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新銳在哪裡? #前線直擊!】
是的,就算是陰雨綿綿的今天,趕在這波在松菸的設計系畢展大集合結束前,小編一樣衝往設計最前線!今天要介紹的就是我們: 銘傳大學建築系 16屆畢業設計和 龍華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系成果展
誰能進到 #銘傳建築系 的展場而不驚嘆,展場外頭是來自各方滿滿的祝福,裡頭不只有精采的建築模型、還有結合地域發展的調查、具有實踐可能的小空間規劃,同學們,快把你們的傑作拿來投桃園設計獎吧!
#龍華科大文創數媒系 作品非常多元,原本以為入口右側的影片作品已經夠精采,沒想到中間還有結合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和許多傑出的品牌再造方案,完全切合系上「文化創意」的主題!
同一時間, 成大建築畢業展 也在北向製菸工廠,打開了來自成大學子對空間的無限創意,在二樓展演廳來自 逢甲建築 FCU Architecture 畢業設計 ,也結合有趣的活動與研究,佈置了精緻的展區,而 未知爆炸|2019政大傳院第二屆聯合畢展 我也看到好多有得獎潛力的影片與商品設計作品(快來投稿吧~),更別說 噗通 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 104級畢業展 神祕的互動展區,一入口就令人驚豔,還有在5號倉庫來到 2019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畢業設計 ,入口的結構物和裡頭的作品一樣令人驚奇。
今天在現場的同學們可能已經拿到了 #桃園設計獎 的邀請卡,是的,我們找的就是你,你的作品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與爭取獎勵,畢展結束後休息一下,就來投稿吧!
報名連結: https://www.tyda.org.tw/index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回收既有材料可以帶給數位製造什麼樣的可能性呢? 今天離島人邀請到新興材料與數位製造:吳宗儒 2012年從逢甲建築系畢業後、學長先後在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以及王銘鴻建築師事務所擔任建築設計師,一邊工作一邊準備作品集和語言的檢定。而在2017年學長前往瑞士ETH攻讀碩士、研究電腦運算及增材製造在建築...
「逢 甲建築 畢業」的推薦目錄:
- 關於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逢甲建築FCU Architecture 畢業設計-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逢甲建築107級畢業影片FCU ARCH GRADUATION VIDEO 的評價
- 關於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掘‧思‧構》逢甲建築畢業展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逢甲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黃才丕學長 (EMBA12e) 出生於嘉義縣六腳鄉的蒜頭村,與搖滾樂創作歌手伍佰是同鄉。七歲父親過世的他,是靠著助學貸款唸完逢甲建築系。好學的黃才丕,先後還唸了中興大學財經研究所、和交通大學經營管理兩校的EMBA,今年夏天更自廈門大學經濟系金融研究所博士班畢業,是同班16名同學中,率先取得經濟博士學位者。
保持不斷學習熱忱的黃才丕,今年成為工研院產學班的新生(第五屆)。他並自組讀書會,每個月選讀兩本書,與大家分享。
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MIT Media Lab人工智慧台灣學子系列報導〜博士研究生林家樑:製作人李祈臻、記者彭智宏採訪報導
【MIT Media Lab最大特色就是鼓勵跨領域無框架的創新 逢甲建築畢業的林家樑目前在MIT Media Lab攻讀博士班 也是PEV自駕腳踏車計畫的規劃者 它結合Uber+ Youbike+ Self-driving 讓腳踏車自己開到使用者家門口 更可提供不方便騎乘的人自動駕駛功能 而建築專長的林家樑更讓自駕腳踏車 外觀美的像是一輛法國嬰兒車】
一個城市平均40%的土地,被車輛佔據,等於說將近半數空間,只為了停放這些交通工具,對寸土寸金的大都會來說根本違反使用效率。於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城市科學團隊(City Science),開發出一套軟體平台,要重新定義都會區的移動方式。
PEV的意義,就是說服別人改變交通方式,選擇比較環保的移動工具。科學家預測,未來城市的樣貌將是compact urban cell(小型都會聚落)的模式,包括走路、以及各式的共享交通工具,移動時間可能都在20分鐘內。因此未來運輸工具,要以每個district(區)之間短距、低速移動作為基礎,而這也就是PEV設計的起點。
