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十字路口|土耳其伊斯坦堡
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就是伊斯坦堡Istanbul。它對土耳其是經濟文化與歷史中心,對近代西方,則是東方的起點,是一窺其神秘的櫥窗。在走訪中東、北非幾個伊斯蘭國家後,我也覺得伊斯坦堡是絕佳的伊斯蘭文化入門城市。
▌伊斯坦堡的歷史
伊斯坦堡其實改名未滿百年,1923年之前,它仍叫做君士坦丁堡。 此名源於西元330年,建都於此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此城更是在12世紀時成為歐洲規模最大也最繁榮的城市。
然之後隨拜占庭帝國國力日漸衰微,最終在鄂圖曼帝國的久攻下,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陷落。除了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新都外,也是這個伊斯蘭帝國在天主教歐洲擴張的起點。
然而這個領土一度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在十九世紀後開始逐漸崩解,最後在一次大戰後不久滅亡,由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繼承。而伊斯坦堡雖不再做為首都,但在歷史長河中,各文明勢力消長下,留下錯綜交織的各式精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我在伊斯坦堡最期待的景點。除了過往在歷史課本上讀過此處外,也因為我對拜占庭帝國十分好奇。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伊斯坦堡中比較完整的拜占庭帝國遺跡,也是拜占庭式建築的經典,因此讓我十分嚮往。
聖索菲亞大教堂依希臘語意譯,為神聖智慧教堂。此教堂曾被摧毀兩次,目前所見是六世紀所興建,是當時世上最大的教堂,直到一千年後,才被塞維亞大教堂取代。
1453年鄂圖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後,領軍的蘇丹穆罕默德立刻下令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寺內許多基督聖像開始逐漸被石膏覆蓋。這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則是伊斯坦堡的主清真寺,直到藍色清真寺興建完成為止。到1930年代,土耳其世俗化後,這些基督教圖像才又重新被展示。
▌藍色清真寺 Sultan Ahmet Camii
藍色清真寺又稱蘇丹愛哈默德清真寺,是鄂圖曼時期的皇家清真寺、今日的國家清真寺。建於西元1609年,原址為拜占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大皇宮,與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古君士坦丁堡賽馬場相望。建築樣式融合了拜占庭與伊斯蘭宮格,是鄂圖曼古典式建築的經典。
伊斯蘭教認為有人物形象會讓膜拜轉移重點,因此清真寺內的裝飾都是以幾何、花草與經文為主。藍色清真寺也依循了這個原則。但特別的是,因為內部使用了大量的藍色磁磚,而被稱為藍色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廣場 Sultanahmet Meydanı
這個廣場在拜占庭帝國時,是一座用以舉辦賽馬與二輪戰車賽車的場地,是羅馬競技場的一種,在古希臘、羅馬與拜占庭時期,是常見的城市設施。據估計,當時這座賽馬場的規模,可以容納十萬觀眾。但現今的賽馬場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殘跡,實際的跑道也在地下兩公尺處,僅有兩座方尖碑與蛇柱,可以用憑弔昔日的賽馬場。
值得一提的是,賽馬場北端原有四尊塗金的銅馬,是由當時的拜占庭皇帝下令,從希臘的希俄斯島運來裝飾賽馬場,據說是四世紀時希臘雕塑家留西波斯的作品。但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劫至威尼斯,之後就放在聖馬可教堂上。後來拿破崙拿下威尼斯後,又當作戰利品帶回巴黎,放在杜樂麗花園中的卡魯索凱旋門上。拿破崙退位後,才輾轉經由奧地利,回到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托普卡匹皇宮 Topkapı Sarayı
托普卡匹皇宮是當初鄂圖曼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後,在1459年所興建的皇宮。在1853年之前的400多年間,這裡是龐大鄂圖曼帝國的權力中心。皇宮結構上,大致可分為外庭跟內庭。但內廷很多地方都禁止拍攝,相當可惜。
有頂大市集 Grand Bazaar
建於1455年的大市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市集之一。裡頭有61條有頂街道與超過四千間店舖,方向感差的人,甚至可能會在裡頭迷路。大市集與世紀以前一樣,幾乎各式商品皆有販賣,當然,也有著名的土耳其軟糖(Turkish delight)
▌Galata Bridge加拉塔大橋
加拉塔大橋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側,橫跨金角灣,是一座現代的橋樑。此橋最大的特色是,上面有著滿滿的釣魚者。搭配背景的中世紀加拉達石塔,又是一幅經典的伊斯坦堡景象。此橋下方有眾多的魚餐廳,橋的一側也有販賣著名烤魚三明治的料理船,真的是產地直送的產業鍊。
▌博斯普魯斯海峽游船
若要同時盡覽波斯普魯斯海峽歐洲側與亞洲側的風光,搭乘遊船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一趟航行中,可以看到諸多過去的皇宮、清真寺、雄偉的跨州大橋、水岸第一排的眾多豪宅,我甚至還看到了海豚!推薦在下午光線不那麼強烈、氣溫不那麼炎熱時來游船。在微風輕拂下欣賞伊斯坦堡景色,真的是很棒的體驗。
伊斯坦堡在歷史、文化、宗教甚至人種的多樣性,都超乎我行前的預期。可惜我這趟行程只有在伊斯坦堡停留兩天,很多地方例如新城區,沒有時間前往,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再訪嘍!
