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0] 細說分鏡 Vol.17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39
🖍任何一幅作品,若吸引住你的目光,那是成功的
🖍但又是否能進一步勾起你心中激動與共鳴
🖍這點,我們值得好好的想想
什麼是「好照片」,是一幅值得讓人產生共鳴、深思、富有故事性、代表性的照片嗎? 還是拍出如同現場感受的照片? 還是構圖漂亮讓人賞心悅目? 還是對自己感到滿意就好? 多少個「還是、還是」,都很難說什麼是「好照片」的標準定義,這是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個人追尋的目標…之一吧?
🟥按讚的照片
為了追尋「好照片」的定義,我想多數人會先接觸一種通俗、簡單的說法「一張構圖漂亮,吸引人留意,引起他人有所認同的照片」,就是一張「好照片」,這定義最多人接受,也比較不會有太多爭議,若再以現在通俗一點的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那就是「臉書上獲得許多讚」,就是一種最簡單的認同。
🔹說到這,讓我想到曾經有位學生,來我這裡學習攝影目的,我都會問他「為何想學攝影」,對方回答「想拍出好的照片」,但這個「好的照片」如同前面述說的,非常多討論空間,經過幾次你一言,我一語,終於討論到他想學攝影目的 – 他想要拍的比某個朋友還要好!
雖然我沒看過他朋友的照片,我也不確定我是否能幫助到他到這一步,但我接著問「學到後頭,那要如何…,證明你拍的比你朋友還要好呢?」 還是幾句接連的問答,我們得到了結論 – 我要我的照片獲得的「讚」比他朋友還要多就好,這個答案真是簡單、具體又有力,我們就往這方向一起努力達成。🔹
「一張照片,獲得許多人按讚」,我敢說現今這也是許多人非常在意的一,若是在相同的曝光方式,比如說相同的攝影討論社團,如果你的照片真的拍的不錯,自然能得多很多人按下「讚」以表認同,也許感受不出你的照片意義,但就是讓人喜歡,那個「讚」是直覺的表達,同時非常簡單。
說真的,一張受到很多「讚」的照片真的也不簡單,這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簡單去定義一張「好照片的標準」的方法,比起攝影展投稿,複雜的投稿過程、評審間不一致的標準、主辦單位飽受黑箱作業的批評等等,或許這個臉書上按讚的動作,真的說不定是個最簡單的方法。
🟥按「讚」就是好照片嗎?
按讚的照片,雖然稱不上「好照片唯一標準」,但卻能吸引你目光,並且停留下來多動一下手指、滑鼠按一下讚的動作,能做到這點,至少是個成功的階段,可說是一張照片獲得他人「直覺上」的認同,話雖如此,卻也不是那麼容易達到。
當你滑手機、看臉書過程,平均一個螢幕顯示停留時間會是幾秒? 如果不感興趣的話,大概 1-2 秒間你就往下滑下去,但一張照片若能得到你的目光,再讓你點讚下去,這過程相信至少 2 秒少不了,而有機會讓你進一步去看看照片的故事,或是作者想對你表達的觀點,但先別說這張照片故事是否有趣,作者說上段話也不見得理解,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直覺上」的欣賞感受,喜歡、不喜歡非常明顯。
但不見得直覺上喜歡,你就會去按讚,但至少眼球會停留一會。
在這樣子細微的動作分析,我們…至少可以說達到這樣子的照片,也可說是好照片成功要素之一,若是連讓你停個 2 秒的注意力都沒有,這張照片再有深邃的故事意義,也很難被人用心去體會。
🟥好照片與好構圖
當討論到「好照片」的標準,最大公約數意見都認同,一張好照片不該只是直覺上喜歡而已,它要有故事、代表一些人事物、象徵一些隱含價值等意義,這點是最多人認同的標準,我也認同,而說的簡單,又該如何具體的去做呢?