「比如說一些車輛分享系統,對這種系統而言最大的問題是你如何去把車子擺到正確的地方,讓使用者可以很快速的拿到車,現在hubway,現在在台北的hubway,他們是用卡車manually去用人工的方法去挪這些車,那我們覺得無人車的技術,是可以把他兩個結合在一起,那你就不需要去,你就可以把腳踏車當成像Uber一樣,把它叫過來,所以我們試著去做的是將Uber和YouBike兩個東西把它結合在一起。」MIT媒體實驗室博士生林家樑。
「因為像腳踏車的話,現在已經有一些Bicycle pollution,像台北市的街頭有一些,有一些這個stationless的自行車分享系統,它就會到處亂停,那YouBike的話有時候車子會多、有時候車子會少,有時候我們去還車,他會沒有空位可以讓我們停車,那所以無人車進來的話是可以去解決這個問題,那它就可以自己去找到下一個客人,或是它停車沒停好它可以自己自動歸位。」MIT媒體實驗室博士生林家樑。
除了具備YouBike和Uber的便利性之外,為了同時具備電動和自動駕駛、且適合作為短程接駁的功能,因此把PEV設計成三輪電動單車。你可以當自行車來騎(留白一段)老人小孩或是行動不方便的人,也可以當作自動駕駛車來搭乘(留白一段),可行駛在指定的單車道上,同時前方配備有感應鏡頭,可以辨識周遭環境,而且這套軟體已經可以分類並追蹤移動物體的路徑,不管前方是卡車、行人、還是貓狗動物、或是靜止的物體,都具備高度的辨識準確度,一旦偵測有人在一定距離內,環繞PEV的LED會自動用不同顏色的燈號顯示,跟路上的紅綠燈一樣,紅燈表示前有障礙,綠燈表示可以繼續依照原設定路徑前進。而要尋求一個更有效率服務城市的方法,PEV不只要載人,還要能載貨。當你用app把PEV叫到面前來搭乘的時候,車籃子裡可能已經擺了幾件網購商品,要送到你目的地附近的買家手上。
他是林家樑,就是PEV的開發者,在媒體實驗室大家叫他Michael,資深的MIT人,如果在大樓裡看到一個人對著講中文的參訪團介紹Media Lab,十之八九就是他。乍看之下不像書呆子、也不像科技宅男,身上也沒有特別的科學家氣質,但他在MIT的尖端學術實驗室一待就是十年,而且從事的還真的是尖端技術。Michael是個道地的台灣人,從逢甲建築系畢業後,拿了工研院的獎學金來到Media Lab,從此跟這裡結下十年的緣分,修完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兩個碩士學程後,發現自己在建築設計之外,更喜歡機械設計、電子設計,於是Media Lab成了他的應許之地。念博士班過程中還一度休學回台灣開公司,2012年才被現在的老師Ken Larson找回去參與開發無人電動三輪車。問起Michael,明明光靠手上這套無人車解決方案,就可以去找大廠合作、甚至成立新創事業,為何還要留在學術機構,Michael直言"我不是來做產品的"。
「在MIT我們做研究,我們不做產品。做了研究之後,我們希望對社會有更多的impact,這些impact 其中open source是一個,可以提供一個,可以讓我們接觸到全世界同樣在做這樣研究的人,所以PEV我們不把它當作一個產品,而是當成一個平台。這個平台基本上有硬體、軟體,那麼我們定義了這些規格之後,我們還是需要準備一些教材,我們希望把我們所學的去跟其他城市、其他國家甚至其他學術機構一起去分享。」MIT媒體實驗室博士生林家樑。
"改變人類生活、拯救地球",似乎是MIT人的DNA,也造就Media Lab與產業界的特殊互惠關係。實驗室開發出的技術,若不能真正成為可以使用的產品,那科技就無法達到改善人類環境的目地。Media Lab九成經費靠企業贊助,開發技術也都多以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軟體以及低成本素材為主,讓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研究結果。因此當Michael在與台灣產業界增加互動的時候,意外成為Media Lab與台灣技職教育學界最好的橋樑。
「當我2012年再回到MIT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希望跟台灣的產業界做一些連結,那我們比較不會是都待在實驗室天馬行空想自己的東西,到時候東西又做不出來,那所以去跟台灣產業做連結,做一些研究,那這中間很重要的是有台北科技大學的幫忙,台北科技大學就是很積極的跟MIT連絡,也牽了一個合作協議,那現在北科大有MIT在亞洲的第一個Spinoff的實驗室。」MIT媒體實驗室博士生林家樑。
說起來簡單的學術機構協議,其實裡面包含台灣很需要的科技人才培育,這些年來,Media Lab接受來自北科大的交換學生,在城市科學(City Science)團隊裡受訓,Michael說,他們不求一個高材生、也不一定要英文很好,但求有一顆可以接受挑戰的創意腦袋,最重要的是願意動手做。
正因為有幸在這種"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且跨領域的環境下做研究,Michael希望能分享給更多台灣學生。每年從台灣來的交換學生,從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甚至生活、語言、住宿、經費,都是Michael的"業務"範圍,因為只要把這些台灣交換學生訓練好了,這些種子學生才有機會改變台灣的科技競爭力。
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回收既有材料可以帶給數位製造什麼樣的可能性呢?
