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高效率,升格多經費,縣民、市民一起拚!】
從我當選代表至今,不少竹北民眾常跟我提到新竹市,或許是被新竹市高效率建設吸引?以人為本的都市設計?還是不同於以往的城市美學?甚至覺得林智堅市長好帥(蛤?)各種層面都有,但總言之都離不開「是否能跟新竹市合併?」這話題。
在討論這議題前,我們先定義「現況與目標」,因為不同目標、層面來切入討論,就會導出不同結果,我們必須清楚政策的「利與弊」是伴隨一起,沒有「這個好吃我夾,這個難吃我不碰」的自助餐模式,不管選擇任何公共政策來實施;或運行某種體制,都有可能變為「解決A問題,產生B問題」(共產主義也是很理想、極權專制效率也超棒,但後續問題大家非常清楚)
所以釐清現況問題、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帶來的副作用的是否能接受?以下方不同切入點為例,會延伸出各種好與壞,甚至上升到修法、修憲來釐清「中華民國憲法」不合時宜的諸多窘境。
#偏鄉荒漠化?
#國民黨必須倒?
#草根民主優先?
#不利素人參政?
#瓦解政治派系?
#行政效率至上?
#鄉鎮市黑金問題?
#行政層級疊層架屋?
#鄉鎮市人員擴編問題?
#國民兩黨的共業遊戲?
#鄉鎮市長與縣長政治角力?
#鄉鎮市才能反應地方狀況?
能列出的問題還有很多,這邊單就大部分民眾最在乎的「行政效率」與「建設整合度」、「土地利用性」來討論。(這也與意識形態無關)
#現況問題
民國71年(1982年)因縣市分家,導致不管族群、文化、經濟、歷史脈絡緊密的大新竹一分為兩個獨立行政區,而又因縣市分家後,同一個行政層級,卻有不同治理模式(如鄉鎮市是選舉自治單位,新竹市轄下的區是官派;主要聽命、執行首長意志)
這樣講可能有點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原本一間大公司(舊新竹縣),後來分成兩間大公司(竹縣、竹市),而其中一間大公司(竹縣),底下還有許多獨立運作小公司(鄉鎮市),如沒有分家情況下(舊新竹縣),以往溝通建設直接對底下小公司(鄉鎮市)商討即可,過往的新竹市,因為都在大公司底下(舊新竹縣),還是會相對有效率,就算底下小公司再怎麼不配合,大公司也委屈犧牲(經費),站在「終究造福是公司集團的員工(人民)」的立場上辦事。
現在變成兩間大公司,自然溝通上與盤算上就會有所爭執,因為「你得利我就沒利,你少做我就多做」,加上兩方公司文化差異甚大,本來就沒合作默契跟信任基礎,自然在經費支出、工作內容、後續問題上會有所歧見,甚至大吵一架也都不意外,然主事者不一定會有影響,但倒楣辛苦的是誰呢?就是本該獲得更多福利的兩方員工(人民)。
#以大家有感的公共建設為例
竹市已經有 Ubike 1.0,但因為竹縣(大公司)與竹北市公所(小公司)沒有共識?不想做?效率低落?經費不足?導致竹北市民每年期盼,但都每年落空,而新竹市不知道的民眾,也傻傻跨橋騎過來後,發現沒有歸還站又騎回新竹市,或直接棄置竹北市。
就算新竹縣鐵了心要建置 Ubike,是否要跟新竹市溝通腳踏車道的路線?確定新竹市是否升級 Ubike 2.0(1.0跟2.0系統不相容),甚至新竹市未來還是使用 Ubike 系統?如果上述都沒耐心溝通、互相信任,那未來也很可能變成竹北市民騎共享單車過去後沒地方還,不是騎回竹北市,就是棄置在新竹市。
上面還只是單純的共享單車設置就如此複雜,若再以規模更為龐大的公共運輸「輕軌」為例, 新竹縣是否要做?設站考量有無串連其他公共運輸?(高鐵、台鐵、公車)經費比例能否支應?後續維管費用?以現在新竹市已經完成相關規劃來看,若要等新竹縣這邊完成,那大輕軌計畫勢必要再延宕了。
光這兩個問題,就能回應我說的「行政效率」(溝通成本高)與「建設整合度」真的在分家後,面對跨縣市合作議題,都是各走各的路不歡而散告終。
#新竹市頭痛問題之一
新竹市內依然有部分土地是新竹縣政府所擁有,這也導致新竹市都市規劃時,必須因土地所有權問題,來跟新竹縣這邊商討(溝通成本增加),這站在新竹縣的立場來看,如要給新竹市獲得土地或變更地上物建,當然就是一筆土地買賣(站在竹縣本位來看沒什麼不妥),但新竹市政府就必須考量建設經費、公益性來權衡是否有能力或有必要來出這錢。
