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變形金剛》和《捍衛戰警》和《小太陽的願望》和《活個痛快》和《征服情海》和《全面啟動》和《哈利波特》和《進擊的鼓手》和《阿甘正傳》和《華爾街之狼》和《鐵達尼號》等等,都是同一個電影宇宙的作品!!
.
#全部死光光
#麥可貝導演片尾親自上陣解說有夠酸
#破壞力不遜於變形金剛的超人鋼鐵英雄覺得親切
進擊的鼓手 解說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剪接課堂:屍控奇幻旅程】
這次的剪接課談到的電影,是由哈利波特,喔不,是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主演的電影《屍控奇幻旅程》。主要和大家談談「鏡位」和「剪接佈局」。
以下讓我們直接來看志穎老師的解說吧。
-
屍控奇幻旅程的剪接 / Fa Lou
如果你要在一座荒島上自殺時,突然漂來一具會陪你說話、會射子彈、會放屁、會流出水源、會有火花手指的超級屍體,你會怎麼做?
本片兩位男演員是由《客製化女神》的保羅丹諾與《哈利波特系列》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哈利波特是你?)所飾演。
《屍控奇幻旅程》的兩位共同導演,丹尼爾舒奈特與丹尼爾關(本片一堆丹尼爾),拿下當年度日舞影展的最佳導演獎。
日舞影展也是孕育出許多傑出導演的「出身地」,比如今年因《樂來越愛你》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達米恩查澤雷,也曾因《進擊的鼓手》短片版榮獲日舞影展最佳短片評審團獎。
今天的範例影片,描述的就是男主角要自殺,卻意外撿到一具超級屍體的過程。
我們這次講兩個東西:
1. 為什麼要換鏡位?
2. 剪接佈局。
首先,為什麼要換鏡位?
一開始觀眾看到男主角的正面,但卻在 00:33 時切換成男主角的側臉,為什麼?
因為要讓觀眾看到男主角將自殺繩,拋諸腦後的「呈現」。
關於電影,我們常常說:
想在電影的世界裡說好故事,你必須挖掘這項媒體的特質;如此,你才能「興風作浪」。
一部電影裡,誰的內心戲最多?
不是角色。
是觀眾。
你讓角色演內心戲,沒有人看得懂,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讀心術。
你必須讓觀眾有內心戲。
我告訴你,觀眾的內心戲可多著呢!
他們會想起他們的前妻、他們的亡夫、他們冷戰多年的好友、他們三年前過世的寵物、他們上禮拜在地鐵遇到的好心人,或是因為財務危機引發的家庭風暴。
到時候,你猜怎麼了?
連電影的演員都還沒開始哭,他們早已哭成淚人兒了。
一如以往提起的:
你在電影院流的每一滴眼淚,都不是因為故事、也不是因為角色,更不是因為台詞,而是你自己的回憶。
「用看似客觀的影像,讓觀眾的主觀經驗入座。」
接下來,我們談剪接佈局。
我們從01:04~02:34,這段撿屍的過程。
你會發現他有四階段:準備、啟航、乘風破浪、墜海。
a. 準備階段很急促,因為屍體會漂走,男主角很怕抓不到它。所以使用人的背部追趕、手部拉繩追屍、男主角側臉狼狽的鏡頭對剪。
b. 啟航,男主角開始欣賞周遭(還有空回頭或仰望),他開始可以駕馭它了。所以使用男主角的臉部特寫鏡頭,以呈現他的表情,再加上一邊無際的海空地平線的空景,以示他逐漸地輕鬆。
c. 乘風破浪,終於有更多的遠景,以及屍體的臉部特寫(終於看到哈利波特了),用來表示男主角的興風作浪、騰雲駕霧(你還會看到有些鏡頭入點,是將海水直接沖向哈利波特的臉,觀眾一度看不到屍體的臉,讓觀眾看到他就是一艘船)。
d. 男主角得意過了頭,02:31鏡頭入點,海水潑灑、臉部狂喜扭曲,鏡頭出點更是讓男主角嘴巴出鏡,以示狂野囂張;再來下顆鏡頭的手掌張開,諭示得意忘形以致墜海。最後讓我們觀眾看到後果(02:32~02:33 還動作不連戲,用來呈現驚慌落海的過程)。
*同場加映:
這部片,你會發現在獵奇與搞笑之外的事物,有哲學思考、有心理輔導。
一個要死的活人,一個活不了的死人。
有什麼共通性和互補性嗎?
