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是受傷海王星的象徵之一。
在占星學中海王星除了代表正面較廣大的慈愛、悲憫、融合及合一面向,以及較個人的藝術、靈性、服務、療癒及敏感特質,還包含了黑暗面的逃避、虛幻、成癮及無意識中對痛苦執著的受虐情結,以及因道德潔癖而生的自我懲罰或過度補償行為。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海王星的課題通常都與「看清」事實有關,而在看清之前,理想化的防衛是必需先識別的。很多時候社會事件上,我們會看見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他很乖,不會如此,一定是朋友帶壞的。」這就是海王星理想化的防衛在作用,不想(或根本沒有意識到不想)看清現實可能有父母更深層逃避的海王議題。一個逃避自己功課的父母,也會把逃避的課題傳承給下一代,那麼直到期末考的到來,要不是由身邊的重要他人來替身演出,就會是由身體上的疾病來爆發。
以下分享一個案例,可以清楚看到內在海王議題如何被壓抑及逃避,直到由身體症狀顯現(摘自海王星,略過占星術語):
茉莉是個美國人,偶爾住英國,她背景顯赫,出身在一個非常富有、社會地位崇高的家庭。她是家中的長女,也是唯一的女兒,顯然是個完美環境下長大的完美女兒。她的父親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很早就退休,沉溺於飼養參賽的獵犬,這是他最愛的消遣。她的母親也是好家庭出身,沒有念過大學,從沒有為生計工作過,但聰慧過人,十分有成就,在地方的慈善圈內很活躍。茉莉在理想的環境中成長,上最好的學校,完成所有人對她的社會和學業期望。她形容自己的童年「幸福快樂」,她的父母很「完美」,三個弟弟很「耀眼」。而她看起來總是笑容滿面、很有吸引力、聰明、討喜、言行無懈可擊,風采迷人。
茉莉尋求諮商因為她對自己的方向很迷惑,她有家庭提供充裕的零用錢,她不需要工作,但仍希望能為自己的人生做點事。她後來透露自己全身上下都長滿了恐怖的疹子,包括脖子、胸部、腹部、腿和手臂,都小心地藏在袖子、高領和長裙底下。這被確疹為牛皮癬,她在解釋這個症狀時,仍一慣面帶微笑,彷彿身上的痛苦與自己無關。自從兩年前開始長牛皮癬後,她就以自己的身體為恥,拒絕與別人有任何肉體上的親密接觸。
不到一年,茉莉發生了一瑒嚴重車禍,導致股骨碎裂,而牛皮癬變得更嚴重了。她已和一位男士訂婚了好幾年,對方對她似乎很忠心,他除了有「輕微的」飲酒問題,其它都很「完美」。她一直渴望未來擁有婚姻並當個母親,所以接受他的求婚。她從來沒有愛上他,只是對他明顯的愛意感到滿意,而且他讓她很有安全感。
在某年的冬天,她遇到了另一位男士,這是她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很快地就陷入愛河。她向新愛人承諾會放棄現有的關係,回到美國和他在一起,但當她回到英國時,發現自己無法實現承諾,因而開始第一次牛皮癬的發作。她在痛苦和羞恥中結束了兩段關係,尋求諮商的兩年間都保持單身。在經歷了非常大的壓力之後,她同意嫁給原來的未婚夫,他己經全面考慮過她的皮膚狀態,似乎並不介意。
接下來的兩年內,她結婚、懷孕、流產。她丈夫變得酗酒過量,也愈來愈暴力,讓她很擔心自己的安全。她大腿骨折復原得很差,導致一輩子跛腳。牛皮癬的猛烈發作毫未減輕,她曾拿到抗憂鬱的處方藥,一口氣吞下一整瓶,醒來時已躺在醫院接受洗胃。
茉莉本質上是個理想化的靈魂,易感且纖細,很難招架一個陷落且感情複雜的家庭背景。因此她對於現實和自我的認知,有著伊甸園的幻想。對於理想具體化的需求,及渴望逃離不完美世界之間,有著深刻的衝突。她的牛皮癬和復原極差的腿傷,都暗示了薄弱的彊界感及內心欠缺的架構和穩固。她對於必須在人世間具體化的憤怒,比自己所能承認的更加恐怖,以致只能透過狂發疹子來表現。加上她一直活在不被愛的恐懼陰影下。
茉莉的父母以各自的方式表現得有如情緒化的小孩,他們幻想有個完美的婚姻、完美的養育和完美的後代。他們都因為容易獲得物質保障,免於生命的衝擊,也都不需要去面對自己無力應付的事。因此對他們而言,茉莉從來就不是真正的孩子,她是父親的小公主,母親的小娃娃,這讓她從小就意識到完美是這家商店中唯一接受的貨幣。茉莉的母親要不是過度投入在她身上,要不就是突然地疏離,母親的情緒善變,以致於無法在茉莉心中形成一個正面、堅持一致、能給予情感支持的母親形象,這讓她一直處於幼稚、長大不,只能回應別人想要她做的事。茉莉的父親則是冷漠、疏離,因此她很渴望父親但卻從未擁有他。她愛慕他、需要他,但也恨他,而她的關係模式極大部分都來自於與父親之間的混亂且矛盾的感覺。