像已經搬遷熄燈的新竹市收容所(早期收容中國偷渡客,後期收容逃逸外勞),其實是佔地 5 公頃的公園用地,裡面還包含許多新竹人都不知道的「新竹神社」(繪馬殿、神樂殿、齋館,許多文物也散落於靈隱寺、竹市動物園內),目前最新消息是要規劃成歷史文化園區,但不難猜想竹市與竹縣這方面的合作,肯定要耗費更多溝通、角力,來為自己的市庫、縣庫開源或節流,如沒有共識導致僵局,就無法讓大新竹居民能一覽當年神社的壯觀與風采。
新竹神社不是新竹市的古蹟,是當時「新竹州」居民的共同記憶,從靈隱寺內遺留下的石燈籠上刻字不難發現「新埔」、「橫山」、「樹杞林」(舊竹東地名)等地鄉親曾經來參拜過,甚至連「新竹女中校友會」都有,或許跟自己爺爺奶奶聊聊,說不定也曾經來參拜過,這樣有趣且重要的歷史記憶,真的該重現在世人面前,現在卻因為行政區劃後的問題,可能卡關重重。
#結論
光就「行政效率」、「建設整合度」、「土地利用性」來討論,就能看出不管合併還是升格,大新竹整合迫在眉睫的必要性,但如果加入「政治問題」、「行政區劃通盤檢討」…更多考量進來,那就會是全台灣的問題(總不可能每個一吵,就隨便合併或升格吧?)
這裡我就不多開戰場討論(這要寫個一萬字以上沒問題),就用10字來總結「#合併高效率 #升格多經費」來祝福大新竹未來能有更繁榮的發展,也請各位縣民、市民不要因政治色彩、個人厭惡來敵視彼此。
如果今天能跟另一半、孩子,搭著輕軌去新竹東門城走走,下午搭輕軌來竹北的新瓦屋客家文化園區,晚上再搭輕軌到高鐵於其他縣市旅遊,這樣的風景跟生活,不是一件很美好又快樂的事情嗎?
#我們這代人的努力承擔
#給下一代更好美好環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4的網紅義起幸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於 免費法律諮詢 五股:成泰路1段235-2號(每週四上午10~12時) 新莊:中原路317號(每月第一、三週的週五上午10~12時) 現任 新北市議員 學歷 台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文化大學 政治研究所...
都市設計 遊戲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疫情期間,讀了本和原先期待有些落差的書,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未來城市》。之所以會購買這本書,是因為介紹非常吸引我,我原本以為是建築學者針對眾多科幻作品中的都市設計做討論。沒想到翻開本書後,發現與我認知的有相當差距。本書並不只是針對科幻作品中的都市做討論,更是區別不同種類的科幻作品,並針對不同類型科幻都市的發展沿革、寫作年代背景及背後理論作敘述。
我人生中第一次為科幻都市感到驚奇,應該是1999年時進戲院看《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那卜星和塔土印星都不令我印象深刻,但是當金魁剛帶著孩提安納金回到銀河共和國的首都及經濟中心「科洛桑星」時,我其實不太敢相信眼前的景象。這是座以摩天大樓構成的都市,幾乎看不見地面。之後上映的《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又再次以科洛桑的夜生活為背景做舞台。那陣子我才認真查了查資料,科洛桑的歷史悠久,摩天大樓幾乎成為星球的一部分,高樓層族群與地面族群接觸甚少,歷經不知多少歲月,越是接近地面的族群,與高樓層生活的生物早有甚大差異。我從沒想過科幻故事中的都市建設,加上時間維度甚至能影響生物間不同的演化。星際大戰並非是我首次接觸的科幻故事,但這或許這是我對科幻作品興趣的啟蒙。去年底《CYBERPUNK 2077》上市時,齋主曾針對不同類型的科幻作品做簡易的分類介紹。
https://reurl.cc/AkR42Q
我對科幻設定有著無與倫比的喜愛。因此在我第一次看到《銀翼殺手》的未來洛杉磯、《水世界》的聚落、《異塵餘生》的新維加斯、《生化奇兵》的極樂城和新歌倫比亞、《駭客任務》的地下錫安、《地鐵》的莫斯科地鐵城市,還是《我是傳奇》中的廢墟。這些科幻作品除了故事本身吸引人之外,我認為這些都市的設定更讓我嘖嘖稱奇。