「參考各式的構圖技巧,並且加以練習」,底下學生這麼表示,你說的很好,確實刻意練習、模仿一些構圖技巧,可以讓一張照片更「吸睛」,但「吸睛的照片」就是好照片嗎? 我想並不只是如此。
是不是這張照片,本身還是得要含有上面大家的共識 – 有故事、有內容、有感動、有意義,吸睛的照片是否有這種價值嗎? 也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那還有沒有什方式,來讓我們拍出所謂的「好照片」?
好的構圖,是否能更適當的表達故事、富含內容,揭開事物背後隱藏的意義? 嗯,這一點也是許多人討論到好照片可能的標準之一,那從這角度來看,「好構圖與好照片」之間會有一些關聯,我會這麼說:
🔹「構圖是為了說一個故事,而 “構圖技巧” 則是包裝這個故事」🔹
當課堂上談到構圖等話題,我都會這麼跟學生分享這個觀念,雖然無法讓所有人認同,但可說是一個比較聚焦可以定義「好照片」的方法,而且可以具體的練習、追尋。
🟥構圖目的
用一張照片,來訴說一些故事,這是我對於「照片」定義之一,如果一張照片真的能訴說千言萬語,有聲勝無聲,那麼「構圖的追求」就是適當的考量。
🔹該如何決定畫面的範圍、切入的角度,曝光的衡量,光圈大小選擇、快門速度取捨,色溫的決定等等,如何盡可能的搭配得宜,能讓這張照片表達一些觀念也好、意義也好,若能達此程度,那麼我們可以說「構圖技巧」就像是說故事的技巧,好讓我們運用來「拍出一個故事」。🔹
🟥構圖技巧
當你也認同,構圖目的是讓照片 「表達、訴說一個故事」,那麼該如何做到這點? 此時「構圖技巧」就很重要,但掌握構圖技巧,不代表你就運用得宜,就好比你熟知任何棋類的規則 (比如說將棋、暗棋、五子棋、圍棋等等),但不見得下得一手好棋,相同的故事,人人表達方式不同,表達的好讓人意猶未盡,差的表達如同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此時「好的構圖技巧運用」,拍出漂亮的畫面,也就等同於「嫻熟的說故事技巧」,讓一個故事更加精彩,不但一張照片富含故事,也同時更加吸睛,面面俱到,兩全齊美。
🟥構圖、好構圖、好故事
一張再有故事意義的照片,得不到你目光吸引,輕易的在你目光中流失,我想也很難說這張照片為前面提到的「好照片」,再怎麼精采的故事,透過照片加以呈現,而在資訊吸收過程中,了解照片故事之前,還是得先讓一張照片「吸引他人目光」,稍作停留,才能讓人耐得住性子,往下聽聽照片的故事。
🔹如何加以解救這個困境? 那麼「好的構圖技巧運用」,就如同「好的說書技巧」,進而包裝這個故事,能讓相同的故事,得到更多的關注,吸引我們眼球焦點加以停留下來,再花點時間了解照片故事,使一張「好故事的照片」,在每日大量資訊淹沒每個人,在感官麻痺之前,獲得多一點的注意,不致於淹沒在海量的資訊裡,得以浮現出來。🔹
🟥為了構圖而構圖
我感到現在的攝影氛圍,充滿著「為了拍構圖而談構圖」,我是對此有些疑問、好奇,甚至帶點反感。
一張漂亮構圖照片人人喜歡,但為了得到「好看的照片」,因而「為了構圖而構圖」,這點我覺得沒有問題,沒人說照片非得要傳達什麼意義、什麼故事,這也只不過對照片的一項定義與追求而已,又或著縮小範圍,這只是我「個人對照片」所追求的其中一個看法。
我可以了解自己對「照片所追求的目標下個定義」,但不懂的是他人,為了拍出某些構圖而拍照,目的是什麼,因此產生疑問、好奇,但如果他人大聲的說「為了構圖而構圖,是為了拍出吸睛的照片,得到很多人的目光、很多讚,這就是照片目的」,那我也同意這種角度來看待照片的意義,這沒有問題,只是我個人不喜歡這樣子而已。
但前面提到「反感」的原因是,當說好一張富有故事性、寓意性的照片,卻不斷「追求構圖而構圖」拍出「漂亮吸睛的照片」,卻又說不出來這張照片故事是什麼? 寓意在哪裡,這樣子好像有點「本末倒置」的感覺,對此我則感到反感,這就有點像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
🟥值得我們好好想想
「構圖一詞讓人又愛又恨」,沒有人能說…誰充份掌握了構圖所有原則,並且永遠運用得宜,但也不會說自己在拍照時不努力試圖構好圖,拍出好看的照片,我們永遠都能拍到漂亮的照片,努力練習構圖技巧,仍能提高這樣子的機會。
🔹不過在追求「構圖技巧」時,我仍比較喜歡採取這樣子的角度去思考「構圖的意義」,是為了表達、訴說一些觀念、故事,揭露出隱藏在事物表面之下事情,而不斷練習「構圖技巧」則是讓照片更加的出色,讓人願意在這張照片多停留一會,多聽聽我想說的照片故事。🔹