▌更完整的呈現旅行時刻
我除了在Instagram上發布旅行攝影的作品外,也分享了一些拍攝當下的短片與空拍影片,希望能夠更完整的呈現我所到訪的地方。歡迎大家參考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鄂圖曼土耳其滅亡時間 在 Chea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作科普、知識型影片的難處】
上次不是有一個叫做蠹酸齋的人寫一篇文,用房價的觀點去看為什麼信義區、大安區沒有宮廟活動,然後被我用歷史的觀點反駁了? 後來我跟他說,很佩服他可以在自己不懂的議題上發表自己的看法,什麼議題都要蹭一下,顯示自己的"博學",但你不懂講出來就是令人啼笑皆非,長久下來就被看破手腳(其實也沒很久),而這人也不只第一次這樣了,之前講到台灣機車問題,也是把機車違規歸類為騎機車的都是窮人,也真好笑,但開計程車、開貨車,這種當職業的也是比較有錢? 反正文章就是三不五時透露出天龍思維
#知識影片最重要的是公信力
而我做歷史知識影片,就完全沒辦法像他這樣;想講什麼就講什麼,你不懂的東西去亂講,被人抓到就像這種留言一樣,我每部影片、每篇文章都盡力去找資料,都還是有人每天質疑你的真偽,雖然更多的是拿農場文質疑我
因為我不是大師,我也不會有什麼厲害的新觀點,例如「明朝滅亡於崇禎的勤政」這類新翻案文,我誰? 講這種話有公信力嗎? 我也沒時間去研究,光每天整理資料就忙死了,書上有什麼我就抄什麼,嘻嘻,但我也不是死讀書,那天你有來誠品,聽我最後的QA就知道了
Youtuber很多種,作科普知識的是最累之一,因為影片要經過千千萬萬的”檢視””批評”,但我承認我三萬訂閱以前,影片都抄維基百科的,啊又沒人看,那時候也還在上班,隨便亂做啊~現在不同啊,每天都有人踢館
#詞源問題
英語咖啡的詞源來自於荷蘭語的koffie,而荷蘭人是從鄂圖曼土耳其那邊聽來的,kahve,土耳其人又是借用阿拉伯語qahwah,一種葡萄酒。但咖啡有可能是來自於衣索比亞
馬鈴薯詞源來自於西班牙語patata,但實際上原產於秘魯南部和玻利維亞西北部地區
支那詞源...喔 我只是個槓精,想激怒他而已
#茶的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0K9kFDJ_I
這影片將介紹茶的起源
1.一開始茶並不普及,而且很貴
2.後來因為某皇帝下令推廣
3.日本抹茶源自中國,在中國消失與第二點有關
4.世界各種語言茶的發音分兩種,閩南話與廣東話
5.紅茶與綠茶系出同源,關鍵在於氧化
6.為什麼歐洲喝紅茶、亞洲喝綠茶,與歷史有關
7.第一個把茶葉帶回歐洲不是法國也不是英國
8.為什麼英國從喝咖啡變愛喝茶?
