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階思考》部落格文末抽書 x2 本
你聽過 股癌 Gooaye 嗎?過去一年多來,這檔長踞各大 Podcast 排行榜的投資理財節目,儼然成了很多人的通勤良伴(包含我!)。我身邊很多朋友也因為聽了節目,開始對投資產生興趣。今天就來幫大家介紹這本塞滿了股癌風格的著作。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grey-thinking/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灰階思考》這本書的作者是 Podcast「股癌」的節目製作人謝孟恭,這個談投資的節目上架數週內就成為台灣 Podcast 各平台總排行榜第一名。節目的內容比較偏大眾向,尤其適合股市「菜雞」(投資新手)收聽。
在這本書中,作者彙整了之前在節目上分享過的精華,搭配許多財經界的故事和各路投資大師的觀念,寫出了這本同樣適合投資新手的投資書籍。書中分成三個段落鋪陳,首先是排除人們常見的思考偏誤,接著是廣納多元思考的心態,最後是實際付諸行動的叮嚀。
對於投資老手而言,這本書稍嫌簡單和淺薄,但我覺得這正是作者厲害的地方。起初我聽股癌的時候,也認為怎麼都在說一些簡單的入門知識。後來我漸漸改觀,為什麼這些晦澀的財經知識從他口中說出來就這麼「直白好懂」又「平易近人」,真的要換成我自己說的時候,卻如同有鯁在喉、難以開口?
原來,把艱深的觀念,用三歲小孩也能聽懂的方式說出來,其實就是一門「表達的藝術」。作者的投資觀念和策略對投資新手很有幫助之外,我更喜歡觀察的是他如何把這些事情用白話文說出來的方式。以下我整理這本書的九個重點,以及一些我的延伸想法。
.
【排除思考偏誤】
.
1.打破常見的迷思
物極不一定必反。「漲多必跌、跌多必漲」這句投資人琅琅上口的順口溜不一定總是成立,實際的情況是:(1) 漲多不一定必跌,有些公司的護城河就是夠深,能夠持續、穩定地長期成長、(2) 跌多不一定必漲,當一家公司的營運和競爭力都持續出狀況時,可能直接一跌不回頭。
別跟股票談戀愛。根據美國市值前3000大企業加權計算出來的「羅素3000指數」,自從1980年來漲幅已經超過七十倍,但是驚人漲幅的背後,僅來自於7%企業的貢獻。反而有40%的企業,市值下跌了七成以上。選對股票的報酬很驚人,但選錯股票的懲罰也很嚴重,別單壓、重壓單一企業。
.
2.別盲從大神
小心股海牛鬼蛇神。媒體和網路上有許多財經專家會把自己包裝成能夠預測股市走向的神人,但是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老師」最後要賺的就是學費。很多人面對投資選股的壓力時,往往會希望抓到一隻浮木,甚至是起了貪念想要找一夕致富的方法,卻往往落得適得其反。
站在大盤的肩膀上。股癌節目裡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大盤是很難被打敗的存在。根據數據指出,美國市值前500家企業市值的「標普500指數」已經連續十年打敗85%以上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因此初踏入股市的新手很適合從「定期定額投資大盤市值型ETF」的策略著手,站在大盤的肩膀上先勝過絕大多數的投資人,再逐漸提升自己的投資眼光和技巧。
別把思考外包出去。作者譬喻地很傳神,人們常常有病急亂投醫的情形,誤把路邊邪廟當神廟。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去瞭解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度」,所謂專家或老師給的建議必須要自己消化吸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如同《思考外包的陷阱》這本書提到自主思考的觀念:「讓專家和科技隨侍在側,而非讓他們主導大權」。
.
3.當心同溫層陷阱
避免深陷同溫層。人類長久演化下來的「群性」,讓我們對群體內的人緊緊團結,對群體外的人毫不手軟,甚至恨意濃烈。投資方法和策略千百種,如果太過於執著於某一種策略,然後又跟同溫層內的人一起取暖,往往會忽略了其他多元的觀點,錯過了潛在的警訊,這對投資不一定是好事。
加入新的同溫層。意思是跳出原本的舒適圈,針對不懂、不熟的事物,先去瞭解,而後評論。如同美國作家費茲傑羅曾經說過的:「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有時候要刻意讓自己擺脫意識形態上的枷鎖,試著去理解「反面」立場的觀點,讓自己能夠同時掌握不同面向的看法。
讓大師成為你的同溫層。這讓我回想起另一本《知識的假象》書中提到:「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思考和評論事情。更多的是我們借助著人類知識共同體,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進而形塑而出自己的價值觀。」只有當我們看得夠廣,踩在更多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描繪出更完整的知識地圖。
.