丈夫酗酒問題反映了茉莉父母雙方隱藏的無助和混亂,茉莉的婚姻其實是想逃離成年生活,努力爬回子宮裡,卻因為以性愛回應美國愛人被驅逐出境,她的衝突鮮明地描繪了她的感覺,就像大部分的身心失調症狀一樣。她的皮膚灼熱騷癢,必須抓破皮才能止癢,她的疹子也暫時地在無意識中發揮作用,確保自己必須斷絕所有的關係,才能避免衝突湊在一起。然而她無法忍受寂寞,最後選擇了婚姻,這違背了她的靈魂,以致最後只能透過訂婚後那週發生的車禍來表示抗議。
這個例子讓我們知道,繞過理想化的防衛,去真實面對自己內在真正的感受,才會是脫離無意識受虐-救贖原型的途徑。
身體永遠是最誠實的。
illustrator: lost7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暗網仔出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
過度活躍症長大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重温】回到養育的初心
「我長大以後想成為甚麼?很簡單,我想成為一個快樂又健康的人。但大部分的教育都狹隘地訓練一個人讀書、找工作,而不是找尋生命的意義。」
——————————————————————————
多謝好友Ester,給我閱讀了《Kitchen Table Wisdom》其中一章 “Beyond Perfection”,講述作者從小被父親訓練成完美主義者,她猶記得孩提時,拿著98分的考試成績回家,父親便會一貫的責問:「另外那2分發生甚麼事?」她一直為追逐那2分而讀書,漸漸分不清何謂愛與批准。直至很多年後驀然回望,才發現沒有人甫出生就是完美,那2分在人生中根本不值一哂。
然而,現代家長都希望/要求孩子18般武藝樣樣精般「完美」,絕不容許孩子有失敗的空間,發現孩子稍不專心或不認真,就認定孩子患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甚至把恐慌在家長群循環蔓延,偏偏從沒有好好想過,要培養孩子學習的熱情與投入。
當香港大部分家長還停留在起跑線贏輸、IQ高低的層面時,芬蘭早已進行教育大改革,鼓勵多元的、終身的教育,著眼於孩子贏在未來!老師不但讓孩子走出班房,把整個城市都變成學習空間,而且讓孩子因應世界變化而學習生活技能,把學習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另一邊廂的澳洲教育,甚至鼓勵不用教科書,而是由老師整合不同的教學資源,設計成彈性的課程規劃。
「生活即教育,遍地是教材。」比芬蘭及澳洲走得更前的,還有13歲的美國少年羅根.拉普蘭特,他創立的Hackschooling,當中沒有老師、沒有課本,就像駭客一樣自學,從生活中捉緊每個學習的機會。「我長大以後想成為甚麼?很簡單,我想成為一個快樂又健康的人。但大部分的教育都狹隘地訓練一個人讀書、找工作,而不是找尋生命的意義。」他早前獲邀在TEDxUniversity of Nevada演講,字字簡單,卻發人深省。
孩子的教育是否只有一種選擇?正如陳葒校長在《我的》創刊號中寫道:「希望家長都能明白糾正應試教育生態之必要,也都能明白要如何糾正,並且如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大家一起來糾正。」回到養育的初心,孩子的快樂與健康,從來比任何東西重要。
#親子專欄 #親子教育 #鄧明儀
過度活躍症長大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花花本身並非醫療相關人員,僅以同為患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昨晚花花收到了一封網友的來信,內文主要詢問我現在是否還有在服藥,並且想了解思覺失調是否有遺傳的可能,因為網友與他的家人都有同樣的疾病。
=======
就我目前所吸收到的資訊來看,精神疾病有沒有直接遺傳的可能還不能夠肯定,可以知道的是家族中若有人出現精神疾病,其他家人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且越近親罹患的機率就越高。
