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2020/06/13)造訪台北植物園過程中,另一個驚喜是發現了這處建於日據時代的「中央圓形溫室」,建築外觀仿自美國紐約植物園奧普特溫室,後因年久失修毀損嚴重,於1964年重建。
美國紐約植物園(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建於1891年,由Lord & Burnham Co.承造,是美國重要的植物園之一,位於紐約布朗克斯,占地約100公頃,擁有一些世界領先的植物實驗室。全年提供大型花展等大型展覽,參觀遊客每年可達八十萬人,而其中的奧普特溫室外觀,歸屬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1837年至1901年)的建築風格。
台北植物園的圓形溫室,原本是溫帶國家,為了讓蒐集的熱帶植物,渡過寒冬所設計的建築物,雖說早年的台灣冬天並不冷,但一些嬌貴的植物,為了避免都市落塵、酸雨、颱風的危害,或控制在適宜的濕度下生長,設置溫室還是有所必要,也因此圓形溫室才因運而生,發展至今,除了中央圓形溫室外,園內還有另外兩棟大小形狀不同的六角型溫室和長型蘭房。
當日造訪時,雖然全都因疫情關畢,但還是看到有專人在周邊悉心照料園內其它植栽。
亞熱帶台灣的植物園溫室,面臨的主要考驗,主要是降溫問題,因此首重通風,並要能耐得住颱風的侵襲。
目前台北植物園分類園區內設有中央圓形溫室、六角型溫室和長型蘭房,這三個溫室的地基都是從日據時代保留下來的,上部的玻璃及骨架在二戰後受到嚴重損毀,並於1964年重建,三座溫室共同的特色是在中央苗床下設有長型水道,能收集澆灌植物的溢流水並加以循環,營造穩定的空氣濕度,並提供青蛙棲息、減少蟲害,可說是兼顧生態且省能的綠設計。
有機會造訪台北植物園時,從博愛路方向的大門進入,很快就可以看到這處隱身在台北植物園內的桃花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1萬的網紅笑波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時候,下雨時便會想可不可以用雨水來沖涼… 今天,我就真的試了…!!!!! 結果到底如何呢? ***今集問題: 氹人開心的方法? 【如果喜歡此片,可以按「新増字幕」出一分力喔,感激!】 Subtitle Help: 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
酸雨實驗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66 公私協力的整合氣象預報系統】
記得推動開放資料沒幾年,台灣就獲得OKFN 指標全球第一名,而且很公平的,國民黨執政期間最後一年獲得,民進黨執政第一年也獲得。這是難得把各國評比放入在內的一個評比機制,又是由英國的一個NGO 所舉辦的國際評比,也把台灣視為一個國家,這對我們當然是非常的高興。
https://index.okfn.org/place/
只是我在高興背後,又有一絲很深的憂慮,『我們都得世界第一了,還要做些什麼?』、 『我已經開放了那麼多了,夠了吧』、『你們民間為何就是不滿足,也都有數位政委從民間來了啊?』
我最擔心的是這段過程中,我們忽略的法令、制度及政策的建立,這是一切開放文化的基礎,我們就直接以『開放為原則,不開放例外』,『收費為原則、不收費為例外』當時是開放資料的政策,其實這是口號而已,實質上各部會的有用資料,很多部會局處,因為法令權責問題沒有解決,更缺乏開放的文化,還深深的藏在裡面。
因此當我今年認清,氣象產業的發展阻礙如此大,其實就是開放資料的縮影,有許多石頭,第一個石頭就是資料,花了十幾年溝通後無效,儘管我希望以開放資料的意義來溝通,卻獲得很負面的回應,最後最近經過兩次的回應,如果攤開來真的是會讓人無法置信。
同時,我也願意負擔資料的費用,仿照日本韓國及澳洲,卻回應是研議以全球最貴的歐洲中期氣象資料中心的收費方式來計價,一位大氣系教授開玩笑地和我說,如果他們資料品質可以比照 ECMWF,我們早就像排口罩一樣,透早去排隊要資料。
我也很難想像,兩三年前,我們贊助 g0v 的資料,把所有模擬的氣象預測資料放到google big query 上,也沒有那麼複雜,我們和許多國家氣象單位的交換資料也很充分。當我聽到用很多理由來解釋為何我不能拿到模式預測資料時,各位可以心中可以想見這是有多麼好笑嗎?