今天離島人邀請到新興材料與數位製造:吳宗儒
2012年從逢甲建築系畢業後、學長先後在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以及王銘鴻建築師事務所擔任建築設計師,一邊工作一邊準備作品集和語言的檢定。而在2017年學長前往瑞士ETH攻讀碩士、研究電腦運算及增材製造在建築運用上的可能性。
吳宗儒學長目前在荷蘭 The New Raw擔任Senior Architect並同時兼任瑞士World-Architects.com的Content Manager of WeChat。之前離島人節目也有邀請許多建築背景、現在在數位製造領域活躍的學長姐。包含Ep10水泥列印的吳岱宣學長、Ep40在台灣作為傳產和數位製造橋樑的施以竹學姊、Ep052在瑞士做數位製造跨領域研究的高鼎鈞學長等。
吳宗儒學長在發展的雖然也是數位製造,但是完全不同的方向。今天和宗儒學長聊聊瑞士和荷蘭對於數位製造氛圍的差異以及當數位製造面對學術之外的商業環境又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
來聽聽 吳宗儒學長在新興材料與數位製造的經驗和分享
若大家對吳宗儒學長的經歷有興趣,歡迎參考下方學長的個人網站、LinkedIn和宗儒學長聯絡交流
🔗 https://www.linkedin.com/in/zongru-wu-62a784170/
⚠️備註
️MAS ETH DFAB▶︎▶︎ https://www.masdfab.com/
️THE NEW RAW▶︎▶︎ https://thenewraw.org/
️World-Architects.com▶︎▶︎ https://www.world-architects.com/en
️Wang Architects & Associates▶︎▶︎ http://www.waa.com.tw/en/
️AMBi-Studio▶︎▶︎ http://www.ambi.com.tw/
-----
🎙Ep083- 新興材料與數位製造:吳宗儒
#吳宗儒 #離島人 #zongru_wu #zongruwu
🏆經歷
- Jan 2019-Present
荷蘭 Senior Architect, THE NEW RAW, The Netherlands
- Jun 2018-Present
瑞士 World-Architects.com-Content Manager of WeChat, Switzerland
- Mar 2016-Aug 2017
台灣 Junior Architect, WANG Architects & Associates, Taiwan
- Feb 2014-Feb 2016
台灣 Junior Architect, AMBi-Studio, Taiwan
🎓學歷
- Sep 2017-Sep 2018
瑞士 Master of Advanced Studies in Architecture and Digital Fabrication-ETH Zurich (MAS ETH DFAB)
- Sep 2007-Jun 2013
台灣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Feng Chia University,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逢甲建築107級畢業影片FCU ARCH GRADUATION VIDEO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逢甲建築 107級 畢業 影片FCU ARCH GRADUATION VIDEO. 403 views Jun 10, 2018 … ...more ...more. Show less. 2. Dislike. Share. Save. ... <看更多>
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掘‧思‧構》逢甲建築畢業展 - Pinteres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掘‧思‧構》逢甲建築畢業展. Photo by. tw posters by time ... 建筑 · Josef Albers, Anni Albers, Op Art, Harvard Art Museum, Graphic Art,. ... <看更多>
逢 甲建築 畢業 在 逢甲建築FCU Architecture 畢業設計- Hom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逢甲建築 FCU Architecture 畢業設計, 台中市. 4062 likes · 1 talking about this · 165 were here. 逢甲建築專業學院110級畢業設計2021 FCU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