但,並非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就一定會生下有精神疾病的子女,有研究指出,有精神疾病的父母生下的同卵雙胞胎,其中一人有發病另一名則沒有,因此精神疾病不能夠完全用基因來解釋。
我在十八、九歲時被診斷出罹患思覺失調與憂鬱症(後來演變成躁鬱症),直到我二十八歲的這十年間,陸陸續續都有為了治療疾病而尋求醫療的協助,從精神科到腦神經內科皆有我的就診記錄。
不論是哪一位醫師給我的說明與解方都大同小異,大概都是血清素濃度太低、多巴胺無法正常分泌因此我會容易感覺情緒低落,前額葉的功能異常因此會出現幻聽、幻覺等思覺失調的症狀。
:「醫師,這個藥我得吃多久病才會好?」
:「這些藥是用來控制妳的症狀的,什麼時候能停藥得看妳的反應;但也有很多患者停藥之後症狀又惡化,所以通常都還是建議一直吃下去避免復發。」
跟許多人一樣,我也曾經以為精神疾病就如同感冒,只要投藥把病毒殺光後就會痊癒並且產生抗體;結果精神疾病就跟唇皰疹一樣難纏,平常看似沒事了,但某天醒來時就發現嘴角又出現潰瘍。
"殺不死妳,但也不會放過妳。"
=======
看過自傳的讀者們都知道,使我對生存感到絕望的並非我的精神疾病,而是我一整個荒謬的人生;我多次嘗試自殺並不是想結束疾病帶給我的困擾,而是想停止我這場名為人生的鬧劇。
在多次嘗試自殺最終卻都失敗之下,我才正式接觸了改變我生命風格的 #個體心理學 (又稱 #阿德勒心理學) ,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品就是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
當然,並不是看完書後我的病就好了這麼戲劇化,看書是一回事,吸收內容並且實踐又是另一回事了。實踐個體心理學的過程並不輕鬆,也很難堅持下去,不過這不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改天有機會再講。
針對來信網友的問題“思覺失調會不會遺傳”以及"停藥後會不會復發",我以停藥並且實踐三年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回答。
一、精神疾病是後天造成的。
二、停藥後確實還是會復發。
=======
由於我本身是生父母不詳出生後被領養的小孩,因此我無法得知我的親生父母是否有精神疾病,不過我本身有生育兩名孩子,在他們身上也確實都有精神疾病的影子,他們兩個同時也都被確診ADHD。
在長子還很年幼的時候,我就能夠感覺到他是個多愁善感的孩子,我曾經很自責自己將精神疾病遺傳給他,直到我開始研究個體心理學後明白,長子是被我一手帶大的(直到離婚之前),因此在他身上會看見我的影子非常正常。
"錯誤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這種家庭中變成模範和榜樣的作用,孩子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而然就把這些卑劣的行徑,比如竊盜,當成一種謀生手段。"(談犯罪性格是否與生俱來)《走出孤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非常重視兒童的教育,阿德勒認為個體大約在四五歲大的時候,他的性格就已經成型,而往後的人生也會遵循他的性格走出對應的人生型態。
在缺乏適當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但性格往“不安”、“多疑”等方向發展,長大後將會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發展出精神疾病。而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正是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關鍵,若照顧者本身很情緒化,孩子也很難發展出正面樂觀的性格。
=======
與其說我把精神疾病的基因遺傳給我的孩子們,更合理的說法是,我把精神病患的生活型態,教給了我的孩子們,使他們習得這樣的生存模式,並且發展出會被社會認定為 #精神病患 的性格。
因此,即便罹患精神疾病,只要能夠提供給孩子穩定、安心且正向的成長環境,患者的孩子也可能終生都不會出現精神疾病。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才會被診斷為精神病患,既然如此又怎麼能夠在教養孩子上,做到完全不情緒化呢?
