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種種脆弱與傷痕,會深埋在我們的心田。
在某種程度上,把過去的經驗複製到現在,是人很自然會做出來的事情。對此我們唯一擁有的防禦工事,就是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意會到有哪裡不對勁,然後阻止自己(或者阻止別人)。
我們可以善用的線索是注意自己正在體驗的情緒是否異常地原始,異常地失控。具體而言,這類情緒會觸動人哭泣、抑鬱,或是過度樂觀。被這類情緒下了咒語的個體,會很可能表現出與平日大相逕庭的說話口氣與肢體語言,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回到了過去,重新把當年的人生再重演一次似的。
在這樣的情緒來襲時,我們必須努力把自己抽離出來,細細思索其可能的來源──兒時的創傷──還有這情緒將我們鎖進了什麼樣的模式。對自己與自己的弱點取得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能夠變得理性的關鍵。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所展現的強烈愛、恨,常常是童年經驗的重現。
但各位即便看了這一段摘文,就要能夠對自己保持清醒的覺察,這相當困難。心靈成長,本來就難以速成,我們常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之後,才能慢慢摸索出個所以然,進一步才能透過先知先覺,來對自己喊暫停,停止來自過去的投射,回到當下的現實。
這一段摘文異常重要,我相信對心理學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大概可以深刻體會。但我再次強調,就我的經驗來說,因為一方面是文章長,二方面是要能好好閱讀,需要對自己的探索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懂得文字的涵義。所以只要您讀完了,請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肯定,我猜,大部分看到這篇摘文的朋友,很難專心看完。
對我來說,我看相關內容的文章,可以幫助我回到動心起念處,減少掉入思考陷阱的可能性。不只是認識自己,這本書對於理解人際,也有相當的價值。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書,多看見自己腦中的虛妄!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低階的情緒會終年無休地影響我們的思緒,而這些情緒源自我們自發性的衝動──包括我們(腦中)想要聽好話的需求。相對之下,高階的情緒會現身於特定的時機,強度猛烈,並通常是由某個外在的火種所引起──那可能是個徹底把我們惹毛的人,也可能是一個特定的環境。高階情緒撩撥出的情緒更激昂,網住我們注意力的程度也更徹底。我們愈是滿腦子都是這種情緒,這種情緒就會愈發強勁;而這種情緒一變強,我們又更沒辦法把它從腦裡趕出去,一個惡性循環於焉成形。我們的心靈會以這種情緒為目標鑽起牛角尖,大小事都要我們別忘了自己有多生氣,多不肯罷休。我們變得只能被動反應。最終因為過程中的壓力,高階情緒往往會促使我們草率行事,最終招致災難的發生。在這樣的情緒爆發中,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遭到附身,就像有個邊緣腦主導的第二分身將我們的意志架空,真正的我們反而對一切都束手無策。
理想的狀態下,我們要能對這些誘發因子有所警覺,以免我們的心靈一路從鑽牛角尖走到爆炸的終點,到時你一定會後悔的結果將已無法挽回。同一時間,你也要慎防別人心中的高階不理性,你要麼躲得遠遠的,要麼日行一善把他們從虛妄中拉回來。
…………
源自童年早期的引爆點
童年早期,是我們人生中最敏感、最易受外界影響的一段。愈是往回推,與父母親的關係就影響我們愈深遠。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任何人生早期的重大經驗。童年的種種脆弱與傷痕,會深埋在我們的心田。時不時我們會出手去壓抑這些過往的記憶,因為它們可能帶有負面的影響力,那或許是種深刻的恐懼,或許是曾遭受到的羞辱。但也有些時候,這些童年片段會連結到正面的情緒,像是被愛、被關懷等我們會想不斷重溫的記憶。在日後的人生當中,記憶裡的某個人或某件事會成為引信,觸發兒時某個或好或壞的回憶,並一併引發強力化學物質或賀爾蒙的釋放。
比方說,一名青年可能有位疏離而自戀的母親。在嬰兒或兒童時期,他把從母親處感受到的冷漠解讀為被拋棄或被「放生」,而會被放生,一定是因為自己哪裡不好,所以不值得母親去愛。或者在另外一個平行宇宙裡,一個新的弟弟或妹妹來到世上,讓母親對他的關心無法像原本那樣全心全意,而這對他一樣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等他長大成人了,談戀愛了,女朋友可能會暗示自己不滿意他的某個特質。原本這都是交往關係裡健康的磨合,但對青年而言,這也可能會成為他心中雷的引爆點。他內心的小劇場會是女友注意到自己的缺點了,下一步就是要放生自己了。他內心的情緒激動起來,他感覺到自己即將遭到背叛。這情緒的源頭他看不見,這一切已不再他的控制之內。於是他開始反應過度、開始無的放矢、開始變得退縮,而這一切都像自我實現的預言,倒過來造成他最不樂見的結果──女友提出分手。他的行徑,只是被內心某種回憶所激發的反應,現實並不是他行動的根據。什麼叫不理性,這就叫不理性。
要提早注意到自己或別人內心出現這種的狀況,你可以觀察對方是不是無來由地孩子氣到一個境地,是不是突然變得很不像他平日的自己。這樣的變化,可能以任何一種關鍵的情緒為核心,那可能是恐懼──恐懼失控、恐懼失敗。而說起恐懼,我們的反應會是從環境中將自己抽離,讓眾人看不見自己,就像小朋友把自己縮成一顆球。往往強烈的恐懼若讓人一病不起,我們就有了再正當也沒有了的理由脫離戰線。
這種關鍵情緒也可以是愛──或許因著某人讓我們模糊地想起那失去的快樂園地,我們便會在當下義無反顧地去設法複製自己與雙親或手足的緊密關係。這情緒還可能是極度的不信任,因為我們可能在幼時被某個權威角色給辜負過或背叛過,如做父親的就是常見的罪魁禍首。這經常是人態度突然轉趨叛逆的原因。
