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艘3000噸級
「島山安昌浩號」潛艦服役 南韓躋身「全球第8」自主研制國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8-13/620299
南韓首艘國造3000噸級柴電攻擊潛艦「島山安昌浩號」正式服役
使南韓成為全球第八個可自研3000噸級柴電攻擊潛艦國家;該型潛艦特色為垂直發射系統可裝設六枚潛射彈道飛彈(SLBM)為南韓潛艦國造計畫「張保皋Ⅲ級」首艦、全艦國產率約為76%、戰系和聲納系統由南韓國防科學研究所主導研發,並搭載國產動力系統
▫️
------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https://www.facebook.com/military.idv.tw/
#專業軍事評析 #關心台灣國防
------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基隆#象鼻岩#基隆嶼 位於深澳的象鼻岩與基隆嶼是這次坐船出海最大的目的之一,下午三點的船班一邊享受海天一色的美景,又能欣賞壯闊的奇岩島嶼景觀,尤其是可以一睹基隆嶼面東的岩壁,那種難以形容的震撼,遲遲無法忘懷。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
造船系研究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一次聽到李國鼎的時候是 2018.02 和威宇去台中聽 Hank 演講
之後進公司不斷不斷聽 Hank 講李國鼎。過程中看了關於他的影片、公司也買了一堆李國鼎寫的書,但兩年過去,我沒有靜下來系統性地讀任何一本
這次的 trigger 點是讀台灣半導體早期的資料,想要把這個歷史拼圖拼起來,就先選了一本比較薄的、1987 年出版的 <工作與信仰> 讀起
這本是整理李國鼎在不同場合的演講、投稿而成,涵蓋很多主題,光是我摘要的內容就超過 7000 字,所以打算分三篇來整理心得
今天先講讀完李國鼎 1983 年在中央大學演講,主題 <求知的過程和經驗> 我非常喜歡這章,從李國鼎小時候講到他 70 歲
曾經老闆問我:阿堯,如果今天要你幫台灣科技化,你會怎麼做?當年蔣中正可是丟了臺灣工業化的題目給李國鼎
那時我完全沒有 idea,怎麼可能,太難了吧。但讀完這章,我覺得李國鼎有這樣的能力,完全不是因為他聰明。幾個 takeaway
1.跟最厲害的人學
2.保持初衷,一路保持初衷
3.每一步都算數,每一件看似困難的事,對往後都會有極大幫助
4.對現狀不抱怨,認真做事、隨遇而安
5.讀萬券書,更要行萬里路。與頂尖人才交流,不要活在自我想象中
-------底下內容摘自 <工作與信仰>-------
- 1934 到劍橋去做研究,因為那裡是核子物理的聖城,1930 年代前後,許多新發現皆從那裡研究出來。做了兩年的核能物理研究,和一年的極低溫下面超傳導現象的研究,這個題目是當時中國學物理的人沒有去學的。大學教科書 Radiation from Radioactive Substance 的作者 Rutherford 就是這裡的主管,另一位實驗室教授兩度得到諾貝爾獎。很多優秀學生都在當高級研究員指導研究生研究,還有發明電子的 Sir J.J Thomson 和發明 Cloud chamber 的 Wilson 雖然退休,但仍到實驗室來,可以常常請益
- 每天下午茶時間,做理論的人就會跟做實驗的人進行交流與辯論。不斷交互、修正,結果就帶來很多新發明。使得那時劍橋物理研究所成為世界物理學的聖地,全世界理論或實驗派的有名物理學家都常來演講訪問,這是他的黃金年代
- 這些研究學問的方法和思路無形中給我很大的訓練和啟示,那就是對任何問題,要先有整個的了解,然後選定優先次序再著手推動進行。
- 回國在還沒找到軍事工作以前,先到武漢大學教物理。第二年在長沙加入防空學校(月薪從 360 下降到 150)做照測總隊修理所的所長,招收了許多大學理工畢業生為技術員和一批機械生,所有後方主要城市的防空部隊都要我們派員工去大修,還要訓練軍隊技術人員的維護工作。因為當時沒電,就將磨米的磨子改成水力發電機。油不夠,就收購玉米和燒酒來練強力酒精,一面又做木炭汽車。這一段時間使我對技術問題和工廠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興趣