《未來城市》是本好書。書中針對水中、水上、空中、摩天大樓、地底、廢墟及重建等主題做分類,將此些類型的都市做討論,若你是個科幻迷,肯定對本書愛不釋手。齋主我雖自認是個科幻迷,不過本書帶來的資訊量還是太過龐大。
《未來城市》幾乎可以做為科幻作品的片單存在。隨意翻開本書任何一頁,作者都引用了至少兩到三部科幻作品,可能是電影、小說、遊戲也可能只是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都被作者列在書中。以空中城市為例,作者便從19是繼倫敦萬國博覽會中的水晶宮、興登堡飛船焚燒事件、柯比意的空中街道,談到近年新加坡竣工,上頭躺了一艘船的金沙酒店。並從1729年《格列佛遊記》的飛行島嶼「普拉達」,談到了《飛行城市四部曲》、宮崎駿的《天空之城》,以及《生化奇兵》的哥倫比亞。本書總共列出的作品何止百部,光是看作者列出不同類型的科幻都市作品,就已經十分過癮,若還有時間將這些作品全部看完,那肯定是人生中了不起的成就。
本來購買這本書,是為了看些科幻都市的討論。我沒想到的是,本書的閱讀門檻竟如此高,經常看到作者用以舉例的科幻作品非但沒接觸過,就連中文譯本都相當欠缺。但萬幸的是,至少能知道這些科幻都市想法的源頭來自何處。
《未來城市》算是我一時興起想先讀的書,原本排在這順位的是討論衛星、大樓和地底隧道的《世界是垂直的》一書。《未來城市》帶給我的收穫不少,但我期待未來能重看本書,我希望帶著更豐富的知識和科幻作品經驗,重新閱讀時能得到更多收穫。
都市設計 遊戲 在 鄭宏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研究台灣都市的人均綠地面積,以及綠覆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準,人均綠地面積至少要9平方公尺才會符合都市健康的指標。
依照目前台灣法規,其實定義並不明確,都市內的綠地也很難計算,我們就先用國際上通用的「都市林」概念來討論。都市林原則上應歸屬於「都市計畫法之公共設施用地」,因此可知,公園、綠地、廣場、兒童遊戲場皆屬於都市林的範疇,雖然不精確,但卻是目前唯一可能的「操作型定義」。
根據營建署統計,把台灣都市計畫區內的面積之加總以計算都市林面積,會得出台灣都市林面積為9,693.98公頃;六個直轄市之中,都市林面積以高雄市最高(2,549.71公頃);台中市次之(2,050.80公頃);其餘分別是新北市(836.26公頃)、台南市(776.17公頃)、台北市(754.74公頃)、桃園市(507.30公頃)。
用都市林面積除以都市計畫現況人口數來計算人均綠地面積,會發現台灣的人均綠地面積為8.64 平方公尺,並沒有達到標準。
細看六個直轄市的人均綠地面積,六都中只有高雄市14.03平方公尺及台中市10.52平方公尺符合都市健康的指標。不只如此,根據台南市都市設計審議原則的綠覆率計算方式:「綠覆面積與法定空地面積之百分比」,將都市林面積除以都市計畫區面積來計算綠覆率,台灣的都市綠覆率為3.36%,而六個直轄市之綠覆率以高雄市8.31%最高;台北市4.72%次之;其餘分別是台中市4.46%、桃園市2.00%、台南市2.54%,以及新北市1.21%。
而我們新竹市,都市內的人均綠地面積3.11平方公尺,都市綠覆率落在2.41%。
面對都市人口集中化、氣候變遷、環境污染,我們期待在都市發展與生態、生活間取得平衡,顯然,擴大城市綠地面積將會是我們的目標。
新竹市不只是座兒童城市,也將會是為下一代努力,永續發展的綠色城市。
多種樹 愛地球🌍
#世界地球日 #修復我們的地球
#人均綠地面積 #綠覆率 #宜居城市新竹市
都市設計 遊戲 在 義起幸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關於
免費法律諮詢
五股:成泰路1段235-2號(每週四上午10~12時)
新莊:中原路317號(每月第一、三週的週五上午10~12時)
現任
新北市議員
學歷
台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文化大學 政治研究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eB_sih44G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