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怎麼想的?他的行為是出於什麼心理?」這類問題都沒有比「我是怎麼想的?我為什麼在乎?」來得重要。
我們很常以為理解對方怎麼想的對彼此的關係有幫助,甚至以「我實在搞不懂他」為前提來為關係的不和諧下註解,似乎在提醒自己關係間的衝突是因為他太難搞,問題是他不是我。當然,互相理解彼此是怎麼想的、對事件的看法是如何,的確對關係間的碰撞有實質幫助,但釐清自己是怎麼想的、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有某種情緒、思維或行為,相對來說是更重要的。因為在搞懂他人怎樣想之前,我們得先搞懂自己怎麼想的。
而我們也許會認為很清楚知道自己怎麼想的,但很可能事實是我們沒那麼了解自己。當我們沒那麼了解自己卻以為自己夠了解時,就容易放錯重點,於是他人要滿足於這份放錯重點的需求,就達不到實質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位女性正煩惱於伴侶的冷淡,明明之前熱火地很,但近期卻對自己很冷淡,平常沒什麼見面或連絡,感覺頓時被打入冷宮,讓自己無所適從而感到焦慮難耐。而此時正位女性很可能會問:「他到底是在想什麼?他怎麼了?他為什麼會突然冷淡?」
人對於突如其來、毫無防備的「意外」,是很難接受的。於是一股「找答案」的渴求就會升起,到底是何時開始?他是如何改變?又是為了什麼?
這實在是無可厚非,因為人在獲得解釋後會有一股可控感,知道原來對方對自己冷淡是有某種原因的,那麼就能夠緩解焦慮。但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疑問需要答案來緩解焦慮,那麼其實答案我們可以自己給,不必得仰賴對方。或者說,就算是沒有答案的答案,也可能會是一種答案。
然而,更深層的問題其實是:「我對於沒有原因的斷裂,為何會感到焦慮?」或 「我對突然的冷淡,有什麼感受?它勾起了我什麼樣的情緒?」也許這種突然的結尾會勾起早年生命的被遺棄感,比如父母忙於工作疏於照顧自己的感受,或是母親的意外疾病後過世,亦或是從小與父母分離被送到親戚家住等。
與其研究對方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對自己如此,不如探索自己內心被勾住的點源頭為何;與其去分析對方的一字一句來推測對方心意如何,不如花時間了解自己真正渴求的是什麼。如此一來,面對不可控的外界(人事物)時,我們就有了能安住自己內心的能力。
人生中很多時候,沒有道理就是道理,沒有答案就是答案。
#了解自己是一生的課題
#也是解套情緒的關鍵
#有興趣探索自我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週六晚班名額二位
illustrator: alexandradikaia
Search
週六晚班名額二位 在 工作職缺(桃園區)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書審即可免二面-全新職缺保證沒做過! 夜班津貼8000/月!!錄取率超高!!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