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者》,Marc Benioff、Monica Langley,天下文化
#每天碎念一本書
連假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來點激勵自己的興奮劑!
比如說,這位鮮為人知買下 TIME 時代雜誌的道瓊新股王,貝尼奧夫。當印第安納州預備立下歧視性少數的法案時,他率先開第一槍當出頭鳥,大無畏地以企業的經濟實力發動抗議,挺身保護自己的客戶與員工。
支持社會運動、科技業執行長,這兩個身份在一般經驗中彷彿是對立的兩端卻在這位俄國移民身上巧妙融合在一起,這點實在很吸引人!
「善良」或者說行善的執行長、大老闆,怎麼想這不是悲劇人物,就肯定是哪裡出了差錯吧?《開拓者》顯示了我這樣的扁平想像或許是在潛意識當中存在著仇富的心態。
不過像貝尼奧夫這樣高舉信任、平等這些抽象概念
作為企業不可或缺的價值,這樣美好的人物形象
在這類描繪商業鉅子成功故事的半自傳書籍中
不免會讓讀者有自我吹捧、老王賣瓜的防備心。
基於這種反骨的心態,特別喜愛挑出那些
大人物們失意或是遭到挫折、挑戰的人生片段來看
談論〈平等〉這章中,貝尼奧夫的信念分別碰上性別同工不同酬以及少數族裔比例過低,這兩個最難以迴避也最明確的大問題:
坦白說,對多數大公司而言
這都行之有年,甚至可以歸咎於社會結構
是根深柢固棘手的問題
儘管下定決心要全面實施同工同酬
初步調查的結果,簡直讓人沮喪!
而要落實決心調整薪資的成本是三百萬美元
這也意味著,原先的情況落差多麼巨大
而更驚駭的事,隨著企業規模擴張併購的過程
一年後,將集團底下所有公司齊一整合薪酬
必須再多付花費三百萬美元。
我不禁想像如果這是一間台灣人創辦的公司
會做出樣的抉擇呢?相當有趣!
貝尼奧夫做出遵守信念的抉擇後
獲得的回報是有更多的女性想要去 salesforce 公司工作。
我喜歡這個案例說明了,對於問題的想像與解決問題的作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一條不必然卻又緊密相關的聯繫。真要解決問題取決於我們如何想像、理解問題。
這樣的思維,一如整本書始終破除一個現代社會的思維盲點:賺錢獲利與行善、企業社會責任兩者不是只能二選一
書中舉了多個例子探討現代消費者更樂於支持勇敢表態、有自己立場的企業。
我腦海中立刻閃過,自己選擇金蘭醬油的原因
在同婚公投之前,「不同家庭有不同味道,有些家特別一點」的廣告台詞。我不只是消費,同時也是透過消費表態
支持這樣的價值與立場!
非常喜歡,書最後的問句「我們是行善的企業嗎?」
或者將規模縮的更小一些「我的工作是行善的工作嗎?」
如此,至少可以多增添一絲工作的動力
也許這世界會因為我而有所不同!
--
by 餵鹿吃書
運動科技 例子 在 健心運動心理團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正念(mindfulness)是刻意的、在當下、不帶評價的看待事物。在之前、未來的正念練習中我們都會帶大家在此時此刻,觀察自己的狀態、注意特定的感官刺激上。
那為什麼刻意地將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刻這麼重要?因為當我們太專注在過去、未來時,往往會造成我們憂鬱、焦慮的情緒,進而影響我們當下的狀態。用數線來解釋或許大家會更清楚:
這是很多棒球選手一定出現過的自我對話:「剛剛失誤掉分了,等等我要打一隻彌補回來」
在這一句話中,失誤是過去式,他已經發生了,無法改變了。但是等等要打一隻是未來的事,此時此刻的你可能根本還沒站上打擊區,但你的思緒已經飛到3~5分鐘後的結果了;此時會造成的就是太急著出棒,導致出局。
如果是學會了正念的你,此時你可以修正的是:接受剛剛的失誤,將注意力放在打擊上(注意場上情況、投手球種、你的打擊動作)。因為惟有此時此刻相信自己、全然專注的在場上,專注正在做的事(鞏固本壘板紀律、揮棒等),才有機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這是我們跟所有接觸過的棒球選手講過的概念,無意見看到 @vamossports.com.tw 在採訪大里高中 @li_chan_i_01_30 同學時,發現他接觸過的心理課不約而同跟我們講了相似的概念!而這樣的概念幫助他的狀態越來越進步
Vamos sports影片:https://youtu.be/LnEYmHyVgdw(從2:10左右開始看)
今天的健心課程就到這裡,希望大家可以透過棒球的例子,更了解如何透過活在當下,讓自己可以發揮出自己想要的結果!
