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端機◎林燿德
……我
迷失在數字的海洋裡
顯示器上
排排浮現
降落中的符號
像是整個世界的幕落
終端機前
我的心神散落成顯示器上的顆粒
終端機內
精密的迴路恰似隱藏智能的聖櫃
加班之後我漫步在午夜的街頭
那些程序仍然狠狠地焊揷在下意識裡
拔也拔不去
開始懷疑自已體內裝盛的不是血肉
而是一排排的積體電路
下班的我
帶著喪失電源的記憶體
成為一部斷缐的終端機
任所有的資料和符號
如一組潰散的星系
不斷
撞擊
爆炸
--
◎作者簡介:
林燿德(1962-1996)。著有小說《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大東區》、《大日如來》、《時間龍》、《惡地形》,詩集《銀碗盛雪》、《都市終端機》、《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都市之甍》、《一九九○》、《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散文集《迷宮零件》、《鋼鐵蝴蝶》、《非常的日常》、《一座城市的身世》,評論集《一九四九以後》、《重組的星空》等七部,並曾編輯《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等多部。
--
◎小編 烏龍 賞析
林燿德在八零年代提出了「都市文學」這樣的概念,對林燿德來說,都市書寫是「作家非僅止於對定義為某一行政區的都市外觀進行表面的報導、描述,他也得進入詮釋整個社會發展中的衝突與矛盾的層面,甚至瓦解都市意象而釋放出隱埋其深層的,沉默的集體潛意識。」所以對林燿德來說,在進行都市書寫時比起描述外在層次的事物,他更重視都市與人之間的發展及辯證,更直言:「我的關切面是都會生活型態與人文世界的辨證性。」而從這首〈終端機〉當中,林燿德也將自己對都市文學所持有的概念置於其中。
先以題目「終端機」來看,終端機在現在指的是我們在鍵盤按下Windows鍵+X會跑出來的黑底視窗,而在八零年代的台灣,終端機是一部沒有運算能力的機器,僅僅用來顯示及輸入資料,正好也呼應整首詩中將都市人比喻成終端機的形象。
進入第一段,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比較具體的比擬描述,開頭即出現一長串刪節號,如同終端機正在輸入資料時的等待,接著才揭開起頭的第一個字。而後在「降落中的符號」這個句子,作者特意空了四格,利用詩句位置的錯落營造出「降落」的感覺。而其中「迷失」這個字眼,更有著長久與都市性的現代科技互動所造成的混亂。
第二段則進一步描寫了在混亂中,終端機與人似乎邁向一體,抑或是人越來越難從中抽離,「那些程式仍然狠狠的焊插在下意識裏/拔也拔不去/開始懷疑自己體內裝盛的不是血肉/而是一排排的積體電路」,就算肉身已經離開工作場域,但精神上卻難以與其分離。都市帶來便利與新科技,卻也逐漸讓人在使用的過程中模糊了界線。末幾句:「帶著喪失電源的記憶體/成為一部斷線的終端機/任所有資料和符號/如一組潰散的星系/不斷/撞擊/爆炸」這裡在最後三句,同樣也使用句子錯位的手法,表現出爆炸與撞擊感,「喪失」、「斷線」、「潰散」等字詞,更凸顯出遭受都市中的現代性、新科技所侵蝕的頹敗感。
回到一開始提到林燿德的都市文學觀,對應到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林燿德透過描寫都市的產物(終端機)與都市的人(上班族)互動,人們逐漸在其中異化,肉身與精神彷彿都成為一部機械,日夜在運作,如終端機般不需要特別複雜的運轉,只要不斷的輸入顯示、輸入顯示、輸入顯示……。
--
參考資料:
1.林燿德(1991)。《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論評選》。臺北市:業強。
--
美術編輯: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林燿德 #終端機 #都市文學 #迷失在數字的海洋裡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11/blog-post_26.html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書寫能留住記憶,傳承城巿裏每一代人的聲音。本地作者 #蔣曉薇 寫過舞台劇《家‧寶》,也改編電影《 #幻愛 》小說,早前出版新作《 #秋鯨擱淺 》,寫深刻的生活觀察,呈現當下香港人離開和擱淺狀態,作品更一度再版,深受港台讀者歡迎。因為閱讀香港文學,她建立了本土身份認同;因為想記錄這座城巿的聲音,她執筆...