當然不可能完全不情緒化,正是因為有不同的情緒變化才能稱為人,不然跟機器又有什麼不同呢?
不論父母有無精神疾病,許多家庭的教養只會停留在情緒失控打罵孩子就結束;孩子犯錯是一回事,但父母打罵孩子也同樣不該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只會習得避免在父母面前犯錯,同時也會變得無法認同自己。
在還沒有獨力生存的能力之前,孩子必須仰賴照顧者才能夠得以活下去,因此照顧者對自己的評價會變成一種影響一生的自我認同。
經常被父母嘲笑、批評、否定或忽略的孩子,長大就容易變成缺乏自信、沒有主見以及疑心病重的大人,嚴重者就會演變成精神疾病,不論家族是否有出現過病史都一樣。
在教養孩子上難免會有沮喪無力、憤怒痛心的情況,與孩子間的爭執也在所難免,但只要在每一次的失控後,誠心地為自己的情緒失控向孩子道歉,並且跟對方說明自己為什麼會為此抓狂,孩子會明白是人都會有犯錯與失控的時候。
重點在於是否能夠從中獲得讓彼此變得更好的經驗。
=======
接下來,說說關於停藥後又復發的問題吧。
精神疾病是後天所造成的,在個體心理學中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精神疾病是個體自己所選擇的生存模式」,也就是說我會患病是我自己所選的,既冷血又荒謬是吧?改天再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接受這個理論的。
雖然是自己選擇患病,但患病之後對生理上造成的傷害也是真實且不可逆的;醫療研究證實缺乏適當生長環境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展會遠低於同齡的孩子,甚至會出現萎縮的情形。
大多數的生物都是在發育得差不多了才會出生,黑猩猩出生後不久就有活動能力,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抓住母猩猩,以及尋找奶頭自主進食;人類大概是所有生物當中最脆弱的一種,出生後不僅沒有任何生存能力,連大腦都只有成人的三成不到。
五歲大的孩子性格已經成型,這個理論並非阿德勒瞎掰出來的;剛出生的寶寶大腦雖然小,但是發展卻非常的快速,也因此出生後頭幾年的環境對大腦發展的影響才會如此大。
缺乏適當環境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無法得以健康的發展,甚至會停止發展造成一些永久性的傷害,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病患停藥後又會容易再復發的原因。
如果可以選擇,相信大家都會想要有個健康的腦袋,不過我相信在現今的世界上,不論哪個國家的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健康」的。
這些年來研究個體心理學後,我已經不會再執著於自己到底有沒有康復的一天這樣的念頭;正常或健康與否,都是人自己訂出來的標準,但這個標準的依據又是從何而來?
=======
與其稱之為「精神疾病」,我偏向於認為這是「個人特質」。認為是疾病就會想要去治療、去消滅;但若是個人特質,那就是怎麼去接受與面對的問題了。
停藥後的我,經常還是會出現情緒低落,或是躁症期間過度亢奮,去年剛接回兒子們後,暴漲的壓力也讓我的幻聽又多次重新出現;我明白服藥並不是為了治療這個病,而是像麻醉藥一樣,讓這個症狀暫時變得不活躍,但那不表示症狀已經不存在了。
學習個體心理學後也讓我明白,情緒的變化是我難以靠自己控制的,因為我的大腦負責控制情緒的部分,早在成長期間就已經受到不可逆的傷害;但大腦控制行為的部分顯然還算健康,因為我不會出現身體不聽大腦使喚的情形。
我指的並不是什麼情緒失控而打人這種不聽使喚,而是像妥瑞氏症那樣,因為大腦不正常放電而出現無法控制的肢體行為;情緒失控而出現的行為,實際上仍舊還是自己能控制的。
因此我能夠做到情緒歸情緒;行為歸行為。
當下的情緒低落是真的,也確實讓我很難受,但那並不會影響我去做該做的事情;如果我因為情緒低落而無法做任何事,在個體心理學的說法會是:
「為了不做某某事而不斷放大自己情緒低落的問題。」
在情緒低落的情況下,或許處理事情的效率與品質都會比較差,但我們也只是生存在一大群同物種間,在不傷害他人同時也不傷害自己為前提,讓自己過得好好的這樣就夠了,何必一定要達到完美才肯做?