- 過了三年被邀請到中央研究院,參加 1940 西北日全蝕觀測。做沒多久,覺得這份工作和當初回國的初心不一樣。第二年同學介紹去資源委員會的資渝煉鋼廠做工務組主任,當時後方缺鋼鐵,而四川有鐵、有煤,在技術人力方面,有一批資源委員會送到德國去實習、然後計畫去湘潭參加設計中央鋼鐵廠的年輕工程師。我就和這一群專家中三四位共同來籌畫資渝煉鋼廠。我參加該廠工作期間,得到非常有意義的經驗,管理和技術的
- 在資渝做了三年,資源委員會調我到會本部工業處管理會數五六個鋼鐵事業,同時去戰時生產局也主管協調聯繫鋼鐵事業。因此對後方鋼鐵業的認識增加了解。勝利後,主動收集日本在東北所建設的鋼鐵工業資料。資源委員會擬在上海見一個有規模的造船廠,計畫用日本的賠償及美國的援助來辦,我就參加了籌備工作,技術人員延攬順利、碼頭已建好,但國共內戰,被調到基隆台灣造船公司。在此期間,曾以五十天的時間到日本實地考察其機械、造船等重工業。在台船約五年時間的磨練,最重要的使我對機械、造船工業也能略窺堂奧。
- 1953 被尹仲容徵招到經濟安定委員會下新成立的工業委員會做專任委員,做他主要的助手。一方面設計經建四年計畫的工業部門,尋找可發展的工業與產品。另一方面把這些計畫做出來後,便申請美援支持款項來加以推動,使國家走上工業化的途徑。在這方面我管的範圍很廣泛,除化學、食品工業外,諸如電力、紡織、機械等都歸我主管。這一工作時期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接觸到很廣的層面,每天都接觸到新的事物及新的知識,同時以能代替進口、節省外匯的產品為優先。這段期間也開始參加國際會議,從 1954 開始每年一度的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年會,和其會前的工業分組會議,討論各國工業化的問題。以前只有外交部派人參加,注意力放在代表權問題,對其他專門議程都沒有意見。但我很認真看完議程中工業化涵蓋範圍的每個項目,在每項議程中我也盡量設法將彎的情形介紹給與會各國代表,交換經驗。連續參加三年,得到很多知識,對於推動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有了廣泛和整體性的看法。對於其他國家工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或若干措施有助於我們推動工業的,回來即像工業委員會和經濟安定委員會報告並建議。
- 同時開始注意研究工業發展環境的問題。誰願意辦工廠?什麼情況下願意辦?什麼情況下能賺錢?政府哪些措施會影響工業生產?我最早有認識的是租稅問題對工業的影響。那時推動紡織外銷,發現進口的棉花有關稅,棉紗有貨物稅,賣出去有營業稅。我在經濟安定委員會先後建議關稅和貨物稅退稅制度,建議經採納就陸續實施了
- 由科學轉到工程,再由工程轉到社會科學,接觸財稅、經濟許多方面,凡是有關聯的問題或頭痛的問題,只要給我學習機會,都不會放過。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想辦法解決問題,一面探尋新的問題和新方法,在工業委員會做了五年學到很多
- 1958 被派任美援會秘書長,因擔任幕僚長的關係,開始了我和財經首長接觸頻繁的時期。這時期我的三個身份,第一是美援會秘書長,第二是經濟部工礦計畫聯繫組召集人,第三是工業發展投資研究小組(IDIC)召集人。工業發展過程中研究投資環境的知識,當時尚無專門書籍可以參考,幸而隨顏靜波於 1957 參加舊金山世界第一次國際工業會議,會議中所收集的資料全有用處,徵選了十幾位同事,大家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所謂投資環境有哪些
- 發現第一買土地很難,有很多法綁住。第二影響資本累積和行程得稅法很多,譬如印花稅。因這兩個因素,我邀請稅務專家、土地專家和法律專家來參加我的工作
- 我主持美援會最大信念是怎樣不依賴美援而可以生存,這是很少國家肯這樣做的。1960 提出財經發展 19 點措施