都市書寫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十一月第四周:都市的凝望 ◎責編/俊成
都市書寫反映了現代社會的狀態,從原初進入都市的反省與批判,後期轉變為都市與人共存後,對人所造成的影響。
活在現代都市,拜發達的科技所賜,現代人享有龐大的資訊量與各式的便利,同時也將我們制約其中。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漸消失,按表操課成為一種新的秩序,在都市裡每日按時勞動,以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
本週主題探討當都市轉變為寄生在人體的活物時,人與都市共生時帶來何種困境。
--
美術編輯: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11/blog-post_23.html
都市書寫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一月主題:鄉土與城市 ◎主編/宇路
「鄉土精神,該是腳踏實地,從鄉野的大地出發。詩人不但能抒懷個人的感受,而且也能激喚起普遍性的體驗。詩人關懷鄉土,關懷鄉土上人們的生活,且也為他們的苦難而歌唱。」
——趙天儀〈鄉土精神〉,《笠》七三期,1976.6
在台灣文學的歷史中,發生過兩次「鄉土」大事件:一是在1930年代,以官方日語、中國白話文和以漳泉閩語為主的台灣話為論爭的「台灣話文論戰(或台灣話文運動、鄉土話文運動)」,以黃石輝為首的本土派主張以漢字為架構,將台灣話文字化,強調「用台灣話做文,用台灣話做詩,用台灣話做小說,用台灣話做歌謠,描寫台灣的事物」,而郭秋生也認為此舉可以啟蒙無產階級大眾,並凝聚台灣民族意識。
而後,第二次事件即是在1970年代開始,著名的「鄉土文學論戰」。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文學上形成懷鄉(中國大陸)文學、反共文學,以及移植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學系統,除了這兩大主流之外,另外有一股支流以「現實主義」為號召,1977年,王拓於《仙人掌》雜誌發表〈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一文,將傳統鄉土文學的意義擴大,而該時代的文學作品,不僅書寫內容由鄉村逐漸轉向都市,也出現明顯的現實批判風格。然而,寫實派卻遭傾向國民黨的《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以及余光中等人大作文章,指現實主義文學是左傾的中共工農兵文學,扣上紅帽子。最後,形成了「右翼+中國傳統+現代主義vs. 左翼+台灣本土+現實主義」兩股意識形態的論戰。也自此,書寫台灣在地的本土意識,逐漸地生根發芽。
1970年代後,台灣開始工業化和都市化,產業由農業移往工業,人口聚集到都市。現代化的演進,使台灣經濟起飛,資本主義興起,人們的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轉變,這時開始的「都市書寫」,是人們對於這一切快速化、便利化、標準化的生活產生的新的體悟。而工業帶來的汙染,也讓許多關心環境和土地的人不滿,質疑批判所謂的進步,是建立在環境與傳統文化的犧牲上。
自1930年代到1970年代,乃至於現在,台灣文學歷經了鄉土的變革,也誕生了都市文學。本月「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將以「鄉土」和「城市」為主軸,邀大家一起來看詩人對土地的關懷如何呈現。
首周(11/2~8)的主題是「寫實的鄉土」,聚焦在詩人描寫土地的人、事、物,以及對土地的抒懷;第二周(11/9~15)「批判的鄉土」,則從現實主義延伸,著重「批判」,如對勞動階級剝削的批判,對工業化的批判,以及對城市的批判;第三周(11/16~22)是「都市的模樣」,人們開始了都市生活,是如何看待都市以及存在其中的產物?第四周「都市的凝望」,探討都市化後對人類的影響,資本主義和科技的制約,給人類造成的各種困境。
讓我們一起遊覽土地和詩歌的世界吧。
--
美術編輯:佳郁(ig:Gayodoodle)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十一月 #11月 #鄉土 #鄉土文學 #土地 #城市 #都市文學 #現實主義
都市書寫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書寫能留住記憶,傳承城巿裏每一代人的聲音。本地作者 #蔣曉薇 寫過舞台劇《家‧寶》,也改編電影《 #幻愛 》小說,早前出版新作《 #秋鯨擱淺 》,寫深刻的生活觀察,呈現當下香港人離開和擱淺狀態,作品更一度再版,深受港台讀者歡迎。因為閱讀香港文學,她建立了本土身份認同;因為想記錄這座城巿的聲音,她執筆寫作,傳承本地文學根基,「要書寫這個城巿的故事,你要肩負的更加多,好像脈絡傳承,我們的記憶斷了是不可以。」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都市書寫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V_Touch人物 #張碩尹 #塗鴉