9.工業革命加速英國人喝茶的習慣
10.美式咖啡比較淡與茶葉有關
11.鴉片戰爭遠因其實也是茶
12.印度紅茶是英國人搞出來的
13.台灣也因為茶葉走進世界舞台
好影片,不看嗎?
鄂圖曼土耳其滅亡時間 在 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繼續在 Hilton Curio Collection 的 水療池。從斑駁的磚瓦可以看出是鄂圖曼建築改建的。
什麼是「弒親繼承法」?簡單說,就是蘇丹即位之後,將所有可能的競爭者以及相關人士趕盡殺絕,例如國王的兄弟與他們的家屬。
穆罕默德二世訂定這項法律自然達到鞏固政權的目標,鄂圖曼帝國也可能因此持續了七百年。
但這項法律無疑是違反人性的。
穆罕默德二世的孫子即位之後,就將它兩位兄弟處死。
之後的穆罕默德三世則殺了十九名弟兄,其中還包括襁褓之中的嬰兒。總計在弒親繼承法實施的一百五十年間,有八十人受害。
到了1603年Ahmed I即位(明朝的萬曆年間)。他的寵妃Kösem Sultan勸他廢除弒親繼承法,他也接受。
不過別以為Kösem Sultan這麼做是發揮了慈愛之心,而是因為她不願意繼承王位的只剩下與她爭寵女人的兒子。
而Ahmed I在27歲就駕鶴西歸。他留下數名子嗣、與一位弟弟,而這些人都有資格繼承王位。
這就導致多方的政治鬥爭,禁衛軍、權臣、宦官,各自擁立。最後Ahmed I免死的弟弟繼承王位,是為Mustafa I。
從這位精神失常的蘇丹開始(1617年),到1651年間,鄂圖曼總共有六位蘇丹,其中一半在大約30歲就過世。
1623年,穆拉德四世Murad IV即位,這時候我們剛剛提到的Kösem Sultan就開始呼風喚雨了。因為Murad IV是她的親生兒子,而且即位之時才11歲。連續三位蘇丹不是她兒子就是孫子,所以她也就專權了28年。我們就把1617到1648年之間的蘇丹年表附上:
Ahmed I 1590, 1603 - 1617 Mehmed III
Mustafa I 1591, 1617 - 1618, Mehmed III
Osman II 1604, 1618 - 1622, Ahmed I
Mustafa I 1591, 1622 - 1623, Mehmed III
Murad IV 1612, 1623 - 1640, Ahmed I + Kosem
Ibrahim 1615, 1640 - 1648, Ahmed I + Kosem
Mehmed IV 1642, 1648 - 1687, Ibrahim
方才提到,Mustafa本來是要送死的,但是Ahmed I宅心仁厚,他不但免死,後來還成為蘇丹。
但是他的精神失常已經動搖國本,以至於另外一個派系就將他罷黜,Ahmed I的長子繼位。
接著Mustafa就遭到軟禁六年,直到他重新獲得派系支持還政。
可想而知,Mustafa這段時間生不如死,因為每一天都有可能被拖出去絞死,以至於他還政之後,國政更是荒誕。
今天我們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與Topkapı Palace附近會看到一些不搭調的黑暗小屋,那就是Kafes,意思是籠子,就是關押像Mustafa那樣有王位繼承資格的人。不過相較於弒親繼承,成為籠中物已經不錯了。
Mustafa I開創鄂圖曼繼承規則之先河:兄終弟及。 但是這並不是明確的規則,每一位皇弟皇子都有機會。為了避免僭位,所幸其他有資格的人全數在青春期之前送入Kafes,從此他們過著暗無天日、缺乏教育或是社交的生活。等到他們突然之間繼位,心智與能力完全無法接軌,國政隳壞,不問可知。
這種「籠禁」制度一直維持到了鄂圖曼帝國滅亡為止。最後一位蘇丹 – 穆罕默德六世即位的時候已經56歲,他之前的一生都是在籠子裡度過。他作為蘇丹也不過四年,土耳其革命,接著就過著四年流亡的生活,直到65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