此間埋藏著的一個風險,是在對現在有所誤判,同時又以過去做為對象來進行反應的過程中,我們會製造出衝突、失望與不信任感,而這些東西只會傷口上撒鹽。在某種程度上,把過去的經驗複製到現在,是人很自然會做出來的事情。對此我們唯一擁有的防禦工事,就是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意會到有哪裡不對勁,然後阻止自己(或者阻止別人)。
而想要把「引爆點」逮個人贓俱獲,我們可以善用的線索是注意自己正在體驗的情緒是否異常地原始,異常地失控。具體而言,這類情緒會觸動人哭泣、抑鬱,或是過度樂觀。被這類情緒下了咒語的個體,會很可能表現出與平日大相逕庭的說話口氣與肢體語言,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回到了過去,重新把當年的人生再重演一次似的。在這樣的情緒來襲時,我們必須努力把自己抽離出來,細細思索其可能的來源──兒時的創傷──還有這情緒將我們鎖進了什麼樣的模式。對自己與自己的弱點取得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能夠變得理性的關鍵。
…………
轉瞬之間的得與失
突然的成功或獲得,是很危險的事情。從神經學的角度去看,化學物質會在大腦中猛烈釋放,讓我們感覺到興奮與能量在心中爆發出來,進而讓我們產生想要複製這種體驗的欲望。任何一種上癮或瘋狂的行為,都可以以此為起點出現。另外當成就一下子就到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忘記一項很基本的智慧,那就是真正能夠長長久久的成功,都需要先下足扎扎實實的苦功。我們會無視於暴紅或一夜致富中的運氣成分。
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重新捕捉到那種賺大錢或一夕成名所帶來的快感。我們會開始目空一切,對任何想要上前警告我們的人心存抗拒──他們不懂啦,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但因為爆紅很難持久,我們終將墜回平庸,而爬得愈高,摔得愈痛,這個循環也會自此展開令人憂鬱的階段。雖然說對這種過程最熟悉的莫過於賭徒,但其實有另外兩種人也不會對這樣的心路歷程感到陌生,一種是歷經經濟泡沫時的商人,一種是新時代瞬間爆紅的各種紅人。
意想不到或是一連串的挫敗,也跟成功一樣會引發我們不理性的反應。我們會想像自己遭到厄運詛咒,而這種厄運將永無止境。我們會心生恐懼而開始心存猶疑,而這又會引發更多的錯誤或失敗。在運動競技上,這會導致勝負關鍵時所謂的「軟手」(choking),主要失敗與失手的記憶會讓選手心裡產生陰影,他們的肌肉會無意識地緊繃而造成失誤。
這一體兩面的問題,並不難解:每當你意外成功或失敗的時候,也就是你該向後退一步,用一些該有的悲觀或樂觀來平衡一下的時候。其中突如其來的名利你更得小心──天降的錢財與名譽都是沒打地基的空中樓閣,而且具有強大令人上癮的拉力,一旦打回原形,你就會在無可避免的痛苦中扮演自由落體。
…………
壓力暴漲
身邊的人在你看來,永遠都是那麼理智,對自己的人生那麼有把握。但只要把他們放在充滿高壓的情境中,隨著壓力水漲船高,你就會看到一幕幕令人意想不到的現實上演。自我控制的冷靜面具會剝落,他們會突然在暴怒中幹話狂噴、會顯露出有受迫害妄想症的那一面,還會變得超級玻璃心、超級小器。壓力或威脅的出現,會讓我們大腦中最原始的那部分興奮與活躍起來,進而壓過人類的理性力量。事實上,壓力或緊張會掀開人類精心藏好不讓人看見的缺點,所以真的要觀察人,就要選這樣的時候,因為這種時候你才看得到他們的本性。
一旦注意到自個兒生活中的壓力值上升,你就必須要仔細的觀察自己,注意自己是否表現出與環境因子不成比例的脆弱、敏感、多疑,以及恐懼。觀察的時候要盡量跳脫自己,盡量騰出時間與空間獨處。你需要拉出距離來創造更好的視角。千萬不要自以為你是那個可以在壓力下面不改色的練武奇才。那是不可能的。但透過自我的覺醒與反省,你可以避免自己做出日後會後悔的決定。
…………
人形引信
因著個性,所以有些人天生就會觸動其周遭所有人的強烈情緒。這些情緒包括極端的愛意、恨意、自信與不信任。歷史上的這類案例包括《聖經》裡的大衛王、古代雅典的阿爾西比亞德斯(Alcibiades)、古羅馬的凱撒、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喬治.丹頓(Georges Danton),還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這種人往往有著幾分個人魅力,他們能辯才無礙地表達出自身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會彈無虛發地挑動起旁人心中相同的漣漪。但這類人當中也有一部分很自戀;他們會把內心的劇場與煩惱向外投射,將旁人捲入他們一手創造出的漩渦。這樣的特質,會讓他們令人又愛又恨。他們會讓一堆人黏過來,又會讓某些人閃得遠遠的。
像這些彷彿人形引信,到處放火的人,我們理想上是不要等到自己受影響,最好在他們影響到其他人時就先注意到而有所提防。沒有人能與他們的影響力徹底絕緣。只要他們在場,很多人就會暫時喪失與人講道理,或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的能力。甚至連他們不在場的時候,這些人都能讓你對他們念念不忘。他們就是有這種令人著魔的天分。一不小心,你就會被他們領著去幹一些走偏鋒事情,不論是以死忠追隨者的身分,還是以死敵的身分。在這道光譜上的兩個極端──受他們吸引或對他們排斥──你都會傾向於不理性,都有必要立刻讓自己與對方拉開距離。一個不錯的辦法是要看穿他們端給人看的表象。他們會想方設法讓自己散發出某種光環,讓你無法視他們為凡人,你會因此覺得他們有種神祕的特質能使人自慚形穢。但事實上,你是人,他們也是人,也跟人一樣都在意某些事情,有著某些弱點。試著專注在這些弱點上,提醒自己他們不是男神或女神。
…………
群體效應
群體效應是一種高級的群體偏誤。當身處於其中的團體人數夠多時,我們就會變得跟平常有點不同。你可以趁參與運動賽事、演唱會、宗教活動或政治造勢場合時注意一下自己與旁人。基本上,你不可能不覺得自己被群體的情緒感染。你會心跳加速,會一不小心落下喜悅或悲傷的淚珠。身處於團體裡,不會促進你獨立思考的判斷力,反而會強化你對歸屬感的渴望。這一點也同樣可能發生在職場上,尤其如果你有一位善於「帶心」的主管的話。這類領導人善於撩動人的情緒去激發我們的求勝心與攻擊性,或是創造出一種「我們vs. 他們」的敵我有別。群體效應不見得需要一大群人在場。社群媒體的力量一樣可以引誘我們加入在網路上口耳相傳的行列,讓分享的意見像病毒一樣散播出去,而且這時被分享的往往不是溫和的情緒,而是像暴怒這種重口味的東西。
