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過去傳統所強調的文化相對價值、換位思考、地方知識等論點,經過了20世紀70年代之後針對這些知識背景背後的殖民思維與權力不對等的自我反思之後,新世代的人類學訓練已經讓人類學徒都有著自我反思與批判的習慣,這也是這個學科的吸引人之處。在這個脈絡下,許多人類學研究都會以帝國、國家、建置、治理等話題作為研究對象,只不過,現在這些研究已經不再是為了粉飾殖民或國家權力不對等的著作,而成為了「知己知彼」、揭示權力不對等的處境與機制,以此來描述與分析該如何面對與理解權力不對等的情況。反政府主義的人類學因而成為前述這些研究者沒有明說的知識論共識,長時間研究歷史與國家治理的人類學家James Scott就直接將自己關於反政府主義與人類學觀點的論著集結成書。本次小編推薦的正是這本反政府主義人類學的中文繁體翻譯版,希望大家會對反政府主義以及人類學這兩個批判性與反身性思考體系的結合感到興趣。
----------------------------
當國家緊扼人民的命脈、財團資本控制世界,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艱困世道中,
人類學大師斯科特以29篇幽默的靈光片段,捍衛地方性知識、常識、個體創造力與自發性的無政府主義思維,
帶領我們審視世間百態,用不同眼光看歷史、尋找政治生活的另類出路!
詹姆斯.斯科特相信,默默無名的小人物才是創造歷史的主角,無論馬來半島的小農民、不願臣服的東南亞高地少數民族,亦或是東歐社會主義統治下的尋常百姓。斯科特對於國家保持戒心,因為統治者往往編織出一套正當化其特權的理由,從新石器時期的農業帝國,到二十世紀掌握了現代科學與追求發展的現代政權,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性與生態浩劫。無政府主義者的核心信條之一,即是平民百姓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合理而公正的社會秩序,而不需要依賴立基於強制力的國家體制。這一本充滿日常觀察智慧的小書,肯定能將無政府主義的思維帶入二十一世紀。
──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活在政治無所不在的今日,我們更需要理解無政府主義的發展與理想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察覺人們的生活是如何被政府、政黨與大型企業共同形成的結構所影響,也才有機會自我解殖,看到自己的能動性與社會發展的可能。本書用一篇篇深入淺出的短文,如同操作手冊般帶我們重新檢驗當今社會的運作,為理想主義留下一片淨土。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在這本書中,斯科特(James Scott)從農民運動的觀察與政治批判出發,討論國家,階級,治理,暴力,結構,行動策略等狀態,一方面組合成為利維坦巨獸的穩固,卻又提示人民面對壓迫時的可能逃脫策略。斯科特擅長分析階級差異下的「底層政治」(infrapolitics),對他而言「無政府主義」是一種歷史思維方式,也是不與政府與國家統治發生合作下的相互性。我們若從「無政府主義」的角度對不同階層的社會行動「逆行理路以爬梳」
(read against the grain),將會看到非精英階層的能動性,以庶民行動的歷史辯證重新打造意義的偶發性。如果葛雷伯(David Graeber)書寫的是當代無政府主義的行動綱領,則斯科特寫給我們的是歷史條件下無政府主義的鏡像碎片。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斯科特(James Scott)的這本小書不是嚴謹的學術作品,但卻是想要理解他從1960 年開始以來,一本又一本充滿原創性與挑戰性的經典,不可或缺的指南。我們這些長期跟隨他、受到他啟發的學徒,一直都感受得到他的著作背後那種無政府主義脈動,但是真正讀到大師娓娓將他的政治哲學坦誠的鋪陳,還是一種令人激動與感動的經驗。
