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直覺嗎?
人的大腦只能處理 40% 的資訊。剩下 60% 大腦則是用直覺,來判讀訊息。而這種無意識的決策,經常就是偏見的來源。
想避免偏見影響決策,你該留意以下 3 種情境 >>
【推薦學習】10/15 決策者的關鍵抉擇,馬上報名:https://bit.ly/39slQX8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PG財經筆記版主 蔡至誠〈阿爾發投顧財務顧問部經理〉 主題:今周刊出版《投資心理戰:行為金融專家教你看透群眾心理偏誤,掌握獲利勝機》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7:0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4.30 #News98 #陳鳳馨 #行爲金融學...
避免 決策 偏誤 在 天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侯友宜:「持續修正偏誤、去除雜訊,才能命中靶心,精準決策。」
新北市 #侯友宜 市長推薦同仁共讀 諾貝爾獎得主 #康納曼 最新力作《雜訊》,並邀請知名媒體人#陳鳳馨 導讀。
侯市長從書中的「場合雜訊」延伸提出自己的觀點 —「背景雜訊」,以自己當年查案的經驗為例,強調在做判斷時,有時會被一個人的外表、穿著等因素影響;提醒同仁必須在千變萬化的「雜訊」中不斷修正、避免雜訊干擾,並勇於承擔思考後的決策。
📖 #市長指定推薦《雜訊》
📌天下文化 https://bookzone.pros.is/3ja4fu
📌博客來 https://bookzone.pros.is/3pd68u
📌誠品 https://eslite.me/3knxz5
📌Readmoo電子書 https://bookzone.pros.is/3n8dkm
📌Kobo電子書 https://bookzone.pros.is/3ppjfp
避免 決策 偏誤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誤解、衝突、性格差異,甚至是憤怒的口角,這些都不是愛情的殺手。自我辯護才是。
自我辯護,並不是那種我們在犯錯或跟伴侶對小事意見不合時,傾向使用的普遍自我辯護,例如誰忘了蓋沙拉醬的蓋子、誰忘記繳水費。這種常見的自我辯護,能暫時讓我們覺得自己並不笨拙、不無能,也不健忘。不過,真正會侵蝕婚姻的自我辯護,目的並不是維護我們的實質行為,而是極力維繫自我形象。
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再來則是:「就算我是錯的,那真是遺憾,但這就是我。」(伴侶吵架)之所以無法找出解決方法,就是因為他們都在替根本的自我形象辯解。他們非常重視這些屬於自己的特質,而且不希望有所改變,或是認為這都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他們不是在告訴對方:「關於那件事,我的記憶是對的,你的記憶是錯的。」而是:「我是對的那種人,而你是錯的那種人。因為你是錯的,所以無法欣賞我的優點。更蠢的是,你甚至認為我的優點是缺點。」
每段婚姻都是獨一無二的故事。但婚姻也跟所有故事一樣,都受制於伴侶雙方各自扭曲的認知和記憶。這些扭曲的認知與記憶,能維繫雙方各自對這段關係的認知和解讀。(雙方)正面臨婚姻金字塔中的關鍵抉擇時刻,面對「我愛此人」跟「此人行為讓我抓狂」所引發的失調,他們為了消除失調跨出的那一步,有可能讓他們感情更融洽或是令關係徹底破裂。
伴侶的瘋狂行徑會引出一些關鍵問題,而他們必須決定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他/她之所以有這些行徑,是因為性格中有無法改變的缺點嗎?我能忍受這些行徑嗎?這些行為會構成離婚的原因嗎?有沒有辦法找到妥協的方式?雖然想起來根本是天方夜譚,但我有沒有可能從伴侶身上學到什麼、或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
此外,他們也要決定該對自己的處事作風抱持何種觀點。打從出生就跟自己相處到現在,他們難免會覺得「自己的作風,理所當然,而且是無可避免的。在自我辯護的阻撓之下,伴侶都不會捫心自問:「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我有沒有可能犯錯了?我有可能改變嗎?」
婚姻問題越積越多,雙方各自發展出一套內隱理論(當事人通常不知道自己心中有這些想法),並用這套理論來解釋對方是如何破壞婚姻的。一旦我們發展出內隱理論,確認偏誤就會出現,使我們無法看見其他不符合理論的證據。針對自己與其他人的行為表現,我們的內隱理論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是將原因歸咎於外在情況或環境:「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今天工作量太大。銀行人手不足,沒辦法應付排隊人潮。」或者我們會說那個人本身有問題:「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本來就很沒禮貌。」
然而,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自我辯護則是讓我們對自己拍馬屁,我們將好的行為歸因於自己,將壞的行為推給外在情境。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時,我們很少會講:「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性格殘忍、沒血沒淚。」我們通常都說:「我被激怒了,換作是別人也會這麼做」、「我別無選擇」,或是「對,我是說了一些惡毒的話,但那不是我的本性,因為我醉了」。