群體情緒的刺激,也有其可以振奮人心的正面效應。有些狀況下,我們可以在群體效應帶動下去做有利於公益的事情,但要是你注意到的群體效應是對應到負面的情緒,比方說彼此仇恨、病態的愛國主義、攻擊傾向、一元的世界觀,那你就必須要幫自己接種好抗體,避免自己被強大的群體風向給帶過去。通常為了維持自身的理性與判斷力,我們寧可對群體環境敬而遠之;如果非置身險境不可,我們也必要把質疑的防護罩開到最強。
民粹領袖特別善於利用群體效應,並習於刺激人的非理性爆發,所以是我們格外需要提防的對象,而有些東西是他們固定會使出來的招數。在群體的場合下,他們首先會把氣氛炒熱,搬出一些大家有共識的觀念與價值來講,創造出一種和樂融融的認同感。他們會倚賴模糊但曖昧的語言來煽動人的情緒,由此像是公(平正)義、真相、真理、某某優先、某某價值等愛國主義用語,都是他們愛用而琅琅上口的字彙。他們開口閉口都是抽象而崇高的理想,但就是不會講到怎麼用具體的行動去解決明確的問題。
媒體或政壇中的民粹型人物的目標,是讓人心中持續感覺到焦慮、慌亂與忿忿不平。民眾的情緒高亢而激昂,他們才有條件繼續登場。對此你想見招拆招,難度其實不高,你只需要懷著一個念頭,那就是把理智、判斷力與為自身著想的能力,全部視為你最珍貴的財產,這樣就行了。任何人想要侵門踏戶,進犯你獨立的心智,你都要一律以敵人視之。所以一旦你的雷達上顯示某個人物是民粹屬性,你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倍警醒,加倍理性。
關於人性中的非理性,我最後想說的是:不要自顧自地以為進步與啟蒙已經不知怎的將比較極端的不理性給消滅殆盡。歷史已經一再證明非理性或許會有起伏高低,但你永遠看得到它的身影。伯里克利的黃金時期不乏哲學大家與蠢蠢欲動的科學精神在萌發,但繼之而起的年代卻充斥著迷信、邪教與排斥異己。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之後。這種循環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是一種必然,也是人性中的一環。
不理性不會消散,只會改變其外觀與裝扮。我們或許不會再有與字義相符的「獵巫」行為,但在不久之前的二十世紀,我們還是在三○年代的俄國目睹了史達林主政下的「莫斯科審判」、在二戰後的美國看到了參議員麥卡錫的反共聽證會,還在六○到七○年代的中國見證了名為「文化大革命」的集體迫害。邪教的代代相傳,從來未斷,對某名教主的人格崇拜或對於某個名人的偶像崇拜都層出不窮。科技如今也誘發了更多的宗教狂熱。現代人急切地想要找到一樣東西可以寄託他們的信任,必要時他們會飢不擇食。民調顯示在二十一世紀,相信鬼魂、神靈、天使的人不是變少,而是變多。
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的一天,不理性就不會默不出聲,也不會停下擴散的腳步。理性是個人才得以去追求的能力,無關乎群眾運動與科技發展的風起雲湧。感覺高人一等,感覺無所不能,就是不理性在你內心作祟的錚錚鐵證。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邊緣型人格女友」的推薦目錄: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歐崇敬博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新知] 邊緣型人格-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邊緣型人格前女友- 感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你交往過邊緣性人格的女友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邊緣人格少女的日常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遇到恐怖情人?你的另一半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嗎?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分享] 我和疑似邊緣型人格女友的戀愛- 看板Boy-Girl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邊緣人格ptt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邊緣人格ptt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Re: [求助] 女友有焦慮症/情緒管理問題- 看板Boy-Girl - PTT 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分享] 與邊緣性人格的她戀愛的經驗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的推薦與評價,PTT、MOBILE01、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的推薦與評價,PTT、MOBILE01、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高功能邊緣型人格的推薦與評價,PTT、MOBILE01、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Fw: [求助] 面對邊緣型人格相處之道? - 熱門PTT 的評價
- 關於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Boy-Girl - [分享] 與邊緣性人格的她戀愛的經驗 - MYPTT 的評價
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場田園下的罪惡」
.