高度的推薦給所有關心未來的政治如何可能的人,希望這本書能夠溢出校園,讓一般讀者也能加入討論。像斯科特這樣的學者,在當代已經是寥寂的晨星。
──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近年我一直在想我們需要無時無刻存在的國家嗎?有需要管東管西的政府嗎?有需要一個以愛國為前提的政權嗎?面對這種政府,除了奮力抗爭外,我們還能做什麼?有什麼「另類」被管治而不失尊嚴的可能性?斯科特(James Scott)持續出版學術研究著作,探討政府的思維及行動模式,也討論弱者的「武器」以及被管治者的「抵抗藝術」。看不懂嗎?不要緊!這本書是他以普羅大眾為對象的一本小書,從他的日常生活、閱讀及(相對)少量田野、文獻資料出發,以「碎片」的簡單概念分享他對無政府主義的思考和期待。這是我讀過最接地氣的斯科特著作,邊呷一口咖啡邊讀此小書,總有會心微笑的時刻。
──鄭肇祺/芭樂人類學寫手之一、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tonsanbookstore.cyberbiz.co/products/9789863448860?fbclid=IwAR1xVeXQxmjBEyctpG9j_WrQZM_JF130F8yLWF61wK7V2o-UUqJnjyz97ys
運動藝術 學系 出路 在 焦糖綠玫瑰 caramelgre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了下一代請幫我轉分享🙏🙏🙏
#教育撞利益!當政府帶頭忽視
我們還能給孩子什麼美學想像?】
💢台藝大正在使用的教學空間要被土地開發了😠
當家長在討論孩子該學哪項才藝,期待他們未來成為頗具盛名的藝術家時,此刻,臺灣藝術大學突然收到內政部告知,說正在規劃臺藝的第二校區為「社會住宅」,此未經討論的「指示」,讓臺藝師生像熱鍋上的螞蟻,四處尋找陳情資源,要保住正在教學使用的校地,當教育場所對上以「居住正義」為名的土地開發,小蝦米能戰勝大鯨魚嗎?還是再次扼殺台灣的美學教育呢?
身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常在台灣的商業環境受到挫折,因為台灣人習於精算成本、獲取暴利,並且只把有形的產品跟數字當作績效,忽略其發想創意、設計概念及投入時間,都是無形的經驗灌注與勞務付出,長期積壓於這樣的風氣之下,藝術領域淪為犧牲品,更別說常被人譏笑的「台灣美學就是缺乏美感」了。
🔰圖文好讀版
http://www.caramelgreen.com/blog/post/473991236
我一直不解,為何當音樂系、美術系、電影系的前風雲人物,正困於畢業後找不到相關好出路的為難中,幼童的爸爸媽媽又汲於把小孩送到才藝班,要他們學樂器、學畫畫、學當Youtuber,滿心期待孩子長成那萬中選一的 #李安、#侯孝賢、#吳宗憲、#曾馨瑩、#賴英里、#聶永真…。
說穿了,這就是歷屆政府對藝術的長期忽略,造就老百姓的錯誤想像,使得台灣的美學教育完全功利導向:不注重自由想像、不認為藝術即生活、不鼓勵資方重視創作價值,使得砸大錢扶植的小小藝術家,到了大四才驚覺自己面對「畢業即失業」的窘況。
台灣的藝術培養已經很落後了,而政府不積極重視,卻還向校區狹小的臺灣藝術大學爭地?
臺灣藝術大學位於新北板橋的浮洲地區,來過的人,會覺得這邊是世外桃源,雖然離南雅夜市只有小橋之隔,但浮洲地區充滿藝術氣息,臺藝大歷屆師生的努力,功不可沒!然而,臺藝大是國立藝術大學中,學生人數最多(約5500人)但校地最小的藝大,總面積只有9.67公頃,位於關渡的北藝大,在校學生2000人,校區37公頃,南藝大則有校地57.57公頃,學生人數約1500人。
這不成比例的校園,是因為臺藝校區的土地,長期被周邊在地居民霸佔,加上藝術人性格不爭搶,一直沒有強制驅離,才導致這些地的收回速度特別慢,還好近年透過法律與師生奔走,已經討回不少。
但,近日內政部竟然發函給校方,表示已經正在規劃臺藝的第二校區為「社會住宅」,啊~不是教育部說好,這塊地要給臺藝成立文創園區?設計學院的學生,都在那邊弄作品耶!此事搞得臺藝現任校長陳志誠夜不成眠,凌晨近4點發長文,尋求挽回方法,內政部不經校方討論的恣意行事,真的是為了維護居住正義的美好政策嗎?誰又在乎臺藝學生的受教權益呢?