所以,我的精神疾病從來就沒有真的康復過,我只是找到了和平共處的方式罷了。
⚠️補充說明:開始鑽研個體心理學時我還在服藥期間,當時我是在醫師的許可下漸進式停藥,身心狀況嚴重者切勿擅自停藥。
過度活躍症長大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異度空間恐怖AP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iyPZ3d_Fw&t=12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qxuCHq3Y&t=3s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我講 '香港' 10,000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4uDe3QUfs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24小時內學印度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3EmtyVK1BQ&t=55s
最後發現我有1種強迫症!
發現我有1種強迫症!
發現我有身體聚焦強迫症!
發現我有一種強迫症!
我有身體聚焦重複行為障礙 (強迫症的一種)-精神問題
發現我有身體聚焦強迫症!
最近看杜汶凙喱騷講強迫症的題目令我想到今年加拿大疫情最差時自己也表示有強迫症的症狀: 咬手指. (Show clip)片中他提及的數格子等的強迫症行為其實我小時候每隔地上走過兩步格子會喜歡跪一次在地上. 睡覺前數自己眨多少次眼, 不能有6或者6有關或pooy數. 例如: 6,12, 16, 18也不行. 因為6是魔鬼的號碼. 如果眨了6次眼要馬上眨到7,8, 或9. 或when I use to sit in the car I needed to use both sides of my hand to touch the car window. 4 times with both hands. I don’t even know why.
長大後我慢慢tou ley這些重複性的精神狀態. 這些年唯一陪伴我的是咬手指.
今天的身分拍這條影片不是而暗網仔的身分去拍, 而是為我自己找出答案. 因為彈琴或任何要show手指的行為有時都會有goo leuy. 因為不漂亮.
I know theirs a billion people will worst tragic fates than me and this is such a stupid small problem but this channel is for me to express my self.
這幾天找到原來這類型的強迫症學名叫 ‘身體聚焦重複行為障礙’ 是你重複obsessively對自己肉身做成的創傷. 這個koy kuet名詞令我發現自己某一些其他我曾經以為正常的行為也其實是強迫症. 當然咬手指是我最明顯的symptom. But like biting my lips, bitinh the inside of my mouth (like this) biting other parts of my hand, picking my bitten fingernails. Scratching my eyes inner part, before my elbows I constantly scratched for no reason. It’s almost like self harm.
I used to think everyone did this at least bit their lips.
Now the reasons for this some believe is anxiety. But honestly I bite my hands when I’m either bored or thinking. I think it’s a mixture because when I upload a video and I’m writing the tags and all that I’m both thinking but also anxious because I’m nervous about the video performance. So I think for me it’s both those things.
Now a cause of 身體聚焦重複行為障礙或BFRB有一些人説有自己問題外還有遺傳成分. 因為我也真的見過長booy有scratch themselves的習慣.
My solution: after watching this video they told me that the solution is not to stop yourself from the impulse of doing these things before that’ll only make you want to do it more. Actually it is to be conscious in that moment that you want to do this and do another action as a replacement. So what I did is I pretend I’m playing the piano every time I get this self harm impulse. Strange it when I do this my mouth still moves and if I were biting my nails or my lips and yesterday I caught myself constantly want to bite.
But over time it has gotten easier. And I think with enough effort I can stop this. Because honestly my nails are traumatized beyond belief and it’s been so long time I’ve had to cut nails because they don’t grow and is so weak. When I scratch an itch it feels weak. Like it’s gotta fall off. And it’s just...I don’t want that you know so let’s try to change it.
Thanks for letting me make this weird video bye.
過度活躍症長大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功課多?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不少大人聽到小朋友抗議「 #功課無間做 」都會咁問,到底依家嘅小朋友同我地以前嘅成長環境係咪真係一樣?
或許美國的教育情況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臨床兒科教授Jeffrey P. Brosco指1987年6至8歲的美國學童平均每星期只花不到一小時做作業。到1997年,學生每周花在作業上的時間超過兩小時。老師多花了30%時教3到5歲的孩子字母及數字,同時,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比例卻逐年增加,四十年來翻了一倍。
原來,我們的成長環境早不一樣…
參考資料
Brosco JP, Bona A. Changes in Academic Demands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Young Children. JAMA Pediatrics. 2016; 170(4):396-397. doi:10.1001 / jamapediatrics. 2015.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