#西爾維婭萊肯斯虐待案
.
-
這是發生於1965年,一場發生於美國印地安納州的真實悲劇。
在一場平凡的下午,一位正值青春年華的花季少女被鎖在陰暗的地下室中。
她苟延残喘的望著冰冷的天花板,已經餓到說不出任何話來,只能虛弱的對著空氣不斷呻吟,喃喃自語著。
少女從未想過,這會是她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細述這場曾轟動一時的罪惡事件。
-.
西爾維婭·萊肯斯(Sylvia Likens)是萊肯斯家中的第三個孩子。
充滿自信且樂觀個性的她,儘管和其他的兄弟姐妹出身在依靠嘉年華擺攤,難以維持生計的貧困家庭。
但西爾維婭卻理解家庭在經濟上的困境,便此她常透過跑腿、當保姆或是燙衣服來賺錢,並常代替家人照顧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妹妹珍妮(Jenny)。
直到她16歲時,由於當時母親因入店行竊被判入獄,西爾維亞的父親只能先將兩個兒子送往祖父母那邊照顧。
至於西爾維婭和珍妮在考量下,只好安置於小鎮郊區的東紐約街3850號房寄宿,
並願意支付每週20美元的報酬給這棟屋子的女主人:格特魯德(Gertrude Baniszewski)。
1965年7月,當兩位孩子將邁入這個陌生的環境時,格特魯德和他的七個孩子們則熱情的接待她們。
在父親離開前,格特魯德還上前保證自己會對她們視如己出。
殊不知,父親在送別之前從不暸解過曾發生在格特魯德家的任何一切。
這一切,只不過是一連串地獄的開端。
.
起初兩姐妹與孩子們相處得很融洽,直到8月時,由於西爾維婭的父親的報酬已經欠了好幾天。早已讓格特魯德等的不耐煩。
實際上,當時格特魯德正承受著抑鬱症和數次失敗婚姻的精神壓力,甚至只能依靠前夫寄來的微薄支票撫養七名小孩。焦慮的她在此刻,並沒有當場將女孩們送回父母的身邊
而是自認為,自己終於找到可以發洩的對象。
她便決定將一直以來的憤怒和仇恨,全集中在這兩個「禍從天降」的累債身上。
因此,當她一看到西爾維婭和珍妮正在客廳嬉戲時,她便狠毒的抓住他們,
並用著各種物品重打兩人的臀部,對其展開一連串的暴打。
並辱罵著:「我這個星期完全白照顧你們兩個婊子啦!」。
儘管隔天報酬就寄到了,但對西爾維婭的虐待,卻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
-
格特魯德的大女兒葆拉(Paula)由於當時已經懷了三個月的身孕
因此,校園內都充斥著她相當喜愛濫交、賣淫的謠言。
當得知女兒懷孕的消息時,為此將到達崩潰邊緣的格特魯德,便將所有的罪魁禍首都怪罪到了西爾維婭身上
認為是這個孩子淫蕩成癮,才藉機在校園傳播謠言,好轉移焦點污衊自己的女兒。
之後,她在家中便經常辱罵西爾維婭是個不檢點的婊子,當著孩子的面直接一巴掌賞在女孩的臉上,並聲稱就是西爾維婭散播謠言,好詆毀葆拉和二女兒史蒂芬妮(Stephanie)的名聲。
這也縱使史蒂芬妮的男友科伊(Coy Hubbard)在得知消息後,召集了朋友們跑到女友家中一同去毆打西爾維婭。
頓時,西爾維婭也變成家中的眼中釘。
而格特魯德虐待的手段,也隨著每一天的到來不停地增加
9月初開始,她禁止西爾維婭去上學。
並開始在家中不停的折磨西爾維婭,像是反覆踢踹私處或將當她成煙灰缸使用,甚至還將西爾維婭從樓梯上推下去,抓住她的頭撞向浴缸直到暈厥之類的。
更可怕的是,她開始慫恿自己的孩子,甚至強迫珍妮同一銅參與處罰。
甚至大兒子約翰(John)還邀請鄰居的孩子一同享受折磨西爾維婭的樂趣。