人人都有表達對「構圖」「 構圖技巧」「好照片」的定義、關係,沒有誰對誰錯,但我認為總是要有個想法,告訴自己追尋的方向,才能讓自己拍出每一張照片富有生命,並且延續自己攝影的熱情。
我時時將這些心得放在心裡,能否做到則是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不斷努力的方向。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選擇複句關聯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Lag了非常久,終於把《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看完了。
在經典片段與金句滿滿的內容中,我自己最喜歡的是出現在第10集的,大豆田意外發現母親生前留下的情書,決定帶著女兒一起去拜訪國村真那一段。
「也許從母親外遇的對象口中,可以知道她到底過得幸不幸福,究竟對於婚姻,還有女兒是怎麼樣的想法。」
劇情的安排讓人很意外,開門的是一位女性。
那段台詞也深深地寫進我心底。
「她是真心深愛著家庭、同時也真心渴望著自由的,所以感到很矛盾。但是,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因而活得掙扎。但無論哪一個,都是真實的她。」
那一刻我真的是抱著洋芋片起立鼓掌的,這就是坂元先生這個人才寫得出來的台詞!
沒有批判大豆田母親的人生選擇,也沒有責怪當時的社會背景。就是很輕描淡寫的寫出了每個人面對人生時,都有可能面對的矛盾與兩難。
這是他作為一位了不起的腳本家對於筆下人物的寬容。
-------------------------------------------------
2018年時,因緣際會到早稻田大學大講堂聽過坂元裕二先生的演講。
記得當時有人問他
「坂元先生如何可以把如此複雜的人性糾葛安排進筆下的每個角色中?」
當時他的回答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
「通常我都是讓這些角色彼此之間去發生碰撞和關聯的,就連我自己下筆的時候,都不知道他們將來會變成什麼模樣。」
「我可以盡量做到的就是不要去批判他們,不是我設定某個角色是壞人,他就得要十惡不赦,他可能因為做了一件事而導致別人的不幸,但他也會有可愛的部分。」
「我希望角色們還有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有機的,自由發展的!」
當時我一邊做筆記一邊感動得不得了,因為沒有成見,因為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寬容多元,所以他筆下的故事特別有人味。
----------------------------------------------
同樣的寬容我在作家向田邦子身上也見過。
她在某篇散文中描述自己遇到了一個跟蹤狂,鼓起勇氣把跟蹤狂揪到警局後,才發現那位男子是自己的鄰居,同時也是個慣犯,好幾位女性都到警局出面指證。
向田邦子後來好幾次都在住家附近見到那位男子。
「我以為他見到我應該要無地自容的躲開吧?沒想到每次見到我他總是見到老朋友一樣,總是過來和我握手,和我說謝謝!」
「從那一刻起,我終於明白了人性的複雜,以及什麼是戲劇!」她寫道。
實在很耐人尋味,如果故事就停在
「你這人實在太厚顏無恥,竟然還敢跟我打招呼。」就沒有那麼有趣了。
倒是還跟「前仇人」握手,並且體會出人性真的很複雜沒邏輯這件事,成就了向田邦子獨特的作家視角。
並且讓讀者們不停思考
「那個謝謝,究竟是在謝什麼呢?」
-----------------------------------------
身為母親後,時常在做思考的練習。
在探索「母親」究竟是什麼角色的路上,去批判外面看見的,而來定位自己總是比較省力的。
ex:
「我才不會讓我的小孩這樣那樣,如果他作出了OOO的事,我一定會XXX。」
「我不要成為那樣的母親,我要成為的是那樣的母親。」
然而一天天的過去,又會驚覺
「我憑什麼這樣覺得?」
面對自己突如而來控制欲,進進退退又進進退退的,一直在找什麼叫做「適當」。
偶爾會以為身為母親這件事有什麼厲害公式一樣的,但發現事情總會出乎你意料之外,而且每個事件在當下看來都毫無邏輯,領悟不出什麼真理。
我想,會不會每位母親其實,根本一開始都不知道和自己的孩子,將來會發展成什麼樣的關係吧?(這個問題等到如果我活到60歲,再來問一下自己好了!)