- 同時我想如何把這些觀念、法律功能、時代需要以及經濟學家的許多知識、社會應有的認識等,讓一般人都能了解,唯一的辦法是辦展覽會。這個展覽會將許多經濟觀念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了解和自行解答這些問題(人口過剩、水庫不足)設計一套圖表,分析一塊地三公頃要生產農作物的話,可以得到多少錢養多少人?若要辦工廠的話,可以生產多少?養多少人?若要外銷,可以得到多少外匯?這個觀念介紹給大家,大家對土地利用觀念很快就由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
- 一個國家經濟的進步,同事也需要人民觀念的進步,來互相配合。我很快發現,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又懂法律、又懂經濟的人,我在美援會成立一個小組培養此種人才,並在台大及東吳大學設置獎學金鼓勵學經濟的去學法律,學法律的去學經濟,這樣對國家將有更大的用處。如果只懂法律而不懂經濟就會發生很多問題
- 在這期間,我每年有五、六次出國開會的機會,參加國際會議或帶領友好訪問團加強雙邊關係。行萬里路中,結識很多朋友,至今還保持聯絡,尤其在亞洲地去的財經首長,多變成好友。同時藉著外國投資人可知道世界的經濟情況、產品的發展情況,各公司的經營哲學及策略,這些都是學校學不到的,這些只有從談話中、公司年報中得來。知識增加了,而且增加的多半是動態方面的知識,而不是書本中固定的、靜態的資料
- 1969 由經濟部轉任財政部長,在我個人是極不願意的事,但當局既然一定要我做,也只能盡我的力量,仍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全力以赴。每一個銅幣拿到手中總有兩面,一面是人頭、一面是數字,我唯一可自傲的,看過數字,也看過人頭。我做過經濟部長,也做過財政部長,因此知道,同樣的一塊錢財經兩邊的看法,完全不同
- 從經濟部長轉到財政部,我仍不斷了解農工業的發展,從而綜合財政與經濟的關係。我常常告訴財政部裡的同仁,不要做經濟發展的障礙,假如有就趕快告訴我,如果法律有瓶頸就修改法律,辦法有瓶頸就修改辦法,若是人的話,則人的觀念就要改變。如果不能改變,應該調開原來工作崗位,這是我做事的哲學
- 1975.12 心臟病發,1976.06 請辭獲准,調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造船系研究所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漢麗寶公主:傳說與史實|知史百家
安煥然
兩次擊退暹羅入侵,滿剌加崛起。至Sultan Mansor Shah (1459—1477) 時代,乃朝向「帝國」的建立,擴張領土,征服原本是暹羅屬國的彭亨和吉蘭丹,逐次統領馬來半島諸邦。收服新加坡海域附近的海盗,並且把勢力擴張到蘇門答臘的錫國、英得其利和甘巴等地,更有效地控制和壟斷馬六甲海峽的商貿利權。Sultan Mansor Shah時代,是為滿剌加的全盛時期。
關於Sultan Mansor Shah時代的「馬中關係」,馬來古典文學名著《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有記敘。敘事大抵集中在該書的第15章。其中一節,就是我們熟知的「中國明朝漢麗寶公主遠嫁滿剌加國王」的故事。
這則美麗傳說,至今被喻為「馬中友誼的頌歌」。有人甚至把漢麗寶故事搬上舞台,編成舞劇,以優美舞姿和動人音樂,體現馬中文化交流及華巫友好的情誼。然而,在友誼頌歌繞樑聲中,常有一種歷史的錯覺,誤把傳說當史實,甚至還想當然地以為,漢麗寶公主遠嫁滿剌加,是由鄭和護送的。
漢麗寶是否真有其人,尚是一個問題。把她說成是中國明朝的公主,可能性也極微。畢竟中國史書全無記載。若說鄭和護送漢麗寶公主到來滿剌加,更是荒唐。翻查《馬來紀年》,漢麗寶是下嫁給Sultan Mansor Shah。這位滿剌加全盛時期的君主在位年是1459—1477。而鄭和七下西洋是1405-1433。據考,鄭和卒於1433年(另有說是1434或1435年)。換句話說,鄭和在Sultan Mansor Shah即位之前,早已過世,怎麼可能會是護送漢麗寶公主遠嫁滿剌加的朝廷特使呢?