【廣納多元思考】
.
4.謹慎面對加工資訊
如何善用加工知識。隨著數位時代蓬勃發展,資訊的爆炸已經不單是用洪水氾濫可以形容,我們每天接觸的「加工知識」也越來越多。作者提醒,「只」吸收加工知識可能會造成偏食和營養不良,必須懂得把加工知識當成一種「索引」,用它們來找到資訊的源頭。
懂得找到資訊源頭。許多優良的加工知識產出者,會把資料來源檢附在文章內、文章末、影片註解中,如果要避免「斷章取義」的速食現象,就必須真正投入時間,找到資料最源頭的「原型食物」來吸收。與其聽別人說巴菲特今年又說了什麼,倒不如直接找他親筆寫的股東信。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作者舉例像是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瑞.達利歐(Ray Dalio)都擅長利用備忘錄跟投資人溝通自己的想法,這些備忘錄的觀點之犀利、視野之遼闊,而且他們總是在修正自己的看法,學習新的東西。我很喜歡的俄國詩人普希金(Pushkin)曾經說過:「閱讀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因此,要培養和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從大師的眼中看到不同的世界。
.
5.贏家的特質
樂觀,但不天真。這邊指的不是天真浪漫型的樂觀,而是要瞭解「風險」的本質,預期前方一定會有許多「驚濤駭浪」,但心底清楚在長期趨勢的發展下,人類社會將持續「進步」和「成長」的樂觀態度。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短期的波動,什麼又是長期的成長。
耐心,穩中求勝。耐心這個特質放在現代的社會環境,只會越來越稀缺。巴菲特曾經說過:「我一生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獲得的。」他深知投資的報酬來自於「時間」加上「複利」,也就是他著名的「雪球理論」(找到濕的雪和一條長長的山坡,讓雪球越滾越大)。當投資人越是急著殺進殺出,這顆雪球就越是滾不大。
行動,承擔風險。最近我讀到德州撲克冠軍選手吳紹綱寫的《致富強心臟》這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作者提到成功就是要「承擔多一點風險」(Take more risk.),而且把風險控制在「安全邊際」之內。應用到投資也是一樣的,我們要認識到「風險」是比「報酬」更加重要的一環,承擔你可以承擔的風險(但別失控),才有機會獲得甜美的報酬。
.
6.總是保持質疑
質疑是一種求知的態度。作者認為保有質疑的態度,就如同幫自己繫上一條「安全帶」。2020知名交易平台Robinhood有一位二十歲美國青年,誤以為自己交易失策負債73萬美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事實上,他並沒有賠這麼多錢,只是因為他搞不清楚遊戲規則,也沒向券商再詢問細節,結果才讓憾事發生。
求證是必要的行動。資訊發達的現代,人們習慣看網美打卡美食、推薦景點,甚至有時候連投資標的都要「跟風」一下。問題是,當我們沒有對細節仔細求證,連自己再跟什麼、買什麼都不清楚的時候,往往會淪為股票市場裡的「韭菜」(大戶眼中容易被收割的散戶)。懂得綁上一條質疑的安全帶、自己採取行動去求證事實的人,可以在投資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安全。
.
【實際付諸行動】
.
7.從認識自己開始
認清自己是誰。書中提到一個作者去面試特斯拉業務員的故事,面試官要求在場的面試者試著「賣給他一輛特斯拉」。結果每個面試者都使出渾身解數背出特斯拉的性能、規格、特色。竟然沒有一個人問面試官買車的用途是什麼?家裡有幾個人?如果我們在投資之前,沒有認識自己投資的「目標」,會很容易迷失方向、心猿意馬、心慌意亂。
投資沒有萬用答案。每種投資方式的風險和報酬可能都彼此不同,每種年齡層、每種職業屬性的投資方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投資沒有完美的「公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以及最「符合」自己投資目標的策略。與其問哪種投資標的最好,倒不如問怎樣的投資策略最適合自己。
別輕視風險接受度。我們都知道股市大起大落,卻時常輕視了當自己辛苦賺的血汗錢在帳面上「大跌」時的心理感受。這讓我回想起探討頂尖投資家如何追求報酬、管理風險的《投資超級英雄進化論》書中有一句話書說得非常好:「投資人無法管理報酬,但卻有能力管理風險」。重要的是拿出自己賺來的真金白銀,真正投入到市場中實際感受那種起伏帶來的情緒,你才會知道自己對於風險的承受度如何,再進一步思考如何管理風險,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
.