學習對自己與小孩寬容,放下成見與批判,相信每個人/每段親子關係中都會發展出非常有機和獨特的故事來吧!
---------------------------------------------
Btw
真的超級喜歡《大豆田永久子三個前夫》中坂元先生筆下的人物對話。
「真遺憾在妳正要學腳踏車那個年紀的時候,我都不在家,害妳到現在都不會騎腳踏車。」大豆田爸說。
「我沒有在責怪你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啦!你現在教我不就好了嗎?」
「消除寂寞的方法,不是找人來愛你,而是去愛你真的愛的人。而那個人不是那個鬍子男,是田中先生!」慎森說。
「我知道!你說的我都知道啊!只是我已經寂寞得受不了了!」
看似很尋常的對話,藏著愧疚,原諒,愛情中的放手,脆弱,而正因為有這些,而組合成了精彩絕倫,很有厚度的人性。
------------------------------------------
Btw喜歡坂元裕二腳本的人一定要買這本書,太經典此生必收藏
光生出版 的《劇作家 坂元裕二》
https://bit.ly/3w4qjZ2
pic from 関西テレビ/一個紗窗串起的關於獨立與依賴的思考真的神來之筆。最後還要補一個就是小田切讓真的是帥哭了啊!如果說田中八作是行走的有機牛郎,那我找不出什麼字彙去形容小鳥遊啊!
選擇複句關聯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意象與結構捕捉詩集《小寧》的敘事體感 ◎李修慧
詩人楊智傑的第二本詩集《小寧》於2019年出版,收錄多首與台灣2012年以來一系列社會運動相關的作品,融合年輕人對於時代的惶惑,敘事中又有抒情,也間雜有知性哲理,引起注目。
此外,《小寧》中的每一首敘事詩讀來氣氛統一、整合性強,雖融合敘事、抒情與知性,卻沒有斷裂感,楊智傑接受《幼獅文藝》訪問時,曾引述廖偉棠的話表示,他重視詩作的「體感」:「詩作用的方式並非意象而是氛圍⋯⋯是整首詩的氣味。」
本文將透過「意象」和「結構」兩個面向,探討楊智傑《小寧》中的敘事詩為何能有高度統合性?又如何營造一致的「體感」?