藝術在台灣永遠都吃悶虧。
我對臺藝大非常非常有感情,那是我毅然決然砍掉行銷科系,自主追求的第一志願,臺藝的空氣,臺藝的校園,臺藝的同學,臺藝的老師,在在是讓我發掘與探索的肥沃土壤,我們的校地長期被周邊的住民佔據,這些人就算搬家,也要將破舊的老房隔成數間雅房,再回租給臺藝大的學生。
臺藝大很善良,學生需要許多場地辦展跟實作,但校方一直沒對這些霸王強制驅趕,當初我在校的時候,學校連個像樣的操場都沒有,與通識的外系同學相約取物,甚至可以不用約時間地點,「反正校園超小,怎樣都遇得到!」這麼小的校地,就啟發了許多人的潛能,更別說,這幾年收回的校區,絕對可以讓學弟妹擁有更多選擇的創作展演空間。
先不談已經建好數年的合宜住宅,以前教授常跟我們說,浮洲地質根本不適合蓋高樓,臺藝的通識大樓已經是極限,我不知道這些年地質是否穩固了?但可以這樣剝奪學生的創作空間嗎?
孩子懷有藝術天分的家長們啊!我們及下一代需要培養更多的審美意識,需要保護那些無形的創意根基資產,臺藝大是首屈一指的藝術大學,可是我們的校地卻小到比運動公園還不如,政府對美學教育的輕視與欺負可見一斑。
如果您希望孩子生長在文化氣息裡,如果您盼望孩子擁有一些藝術技能,不要等他們上了相關科系,才發現校地資源根本不夠用,辦成果展、做大型作品都沒有空間,再來後悔感嘆以前沒有聲援一把,現在,請您和我一起重視此事!
🔰圖文好讀版
http://www.caramelgreen.com/blog/post/473991236
💞寫文耗心力,來請玫瑰一杯可可吧💞
⏩https://goo.gl/Q28YHb
#幼稚園# #教育# #教養# #焦糖綠玫瑰# #不婚媽媽# #親子# #母嬰# #婦幼# #美學教育# #受教權# #內政部# #教育部# #文化部# #我台藝我驕傲# #臺藝# #台藝#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生會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學研究大樓
運動藝術 學系 出路 在 何振賢 Eddie H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我個貓樣!👻 有得投社福界功能組別的朋友,可以的話,請支持我的戰友邵家臻。
<社福界 / 我選擇邵家臻>
莫慶聯(前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
我支持邵家臻,他理念請晰、政綱仔細具體,守護弱勢社群,堅持人權公義的核心價值。我看到過去三年,他一直和社工復興運動的朋友,為重燃社會工作的初心努力和奮鬥,我相信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工,能為社福界注入新的動力和希望。
趙維生(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我們需要一位願意背負業界對改革期望,承擔政治及社會雙重責任,理念清晰,目標明確,有宏觀視野,有論述能力,能與業界和公民社會合作的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是今天最佳和唯一合適的候選人。
鍾劍華博士(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邵家臻能夠秉持社會公義的價值,以批判的視角評議社會現象。他也身體力行,推動香港社會及民主發展,我認為他有足夠的條件與能力在立法會繼續推動業界共同擁有的價值。
陳錦華博士(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邵家臻敢於挑戰社會不公,堅定不移地站在受壓迫者的一方。他更具備對政治及政策的批判分析力,再結合他的運動組織經驗,這都對今天的議會工作至關重要。
梁麗清博士(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邵家臻有清晰理念、擅於團聚、具性別視覺,在社會運動及社福界的爭取上從不缺席。我向大家推薦邵家臻。
丁惠芳博士(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我最喜歡阿臻能做到我不能夠做到的事情。他整日身水身汗拿著簿和筆去做一些他所相信,和對社會、對專業很有貢獻的事情,我很開心和非常支持他。
王惠芬(香港融樂會創辦人)
邵家臻是公民社會和民主路上的堅實分子,多年來,對公義、人權、平等執著,對民主有追求和堅持。他長年關心懷年青人和其他弱勢社群,相信社工專業,能夠突破目前困局。在香港社會和政治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分化的時候,我相信3號邵家臻是不二之選。
Mr. Shiu is committed to social justice,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equality and has participated very actively in democratic and labour movements in Hong Kong. He is also a passionate person who cares enthusiastically about young people and people in social disadvantaged positions. In the midst of complexities and social division, I believe that Mr. Shiu Ka Chun (No.3) is the best and only candidate to be supported in the coming election.