8.別把雜訊當訊號
財經界亂象多。在這個大多頭年代,冒出許多號稱可以「事前預測」和「事後驗證」的投資專家,或者把任何意見都說得「模能兩可」的投資大師。這些雜訊常常會引起人的貪念,想說賭個一把,說不定這次就被這個專家大師說中,能夠翻身翻倍呢!結果,雜訊始終是雜訊,跟隨雜訊行動的後果好一點是載浮載沉,差一點就直接溺水滅頂。
接受多元持續修正。即使我們選定了某一種投資策略,也不要讓自己故步自封,要記得讓自己保持接收最新的市場訊息(前提要懂得區分訊號和雜訊),對策略作出微調和修正。我很喜歡的《跨能致勝》這本書中提到:「最成功的策略是能把乍看不同的各種情況連結起來,看見深層結構的相似之處。」持續接收多元意見,異中求同,是打造成功策略的不二法則。
.
9.炒股前先炒人生
人生如骰子,很難一次就豹子。有在投資的朋友或許都聽過這句玩笑話「本多終勝」,一開始有龐大「初始資金」的人,都透過一樣的投資報酬率,往往會遠勝過初始資金較小的人。如同前文提到,你雖然無法管理「報酬」,但你能控制的是「提高累積本金的能力」,無論是加薪、轉職、創業,都能幫你帶來更多的銀彈,讓你在市場上擲出更多骰子。當你能骰出更多次、骰得比別人更長久,相對就提高了骰中豹子的機率。
投資自己,是最重要的投資。因此,與其心心念念在投資報酬率這種「不可控」的因素,倒不如努力投資自己,這才是唯一「可控」的因素。在《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這本書中有一個很棒的投資觀念:「真正擁有無限成長潛能、讓你可以更快達到財務自由的,其實是創造更多的收入」,也就在專業和事業上持續「開源」。投資自己,才是真正最重要的投資。
|黑白之間都是灰,找到無限價值的所在。
【有聲書讀後感想】
我當初第一次要讀《灰階思考》的時候,雖然自己已經有這本的電子書了,但那時候在「1號課堂 App」看到這本書竟然也出了「有聲書」?而且全暢聽會員還可以直接聽整本?當下超興奮!可是仔細一看,竟然不是主委本人的原音重現,而是找來 Podcast 百靈果的凱莉操刀演出。
雖然當下有一點期望撲空,可是真的給他聽下去之後,我就改觀了。因為這本書的文字很淺顯易懂(股癌風格,晦澀金融投資知識直白講),加上凱莉的說書口條真的很流暢,我一邊開車一邊聽這本書,就像是平常在聽股癌一樣暢快。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是最早開始聽的讀者之一,整本有聲書都還沒錄製完成。接下來就變成每天推出一個小章節,然後我就很像在「追劇」一樣,每天上班通勤時聽一個新的段落。這也是我第一次把有聲書當成追連續劇來聽,是個很有趣的經驗!
總結來說,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聽書體驗,我雖然聽過許多 Audible 英文有聲書的經驗,卻都是同一性別的作者+說書人,沒有聽過這種作者和說書人是不同性別的組合。對於這本有聲書的組合,我很欣賞1號課堂的操作手法,除了噱頭十足之外,也確實帶給我很獨特的體驗。
有興趣聽這本書有聲版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1號課堂使用心得文章,你也可以聽 YouTube 上面的試聽版感受一下。新書發表的時候他在台北簽書會也有一段現場分享,你可以聽聽看他怎麼說。
.
【後記:保持思考的多元性】
.