不過做出慷慨助人或英勇的行動時,我們很少會說自己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被煽動、喝醉、別無選擇,或是因為電話那頭的男子讓我萌生罪惡感,所以才捐錢給慈善團體。我們之所以有這些善舉,是因為本來就很慷慨熱心。
感情融洽的伴侶會把這種寬以待己的模式,延伸應用在另一半身上。他們會原諒對方的過失,認為這些過失是外在因素所致,並且肯定對方體貼細心的舉動。假如對方做了一些未經深思的舉動或顯得心情暴躁,另一方不會認為這是對方的錯,而是情境所致:「他現在真的壓力很大,好可憐」、「我可以理解她為何對我發脾氣」、「她這幾天剛好背痛」。不過,假如其中一方做了特別貼心溫暖的事,另一方就會歸咎於伴侶天生的善良本質與溫柔性格。老婆可能會說:「親愛的老公無緣無故送我花,他真的是最貼心的男人。」
看待另一半時,幸福的伴侶總會往好處想,但感情不睦的伴侶則徹底相反。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體貼的事,那都是因為一時僥倖或情勢所逼:「他是買花給我沒錯,但那都是因為他同事買給他們的老婆。」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粗心或煩人的事,那就是性格缺陷使然:「她對我大發脾氣,因為她本來就是個賤人。」
內隱理論會造成強大的後續效應,因為除了影響各個面向之外,內隱理論會影響伴侶吵架的方式,甚至主導伴侶爭執的目的。假如爭執的前提是雙方仍是好人,只是做了件錯誤但可導正的事,或因為在一時情勢所逼之下做了一些蠢事,那一切都還有修正和妥協的希望。不過這裡也一樣,感情不睦的伴侶會顛倒這項前提。
為雙方都是自我辯護專家,大家都把對方不願改變的原因歸咎於人格缺陷,卻將自己不願改變的原因解讀成性格優點。如果他們不想承認自己錯了,或是不願調整造成另一半困擾或不快的習慣,他們會說:「我也沒辦法。我生氣的時候,講話本來就比較大聲,我就是這樣。」
大聲抗議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其實很少將這種寬以待己,的自我辯護用在伴侶身上。反之,他或她有可能將這種說法,轉換成令人惱火的侮辱:「你就是這樣,跟你媽一模一樣!」通常這種評論指的不是你媽精湛的烘焙技巧或跳探戈的才華。這種說法指的是你遺傳到你媽,而且已經改不了、無可救藥了。當人感到自己無法改變任何事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受到不公平的指控,就像被批評身高太矮或雀斑太多一樣。
社會心理學家朱鄧尼發現,比起因為你做的事情被批評,因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而受批評,會引發更深刻的羞恥和無助感,讓人想躲起來或消失。遭受批評而感到羞恥的人,因為無處可躲,也擺脫不了那股凄凉的羞辱感,導致他或她往往會憤怒反擊:「你讓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罪無可赦的事,因為我很惡劣、很無能。但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這麼糟糕又沒用,你才該因為羞辱我而被指責。」
等到爭執演變成羞辱和責備時,爭吵的根本目的就變了。雙方已經不是在努力解決問題,或是試著讓另一方改變他或她的行為。吵架的目的只是要傷害、侮辱、訓斥對方。這就是為什麼羞辱會讓人再次以更激烈的方式自我辯護,拒絕與對方妥協,並引發關係中最具殺傷力的情緒:輕視。
▫️▫️▫️▫️▫️▫️
本文摘修自社會心理學經典書籍《錯不在我: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作者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與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兩人皆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本書不談艱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而是從豐富多元的案例故事著手,幫助讀者了解,只要意識到自身偏誤、了解偏見的運作模式,並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心理機制缺陷上,我們就能發揮更多力量來控制認知偏誤,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本次好書由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 發行。
閱讀紙本書 https://reurl.cc/43alYY
翻翻電子書 https://reurl.cc/q1gpaR
避免 決策 偏誤 在 豐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PG財經筆記版主 蔡至誠〈阿爾發投顧財務顧問部經理〉
主題:今周刊出版《投資心理戰:行為金融專家教你看透群眾心理偏誤,掌握獲利勝機》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7:0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4.30
#News98 #陳鳳馨 #行爲金融學
#收藏好書:今周刊出版《投資心理戰:行為金融專家教你看透群眾心理偏誤,掌握獲利勝機》https://bit.ly/2Phb5R6
行為金融起源於一個簡單的信念──在現實生活中,投資人並不理性。
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類決策過程中包含多個導致思考偏誤的特徵。
《投資心理戰》教你精準判讀人性與金融市場,避開賠錢股,提高交易勝率!