意象:環環相扣、中心意象
首先,在意象方面,楊智傑每一首詩中的意象,都隨著詩的發展「環環相扣」,此外,每首詩都能找出一個「中心意象」貫穿全詩。以下將以〈返鄉夜車〉說明詩的意象如何環環相扣、中心意象又如何作用。
〈返鄉夜車〉
阿銘,誰錯過末班車又回到這裡
靜靜濱海小廟
微亮線香
收攏逝去之物,永在之物的獨眼
縫合,省道盡頭的黃昏——
無路可退了,就不再迷路了
砂石車揚起一個塵世
泥濘中
我們卻閉上了雙眼,卻暢泳流水線
在工地制服內
藏好,一顆22K電鍍的心
像孩子王卸下紙王冠
放棄
最後的權力。阿銘
就在那光潔、整齊的明日受降吧
看水蟻翅膀
晨風中
隨吊扇飛升。迸散、虛無、透光
阿銘,總有一天我將成為你
像正午稻浪間
一支稻草人安穩倒下,從此海風徐徐
晴空無敵
穿過我們的只剩下光——
詩作開頭,楊智傑勾勒出一個錯過末班車的身影,或許孤單的站在車牌旁,或許頹喪的坐在候車椅上,無論何者,都散發出孤落的氛圍。而車站旁立著一間小廟,暗夜中,只有線香熒亮。
接著,作者將文字的鏡頭,聚焦在線香頂端的熒火,隨著鏡頭拉近,原本細如針尖的火越來越大,視野之外的其他物件都被那唯一的光收攏、蓋過。透過鏡頭的拉近,那熒火於是看起來像一顆巨大的、熒紅的瞳孔。
而透過「眼可以開闔」的物理狀態,詩人連結到「縫合」。偌大無車的省道盡頭,與熒火同樣暖色的黃昏,在暗色天空、灰色地面的夾縫間,像是一道暖紅的縫線,正逐漸消退。
當黃昏消退,黑夜完全籠罩,楊智傑以簡潔的一句話「無路可退」,既說明黑夜完全籠罩,也說明主角阿銘的人生狀態。在砂石車遍地的工業區鄉村成長,阿銘的身影又出現,但這次不再是錯過末班車的頹喪狀態,而是仍然年輕、的他,為了避開揚起的沙塵、為了逃避那無可迴避的荒涼,阿銘閉上眼。閉眼的動作,又接連到同樣需要閉眼的「暢泳」,但阿明暢泳的場域,並非流水,而是工廠流水線。
作者在這裡,終於直白道出阿銘迷途、錯過夜車的原因:他是流水線的工人,被工地制服、資本體制緊縛,肉做的心,就算鍍上一層金屬,也必須藏好。
接著,作者再從「心」這個較為性靈的詞,連接下一段的「孩子王」與「紙王冠」兩個充滿童貞感的詞彙。詩中,敘事者以呼告的語氣奉勸阿銘,連最後僅有的事物,也一起放棄吧,資本主義下,人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阿Q的當個孩子王。只要放棄僅有的權力,就能迎向整齊的、光潔的景象。作者從整齊、光潔,再跳接到同樣具有光潔感的白蟻琥珀色的翅膀,白蟻隨吊扇飛昇,透光的瑩翅落下時,同時也迸散、死亡。
讀到這裡,我們幾乎已經可以確定,前一段的「整齊、光潔」所指的正是天堂的景象;而阿銘所放棄的、那僅有的事物,或許正是生命;第一段的身影,也許是無腳的幽魂阿銘;線香,可能隱含生者給予阿銘的祝禱。
最後兩段,作者從「透光」連結到更平曠的光亮景色:正午稻浪、晴空無敵,在這幅晴空豔陽的好景色中,稻草人倒下,回歸稻浪。那倒下的,也許是稻草人、也許是阿銘、也許是在這個資本主義的世界汲汲營營的其他年輕人,但唯有倒下才能卸下重負,才能重溫被光穿透的輕盈與救贖。
解讀整首詩後可以發現,楊智傑善於鍛造鎖鏈般的意象:小廟→線香→線香的熒火→熒紅的獨眼→黃昏的縫線→省道盡頭→路→無路可退→砂石車→沙塵→閉眼→暢泳→流水→流水線→工地制服→像制服一樣包裹他物的電鍍→電鍍內的心。