這段期間,西爾維婭完全無法反抗,只能在格特魯德的命令下行動,
像是被強迫吃屎喝尿,或是將塑膠瓶強行塞進自己的陰道內。
即使後來史蒂芬妮發覺到母親的行為太過超過時,會不時趕來保護西爾維婭和珍妮。
但這些作為在格特魯德的眼中還不夠,
她依舊認為西爾維婭從未愧改自己的過錯。
儘管這個女孩根本沒有做錯什麼事,但格特魯德從不在乎。
在她眼中,西爾維婭的存在,
就是一個連屎都不如的垃圾。
-
隨著創傷的程度越來越深,西爾維婭已經嚴重到無法控制自己的排尿,
因而被格特魯德趕出了臥房,強行被鎖在了地下室中。
在地下室度過的這段日子中,西爾維婭幾乎沒能吃到任何一丁點食物和水,還一樣遭受著永無止盡的折磨,
有次,格特魯德帶著全部的孩子們到地下室,將渾身虛弱的西爾維婭綁在柱子上。
她讓在場的一個鄰居少年理察(Richard Hobbs)用著一根用火烤紅的錨栓,在西爾維婭的身體上用力刻上
「I'M A PROSTITUTE AND PROUD OF IT(我是一個妓女,並為此感到驕傲)」的字眼
過程中,西爾維婭不斷發出痛苦嘶吼的淒慘叫聲
一旁的孩子們卻開心到在格特魯德的身旁哄堂大笑。
唯獨珍妮,她不停的哭著,只能害怕地看著眼前的一切。
也許是因為無法獨自行動的緣故,珍妮並沒有像西爾維婭般遭受太多的虐待。
她在這段日子中一直企圖想和家人聯絡,
希望讓父母得知實情後立刻將他們接回去,然而事與願違。
不只父母完全聯繫不上,就連周遭所有的鄰居和同學都選擇冷漠看待,坐視不管兩姐妹的狀況。
甚至連另一個較疏遠,早婚的親姐姐黛安娜(Diana)在得知消息後
都覺得這只是珍妮想結束寄居生活才蝦掰出來的故事。
後來,當珍妮的行為被格特魯德發現的時候
她甚至被格特魯德警告,若是再向外公布自己的惡行的話,
她保證珍妮絕對會受到和西爾維婭一樣的待遇
甚至是以西爾維婭的性命來作為威脅。
雖然無助的珍妮仍不放棄求援,但當她每對外介提到西爾維亞的近況時
就會遭受格特魯德家中其他孩子的毆打,甚至是鄰里女孩的欺凌
在種種狀況下,珍妮也漸漸失去對外求援的勇氣。
她也害怕,若是事情進一步擴大,也許西爾維婭和自己也會受虐的越來越嚴重。
當黛安娜發現狀況不太對勁的時候,立即向社區的服務部門反映了情況。
然而當社工想和格特魯德家訪時,格特魯德卻辯稱西爾維婭已經離家出走了
還逼迫珍妮作證,直接輕易的打發社工離開。
甚至黛安娜想踏入家門拜訪時,也被格特魯德冷冰冰的感受。
後來,當黛安娜偶遇珍妮時,問她為何西爾維婭會逃家的事情
珍妮也只能無助地向她說道:
「我不能告訴你,否則我會有麻煩的。」
-
10月25日,此時早已脫水,嚴重營養不良的西爾維婭
正在地下室的一角喘息著,這幾天
她偶然偷聽到格特魯德想要讓她死在森林的消息。
為此,絕望的西爾維婭便想趁其他人不注意時逃走,並設法走出了前門
然而當她正要逃離的時候,卻被格特魯德發現,並被窗簾桿打到失去了知覺,隨後再次被拖進地下室。
當晚,西爾維婭瘋狂似的用鏟子砸地下室牆,希望有人能夠聽到她的求救。
只是,並沒有人聽到他的呼喊。
就這樣到翌日,西爾維婭失去了求生的意志
她黯然無神地躺在骯髒不堪的舊床墊上,對著空氣不斷呻吟,喃喃自語著。
當格特魯德打開地下室的大門的時候,她還拼命爬著想逃離地下室,但還沒爬到樓梯時就倒下了。
格特魯德冷酷的望著女孩一眼,踩了下西爾維婭的腦袋後便頭也不回離開了。
史蒂芬妮看到母親的表現,則擔憂的查看西爾維婭的狀況
只是,西爾維婭早已失去了意識。
感到不太對勁的她,便急忙地衝向西爾維婭的身邊對其進行人工呼吸。
.
只不過,一切都太遲了。
.