如同這本書的核心觀念:「零到一之間,有無限個數字,黑與白之間,也有無限個色階。」與其說這是一本談投資的書,不如說這是一本談「思考方式」的書。真正深諳投資的大師,也都是善於思考、熟捻人性、多元吸收、持續改善自己的終身學習者。
這本書的心得分享是我花了「最久」時間寫出的一篇文章,前後總共寫了三個多禮拜才陸續成型。或許這也是對我自己最好的鍛鍊,時常腦袋裡想得太難、太深、太複雜,以至於要用白話文說出口的時候,卻難以開口。
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逐漸克服原本的知識枷鎖,也不斷去思考如何將艱深的觀念,轉換成絕大部分讀者都能聽懂的語言。我還想在文章裡偷偷告白,我一開始錄製自己的說書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遇到瓶頸的時候,總是會聽股癌的節目來獲取靈感,從他流利又不用呼吸的節奏裡找到單口秀的信心,從他直白又流暢的閒話家常裡找到豁出去的釋懷。
回顧起來,股癌節目在去年異軍突起之後,不但讓投資和財經知識更為普及,也扮演起一個社群平台,讓許多不同的財經資訊能在上面廣為流通。「投資」這個被許多老一輩人視為洪水猛獸的東西,也以更加親切好懂的形式出現在我們身邊。
如果你對投資這件事還抱有一絲疑慮,那麼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穩定內心的力量和學習的方向。如果你已經有投資經驗卻還心浮氣躁,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老生常談的經驗和智慧。或者,你也可以從類似我的視角切入,學習怎樣把晦澀知識講到讓人直白懂。
這個世界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大是大非的二元論觀點,也不是充滿仇恨和傻樂觀的偏激言論,而是懂得軟硬兼施、多元並蓄、異中求同的灰階思維模式。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ySfEm3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GREY
使用期限:7/28~8/3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抽獎贈書
邊際貢獻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搖滾經濟學》贈書兩本,參加辦法請見部落格文末
你喜歡聽音樂嗎?你知道為什麼突然間人們都在瘋同一首歌?為什麼音樂越來越容易取得,演唱會的票價卻越來越貴?為什麼許多巨星都在拚門票秒殺,天后泰勒絲卻刻意拉長售票時間?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音樂,居然能用經濟學理論來加以拆解,讓我們一窺這個複雜且有趣的音樂世界。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rockonomic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搖滾經濟學》的作者是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亞倫・克魯格(Alan B. Krueger),正當美國面臨經濟蕭條之際,他受邀做了一場名為「搖滾經濟學」的演講,說明美國經濟和音樂產業的相似之處,以及經濟政策可以向音樂借鏡的地方。這場演講的演講稿被歐巴馬指定給身邊的政府高層「你們每個人都應該看」。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演講的主題,延伸了更多相關資訊。作者訪問數百名當紅音樂明星、各大串流平台的高層、唱片和經紀公司負責人,並且從《星調》資料庫中解析數十萬場演唱會的數據。他展示了當今經濟發展的趨勢跟音樂產業十分類似,科技和經濟交互型塑著我們所聽的音樂,人們的收聽和消費方式也反過來衝擊著這個產業。
通常我們聽到「經濟學」會覺得有點遙遠和生硬,但是作者用我們最熟悉的「音樂」來當主軸。書中的眾多明星和歌曲會勾起你的回憶,透過音樂創作者和從業者的眼睛,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縮影。如果你熱愛音樂,這本書不容錯過。如果你想認識經濟學和音樂的關係,這本書有趣的切入角度會讓你耳目一新。
.
【泰勒絲是經濟學天才?】
.