這些意象或許難以統合出一個主旨,但若沿著詩的順序,它們就像一條鎖鏈,A意象勾著B意象,B意象勾著C意象,A與C或許並無關聯,但透過B的連接,一切就渾然天成。最後,整串意象娓娓帶出敘事的主體、以及主體所遭遇的故事。
此外,〈返鄉夜車〉中,也可以觀察到一個重複出現的「中心意象」:光。從最初小廟中一炷線香的熒紅火光,隨著文字鏡頭的拉近,變成獨占視野、泛著紅光的巨大獨眼,接著,詩作的帶出同樣屬於暖色系的「黃昏的光」。
而詩的中段,隨著阿銘的故事逐漸明朗,光的色澤也開始由夜晚神秘、孤落的紅光轉變為白天的白光。首先是電鍍銀白的反光,接著,當敘事者奉勸阿銘放下最後的事物,走向死亡,出現了「光潔、整齊」的明日,再連接到晨間的光,以及水蟻翅膀半透明的透光模樣,最後,作者建構出正午、晴空,一個更平曠明亮、視野及寬的光,詩的末尾甚至收束在「只剩下光」。
透過「環環相扣」的技巧,意象得以持續延伸,支撐起敘事詩中的故事與細節。但由於有概念相同的「中心意象」凝聚整首詩,詩作的每一小節即使在不同的場景中游移、跳換,也不致太過發散而顯得虛無,讓整首詩仍然保持相似的體感,密度一致、氣氛統一。
結構:以背景敘事、以抽象換場
在結構方面,楊智傑的敘事詩中,可能安插著不同時空的場景,透過這些細筆描繪的背景,讓背景補足沒有明白說出的故事遠因。另外,在不同的時空場景間,楊智傑善於以極富張力的抽象哲思跳接換場,也使換場不過於突兀。
以下將以〈1996——沒有一場雨因而淋濕我〉說明:
〈1996——沒有一場雨因而淋濕我〉
2012在故鄉海產店
遇早婚
初戀女友小媛。西北雨暗暝
伊看看窗外,又低頭
轉開地下電台
說舊情綿綿一直播、一直播也好。一世人平安
怎樣,都好⋯⋯
(窗外只有細雨,輕撫矮泥牆
剝蝕一排
褪色的壯陽藥海報)
最後。我們選擇了雨
歷史卻未選擇
在熄滅我們的雨中化為烏有
烏有是盛放紫丁香
雨中
泥濘的工地
烏有是省道旁
名叫「薄紗誘惑」的檳榔攤裡,穿吊嘎
顧店的老頭
烏有,就是時代。穿過小鎮工業區
霓虹閃爍的KTV
穿過排氣管,轟鳴的海岸路
長長暑假
女孩
熱辣短褲與背心
(與前座,男孩緊繃的褲襠。)
1996在黑暗裡,過彎,失速——彼時我們所擁有的
不正是自由
落體,墜落的自由?
2012,卻已沒有一場雨,願意前來淋濕我⋯⋯
騎樓躲雨的外籍工人,倚牆
靜聽菸絲燃燒
小媛恍惚凝視街道
任細肩帶
自白皙手臂輕輕滑落。「那是菸燙的、這是酒瓶⋯⋯」她指著眼角
這是十七歲
一起摔車的痕跡
我笑了。「我也已經很少哭了」她說
新的傷口覆蓋舊的。這,就是歷史
在一滴冷氣水的凝結裡
化為烏有
放晴了,我拉起小媛
跨上破機車
直直衝向明亮的港口。我們笑著,唱著
這是2012
但再快一些,這就是1996
(我站在雨中/沒有一場雨因此淋濕我/
我該為誰一無所有/又該為誰從此溫柔)
這首詩講述一名受暴的女子,但女子受暴的事實,在詩的中後段(第8段)才被揭曉,且並沒有特意說明這些傷口為何造成、由誰造成。然而,在整首詩穿梭過去與未來的場景中,已經補足故事的情節。
作者描述,小媛生活的地方,來自敘事者的「故鄉」,一個沒落的工業小鎮,省道交織、充滿工地、地下電臺盛行。此處曾經繁盛一時,但如今只剩廉價的外籍勞工,連檳榔攤也請不起薄紗誘惑的小姐,只剩老闆在顧店,牆上的壯陽藥廣告,也早剝蝕一片。
而在這個曾是工業重地的小鎮,以肌肉、血汗掙錢陽剛遺跡隨處可見:早期,這裡曾有氣盛的年輕人,在此飆車,轟鳴整條海岸路,女子熱辣短褲,男子褲襠緊繃。這裡也曾充滿男性需要的情色娛樂:KTV霓虹閃爍、檳榔攤取名為「薄紗誘惑」、牆上壯陽藥海報貼了整排。