這個時間點,我也留意到美國海洋及大氣總署的一篇新聞稿,他們結合美國所有氣象資源,建置整合預報系統 (Unified Forecast System):由團隊共同合作發展海氣耦合、全面的地球模擬系統,預報範圍涵蓋區域至全球,預報時間由小時延伸至季節。NOAA代理署長特別強調是回應全球氣象產業 (Global (Weather Enterprise) 的概念,同時也支援政府的數值天氣預報作業的應用。最更重要的是,所有概念及決策的形成,全部透過充分的討論、經過產官學界詳細的評估而取得共識,完全公開透明且基於客觀事實來進行。
NOAA launches new approach to
NOAA launches new approach to accelerate innovation and new science in weather modeling
NOAA launches new approach to accelerate innovation and new science in weather modeling
Partnership will make weather and climate modeling code public
https://www.noaa.gov/media-release/noaa-launches-new-approach-to-accelerate-innovation-and-new-science-in-weather
我們也立即商量出,台灣的民間力量,也可以參與這場盛會
https://www.news4jax.com/weather/2020/03/12/you-could-help-build-a-better-weather-forecast-model/
預報模式是要花上許多科學家及各界的投入,就好像智慧財產權一樣,而這些預測模式產製出來的資料,則是每天免費提供給全世界使用,這是多數國家會採用的措施。全球的大氣科學進展為何如此進步,就是這樣開放的精神與態度,才會讓一個團體有進步的能量。
就好像我常常比擬的,中華文化的醬油,越陳越香,我家的醬油永遠是有祖傳秘笈,結果代價就是會失傳,或是只是少數人可以使用。
二十多年前,我還在唸博士班的時候,博士班指導教授林能暉從美國引進了一個 Hysplit 擴散模式,這是由NOAA 下的一個空氣資源實驗室的研究員所開發,他終其一生就是開發這個模式,應用到污染擴散、沙塵暴、核子擴散等,我的博士論文之一,就是用他的工具,改進大氣化學的參數化,來模擬東亞的酸雨變化。當時他免費提供給我們使用,隨後我們也很認真的建立資料庫,反饋給他我們運算完的資料及使用經驗,例如日本311核災事件的擴散,當時資料也傳輸放在他們網站,直到他退休,我們都常常保持聯繫。
這次疫情下的口罩資料及應用,帶動許多公民參與,但期待可以更擴散,台灣在各種領域開放的精神與文化,真的還有段路要走。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170435726987/posts/10158593491761988/?d=n
#globalweatherenterprise
#請大家多支持分享按讚
#您的支持就是改變的力量
#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
#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
彭啟明
酸雨實驗 在 超知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部分人死前都服用過一氧化二氫?!」
前陣子有一個蠻紅的新聞:武陵農場為了防止自家蘋果樹一直被摘,在樹下放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注意!開花結果期間施用大量一氧化二氫,請勿任意採摘」結果效果拔群,再也沒有人敢去拔蘋果。但是「一氧化二氫」寫成化學式就是H2O,H2O就是水,如果告示牌上是寫「注意!開花結果期間施用大量水,請勿任意採摘」那樹上的蘋果大概是凶多吉少。
是什麼讓「一氧化二氫」看起來比「水」更恐怖?又是什麼讓「化學物質」看起來比「天然物質」更可怕?
事實上,維基百科上也有一個條目叫做一氧化二氫惡作劇,第一個惡作劇的內容裡面提到了許多看似駭人聽聞的論述:
一、一氧化二氫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二、它對溫室效應有推動作用。
三、罹患絕症的病人體中已發現該項物質。
四、處在氣體狀態時,往往能引起燙傷。
惡作劇的創始人後來還補上幾刀,他說一氧化二氫常被用來做以下用途:
一、常常被使用來搭配農藥。
二、全世界的湖泊和河川皆被一氧化二氫所污染。
三、被眾多大企業使用在「垃圾食品」和製造各類「食品添加物」。
相信眼尖的朋友很容易就能看出這些論述多可笑,但在1997年時,美國愛達荷州的青年佐訥做了一個社會實驗,他發現當他要求九年級生連署要求當局禁止一氧化二氫的使用時,50人當中有43人同意簽署,這類的活動和惡作劇直到今天依然層出不窮,而且始終有人受騙。這似乎說明了一件事:大眾對於「化學」有著莫名的恐懼,在媒體的渲染下「化學」似乎已經成了「毒藥」的代名詞。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化學迷思」,來破解這一些流言吧!