說這些荒唐,並不是要否定「馬中友好」。只是,我們必須實事求是。事實上,若翻查中國史書和官方檔案,有不少確切史實記述了Sultan Mansor Shah時代的「馬中友好」關係。《明實錄》裡至少有9條事錄,其不同的譯名包括:「蘇丹茫速沙」和「滿速沙兒」,應都是指Sultan Mansor Shah。譯音正確,活動年限也完全吻合,即在明朝的天順至成化年間。這期間,蘇丹茫速沙曾4次遣使入貢中國,明朝皇帝亦派遣朝廷特使往賜、冊封蘇丹茫速沙為滿剌加國王。
前述傳說中的漢麗寶公主是由中國特使護送,這個人會是誰?《馬來紀年》寫得很清楚,那是由中國皇帝下旨命Li Po備船百艘,由一位叫Di Po的大臣統領,選派500名宮女同行。Li Po應就是禮部。中國明朝處理海外之朝貢事務的「對口單位」,就是吏、戶、禮、兵、刑、工之「禮部」。
明朝禮部與滿剌加使團的交涉,在《明實錄》可找到蛛絲馬跡。《明英宗實錄》記載,天順三年(1459)六月,滿剌加國王子蘇丹茫速沙遣使亞烈葛、佛陰等來朝。同年八月,明英宗派遣給事中陳嘉猷為正使,行人彭盛為副使,持節往賜、冊封蘇丹茫速沙為滿剌加國王,並諭祭剛過世的滿剌加國王速魯檀無答佛哪沙。
朝廷特使陳嘉猷,字世用,浙江余姚縣人,景泰年間的進士,受委正使出使滿剌加時,擔任禮科給事中。陳嘉猷此行並不順利。出發不久,遇颶風,船破。得救後,治舟再往,延至天順五年(1461)才到達滿剌加完成冊封之禮。
《明英宗實錄》明確記載了此事是由當時的禮部尚書石瑁呈奏的。奏折如是記述:「先是遣禮科給事中陳嘉猷,行人司行人彭盛為正、副使,往滿剌加行封禮。於廣東布政司造船,浮海行二日,至烏豬等洋,遇颶風,船破,漂蕩六日,至海南衛清瀾守御千戶所地方,得船來救。嘉猷等捧詔書、敕書登岸,令水手打撈,得紵絲等物,俱水灦有跡,乞行廣東布政司收買。應付其紵絲、羅、布,宜於內承運庫換給,遣人賚付嘉猷,仍往行禮。」
根據《明憲宗實錄》卷47,陳嘉猷後來「治舟再往,竣事還,升通政司左參議,尋升右通政。」
從明朝官方皇家檔案所確實記載的這則事例來看,蘇丹茫速沙時代的「馬中關係」,雖然沒有漢麗寶公主遠嫁的傳奇故事,然而往賜冊封蘇丹茫速沙,倒是事實。而且,從記敘中可窺,當時的中國朝廷特使往賜滿剌加的船隊,挾帶不少紵絲禮物和商貨。
成化二年(1474),工科右給事中陳峻出使占城。適逢占城發生亂事,陳峻以所賚載私貨和挾帶商人數多,遂假以遭風為由,越境至滿剌加交易,且誘使蘇丹茫速沙於次年遣使端馬密等朝貢中國。
漢麗寶是否就是這些朝廷特使,或其同行的華人海商所挾帶之女子?傳說與史實之間,究竟有無一絲關聯?歷史的想像和考證,就留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去探究吧!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造船系研究所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基隆#象鼻岩#基隆嶼
位於深澳的象鼻岩與基隆嶼是這次坐船出海最大的目的之一,下午三點的船班一邊享受海天一色的美景,又能欣賞壯闊的奇岩島嶼景觀,尤其是可以一睹基隆嶼面東的岩壁,那種難以形容的震撼,遲遲無法忘懷。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造船系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做對、做好、做完-來賓:吳俊仁 館長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教授