當小媛的故事,放置在這個充滿陽剛氛圍的沒落工業區,讀者便能透過這些線索,猜想小媛受暴的來龍去脈:從「早婚」來推斷,小媛的傷口可能來自丈夫對她的家庭暴力,或許是早婚的育兒壓力、也許是蕭條的經濟,讓丈夫將所有不順遂都轉化為肢體暴力,轉嫁到妻子身上。
但若從小媛「任細肩帶/自白皙手臂輕輕滑落」來看,小媛或許是情色產業的一環,也許是台灣偏鄉情色卡拉OK、色情小吃店的性工作者,在工業小鎮裡,消費者不外乎工人,而情慾與暴力皆是權力的展現,被酒瓶砸傷、被煙蒂燙傷,可能是性工作者必須承接酒醉客人的高張情緒,也可能是在不對等的產業中,女性工作者服務男性客人時,不可避免的職業傷害。
作者透過這沒落的小鎮景象、充滿陽剛的暗示,間接告訴讀者小媛為何受暴、如何受暴,完成「敘事」。
而「以抽象換場」方面,這首詩總共建構了五個場景:窗前聽著地下電台的小媛(以及窗外海報)、省道旁的檳榔攤、過去小媛與敘事者飆車、小媛說明自己的傷口、小媛與敘事者跨上機車奔向港口。在這些場景間,作者透過高張力、富有哲思的抽象句式作為橋樑。
例如,作者第一場景過渡到第二場景時,以「最後。我們選擇了雨/歷史卻未選擇我們/在熄滅我們的雨中化為烏有」來連接。這三句將「歷史」如此龐大、厚重的名詞,與「烏有」這樣破敗、消極的詞做連結,拉扯出巨大的張力。
而從第二場景的檳榔攤,要過渡到第三場景的飆車時,作者以「烏有,就是時代」當作橋樑,同樣是將龐大、沈重的「時代」一詞,與虛無的「烏有」劃上等號。
而在第三場景與第四場景間,作者寫道「彼時我們所擁有的/不正是自由/落體,墜落的自由?」將正向的「自由」與負面的「墜落」相連,也令人思考,小媛的早婚、小媛以性工為職業,是否也是擁有不受限的自由時,錯誤的選擇所導向的代價?
而第四場景與第五場景間,作者以「新的傷口覆蓋舊的。這,就是歷史/在一滴冷氣水的凝結裡/化為烏有」作為橋樑。傷口新舊交雜本已令人比酸,但作者有將「傷口」如此日常、個人的意象,以短促而決絕的語氣與「歷史」連接,下一句又反過來,將歷史凝縮到更微觀的「一滴冷氣水」中,最終甚至走向「烏有」。同樣三句話中,描繪抽象的「歷史」,富有哲思與大小拉鋸的張力。
這些連結不同場景的「橋樑」,或兩句或三句,涵括抽象的「時代」、「歷史」、「自由」、「墜落」等辭彙,將極具張力的詞彙互相連接,像是為時代下的短注,而這樣的短注,適用於每個破落的場景,因此地已連接「橋的兩端」。
此外,每隔幾段就重複出現的「烏有」、「歷史」,也隱約展現出一種相互聯繫的韻律,營造出統一的體感
此外,作者在寫景、進行單一敘事的同時,也透過這些抽象短句為時代下註解,隱然暗示:小媛的故事也將發生在同時代的每個沒落小鎮,暴力與權力的傾軋不是個案。
徵引資料:
洪崇德:〈給相聚時刻與同代人的詩――訪談楊智傑〉,《幼獅文藝》2019年5月,頁18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楊智傑《小寧》書評好讀版 https://pse.is/3bv6v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智傑 #小寧 #意象 #結構 #敘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