傳統金融理論假定市場參與者們完全理性,然而很多投資人在面對市場訊息時,不是反應過度,就是反應不足。
在投資中,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避免犯錯,與如何取得成功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心理偏誤確實會影響人們對股價的判斷,因此投資大眾應善用行為金融理論,擬定更優質的財務計畫。
◤投資人不僅會犯錯,還會以某種可預測的方式犯錯◢
現實金融世界中有許多事件,根本無法透過「效率市場」觀點解釋。
股票並非以其實際價值交易,而是以投資人認為的價值。
《投資心理戰》引用廣泛的心理學領域研究,指出投資人經常會出現的各種非理性行為:
#過度自信與樂觀──人們呈現「過度自信」傾向時,往往會交易得更頻繁。當換手率上升時,投資淨利也會下降。
#直觀偏誤──人們傾向使用另一件非常相似的事物來評估當下狀況,卻忽視機率的存在。投資人常會陷入將一間好公司,視為一檔好股票的錯誤思維。
#可得性偏誤──常見事件,比罕見事件更容易浮現腦海。實際上你對股票的選擇,更有可能是受到媒體,或甚至是某些看似可靠的消息來源所影響。
#模糊趨避──人們特別害怕涉入曖昧不明的情況。這導致投資人偏好自己熟悉的選項。
#框架依賴──事實上,所有人都受環境影響。如果只留意公司盈餘而不看現金流,將會有很高機率買到賠錢股。
#損失趨避──比起獲利,人們更厭惡損失。投資人往往會繼續持有賠錢股,並樂於賣出賺錢股票。
#賭資效應──人們對風險的感知,會因先前的回報而有所改變。當市場表現良好,人們會傾向願意冒更大風險。
很多投資書都在講應該做什麼,但本書卻要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基於多年業界經驗,國際上備受敬重的行為金融專家詹姆斯.蒙蒂爾,提出數種協助投資人不受行為偏誤與心理缺陷而左右交易決策的關鍵方法,以及妥善應用行為金融學說,幫助投資人:釐清投資風格輪動的重要性、如何評估一支股票、如何建構投資組合、如何做好資產配置,以及公司理財與投資之間的關係等重要議題。
在影響市場方面,心理因素就跟企業的財務報表一樣重要。
想從市場中賺錢,就必須理解大眾。
這不僅能讓身為投資人的你避免虧損,更可幫助你有效利用市場的不理性穩穩獲利。
📣 更多 #財經起床號 專題影音:https://bit.ly/2QvBR55
🔍 馨天地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uVbXdQ
KKBOX:https://bit.ly/3bezcYP
Spotify:https://spoti.fi/3beL7pj
-----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APP下載
• Apple App Store:https://news98.page.link/apps
• Google Play:https://news98.page.link/play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Podcast
• Himalaya:https://www.himalaya.com/news98channel
• Apple Podcast:https://goo.gl/Y8dd5F
• SoundCloud: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RjYWRBh1mw/hqdefault.jpg)
避免 決策 偏誤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2"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和某個人講完話之後,好像對他有還蠻深刻的理解;甚至於他未來會做什麼事、會怎麼想,你都會進行預測。
不過啊,這個預測一定會錯,因為你也只是稍微聊過天而已;並不能收集到足以預測的資訊,即使資訊很多,要預測其實也是很吃力的。
如果回身來看,就算我們自己很瞭解跟自己有關的一切,但我們也不知道在未來的各種變化裡面,我們會做出什麼樣的行動跟決定,不是嗎?