一、本產品不含化學物質,只含天然成分
看到這類論述時,筆者往往是哭笑不得。事實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由我們在元素週期表上能看到的元素們堆疊而成,從我們每天吃的「鹽巴」到米飯、麵食中的「澱粉」,這些都是天然物中的化學物質。這類的論述不過就是在利用消費者對化學的恐懼,來達到販售產品的目的。比起「不含化學成分」的論述,筆者建議大家購買「標示清楚」的產品,在看到未知的化合物名稱時也可以先查一下是否真的那麼有害,才能避免因為對化學的迷思而被騙。
二、各種神奇的水
我們的討論又回到水了,事實上每年都有很多人會被化學唬的一愣一愣,自願掏出大把鈔票去購買某些號稱能夠製造「容易吸收」的小分子水或是讓水含有「特殊能量場」的機器。回歸到最根本來說,單個水分子的形狀和大小基本上是確定的,所謂的「小分子水」大多是指打斷水分子之間的氫鍵。但大家都知道水分子會熱運動,因此即使一瞬間打斷了水的分子間氫鍵,水也會很快的生成新的分子間氫鍵。主張「小分子水」能夠讓細胞容易吸收更是無稽之談,水分子可以藉由滲透作用進出細胞,受到濃度梯度的影響絕對勝於分子團大小(更何況這些氫鍵常常被打散後重組)。其他的像是「特殊能量水」號稱包含宇宙無限能量或是含超光速粒子等廣告詞,物理學家大概一看到就會抓狂了,但每年還是有許多人被騙去寶貴的鈔票,懂一點科學真的很重要!
三、「零檢出」存在嗎?
前些日子另一個吵得沸沸揚揚的話題,就是要求有機農產品農藥要「零檢出」或是食品中致癌物的含量要「零檢出」。事實上,所謂的「零檢出」或「零污染」是不存在的,這個道理也非常簡單。從國中理化第一課教的「測量值」、「估計值」到高中物理、化學學的「有效數字」都在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儀器的測量是有極限的,凡是測量必有誤差。現代的儀器已經能夠測量到十億分之一的層級(ppb),但仍然無法斷定某一物質含量等於零。回到有機農業來說,現今社會已經使用農藥多年,環境中也或多或少會有殘留農藥,即使是採用有機栽培也難以保證不會有微量的污染。那既然要求「零檢出」不是好方法,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規範有害物質的殘留量呢?所有的化學物質決定他的毒性皆在「劑量」的控制下,也就是劑量會決定毒性。如果劑量小於某個被訂定的標準,或儀器無法測出含有該物質就符合標準,會是一個較佳的方法。因此「零檢出」應該被正名為「未檢出」或「未超標」。我們應該做的,是針對每一種不同的有害物質制定出適宜的標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聽來響亮的「零檢出」口號。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對化學、科學的迷思,許多人因此受騙荷包大失血,有些人甚至因此失去生命。下次我們接觸到看似「很化學」的名詞、論述時,不妨反思一下,多加查證,或許就能避免受騙了。化學其實是被污名化的科學,我們今天能有這麼便利的生活也要歸功於化學的發展,化學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我們只要小心謹慎,就可以避免更多因「化學迷思」帶來的傷害!
#超知識3 #化學篇
酸雨實驗 在 笑波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小時候,下雨時便會想可不可以用雨水來沖涼…
今天,我就真的試了…!!!!! 結果到底如何呢?
***今集問題: 氹人開心的方法?
【如果喜歡此片,可以按「新増字幕」出一分力喔,感激!】
Subtitle Help: 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tab=2&c=UCDpK1rg5I9Zc3ToY13vbR3w
ʕ •ᴥ•ʔ 訂閱成為波友:https://www.youtube.com/subscription_center?add_user=ylok999
想看更多有趣影片就分享支持吧! ;)
------------------------------------------------------------------------------------
Check out 波子's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smilingbori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milingboris
◎Email: smilingboris@vs-media.com
------------------------------------------------------------------------------------
O其他爆笑系列O
Mr. Presid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76zIp1lcQ&list=PLOOHaug3F2Yy3AvADS4XhqG9gvrMXUgEE
病橋模擬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4KSwmXmaHs
MOGEKO古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ccKXTB-us
小狗MUFFIN VLO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7WDSqUkZw&list=PLOOHaug3F2YxcMrEcM49xN5iHV2QcJ-r5
「波子舞教學系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xDJWT_J0
「OculusRift模擬真實遊戲系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JxvmOhyDg&list=PLOOHaug3F2YxOW5-dQrGUjb9Sp5hct3J8
「Cat Mario惡搞遊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VMfOdBj1cU
「魔女之家系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tGSpbiNY4
「OUTLAST前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dOALRMLYs
「Happy wheels系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V9ACyKlH0M
「South park衰仔系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TGeHQ2z6E
「Goat Simulator模擬山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xXrCtiuzqQ
「IB恐怖美術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eQ74ZsZ_DQ
「The evil withi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WY5O-WxSk&list=PLOOHaug3F2Yy7vKMGYTgsD2RCsgvvJC8E
酸雨實驗 在 《狂野星球之旅》容易目標與酸雨實驗快速完成方法 - PTT新聞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狂野星球之旅》容易目標與酸雨實驗快速完成方法. 公開日: 2020-02-15. 《礦業星球之旅》遊戲中玩家將會踏上非常有趣的一個星球,玩家們將會在這個星球上進行探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