吳館長從小住台南歸仁六甲村念歸仁國小,才念完一年級就全家搬到台南市區,本來他一直認為國語講的不標準,是因為國小轉學,學習有中斷的關係,後來他才知道他的口音是歸仁六甲村的特殊口音。國中念市區的建興國中,他國二就被分入升學班,全班55人,45人考上台南一中,10人考上台南二中,他原來是老師認定一定會考上一中的,他卻因為太緊張而意外考差。他國中曾經最好的同學考上了台南一中,在暑假期間卻不想接近他。讓館長非常難過挫折感也相當大。
到了高中他不一樣了,他記取教訓,課前一定先預習、上課認真聽、然後放鬆心情學習,所以他高中沒有補習,大學一樣考上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他也提到念書到底要不要有興趣,他以自己為例,他念工程科學系當時也沒有興趣,只是不想重蹈覆轍,所以他選最有把握的理工,如果念書想著未來能為社會做一點貢獻、助人(日行一善),或是每一科都考100分(榮譽),自然就會有興趣,這和我們童軍精神完全的符合。大學畢業時,同學討論著畢業後要考那…,有人說台大很難考…他因為榮譽心和認真不服輸的精神,所以他想是有多難考,就再試試考台大,也順利考上台大研究所,也是在學生舞會認識另一半然後結婚,當兵也有故事分享,一直談到退伍後入中山科學研究院,然後工作二年再出國念博士,學成歸國就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任教,一直到最後做到副校長,然後再接館長。
他總結他一生的態度就是對任何事情 #做對、#做好、#做完,事情一定要做對的事,再來想盡辦法把事情做好,最後才是做完。他的精神感染了海科館員工,大家都有相同的使命感,要把海科館經營的有聲有色。
造船系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繪畫展 #陳昱凱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陳昱凱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企劃林肯華來介紹。
▲在精緻完美的畫作中,找到一點破壞的刺激。
▲描繪記憶中的探索經驗,創造出奇幻而鮮明的宇宙觀。
▲當形式成為形狀 藝術探險家陳昱凱挑戰平面繪畫的可能
藝術家陳昱凱幼時因家庭影響,開始接受美術教育的學習,從國小美術班一路的念上來,多年來的術科練習也讓他學會了一技之長,進而擔任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也讓陳昱凱體認到台灣術科環境的侷限,使得美術學習相當的定型。由於從小就在術科體制下成長,陳昱凱也培養出紮實的繪畫基礎,「這時,就會容易沉醉在這種“畫的很不錯”的狀態裡。」他很快地發現到,自己的創作無法到達一個極限。「會畫畫的人太多了!你會想知道跟這麼多人競爭,自己追求的是甚麼?」如此的疑惑一直到升上研究所時,終於出現一絲曙光。
▲經歷過車禍的繪畫作品 意外造成不可思議的美感
陳昱凱的創作動機來自生活中的發現,在他就讀國北教研究所時,曾於某一次的創作評鑑前出了車禍,他的畫作被數輛汽車輾壓過,因造成畫面中多處的破損,原本以絕對輪廓線展現的木支架,變成一種破裂而不完整的狀態。當時,評鑑的徐文瑞教授曾對他說:這組畫作遭遇到一些破壞,我們因此可以得知;「作品是可以像人一樣去經驗事情的!」,意外造成另一種美感的展現,那樣不明確的邊界,也在視覺上提供了一種曖昧、模糊不清的語法。
「我是一個喜歡探險的人!」熱愛台灣土地的陳昱凱,時常經由旅行激發創作靈感,從陳昱凱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相當奇幻色彩的構圖搭上鮮豔的色調,最獨特的是;每一件作品都有著大膽又奇妙的拼接造型;彷彿讓他的創作賦予了鮮明的生命力!就如同藝術家本人一樣;十分具有冒險犯難精神的陳昱凱,不僅熱愛大自然、經常與朋友上山下海,更對神秘的古老文明有著濃厚的興趣。