所以呢,我們在跟一個人面談的時候,就算只瞭解對方極微小的一部分,我們也會彷彿認為自己已經理解了全部;甚至於連未來的行動決策都能看穿,這顯然就是一個偏誤。
這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詞彙叫做「面談錯覺」;「面談錯覺」呢,有循環反復發生的特性。
也就是說,我們在對話之後覺得充分瞭解對方,但是再次見面聊天之後,就會發現,原來他是這種人、跟我原本想的不一樣。
當然了有些人會在心裡頭責怪對方,會想說你也太會遮掩了吧!但是稍微好一點的想法就會有一種感覺是,哦~原來他還有這一面。
然後按照修正過後的想法,認為自己已經懂對方了;同時呢,還會繼續的預測對方會怎麼行為、會怎麼決定?
在這裡你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同時之間,會承認自己有「面談錯覺」;可是我們又會不斷再犯「面談錯覺」。
甚至於我們還會扭曲自己的想法,覺得呢從以前開始到現在,自己都會有相同的見解,相信自己透過各種對話,從一開始就很瞭解對方;所以能夠充分預測對方的行動。
其實如果回到我們生活當中的經驗,如果連我們最親近的家人,都不太能夠準確的預測對方的行動,那我們又有什麼把握,覺得自己能夠去預測他人呢?
所以呢,透過「面談錯覺」的理解啊,在這裡我就想跟你分享哦,因為「面談錯覺」不是我們對他人有這個現象;其實他人對我們也有這樣的現象,那麼你在他人心中形成的「錯覺」到底是什麼?
你一定有認識這樣的人,在還沒有跟他接觸之前,對他評價很高;但是隨著跟他的接觸越來越多,你就會感覺有一種開高走低的心情,也就是喔「見面不如聞名」的感覺。
可是也有一些人你剛跟他接觸、認識的時候,你覺得他很普通、你覺得他沒什麼特色;可是隨著跟他的接觸、認識越來越多;你就會對這一個人的評價越來越高。
然而無論是開高走低的印象,還是開低走高的印象,這裡都會有些問題;因為開高走低,可能不是因為你真的有什麼缺點,而是因為別人的期望放得太高。
而開低走高,也不一定代表你深藏不露,單純的只是別人還沒認識到你其他的面向;而且如果過分的開低走高,有時候在現實世界裡面的合作關係,也不一定是加分的。
所以當我們面對「面談錯覺」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讓這樣的偏誤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呢?那就是直接給對方重點的資訊,幫助對方正確的理解自己!
所以呢,我常常在自己的課程教學裡面,告訴所有的學員,我說喔「說清楚」是自己的責任。不管別人對你的偏誤,是開低走高的,還是開高走低的;你都有一個責任要把自己說清楚。
否則當這些偏誤往後延伸,到了一個你無法收拾的地步的時候,這時候你再對別人說「我以為你會如何、我以為你不會如何」,這些話不也正是「面談錯覺」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無論是YouTube還是Podcast,我們都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有一門線上課程的最後優惠期限,即將結束了喔!那就是【理財心裡學】,這一門課的最後優惠期限,會在2月29號的晚上12點結束~
然而呢,如果呼應今天所談的「面談錯覺」,其實我們在回觀自己的財務觀念的時候,我們對於自己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影響,也有很多的「面談錯覺」。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等你長到足夠大的時候,你才發現自己的爸媽,他們的金錢觀念真的很糟。
然而最令人挫折與無奈的就是,即便你的理性上知道這樣子不okay,可是你卻很難避免自己去複製爸爸媽媽的財務觀念,跟財務行為。
那【理財心裡學】這一門課呢,就是幫助你去擺脫這些,可能在過去你覺得很難擺脫、無法擺脫的影響;從而呢,去建立起一個對你更有幫助的財務觀念,甚至於可以教你怎麼樣花錢,越花越有錢。
所以呢,如果你還沒有加入【理財心裡學】的學習,請把握2月29號晚上12點前,最後的優惠期限。
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囉,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zlLTKd2DB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