當珍妮從花園打工回來的時候,對眼前這淒慘的景象感到錯愕。
史蒂芬妮抱著已無氣息的西爾維婭痛哭著,
格特魯德,葆拉和其他的孩子則在一旁默默無聲的凝視著眼前的情形。
此刻,珍妮的心徹底的崩裂了。
-
當警察急忙趕到東紐約街3850號房時。
西爾維婭遍體鱗傷的屍體正躺在地下室那塊破舊的床墊上。
她全身營養不良,身上充斥著瘡及膿,到處都是灼燒和燙傷的痕跡。
當警方訊問格特魯德肚子上那個被刻上去的髒話時,格特魯德則不斷擦乾自己的淚水,她一邊拿著前陣子逼迫西爾維婭寫的信件。
一邊供稱是西爾維亞逃家之後在外面賣淫,最後被虐待刻上字眼後慘遭打死的。
至此,心如死灰的珍妮決定揭發真相
當她將格特魯德先前強逼她背下的證詞說完之後,
她便走到一旁,輕聲和警察說道:
「帶我離開這裡,我會告訴你所有的一切」。
-
那天晚上,珍妮提供的正式證詞,促使警察迅速逮捕了格特魯德和他的孩子們,同時也一同逮捕包含科伊和理察在內曾一起虐待過西爾維婭的孩子。
也為這起慘忍不堪的虐待案拉下了帷幕。
說到底,其實格特魯德也是一位可憐的人,她始終過著一個失敗的人生
卻只能將所有的恨和壓力,都發洩在一位從不相識的女孩身上
最終更使其,走向了自毀之路,無可挽回的悲劇。
在庭審中,她一直不承認自己所犯的罪行,甚至把害死西爾維婭死去的主犯歸咎於她服的哮喘藥還有自己的小孩身上。
最終,法院也對格特魯德以一級謀殺罪的名義,判處終身監禁
(在1985年假釋出獄,五年後因肺癌去世)
葆拉、約翰、科伊和理察在內的其他孩子,
也均被判處2-20年之間的有期徒刑。
史蒂芬妮則因擔任污點證人,也沒證據顯示她參於虐待而被釋放。
儘管如此,西爾維婭的死也依舊深深地影響著後來的每一個人
該事件發生後,印地安納州也制定了相關法規
好重視兒童虐待的消息,以阻止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
事發地東紐約街3850號後來荒廢了一段時間,直到2009年才宣告拆除。
-
目前,西爾維婭的紀念碑正靜靜的豎立在威拉德公園樹林中的一角
供給後人致祭。,只是,若當時有人願意協助和聽從珍妮的話
也許西爾維婭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吧。
不管怎麼說,西爾維婭純真的笑容再也回不來了。
但願那位16歲的女孩能夠在天堂好好安息。
也期望在55年的今日,不再有類似此事情的悲劇
再度發生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個角落。
=
本案件後來被改編為電影
《#美國田園下的罪惡》及《#鄰家女孩》的原型
#留言收相關資料及圖像
#文章若有錯字也請立即指正
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歐崇敬博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1675第六感追緝令的人格疾患遇上麥克警官
The Personality Disorder in Basic Instinct
文學/心理學/雙學位的人格疾患/莎朗史東
運用戲劇型與反社會人格
表現出/裙子裡/沒有內褲/對警探的人性挑戰/色誘
藏在不經意察覺處的凶器/讓麥克警探/誤解心理師女友/攪亂了正常辦案的理性精神
使得麥克運用強制暴力/與心理師/產生虐待型/兩性互動
像是報復/案情的詭異
卻被莎朗史東/一個極聰明的人格疾患者/裸露的騎在床鋪上方
任一個吸毒的女殺人犯/無止盡擺弄
心理師被誤殺/警探向犯罪的莎朗史東/前面妥協/像隻綿羊
直到病態的女主角/某一天玩膩了/向麥克警探/瞬間割喉/丟棄/無影無蹤
一場極具張力的心理電影/說明了戲劇型/邊緣型/反社會三種威力
高段融合為一/令人無法辨識的精神病患/何等神奇
即使一流的美國警探/不但錯估對象
並且向著最有嫌疑的女妖魔/屈膝求愛
只要這位女毒販/不持著冰刀/讓警探多一點點吮食/一種精神病患的奇特魅力/氣味
像是另類的/神經性中毒/生活裡/也許嶄露色情的病患/並沒有拿出冰刀/割喉錐心
卻是一樣的手段/在愛情的市場/讓一大群上層功力的/理性CEO/或者一流分析師/國家級探長/癡迷心醉/拜倒石榴裙下
交互透漏/各種祕密/情報
使得權力的國度裡/因為色誘/相互廝殺/只為人格疾患的情愫發展/醉心
有時/確實是精神疾病的一種/瘟疫蔓延
也許只有上帝班的理性/佛陀般的禪定/才能降伏色誘的惡魔/才能拿出繩索/捆住精神病患的/戲劇型/反社會引動著數百萬人的/原始欲望
人類文明裡/這類型的禍亂因素/長達三千年
有意識的設計/有意識的挑動/解藥在何處
第一步/見到他們/請立即/止/步
吞一顆藥/別隨便/怦然心動
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邊緣型人格前女友- 感情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是在分手後,我才發現到原來我前女友的一些行為符合邊緣型人格。包括時常有被遺棄的感覺、常常很固執堅持自己都是對的、還有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等等 ... ... <看更多>
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你交往過邊緣性人格的女友嗎? - Mobile0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剛跟交往快四年的女友分手,直到最近才知道她跟一個男的在一起有段時間了, ... 以前以為她可能只是憂鬱症,現在才了解原來是邊緣性人格,被劈腿很不 ... ... <看更多>
邊緣型人格女友 在 [新知] 邊緣型人格-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或是聽過
身邊朋友遇到這樣的狀況呢?
某天認識了一個新的朋友之後
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開始交往了
只不過對方一下子很黏你
一下子又覺得你很不好,把你貶的一文不值
而當你提分手的時候
他卻又威脅說「如果分手就要自殺」
而且這樣的狀況還一直反覆出現
這種狀況,很有可能就是所謂的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主題吧!
我們今天要聊的這個「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其實跟「邊緣人」是不太一樣的東西
那被這種疾病所困擾的人呢
除了我們前面講到的「對人的態度反覆變化」
還有「用自我傷害來威脅對方」的行為之外
他說這類型的人
常常會不自覺的去放大解釋很多事情
特別是往不好的方向去聯想
以他自己來說,他只要被身邊的人看了一眼
就會擔心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聽到清喉嚨的聲音,也會有一樣的困擾
讓自己感到無比的挫折
他還說,他甚至曾經因為喉嚨有個小腫塊去看醫生
可是因為診所沒有超音波設備而請他轉診
但他卻在聽到這句話的當下,無法控制地覺得: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你要把我推去給別的地方?」
而我們開始查資料之後
發現跟他有類似困擾的人其實並不罕見
因此我們就決定要來介紹一下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患者還有親友
他們的日常生活會面臨到哪些困難
大家聽到這個名稱
第一瞬間可能會有點疑惑
既然不是「邊緣人」
那為什麼名稱會叫作「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呢?