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斷驚嘆,如果把「搖滾經濟學」當成是一門大學科系,那麼泰勒絲(Taylor Swift)肯定是滿手書卷獎的經濟學天才。書中提到許多音樂人正面臨著許多困擾,例如唱片銷量逐年下滑、串流平台搶奪利潤、演唱會門票又受到黃牛操弄。泰勒絲卻走出一條自己的康莊大道。
首先,她深諳「差別訂價」的操作模式,除了帶給不同價格敏感度的粉絲不同的體驗之外,還能大幅增加自身的營收。她的專輯在發表的首週刻意只賣唱片,而不在串流平台上播放,藉此讓願意支付的粉絲搶先收聽。接下來兩週只向串流平台的付費聽眾播放,提高從平台取得的版稅,最後才播放給所有免費聽眾。
其次,隨著現場演唱會票價逐年飆升,經營黃牛票的公司不斷把手伸入這個獲利豐厚的市場。泰勒絲推出了「忠誠點數」制度,粉絲如果購買她的商品、或貢獻時間證明自己的忠誠度,就可以提高獲得門票的機會。她服務了願意支付更高價格的粉絲,也有效降低了黃牛的干擾。
最後,對抗黃牛票她還有奇招,泰勒絲沒有一次開放所有門票,而是「分時段逐漸釋出」巡演門票。粉絲在首賣日很久之後都還是能夠買到門票。這個方式類似飛機座位的動態售價原理,她提供粉絲買得到票的喜悅,也從黃牛手中搶回了哄抬的利潤,相較傳統的30%門票流入黃牛市場,她如此操作之後的演唱會「舉世盛名」只有3%的門票被黃牛買走。
.
【廣播電台與YouTube的敲詐】
.
書中有個段落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廣播電台和YouTub付出的版稅「奇低無比」。這邊的比較是跟 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 串流平台比較,串流平台的營收裡面有六成用來支付授權版稅。然而廣播電台的版稅占營收的比例卻不到一成。
廣播電台的問題主要發生在美國,著作權法保障廣播電台不需要支付音樂演出版權的費用,他們只需支付詞曲著作權的費用。也就是說,當你在美國的廣播電台聽到一首音樂的時候,他們只會支付給「詞曲創作者」,然而唱歌或演奏的「表演者」一毛也拿不到。
YouTube 也是很奇特的存在,跟所有的音樂收聽管道放在一起,它的音樂收聽量占整體的30%,但是 YouTube 需要支付的版稅僅占整體的6%。主要是因為「數位千年著作權法」(DMCA)的保護,只要符合特定條件,由用戶上傳的音樂,YouTube 都不必支付版稅。其他的串流公司就沒有這個待遇,因為他們的音樂資料庫並不是由用戶上傳的。
例如我們平常開車上班通勤,可以很隨興地切到廣播電台收聽音樂,然後在切換到串流平台收聽排行榜,再切換到 YouTube 挑幾首鄉村歌來聽。這些體驗之間無縫接軌,在我們開心收聽這麼多音樂管道的同時,根本不會注意到其中的區別。
.
【未來是體驗當道的年代】
.
作者在書的後半段感嘆道,音樂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划算的產品,可以改善不愉快的體驗,讓愉快的活動更令人開心,還可以調節人們的情緒。但是自1999年來,人們聽音樂的時間不斷增加,在音樂上的消費卻減少了80%。
書中談到自從音樂分享平台 Napster 推波助瀾的盜版音樂下載風氣以來,唱片業的銷售逐年下降,但是音樂數量、質量的產出,都仍然在逐年上升。數位科技帶來「易複製」和「易傳遞」的特性,讓傳播音樂的邊際成本降報幾乎為零。但另一方面,普及的音樂確有助於更多人接觸到,打開音樂人的知名度和獲利機會。
新興的串流平台雖然囊括了近六成的版稅,但是音樂產業舉辦現場演唱會的價格,卻以三倍超過整體物價的程度在漲價。現在的音樂產業,賣唱片已經不再是主要營收來源,除了賣周邊產品之外,最主要的收入來自於巡迴演唱會。粉絲越來越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去現場感受獨一無二的體驗。
這跟經濟學觀察到的現象類似,人類透過消費去提升幸福感的最重要來源是經歷、家庭、友情、健康和個人價值。許多理財書籍都指出,我們應該把錢花在愉快的體驗,而不是有形的商品。音樂產業的演變,正是「體驗經濟」的精隨所在,我們已經可以發現自己身處於趨勢的洪流當中。
.
【後記:透過音樂洞察世界】
.