#運動 #心理 #運動心理 #健心運動心理 #壯猿運動訓練室 #匯傑國際行銷junctions #速沛運動科技 #正念 #活在當下 #表現 #棒球
運動科技 例子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跑一趟沒有錶的馬拉松】
「其實真的要做好比賽無錶的心理準備。」
早前與跑友吃飯吹水,席間談到跑馬拉松時看心率的問題。我發現,偶爾練習時腕戴式心率錶會有不準確的情況——配速每公里快了一分鐘,但心率依舊沒太多變化。
「不過,把心跳帶也戴上,則好像未試過有問題了。」我說。
話雖如此,即使不是心率,也可能是GPS或是配速失靈。若你比賽時死心眼地相信錶上數字,跟上一個錯的配速,大有可能枉費了長達數月的艱苦練習。
科技就是科技,再精良都會有失靈的時候。可能是突然死機,甚或是賽前不知怎的把錶搞丟了。若你相信「梅菲定律」的話,親愛的穿戴裝置戰友更會在你準備得最充足的那次比賽才向你開玩笑。所以,今篇開首第一句就是我們的結論。盡信錶,不如無錶。
說到跑錶,無法不想起跑圈流傳已久的一件T恤——衣上印有「若見我倒下,請幫忙按停跑錶」字樣。跑者慣了自嘲,而且經常不遺餘力,是次又見一斑。這個頗為黑色的幽默,可說道出了現今跑者對自己「跑步大數據」是何等重視。
現今穿戴裝置成行成市,即使退一步,再慳儉的跑者也可下載手機免費跑步應用程式紀錄跑績。習慣成自然之下,相信你叫今日的跑者訓練或比賽時甚麼裝置、手機都不准帶上的話,肯定會覺得像沒穿褲子去跑步那樣渾身不自在。
那麼有沒有人刻意不戴錶比賽呢?還真有。2017年科技網站TechRadar一位專門測試運動科技裝置的編輯Gareth Beavis試過。他本身是個sub 3:10的馬拉松跑手,他起初決定不戴錶,但聽著歌出戰利物浦Rock and Roll馬拉松。後來臨時決定所有科技玩意都不帶,就以最基本的裝備應戰。結果,他跑出了3:17,並發現這次比賽令他心無旁騖地,他坦言頗為享受這種感覺。
穿戴科技盛行是近年的事,相比之下,很多昔日出色跑者不戴錶去跑的例子更為司空見慣。例如破盡老年人馬拉松世界紀錄的加拿大傳奇跑者Ed Whitlock戴錶也許只是用來看鐘數。前英國馬拉松紀錄保持者Steve Jones更加乾脆錶也不戴,文友Yiu Kwong Chan也寫過他的故事。
老套的說,科技是中性的,是利器是負累,全在乎人怎麼去用。跑錶數據,也許就如再親的人,都不能太過依賴,都要想想沒有了的時候怎麼辦。
《韓非子》有個寓言,寫一個鄭人買鞋,寧可相信所謂的量度結果,都不肯用腳試穿。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記住,跑步當然需要數據,但更需要的東西,叫做經驗。
原文:https://bit.ly/2rGrcb7
蝦叔博客:https://hasuk42195.wordpress.com/
蝦叔IG:https://www.instagram.com/hasuk42195/
蝦叔medium:https://medium.com/@hasuk42195
#蝦叔周報 RunRun.com.hk 運動生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