還有,為什麼要活著?
活下去的動力是什麼?
原來呀原來,
男主角藉由教這具屍體,社會常理、人際相處、憾事追悔,來重演他一直以來不敢或不願做的事情。
利用某一個角色、或是虛擬角色,
來逃避殘酷現實、來重演情境。
再從情境裡明白現實世界的深層真相:
你活著的每一天,都值得你探索無聊的、好玩的、新奇的、驚駭的事物。
然後盡你所能地踏進未知領域。
因為你值得,冒險。
你不覺得似曾相似嗎?
沒錯,那就是「電影」。
*「我喜歡的」金句時間:
曼尼(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飾演)說:「然後整個世界就會跳舞、唱歌,以及放屁,這樣每個人就不會那麼寂寞了。」
"And then the whole world will be dancing and singing and farting, and everyone will feel a little bit less alone." said Manny.
進擊的鼓手 解說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剪接課堂:進擊的鼓手】
這次剪接課堂的電影案例是《進擊的鼓手》。
內容主要和大家談談用剪接來塑造「角色處境」和「角色心境」。
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志穎老師的解說文章吧。
-
進擊的鼓手的剪接 / Fa Lou
2015年在台灣上映的《進擊的鼓手》,導演是現年32歲的達米恩查澤雷。
他的作品《樂來越愛你》,今年更是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殊榮。
這麼年輕的導演,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達米恩查澤雷第一部劇情長片《進擊的鼓手》吧!
故事大綱:
男主角為了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爵士鼓手,與魔鬼教練發展成亦敵亦師亦友亦魔亦佛的關係。
《進擊的鼓手》之所以好看、為人津津樂道,以及結局讓人雋永,就在於他巧妙凸顯角色處境與心境的方式。
以下兩種,分別為「角色處境」、「角色心境」。
角色處境:
男主角在被冷落的情形下,剪接師該如何用影像去傳遞呢?
一個大原則:「準備」。
這是一部音樂電影,所以會有樂器的出現。
樂器要架設好、要「準備」好,音樂家才能開始彈奏。
所以當別人「準備」得十分俐落,剪接快速且特寫的鏡頭來回切換時,
男主角呆然靜默的長鏡頭就顯得相對「冷清」。
即達到了角色的「被冷落」處境。
再來是角色心境:
心境很難以言喻,但如果剪接師硬要用對話剪輯方式來呈現呢?
我們很常看到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兩人面對面對話時,來回剪接彼此說話時的臉龐。
但《進擊的鼓手》的結局卻不同,剪接師剪得很有意思,
一個人打鼓、一個人指揮,一來一往看似和諧卻又劍拔弩張。
直到陡然結束時的互望彼此,
男主角與魔鬼教練,相視不語,接下來相視而……笑嗎?
開始注意囉!我們看不到魔鬼教練的嘴,所以不知道他有沒有在笑。
直到下顆鏡頭,男主角笑了!
這時魔鬼教練才又奮力繼續指揮。
瞬間接上黑畫面,本片結束。
所以,他們有說到話嗎?
沒有,他們只是一來一往用最傳統的對話剪接方式,
傳遞彼此心境上的強勢以及不認輸。
最後男主角的一笑,成了整部片的容納器。
容納什麼?
就是要裝下導演在前面不斷鋪陳「我要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爵士鼓手!」、「我要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爵士鼓手!」、「我要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爵士鼓手!」的執念。
同場加映:
我們知道仰角拍角色時,可以使其權力高、地位重;
俯角拍角色時,則反之。
《進擊的鼓手》也是運用了這個技巧。
不過,它在其中一顆鏡頭裡打破了這項規則。
範例影片中,我們在2:39~2:57可以看到男主角是俯角被拍攝。
但他有看起來很權力低、地位輕嗎?
沒有。
這時,他感覺才是魔鬼。
為什麼?
三個原因:
1. 前面接上了男主角仰角被拍攝拿鼓棒坐下的畫面,氣勢凌凌。
2. 魔鬼教練「平視」回頭瞧望的鏡頭,教練感覺到如臨大敵。
3. 儘管男主角被俯角拍攝,但他下巴是微微上抬的、視線是稍稍往上瞧的、嘴唇是緊閉的。他,就是一副義無反顧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