黃幹知(青年及社區教育工作者、小組活動叢書作者)
我支持邵家臻參選,因作為同工看見其政綱,是對準不同服務的核心困難,有宏觀的社福規劃和願景,更看見他為未來的服務開闊了很多想像和出路,重申了社工在政治上的公共性。
許寶強教授(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我猜邵家臻和很多人的想法相比是較奇怪的,我覺得他不像是做政治的人,我覺得他更似是做實事,不講政治的人,不過我再想深一層,他也是適合做政治的,如果我們把政治想法變闊,把政治定義為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藝術。
孫勵生先生(社會福利機構總幹事)
對於阿臻,早在他任前線社工時已認識他。素來,對於有火熱的心,但同時在工作上有冷靜分析的同工,我是特別注意和敬佩的。
王惠梅(社福機構助理總幹事)
我認識邵家臻超過二十年。他具有社會分析的宏觀角度,也有關懷弱勢社群的心。
盛李廉(社福機構總幹事)
邵家臻代表著社工推動社會運動的精神,這是社工最重要的社會價值,超越狹隘的業界內的利益。
方敏生(社會福利機構聯會前行政總裁,港大社會科學院實務教授)
我支持邵家臻,因為他支持「和理非」。面對這樣社會撕裂,能夠用「和平、理性、非暴力」去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
陳美珊(社福機構行政人員)
我支持邵家臻。原因很簡單,他立場鲜明,思路清晰,過往工作展現復興社工的决心。他一方面對社會福利規劃有承擔和卓見,但同時亦謙卑聆聽意見,不斷諮詢同工回饋而修訂政綱初稿。
李大成(基層組織者及兼職大學導師)
邵家臻一直支持不同的民間組織及社區發展,義無反顧地站在基層、弱勢的一方,促進他們的參與。
張超雄
我撐邵家臻,因為佢有情有義之餘,係講得出做得到既。
你見到佢係過去既社會運動,佢係企到最出,我地社福界無幾多人係願意咁樣訓身出黎。
陳健民
我支持家臻,因為佢夠膽去挑戰唔公義既制度同關注弱勢群體。
周永康
如果社會改革是希望每個人生活都可以變好一些的話,我相信臻就有這種能力,因為他每天都在不停改革他自己,一直把他那顆溫暖的心,可以傳遞給其他人。
張秀賢
我覺得邵家臻,就是個有靈魂的人,有熱情有熱誠的人,本來在今屆沒想到要特別支持什麼人,現在覺得,社福界別,我唯一支持邵家臻,他是個有腰骨,有原則,有底線的人。
陳偉良(社會福利機構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社會工作督導主任)
邵家臻和他的團隊,我很強調團隊,我很欣賞社工復興運動這個團隊讓我們社工精神可以重燃。
陳國邦(青年工作者)
阿臻未必係業界最理想的代議士,但他的信念,他背後團隊一群年輕社工的拼勁和感染力,是這團隊的獨特之處,應當可以在議會中做點事。
陳文宜(長者服務資深社工)
我們需要有一位肯承擔,專業,肯迎難而上的社福界代表。我支持邵家臻,是因為我信他做得到。
盧浩元(復康服務前線社工)
我支持邵家臻,因他不只是代表邵家臻,他是代表一種社工價值、信念、精神,我們需要重燃這種社工價值:「與弱勢同行,為弱勢發聲。」我信邵家臻做到,我支持邵家臻做業界代表。
龔偉森(青年服務前線社工)
我好相信邵家臻如果成功當選,可以帶領當前社福業界衝破現時的樽頸,溫柔是邵家臻的強項。
陳順意(長者服務前線社工)
我相信阿臻他的敢言、敢想、敢為,還有整個團隊,對社工價值和信念的堅持,是可以為我們社福界、為香港社會帶來新的氣象和改變。
何慧芝女士(家庭服務前線社工/香港政策透視成員)
我好欣賞邵家臻那份擇善固執的勇氣,他一直堅持及守住社福界的良知、正義、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最重要是守住社會工作者的底線。
葉健強(前線社工)
這顆為弱勢,為香港,為公義的「心」,加上行動型的性格,我相信邵家臻能夠於立法會實踐他的信念和承諾,裡應外合繼續與社福界和基層弱勢爭公義。
選舉廣告 自行製作 03/0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