甫獲本屆 #臺北美術獎 首獎的張碩尹,在疫情衝擊下的2020年,依舊大顯身手,可謂年度最為活躍的藝術家之一。V-Touch跟隨他走訪其年初進駐,並舉辦個展「#台北機電人」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以半廢墟之牆面,顯目坐落於藝術村中的半樓廣場,除了是張碩尹新作的攝製地點,2006年他繪製的「#老照片系列」在此也仍保留了半個身影,成為其現少數僅存的塗鴉。
本集的「V-Touch人物」中,張碩尹為我們娓娓道來,這般既被保留又半廢棄的狀態,如何作為他現在與塗鴉之間的關係,以及近年創作的精神性與存在表徵。2005至2009年間,張碩尹與政治大學同學組成「#上山打游擊」開始進行塗鴉,後逐漸走向以「#Bbrother」之名的個人行動,並持續至退伍赴英國留學前。在英國浸淫於白盒子空間內的當代藝術創作,並逐漸轉向 #科技藝術 近十年後,這一、兩年逐漸將重心遷回台灣的張碩尹,又如何在「做工精美的木作、高解析的投影機、導覽手冊的逼文字的永恆失訊」中(引自其臉書自述),重新召喚過去塗鴉出於技術與資金限制的「#匱乏」,以及自「#文化反堵」開展出的「#藝術介入社會」實踐,將其延續、傳承至今日對科技藝術創作的「匱乏」的思考?從中,除追索同輩有別於大資本實驗室,隨光華商場的成長經驗,更以 #土法煉鋼 中的毀壞性與不穩定性,回應個人生命經歷以及台北都市發展的軌跡。
張碩尹今年下半年接續在 #立方計劃空間 與 #龍泉市場 舉辦了「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Bbrother時期的塗鴉紀錄,後則在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Re:Play 操/演現場」中的「檔案現場」中展出;除了臺北獎,他同時正參與 #板橋435藝文特區「合.眾:你的關係是我的政治」聯展;另外,年初也曾隨 #亞紀畫廊 參與「#Taipei Dangdai」。
「當然就是有好像過去感受的,2000年初破破爛爛、很嘈雜那個氛圍,突然消失的那種感慨。另一方面會覺得,其實這個地方就是隨著時代變遷,你必須要會回應當時當下的時代。我覺得我以前在塗鴉的時候,既想要跟社會發生關係,但是又很著重在於自己隱密性的那個塗鴉客形象的塑造。我覺得現在至少在我這個時代的氛圍,比較是一種合作性。尤其是在臺灣,那種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消失,因為這個產業已經太分工。我發現個體性雖然重要,但它只是創作的一部分,那比較是你和這個體系之間的共生關係。你要生存,就是要確保你所在的是一個健康良好的體系,至少我會把我自己想像成是一個群體網絡的其中一員。」張碩尹說道。
---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張玉音 Chang Yu-Yin
翻譯 Transla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蘇家弘 Su Chia-Hung
製片 Producer|陳昕妤 Chen Hsin-Y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張碩尹 Chang Ting-Tong、在地實驗ET@T
---
👀相關閱讀|
👉 Bbrother個人網站:https://bbrother.tw/ ;張碩尹個人網站:http://tingtongchang.co.uk/
👉 張碩尹@《典藏ARTouch》書寫:https://bit.ly/3rFFkiY
👉 〈從物種共生回看歷史,張碩尹獲「2020臺北美術獎」首獎〉:https://bit.ly/37W1UvS
👉 〈「宇宙」遺落在美術館中:張碩尹個展「Kosmos」〉:https://bit.ly/2MfgpSZ
👉 〈向未來報時的製鐘者: 張碩尹個展「人與機器悖論的殊途同歸」〉:https://bit.ly/37WvIby
👉 台新藝術基金會:〈青春的硬體架構:張碩尹《台北機電人》與九〇年代〉:https://bit.ly/3o0drQp ;〈光的交易:《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https://bit.ly/3hqJ8Qp
---
2020臺北美術獎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3F
展期|2020.12.12 - 2021.02.28
都市書寫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好,我發誓,我們今天的日本主題旅行,絕對會進行到「地獄」的部分!不然我請100份雞排!這一趟文化研究式「死亡」之旅,終於從古墳時期到平安期,就在上集,我們從小松和彥的民俗學觀點,為「#京都魔界」下了操作型定義:巨大的封魔都市計劃,為一条橋、深泥池、鐵輪井戶、貴船神社的妖魔鬼怪,鋪成順理成章、自成邏輯的魔幻世界。
.
話不多說,本集就直接開啟魔界大門,由 #偽學術 的長潔與 #臺灣通傳智庫的黃采瑛博士,引領大家著魔幻視,一探京都的四個地獄,並且利用妖怪電車的「嵐山電鐵」,深度踏查京都「太秦豪族之謎」。地獄即天堂,日本佛教的地獄思想,其實帶來是對人世「無常」反思。
.
