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餐桌上的白帶魚看見商業捕魚邏輯下,崩壞中的海洋生態與氣候危機】
鹹香酥脆的乾煎白帶魚,是台灣餐桌的常見菜色,但你知道嗎,台灣市面上的白帶魚,有70%都是進口的?
「RFI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徐承堉指出,中國人和台灣人都愛吃的白帶魚,中國人多吃「二指寬」,台灣人則愛吃「三指寬」的,因此「對(台灣)漁民來說,大小全部盡量捉沒關係,反正二指寬的可以賣中國,三指寬的可以內銷。」
長此以往,台灣近海野生白帶魚在大小通撈不設限下,不僅體型縮水,數量也大減。近年海關貿易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從菲律賓、印尼、阿曼和非洲等地進口上萬噸白帶魚,而台灣漁船則繼續捕二指寬白帶魚、出口中國。
台灣的白帶魚只是海洋悲歌的一小部分,台灣北部海域的魚群種類在15年間銳減100多種、全球90%野生魚種已被過度捕撈……,對人類來說,影響不只是沒有野生魚可吃,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頭——
海中生物從哺乳類、魚類到浮游植物,都能吸收二氧化碳,一隻大鯨魚可抵數千棵樹,海洋浮游植物能吸收全球40%碳排、製造50%氧氣,是防止全球暖化的最強守備。
「我們不能只有嘴巴上說要對抗氣候變遷,然後什麼都不做。」為了保護海洋,帛琉在短短6年間達成全國8成海域禁漁目標,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接受《報導者》訪問時強調,漁業永續才真正有利於帛琉人民。
但自稱「海洋國家」的台灣,發表首份海洋白皮書迄今20年,卻仍然未見有效的海洋管理政策:不僅限禁漁海域比例遠低國際目標,且效果成謎;缺少對漁業資源科學研究,也未能掌握實際的漁獲量,沒有資料談何管理與永續?《報導者》訪問多位專家,整理國際研究與報導,指出海洋保育的重要及政策執行關鍵。https://bit.ly/3xmMUR9
★深入每寸土地,《報導者》以獨立觀點,傳遞事實,#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海洋保護區 #護漁 #海洋 #全球暖化 #過度捕撈 #海洋保育 #禁漁 #帛琉 #報導者 #氣候變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槍魚屬(學名:Thunnus)又名鮪屬,通稱鮪魚(「鮪」音[賄])、金槍魚、吞拿魚,是一種鯖科的海洋生物。鮪魚有8個品種,其中多數品種體積巨大,最大的體長達3.5公尺,重達600至700公斤,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公斤重。鮪魚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條50公斤重雌魚,每年可產卵500萬粒之多。但是因為成長速度...
過度捕撈 政策 在 BBC News 中文(繁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年1月1日起,中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 試圖扭轉多年來的過度捕撈、快速發展以及大規模污染。
沿江十省共約28萬漁民將受此影響,分階段「退捕上岸」,部分水域已於2020年開始實施。
過度捕撈 政策 在 定錨產業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之前粉絲團有舉辦《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的抽書活動,現在要與大家分享粉絲的讀書心得文~
目前博客來、金石堂、誠品等網路書店都有雙書75折優惠,看完心得以後對《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有興趣的粉絲們可以考慮趁優惠購買喔!購書連結放在下方留言區,方便大家直接點選。
本心得作者為Yu Ru Lin小姐,感謝Yu Ru Lin小姐的分享!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讀書心得
作者:Yu Ru Lin 小姐
從一個地理系畢業生的觀點,本書最大的特點來自於書中相關圖表的繪製者是一名製圖學家與地理學者-蘿拉‧瑪格麗特(Laura Margueritte),對於多數人可能並不在意,但對我們來說這代表能看到從嚴謹製圖學脈絡下,考究顏色的使用、文字位置的擺放、不同投影的使用與正確圖表使用,這並不常見於多數解讀地緣政治的書籍中,但透過優質的圖表能讓人用上帝的視角一窺各個事件的起因,也發現事件的發生往往與其地理位置息息相關,而本書也透過這樣的優勢讓所表達的內容更容易被理解吸收,也謝謝錨大與書商讓我有機會無償地欣賞這個大作。
地緣政治在地理學裡有一門課是政治地理學,特色就是透過空間的角度去解析歷史及目前該國政治實況,多數的新聞在談論能源、種族與環境災害的新聞多強調其事件本身對人類的影響,但少提及許多事件背後多因其地理環境、空間限制或文化條件造成,例如當我們談到這次疫情台灣人因為勤帶口罩阻止了大規模傳染的發生,但少有人提及到台灣是一個島國,相較於國土相連的大陸型國家,我們在防守上相對容易,而陸客來台的禁令又增加了成功的機率。但島國優勢的另一個面向,則會看到只要我們在國際政治上受到中共封鎖後,國人多半缺少國際觀或了解國際情勢的習慣(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台灣井蛙),類似像美牛美豬議題在國內的討論很常在最後就只變成政黨間的陰謀論作結束。