《搖滾經濟學》這本書如同一部充滿經濟縮影的音樂紀錄片,許多我熟悉的歌星都在裡面現身說法,作者對經紀人和唱片公司高層的訪談,更透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音樂成本和行銷方式。直到我讀到這本書才知道,原來音樂跟經濟有這麼緊密的關係。
我自己沒有追星族的經驗,也鮮少購買明星的周邊商品,我貢獻在音樂產業的消費,好像僅僅是 Spotify 每個月的會員費。雖然我貢獻的消費很少,但是卻離不開音樂,可以說一天沒有聽到音樂就會渾身不對勁。只是平常聽起來像水一樣容易取得的音樂,背後原來有這麼多的故事。
對於平時就喜歡聽歐美音樂的我來說(我特別喜歡鄉村音樂),這是一本把艱深的經濟學,透過音樂的包裝,變成一本老嫗能懂的精采讀物。作者讓經濟學讀起來不只是學術理論,而更像是一個洞察世界運作的方法。
.
感謝 天下雜誌 天下讀者俱樂部
邊際貢獻意思 在 黃之鋒 Joshua W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唔係見到希望先堅持,而係堅持先見到希望」可能大家也聽過這句話好幾遍了,但在今天的環境,聽起上來好像是有點不着邊際⋯⋯?若然抱有無力感,堅持一年至今也未必覺得非常有希望。
這點,其實我也明白。國安法壓境,形勢環境已是截然不同, 也許再跟大家訴說希望,或多或少難免有些不合時宜。不過,我想更為貼切的是「不要想着贏,要想不能輸」。
正如一年前的今天,當決定走上街頭一刻,說實話,誰有想過逃犯條例真的能在九月撤回?更不要提即使一百零三人上街,當晚林鄭宣佈繼續硬推,衍生出「是你教我和平示威沒有用」的說法。
同樣的,國安法打到黎,港島九龍新界冇得避。即使當今成本高了很多,我們總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貢獻多一點點吧乙這個也是我昨晚和觀塘願景 - 梁凱晴 Jannelle R. Leung在街頭的源由。
—————
昨晚在九龍灣的街站,來了不少新面孔義工,當我問到其中一位上班族,為何在寒蟬效應遍佈業界,放工身水身汗仍然趕來發傳的時候,我覺得他的回應很有意思,很值得大家反思。
「記得北京宣佈立國安法嗰日,身邊好多同事都話要移民,我好彩早出世有BNO,完全冇諗過走都呃你啦;但問題係,香港仲有好多零零後,仲有好多家境冇咁好嘅,佢哋真係冇多一本護照可以離開香港,咁唔通我哋而家橋埋雙手,淨係等國際打救我地,然後就揼低細嗰班唔理咩。」
英國首相早前表明,考慮給予三百萬合資格申請BNO港人安排逐步取得居留權,為香港人提供救生艇固然是好事,但這個數字同樣意味著,有一半香港人,不被納入這個計劃。同樣地,即使買島、大規模搬遷,在海外建立新香港,永遠也不能涵蓋所有居於香港的每一人。
「沒有眼前路,只有身後身」,這一年來相信大家也曾經掛在口邊?不過在最嚴峻的狀況,當香港步入一國一制的時候,說實話不少人也不一定是這個狀況,至少還有移民作為「身後身」的情況。
—————
道出這個可能有點殘酷的現實,不是要批評或者批判任何打算離開香港的人。說實話,如不是主權移交前後大規模的移民潮,去年在世界各地,超過五十個國家,也不會有那麼多熱心的香港人在海外爭取支持,他們的貢獻還是非常關鍵。

只是一直在想,過去一年,若然我們稱香港為命運共同體,以手足稱呼對方,懇請大家不要忘記這場仗仍未結束。在為個人打算,顧及身邊重要的人之際,想想在拉冧國安法這件事上,我們可以如何多走一步。
同樣是為照顧我們稱作手足的伙伴,還有很多素未謀面,近萬位被拘捕,以致未來有數百上千人要面對監禁,當他們沒辦法離開香港,大家相對包袱較少的,總有可以為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作一點貢獻:
當危難來到 四週充斥苦痛哀號
希望亦來到 你挺身擊倒了恐怖
這時侯來到 最差一刻等我改造
岩隙窄路 盡處能見樂土
—————
街站要人!㩒個網址登記做義工:
https://bit.ly/AntiNSLVolunteer
————————
🎥 http://www.youtube.com/香港眾志Demosisto
📷 http://instagram.com/joshua1013
📱 http://t.me/DemosistoOfficial
💰 http://demosisto.hk/donation
🏃🏻♂️ http://demosisto.hk/joinus
————
不屈火苗 存亡號召 Ballot, or Bullet
#黃之鋒・#梁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