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鋼盔 也要完成的事
星期五,台北溼冷。
晚上十點鐘,我從總統府開車要回公司拿點東西。從凱達格蘭大道開到忠孝西路,短短幾百公尺的距離,我開了三十分鐘,還沒開到。
塞在中山南路二巷裡面,明明看著前方已由紅燈變成綠燈,但車子卻一動不動,只等繼續等,等著看著燈號再度變紅,再等一百秒。真可謂:「車龍滿滿、望燈興嘆」。
這就樣,我光是在短短不到兩百公尺的小巷子裡頭,就塞了大約十分鐘。
好不容易開出了公園路,拼了命的想要右轉到忠孝西路的時候,卻看到整個忠孝西路,一片火紅。那是大批車輛塞在路上,車尾的煞車燈,所透出的滿滿紅光。天啊,整個忠孝東西路,全都卡死,這到底怎麼回事?
眼看時間已經超過晚間十點半,我依然卡在車陣中,搖搖頭,往左轉,我只得放棄往前。開了快一個小時浪費生命在車陣中的我,終究沒有回到公司,拿到我想拿的東西。
台北到底怎麼了?
印象中,台北市從來沒有這麼塞過。
這兩天看到網路上住台北的網友們,紛紛討論起這兩週的「塞車惡夢」,這才確定,那天晚上我遇到的並不是特例,台北原來已經塞了兩個星期。
市府交通局的官員說:「是因為天氣冷,又下雨,開車的人多了」;有人說:「應該是過年啦」!還有專家分析:「最近汽油降價,使得開車上路的人,變多了」。
言之鑿鑿,說的都對。
但仔細再想,過去這麼多年,台北難道就「不過年」?「不下雨」?「不冷」?「沒降過油價」?這些言之成理的塞車原因,過去也都曾經有過啊!那為什麼單獨今年,特別塞?
剛從日本訪問回國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回來之後面對媒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交通大打結。柯P搔搔頭皮,苦笑說:「我那天也在內湖被塞過」。媒體七嘴八舌,有人提出,是不是「三橫三縱」給害的?
所謂「三橫三縱」,就是柯市長「單車路網計劃」的初步工程。
為了建構台北市「友善單車」的路網,市府打算在「信義路」、「仁愛路」還有「南京東西路」弄出「三橫」;另外在「松江、新生」、「復興南北路」以及「中山北路」搞出「三縱」。讓這六條北市最最關鍵的主要幹道,拓寬「人行道」,多劃出一個「自行車道」來。
其目的,是要達到紅磚道上「人車分道」的承諾與目標,而這也正是2016年「Velo-City自行車城市大會」在台北市舉辦的積極表現。
事實上,目前正在施工的只是第一階段,大約8公里的路段,柯市長的終極目標,是在三年之內,建構全市長達190公里的綿密單車路網。等到今年農曆春節過後,松江路也將開始施工,再加上過年期間要連拆八天的「忠孝橋引道」,台北市的交通,還沒最壞,只會更壞。
面對難題,市長臉色沈重的說:「會儘速在重要幹道裝設eTag感應器,確實掌握車流的狀況」。
然而,裝設eTag觀察車流,只是為了取得「客觀的數據」,並無法立刻改善「塞車的狀況」。就像一個病人不是裝上心電圖,就算完成治療一樣。裝eTag觀流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是得看柯P,如何醫治。
寫到這裡,我要先說清楚,我並不反對「單車路網」。
我是一個經常騎單車通勤上班的台北市民。柯P現在的做法,對我個人來說,絕對是歡迎且肯定的。
但問題是,台北市有多少市民,跟我一樣騎單車通勤上下班?而且,家住台北市的市民或許可以使用單車通勤,但住在新北市?桃園市?甚至更遠的人,那些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每天開車騎車進出台北市的人,他們怎麼辦?
上任市長之後,柯P做了兩件與交通相關的事:
1,取消「站交整崗勤務」,警察不再站路口指揮交通。
2,YouBike 前30分鐘免費取消,改收5塊錢。
在柯P宣佈取消之前,「站交整崗勤務」已在台灣執行長達20年。雖然警察站在馬路中間指揮交通,曾有過多次發生遭撞的意外,但事實證明,當「見警率」提高的時候,駕駛違規的狀況,明顯降低。
另外,為了讓「一車難求」的問題獲得改善,柯P決定取消YouBike免費政策。取消之後第一天,YouBike的使用率一舉下降了22%,的確是容易租到了。然而,柯市長一方面用新政策來有效降低單車的使用率,另一方面卻又廣蓋路網,希望大家多騎單車,以提高單車通勤率,這兩個政策,明顯矛盾,推出之前,交通局的官員,可否深思熟慮?
2012年,馬英九總統連任之後,立刻著手「油電雙漲」跟「年金改革」。對他來說,那是「現在不改,以後會受苦」的不得不為之舉。然而,多管齊下的結果,令人民生活壓力大增,滿滿痛苦的感受襲來之後,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民怨。
當時馬總統曾說:「我已經做好了戴鋼盔的準備」。事後證明,打過來的子彈與民怨,根本不是他頭上的鋼盔,擋得住的。
如今,要換柯P「為所應為」。
為了讓台北市變成更加偉大的城市,他決心建蓋「單車路網」。一樣是「頭戴鋼盔也要完成的事」,眼前擁有高人氣的柯P,或許比馬英九,更有機會,順利完成。
暐瀚 2016-2-1 de 台北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