很多事件都與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我很喜歡本書將川普築牆於美墨邊界的位置繪製相當清楚(p.126),這張圖要搭配的是美國庇護城市位置(p121),另外也可以在築牆圖上了解美墨兩州經濟主要相連的位置,例如東部就是德州,西部就是亞歷桑納與加州(他們也是庇護城市之一),這些陸陸的交界處,對多數人來說被國界線一畫開以為兩邊互不相關,但其實界線兩邊城市互相依存,形成保稅加工廠墨方提供人才使工廠節省成本的情景,所以這牆蓋不蓋的問題真的如川普說大量的移民造成失業率跟犯罪率上升嗎? 可能部分如此但也不盡如此,但透過這樣的理解就可以想像,便宜人力的需求一定都在,牆只是讓偷渡的過程加深難度,如果只談及失業率跟犯罪率是一種很膚淺的解讀,參照全球槍擊事件統計圖(p117)這點就可以看出這個國家本身犯罪率就很難低下,而美國需要透過大量便宜的勞動力來支持其便宜且龐大的內需也是事實,不過川普總統這樣的結果也很符合其支持者的口味跟水準就是了。
最後,我想透過本書的環境議題篇想要反思台灣目前海岸問題,書中提及澳洲大堡礁的珊瑚白化污染問題,他們將水深、珊瑚威脅程度(颱風、過度捕撈、水溫上升)以及珊瑚白化現象的區域,搭配遊客聚集、港口吞吐量及原住民保存區的位置畫出在同一張圖上(p166),廣義上觀光與商業的影響造成珊瑚的白化,細看卻能剖析出不同段帶其實是受不同因子的影響,這樣有助於該國政府制定政策。而這樣的研究圖表其實很適合延伸來看台灣目前南部西海岸到墾丁區間的珊瑚白化議題,如果台灣也能有專業的學術機構畫出同等類似的地圖,對於政府及民眾在面對珊瑚白化的議題就不會只單純地想到全球暖化或我也不知道能做甚麼,當地的民眾會更清楚自己的環境是受甚麼汙染,例如漁港附近的白化問題其實更需要關注的是漁船漏油,這可能比禁止觀光客的到來更重要,這樣民眾就能學習到用更科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不但務實且能真正地保護我們的環境。
謝謝閱讀
過度捕撈 政策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槍魚屬(學名:Thunnus)又名鮪屬,通稱鮪魚(「鮪」音[賄])、金槍魚、吞拿魚,是一種鯖科的海洋生物。鮪魚有8個品種,其中多數品種體積巨大,最大的體長達3.5公尺,重達600至700公斤,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公斤重。鮪魚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條50公斤重雌魚,每年可產卵500萬粒之多。但是因為成長速度慢,魚群總數量在濫捕中持續下降,從前有捕捉過三、四十歲的大體型鮪魚,但到目前十多歲的中型鮪魚也已經很少。鮪魚的肉色為紅色,這是因為鮪魚的肌肉中含有了大量的肌紅蛋白所致。有些鮪魚,例如藍鰭鮪可以利用泳肌的代謝,使體內血液的溫度高於外界的水溫。這項生理功能使鮪魚能夠適應較大的水溫範圍,從而能夠生存在溫度較低的深海水域。同時高體溫能保證游泳速度快,瞬時時速可達160公里,平均時速約60-80公里。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與大西洋中部、屬於熱帶-亞熱帶大洋性魚。鮪魚的遊程很遠,過去曾經在日本近海發現過從美國加州遊過去的鮪魚。鮪魚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海產,經濟價值高。由於各國政策、活動及漁民們的過度捕撈,已對牠們的種群數量造成威脅,其中藍鰭鮪的數量已經下跌90%。此外它們的個體單位重量也不斷下跌。因此國際間開始管制鮪魚的捕撈,但成效相當有限。目前圈養鮪魚還未商轉,雖然魚苗的人工培育首先在日本已經完成,但孵育長大中會吃掉體型過小的同類,很難確保中間育成生存率,而且大型鮪魚大到可以宰殺需要吃掉體重十多倍的飼料,來源還是沙丁魚、章魚等較為昂貴的肉類,加之飼養要6年以上的時間,並在這期間持續提供十度左右的冷卻鹹水,還需要偌大的水體免得魚以高速撞擊養殖箱,所以目前商業化的鮪魚還處於養殖技術前沿階段。鮪魚是一種健康食品,有多種食法,日本人喜歡把鮪魚切成生魚片或製成壽司,歐洲及美國人則會把鮪魚弄碎製成罐頭,可製做三明治等食品。臺灣人則是使用鮪魚各個部位製做菜餚。
過度捕撈 政策 在 大海無魚?討海人分享親眼所見的過度捕撈、海洋污染等危機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三位不同世代的船長,從個人興趣出發,經歷漁業最豐收的年代,卻感嘆逐漸凋零的漁業資源, 過度捕撈 、 政策 管理不當,導致未來我們極有可能會吃不到海鮮。 ... <看更多>
過度捕撈 政策 在 大海無魚?討海人分享親眼所見的過度捕撈、海洋污染等危機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三位不同世代的船長,從個人興趣出發,經歷漁業最豐收的年代,卻感嘆逐漸凋零的漁業資源, 過度捕撈 、 政策 管理不當,導致未來我們極有可能會吃不到海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