其實早在 19 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有這種疾病的紀錄了
但這個疾病的特徵
跟很多的心理疾病或是精神疾病有點類似
看起來很像是由各種不同的疾病疊加出來的
所以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在以前
常常會被歸類到其他的疾病當中
比如說患者的狀況
常常看起來跟憂鬱症是有點像的
會感覺到非常強烈的憂鬱情緒
而他們一下子又很活潑外向
卻又可以一瞬間變得非常憤怒的狀況
這也讓人常常讓人會懷疑說是不是思覺失調
一直到了 1980 年代之後
醫學界才比較確定這個疾病的症狀和判定標準
也因為患者的狀態很像是介於許多疾病之間
所以命名的時候才因此用了
「邊緣型人格」這個詞來稱呼
這個「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BPD」,又稱作「邊緣型人格疾患」
或是「B型人格障礙」
好發期大約是青少年的後期到成年初期
大概就是 10 幾歲到 20 幾歲這段時間
不過其實,他們跟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是一樣的
都很期待能跟別人產生連結
而成為朋友或是伴侶
但他們大多對自己都很沒有自信
自我價值感非常的低
也因此會認為自己不可能會被好好照顧
這樣對自己抱持著「否定」的態度
讓他們很容易放大解讀別人的話
即使只是很輕微的、委婉的拒絕詞彙
都會以為是在拋棄
否定他們的人格或是價值
此外,他們對人對事的思考模式常常是非黑即白的
不是把對方看得很完美
當成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就是覺得對方「真的是爛到不能再爛」
而他們的情緒也不太穩定
很容易一遇到狀況
突然就變得非常的生氣、然後發飆起來
讓人不知道該怎麼相處
這些特質也常常讓他們很難信任別人
但如果好不容易進入了一段關係
他們也會因為沒有安全感
害怕自己會被拋棄,而選擇用傷害自己的方式
來獲得對方的注意跟照顧
例如:自殘、試圖自殺、酗酒、吸毒
不安全性行為、飆車、暴飲暴食、瘋狂購物等等
甚至用這些行為來威脅對方說:
「如果你不照著我說的做,我就要傷害自己」
那雖然這些傷害自己的行為
可以讓他們在那個當下短暫的忘掉
可能被拋棄的痛苦,但到了事後
常常又會非常的後悔自己衝動地做了這些事情
反而會讓他們更加的覺得「自己好爛」
進入一個越來越痛苦的輪迴
剛剛講到一連串 BPD 的症狀
並不是每個患者都會出現全部的特徵
而我們在最前面預告講到的那種情境
雖然說這很有可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但實際上究竟是不是
還是要以醫生的判定為準喔!
一般來說,醫生常用的標準有 2 個:
一個是「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五版 (DSM-5)
而另外一個則是 WHO 的
「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
但這兩種標準都不是所有特徵都相符
才算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以美國的 DSM-5 的標準來說好了
這個疾病的症狀的判定標準有 9 項
包含了:被拋棄的時候會有很激烈的反應
非黑即白的極端思考模式、自信心很低
情緒低落的時候會自我傷害
也有可能會藉此威脅對方
難以控制的憤怒情緒
常常會出現憂鬱和焦慮的情緒
常常會覺得很空虛
壓力大的時候會很失神或是妄想
這 9 項只要滿足其中的 5 項
就會被判定患有 BPD
而我們也有查到,有心理師認為
如果符合了其中 3 項的話
雖然還沒有到患病的程度
但可以說是具有「邊緣型人格」
另外,在 WHO 的 ICD-10 的文件當中
則把這個狀態稱為「情緒不穩定人格」
文件中還更仔細地分成了
「衝動型」還有「邊緣型」兩種
那首先,在畫面上的 5 項判定標準
至少要符合其中 3 項,而且必須包含第 2 項:
「經常跟人發生衝突
尤其是當他的衝動行為被阻止或是批評的時候
更容易有衝突」
而這個就是屬於「衝動型」
而「邊緣型」的又更嚴格
除了要至少符合 3 項「衝動型」的判定標準之外
還要符合至少 2 項「邊緣型」的標準才算是
不過,也由於這種疾病的患者
也常常會有憂鬱症或是焦慮症
所以對醫師來說
要確認有沒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目前,這個疾病的病因還沒有完全的確定
但普遍認為是由好幾個可能的因素
互相影響產生的,包含了:
大腦功能異常、基因遺傳,還有成長背景等等
有研究發現
有些患者大腦運作和一般人有一些些的差異
比如說主掌情緒的杏仁核比別人更加的活躍
這個現象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狀況類似
只要遇到特定的情境就會引起他們強烈的情緒
而另外一方面,研究也有發現
如果家族中有人出現過病史
那其他人罹患的機率也會更高
不過,也有不少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
只有其中一個人罹患這種疾病
所以基因遺傳也會影響
但可能不算是決定性因素
而此外,也有研究發現
患者當中有比較高比例的人
在成長的過程中,曾經經歷過重大的創傷事件
例如說:家暴、性暴力
又或者是在童年時被家人忽視
或是面臨分離的焦慮等等
目前還沒有可以完全根治這個疾病的方法
但有一些「藥物」可以幫助患者
舒緩情緒還有焦躁不安的反應
除了吃藥之外
「心理治療」幾乎是治療這類疾病最主要的方式
例如:辯證行為治療、還有認知行為療法等等
那這些主要是幫助他們練習了解自己現在的狀態
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
來減輕自己的焦慮、憤怒或不安的情緒
然後進一步的減少傷害自己的行為
他們也可以透過這些練習
來跳脫非黑即白的絕對思維
對於諮商師來說,這些人的狀況其實滿棘手的