這將我的地獄連結到了姚巧梅老師的《愛欲京都》,在該書的女性書寫中,我讀到了愛與慾的本性,這正是真誠地面對「#愛恨交織」,謙卑地接納「#生老病死」。從京都旅行,看見人生。
.
📌 #本集的節目有
.
▶ 魔界與公共衛生有關?
▶ 京都的四個地獄
▶ 屬於地獄的「美食」—幽靈育子糖
▶ 嵐電的冒險—妖怪電車與太秦之謎
▶ 《愛慾京都》的人生案內
▶ 地獄即天堂
▶ 旅行作為一種方法
▶ 從旅行看見人生
.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ijz1it1fjgp0810fy2r6n32?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AN3Uf2iYKG3TBpyWMfvpf?si=2Pr8WRThReudR8GC7kGJqA
.
📣 #apple 聽這裡:待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Krw8-c79ubuoiKPOWa
.
📲 #FB 完整論述: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46380362216249&id=208541192666847
.
📣 #教育廣播電臺版:https://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2b/5fccf839a4224a0007c34aae
|
//// 完整論述 ////
.
▓ #京都的四個地獄
.
我們今天要談的地獄,在京都。從平安時代起,佛教帶來夜魔天的觀念,進而產生「閻魔信仰」,「閻魔注定三更死,並不留人到五更」的諺語更賦予閻魔(閻羅王)角色無上權力。對於常民來說,地獄是一種消極的、警告的道德判斷,這樣夾帶著恐怖氣氛的警世作用,強力地滲透於民間日常生活,成為東方文化中獨特的地獄觀。
.
在京都主要有四個地獄地點,其充滿冥界、冥土、閻魔、黃泉的話語論述:包含「都市的地獄寺院:#矢田寺」、「地獄通道:#六道珍皇寺」、「巨大閻魔王:#引接寺」、「地獄的景象:#西福寺」。只需要走完一遭,絕對能領略京都最幽冥的體驗。
.
▓ #地獄也是愛欲
.
延續著地獄,我想談談愛慾,某個程度上應該要很浪漫吧~ 不不不,它還是蠻可怕滴~ 恐怖的怨魂與幽靈在日本的歷史裡總是強大的。在稻岡彰的《怨靈史跡考》中,分析了平安時代初時期的「怨靈思想」,他從一個法文化史的角度出發,說明古代日本人如何運用「怨靈」敘事達成社會的秩序化。
.
在尚未「政教分離」的古時,民俗與國家緊緊相繫,怨靈通常始於政治權力的迫害,如菅原道真、崇德天皇,政爭敗者時常化身怨靈,目的在透過恐懼訴求,讓政爭對象失去正當性。
.
如果說,日本傳說中的男性怨靈反映的是,公共領域上國家層次的權力鬥爭,那麼,鬼故事中的女性復仇,則是再現私人領域裡個人情感的糾結游移。「鐵輪井戶」與「橋姬」兩則鬼故事,是女性情感的雙重體:「恨之魂」與「愛之魂」,我們看到了愛與恨的一線之隔。
.
而故事的發展地點,宇治的橋姬神社、京都五條的鐵輪井戶跡、京都山上的貴船神社,就可以說是這樣糾結情感的甜蜜又怨恨的個人處世象徵。
.
▓ #到處都是無常的感悟
.
本集總結在地獄與愛慾的「#無常」,想起每一段旅程,想起每一位旅伴;很高興我們可以陪伴著彼此一起走過,也感謝分離後所留下來的那些。留下甚麼,我們就會成為什麼。讀到《#愛欲京都》裡的這段:
.
「二十五歲那年春天,與母親一起出遊嵐山。站在渡月橋上眺望無邊春景,被遺世的靜寂深深地吸引,種下二度求學時選擇京都的種籽。如今,同遊的母親已作古多年,而我,也開始長白髮了。」
.
我不知到你怎麼想,總之在節目裡,我是感動到哭了。這是京都的旅行,這是人生的旅行。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
#冬季感傷
#厭世日常
都市書寫 在 金門島島島— 島嶼書寫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書寫 是自我的對話,文化的傳承,又或是生活的軌跡。打開影片,跟著我們一起 ... 書寫 為金門特色教育點, 都市 酵母透過動態影像採集,訪談三位設計師與書... ... <看更多>
都市書寫 在 [敦南夜講堂]書寫都市底層的美麗與哀愁:從《全員在逃》談起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Tiada huraian foto disediakan. 23MEI. [敦南夜講堂]書寫都市底層的美麗與哀愁:從《全員在逃》談起. Awam · Acara · oleh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 dan 衛城出版.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