▲熱愛神秘古老文明 創作出奇幻冒險色彩的獨特畫風
從《成為形式的形狀》系列作中,你會發現;放射性光線構圖頻繁出現,源自於陳昱凱就讀文化大學時期,曾探訪過鮮為人知的凱達格蘭遺跡,該遺跡呈現人為堆疊的金字塔造型,不禁讓他想起;古早原住民的壁畫中出現的光環,這讓他的更加地心神嚮往!但並不是每個歷史悠久的神秘古蹟都令他感興趣,陳昱凱也表示:過去曾遊歷擁有豐富故事性的吳哥窟,「只有再揭開神秘面紗的那一瞬間,最迷人。」,因為湧入大量的觀光群,古蹟被當地觀光業包裝好,也遺失了原來純粹的面貌。
「過去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都在畫好一個畫面。」一次的意外經驗;讓陳昱凱下了一個決定:將推翻以往的模式—創作重啟!「藝術家要重頭開始創作;根源就要自己去選擇,決定要使用甚麼樣的媒材。」他認真的說道:假設今天畫一張50號的畫布,在這個50號之前,都是幕後的人幫你處理好的;購買了那畫布,只有畫面是你自己能決定的,即使訂製不同的畫布尺寸,也還是在別人限制的規格之下進行創作。
在回想創作之中,陳昱凱曾受過國北教姚瑞中教授的影響,也讓他漸漸對自己在創作上有所期許。從形式上開始嘗試不同的呈現,他使用方便取得的木材拾獲物,木材因其便於切割與造型的特性,是相當適合的媒材。他嘗試混合、再創造的手法來表現材質架構。拾獲物本身有其必然的造成因素,因此具有物品不可選擇的獨特性,經過再造之後,使其成為三度空間的實存狀態,探討材質架構、空間之間的對話。
▲以拾獲物拼組作品 渾然天成的特異造型
此次的作品架構上,陳昱凱拼裝出特異的具體造型,來表現不完整的外型,這樣的不規則型體;有別於一般平面繪畫的方框支架,能製造出空間的缺口;作為一種視覺上的填空效果。他也保留物品本身的不完整,這種不完整的狀態指示著過去,同時刺激著視覺的強度。技法上他堅持以手工性的方式,表達出人的氣息以及留存個人的感情痕跡,如刮除、壓平、與重疊等手法,結合個人美感經驗與幻想空間的融合。展出時將作品本身置於展場、甚至是倚牆而置,他也試圖挑戰觀者慣性的觀看方式。
作品圖像之間不求連續性的發展,陳昱凱在創作時去創造出來,這些是特定的產物,無需去回溯自身或任何規則之上,當下反應就已經確立,在創作過程中「只要求自己」的實踐當下。他也希望:能讓大眾觀看的當下,感受到視網膜震撼,任憑身體體驗、經驗;「從這麼多精緻完美的作品中,找到一點破壞的刺激。」
▲十分熱愛探索的陳昱凱,與其創作般;有著奇幻冒險的色彩。
陳昱凱簡歷:
學歷-
2014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 畢業
2014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 研究所
經歷:
2016年 桃源創作獎 首獎 桃園展演中心
2016年《仙渡莊計畫II:想像的地理中心》 大舟造船廠
2016年 台灣當代一年展 台北圓山花博爭艷館
2015年 台灣藝術家博覽會 台北圓山花博爭艷館
2015年 台灣國展油畫比賽得獎作品展 台灣藝術研究院
2014年 第七屆金車青年油畫獎暨歷屆首獎者創作聯展 金車文藝中心
2014年 【Archetype開箱進廠】聯展 Archetype Factory 原行廠域
2013年 POLYPHONIC五人創作展 優米胡椒 台北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6/09/03-2017/01/08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