軍國主義,集權政治又會再掀起一波熱潮呢?又為甚麼有人身處在民主自由的國家,卻處心積慮想要投奔極權專制的共產國家呢?我想或許是因為人的本質是暴戾的,而更恐怖的是,我們總學不會教訓,因而一直重蹈覆轍。
因此,我們看電影,我們高聲疾呼,人是渺小的,戰爭是可怕的。
P.S.真實的人生往往比杜撰的電影精彩,圖為二戰期間E連士官兵於貝希特斯加登所留下的真實照片。
醫務社工定義 在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Medical Social Work Association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醫協報你知 上次小編跟各位鐵粉介紹關於國內及國外的社工日歷史,得到大家非常多的迴響,今天小編要來跟大家介紹的是在台灣醫務社工人力配置發展的 ... ... <看更多>
醫務社工定義 在 Re: [問題] 關於醫務社工- 看板SW_Jo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想清楚了,決定要跳下來淌這趟渾水。
我很高興,也很驕傲,作為一個醫務社工。我有醫務社工的專業認同。現在別人問起我
的工作或研究主題是甚麼,我開場第一句話永遠是:I am a medical social worker.
誰敢說我的工作不專業?
誰敢說我的工作可以任由她人取代?
坦白說,醫師也絕對無法做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與研究,可以用另一個詞來定義,是所謂的「行為與社會醫療」(behavioral/
social medicine)。對,是廣義的醫療行為。我做直接行為介入。而我介入的最後目標
則是讓案主與案家的身心健康都獲得改善。這不是醫療行為是甚麼?
醫師? 他們除了生物醫療之外,其他的甚麼都不懂。怎麼可能來做我的工作?
誰說醫療僅指生物與生理上病灶與症狀的移除??
如果你對於健康的定義只限於上述的定義,我必須說,你對於健康的定義不僅狹隘,也
早就落伍了。健康,應該亦包含行為的健康與社會的健康。但什麼是行為與社會健康?
有關於行為健康,很簡單的觀念。其實有很多疾病是可以預防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就還
是會不由自主地去做出明知道會傷害我們健康的事情。這種事情太多了,根本講不完。
早就跟你說不要吃太油太鹹;早就跟你說不要喝太多酒抽太多菸;早知道............
可是,可是,我們總是有千奇百怪的理由,讓我們吃得又油又鹹、一天一貫酒、一天三
包菸。於是,各種昂貴又折磨人的慢性病開始出現。
好吧,也許有人會說我犯規,這種行為介入根本不算醫療行為,因為一群還沒有發病的
人─搞不好她只不過行為不健康,但卻終其一生都不會出現病灶也不會成為病人─的行
為改變,只能說是「初級預防」,只能算是公共衛生的介入。那,我的回答是,接下來
我的工作就絕對稱得上醫療行為─如果我欲改變行為健康的對象不是一大群還沒有疾病
診斷的人,而是一群因為這些行為而導致疾病的「病人」呢?
這種叫做次級預防:希望透過行為介入,改變病人的行為,使其病情不致惡化,並保有
一定的功能水準。
另外,還有一項只有我能夠做的事情,在治療上是絕對關鍵的,是我能夠使用行為介入
,促進案主的服藥順從性(adherence)與持續性(persistence)。到底是誰認為病人就該
聽醫師的話乖乖吃藥的呢? 吃藥真的就那麼簡單,把藥拿出來吞下去? 請記住,病人是
人,不是機器。病人,尤其是慢性病人,會對藥物有各種愛恨交織的矛盾情緒,與一堆
料想不到的想法與意見。千萬別小看這些情緒與意見。因為這可是會決定你眼前的病人
會不會乖乖地案時把藥拿出來吞下去。如果你的病人本身不相信你給她的藥,即便你逼
她吞下去,她也會在你離開之後的下一秒把藥從嘴巴裡吐出來。這個情況只會變得更明
顯,如果:藥物的副作用大、吃了藥比不吃藥還難過;藥物治療與案主本身的文化健康
信念相違背(如中藥調身西藥有效卻很毒);病人本身的精神健康(不想活了);財務狀況
;甚至,病人與醫護人員之間的關係。於是,我的工作便是,在深度理解病人的狀況後
,以行為與認知改變技術,去協助她克服不同服藥順從性與持續性的障礙。
為了能夠勝任此工作,我不僅得對於健康行為得有深入的知識,我還得具有會談能力,
與有效的行為改變技巧。
醫師? 他們只懂得開藥而以。對於改善病人服藥狀況? 他們頂多只會嚇嚇病人而以。但
,也早就有研究證明了,用這種權威是威嚇手法,要嗎效果短期,要嗎根本沒有效。更
嚴重的是,如果長期如此,病人開始學會陽奉陰違,看診時嘴吧說一套,但實際上又做
另一套,那到底真的能幫助病人甚麼嗎? 那護理師呢? 坦白說,護理人員的背景並沒有
太多關於行為(發生與介入)的訓練。於是,也大多只能耐著性子作知識上的衛教。可是
,也早有研究顯示,僅有知識上的改變,並沒有辦法直接產生動機與行為的改變。那,
心理師呢? 心理師不是也有非常完整的行為相關訓練? 的確。不過,就台灣而言,心理
師不是只專做心理衡鑑與(精神科)心理治療嗎?
接下來,我的工作還有一項是連心理師都不容易做好的。對,我還有一種健康還沒說,
就是社會健康。甚麼病人的是社會健康? 我們先得承認,我們做為人類,作為社會性生
物,我們可不是只有自己的健康沒事就好。我們做為複雜人際關係網絡中的一份子,我
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而這人際關係網絡也總是牽一髮動全身。
一個人的疾病,總不僅止於自身,而是會牽涉到她的親密人際關係(家人),與其他關係
網絡中的她人(同事、朋友、親戚... 等)。很顯而易見的,疾病常會改變這些人際關係
,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或帶有強烈汙名的疾病(如愛滋)。別輕看這些人際關係。這些人際
關係常會直接與間接地影響病人的服要順從與持續性。就直接方面,擁有健康人際關係
的病人常享有更多的社會支持,而主要照顧者也常會提醒病人或甚至鼓勵病人吃藥。就
間接方面,良好的人際關係更能促進病人保持生命與治療的動機,進而提升服要順從與
持續性。而我的工作,就是透過改變病人與其他關係者的溝通模式,並改變其間的關係
動力,以提升病人的社會關係之健康。
於是,總的來說,我的工作主要包含下列幾項:
1.降低病人的高風險行為
2.促進病人的保護性行為
3.提升病人的服藥順從性與持續性
4.改善病人與其家庭之關係
而,僅提供一則數據當參考。全球有百分之五十的醫療資源是被浪費掉的。而當中病人
服藥順從與持續性低是主要原因之一。於是,誰說我沒辦法替醫院、健保省錢?
最後,我,作為一個醫務社工,到底專不專業?
You be the judg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98.206.163.4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