一方面這個疾病會讓他們很習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
把情境解讀成總是別人出了問題
不會想到自己有可能生病
因此比較沒有病識感
更難說服他們去就醫或吃藥等等
另一方面,即使開始接受心理治療
但因為他們也不太容易信任別人
又對批評還有拒絕的語氣和詞彙都很敏感
所以要能夠獲得他們的信任
讓他們打開心房其實很不容易
對諮商師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群人很難相處
而漸漸的疏遠他們
但其實是有一些原則
可以幫助雙方在互動的時候,更加順利的
在《邊緣人格》這本書裡面
作者建議大家
跟「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患者互動
可以把握 OCB 的原則:
第一個:Open 坦承、公開的跟對方互動
不要讓對方覺得你在隱瞞什麼
第二個:Continue 持續的關心他們
因為他們其實很需要身邊的人的關心還有陪伴
因此在能力的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關心
第三個:Boundary 堅守界線
這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原則
了解自己可以做的是什麼程度
互動和關心不要比這條界線還要更親密
因為當我們開始對他們表達關心之後
他們很容易會產生好感
但同時對我們的期待還有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只要我們付出的關心達不到他們的期待
他們就又會回到前面講的那種「憤怒」的狀態
那這3個原則,是無論朋友
家人或是伴侶在跟他們互動的時候
都可以多加注意的事情
這樣會比較較容易去建立一些信任感
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還有誤會
而這樣雙方也才有更多的機會一起克服這個病症
但這樣重新建立信任的過程
可能需要一點點的時間,所以也要提醒大家
如果你是陪伴者的話
也要記得注意自己的狀態喔!
比如說,跟他們互動的時候
掌握好自己的「情緒承受度」也非常重要
在他們發脾氣、大吼大叫的時候
陪伴者也能讓自己保持冷靜
不過,這個能力也是需要時間慢慢練習的
所以大家不要太過度的苛責自己做不到
應該要給彼此再多一點點時間
那可以的話,也給自己設定一個停損點
才不會讓自己在陪伴的過程中,完全喘不過氣
邊緣型人格的人的特質
很常是成長過程中,從小到大都在焦慮
長期下來才會發展出這樣子的特質
來保護自己避免受傷
目的也只是為了要讓自己能夠好好的活下去而已
社會大眾常常只注意到他們「傷害自己」
「威脅對方」,以及情緒不穩定等等的印象
但這樣可能會讓患者擔心會被貼標籤
而拒絕別人的協助和就醫
我覺得,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和思覺失調
在病因還有發病期的部分相似性其實真的是非常的高
同樣都是多重因素在影響
也同樣是在青少年發展期開始有比較高的風險
這就讓我想到,在青春期的時候
其實更是需要大家更有耐心和細心的關注
有時候師長很容易會以為是「青春期的叛逆」
就不小心輕忽了一些可能是症狀的特徵
所以我覺得,能夠在這個系列中
跟大家一起好好認識這個疾病
其實真的是滿重要的,要是大家都認識的話
可以及早發現他們的症狀
然後就更有機會可以協助他們在未來的人生
避開這樣子的痛苦
內文來源:https://youtu.be/ImhwIPpPnxY
參考資料:
→ 邊緣性人格障礙|維基百科:https://bit.ly/2Mk5MuQ
→ 情緒反覆難相處~認識邊緣型人格疾患:https://bit.ly/2ZXGTNU
→ 邊緣型人格疾患發展理論之探討:https://bit.ly/3chAK1f
→ 求求你不要丟掉我:邊緣性人格親密又缺乏界線的人際模式:
https://bit.ly/2XSlm6B
→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回顧與前瞻-文榮光、李俊毅:https://bit.ly/2TV33w3
→ 邊緣性人格障礙:我們該如何面對? - 獨立評論@天下:https://bit.ly/3gBn8S5
→ 你是「邊緣型人格」嗎?10件事測出你總是害怕被拋棄、分手生不如死的真正原因 -
風傳媒:https://bit.ly/3dnED6k
→ 愛你想你恨你 邊緣型人格 一部曲:認識:https://bit.ly/2ZVEOlf
→ 愛你想你恨你 邊緣型人格 二部曲:成因:https://bit.ly/3che0i0
→ 愛你想你恨你 邊緣型人格 三部曲:https://bit.ly/3dkUoLm
→ 愛你想你恨你 邊緣型人格 四部曲:誤解與協助:https://bit.ly/302iJSp
【 延伸閱讀 】
→ 過來人告訴你:五個分辨「恐怖情人」的徵兆和分手方法 -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dnmV2R
→ 我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https://nyti.ms/3doH3Bt
→解讀邊緣性人格障礙 https://youtu.be/OKvvSkArZRc
心得:平常沒有注意到身邊可能有這樣的人,在相處時也常常不知道該怎麼辦,希望這個
分享能幫助到有類似經驗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185.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SY/M.1650001991.A.C12.html
※ 編輯: jonathan8907 (42.77.198.61 臺灣), 04/23/2022 19:48: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