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有敷臉的習慣嗎?知道為什麼要敷面膜嗎?當面膜敷在肌膚上時,就像在面部蓋上毯子,形成局部密封狀態,會短暫阻絕肌膚與外界的接觸。這時皮膚溫度會些微上升,且為了透氣,便會張開毛孔以促進汗腺分泌與新陳代謝,使肌膚含氧量提高,進而使精華液被吸收滲透,從而達到深層保養的目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敷臉後,膚況都能變得水潤Q彈且明亮又細緻。為了養出迷人的水煮蛋肌,常保健康年輕的膚況,以下「五個敷臉的理由」,趕緊一起來認識吧!
❶灌注水分
角質層位在肌膚結構最外層,主要作用為防止水分散失及抵禦外在環境侵害,同時具有吸收與代謝的作用。其由角質細胞組成,而在細胞與細胞之間,則是由「細胞間脂質」及「天然保濕因子」所填充。它們相互堆砌排列出如磚牆的屏障,用來保護肌膚,聯手維持肌膚保濕度、防禦度與文定度。當角質屏障因老化、環境、疾病等壓力因素導致缺水、而失去防禦力時,各式肌膚問題便會接踵而來。而敷面膜屬於急救型之特殊保養工具,可為角質層傾注水分。於敷臉後,則應接續用乳液、凝膠或乳霜來進行鎖水步驟,以避免水分散失。常見的水性保濕成分,如尿素、雪耳、玻尿酸、山梨醇、丙二醇、胺基酸、透明質酸、海藻多醣、聚乙二醇、水解膠原蛋白等;而具鎖水的油性成分,則像是合成脂、角鯊烯、神經醯胺、各類動植物油脂等
❷紓敏養護
當肌膚出現泛紅、起疹、發癢、腫脹、脫屑、乾燥等不適反應,皆為敏弱肌的常見跡象。其主要受到紫外線照射、毛孔堵塞、肌膚缺水、過度清潔、壓力過大、免疫力低、天生遺傳等因素所導致發炎情況。輕症者可藉由具舒緩成分的面膜來鎮定緩解,像是神經胜肽、菸鹼胺、尿囊素、沒藥醇、傳明酸、洋甘菊、牡丹根、金盞花、金縷梅、木蘭醇、小黃瓜、薰衣草、薄荷、蘆薈、甘草等。而重度敏弱者,則應透過皮膚專科醫師診斷與治療,並配合日常建議之護理方式為主。並以選擇「敏弱肌」專屬的商品為主,像是凝凍質地就頗受歡迎,其具清爽降溫作用,且可避免膜紙中的纖維,帶來刺激不適之風險
❸積極修復
揮之不去的惱人痘疤、毛孔粗大、印記痕跡等瑕疵,若置之不理且無積極調理,便可能成為難以處置甚至不可逆的肌膚違章建築!肌膚的代謝週期約為28天,遇輕微受損時,日常可增加敷臉次數進行修護,可有助提升角質層之生長與代謝,便可使膚況恢復穩定。當肌膚的受損程度越高時,修復期就會越長,務必細心照顧,才可使調理進度加快些。而常見的修護類型成分,像是核糖、B3、B5、紅沒藥、水楊酸、蜀葵花、紫蘇葉、有機米、珍珠藻、蔓越莓、德國洋甘菊等,皆被廣泛應用在修護系列的功能性保養品中
❹平衡調理
良好的膚況,意即維持平衡與穩定的狀態,平時可透過清潔、保濕、美白、抗老、滋養等護膚品進行肌膚調養。日常則可藉助面膜進行週間調理,深層淨化讓肌膚保持絕佳通透性與平衡性及穩定性。而常見的養護成分像是辛甘醇、乳酸菌、辣木籽、戊二醇、苯丙醇、乙醯丙酸、明串球菌、茴香酸鈉、甲基丙二醇、大馬士革玫瑰等
❺防禦升級
肌膚是人體的重要保護屏障,用以抵擋污染、光害、溫度、病毒、細菌、微生物等之第一道防線。若肌膚的保護力漸弱,各式各樣的老化跡象便會逐漸浮上檯面!如同為了長保健康與元氣,可透過運動與補充營養來優化體能狀態;肌膚則可藉由保養來強化抵禦力,敷臉則具有密集調養的意義。像是A醇、紫蘇、靈芝、雪絨花、鳶尾花、蓖麻油、銀杏葉、維他命C、野百里香、人蔘皂苷、藍銅胜肽等,皆為主流的防禦係成分,協助肌膚在險峻環境中,仍可維持強韌的生命力
#面膜種類
1.片狀式面膜
以片狀的面膜布料吸收精華液,貼於臉部肌膚用以提升養分吸收率,其中可概分為一般不織布材質、生物纖維以及天然植物纖維3類。不織布材質為吸附足夠的精華液,多需有厚度,但在服貼度上就稍受影響。生物纖維的面膜的材質如滑潤的蒟蒻或花枝,當中細微的纖維直徑,能夠與肌膚緊密的貼合,創造高效率的封閉性經皮吸收效應,且多孔結構的生物纖維,可承載更多精華液,視厚薄度而異。而天然植物纖維則比一般布膜更輕薄透氣,甚至有隱形般的感覺,其服貼度及吸水力良好,且可被生物分解,材質溫和適用所有膚質
2.礦泥狀面膜
尤受油性及混和性肌膚歡迎的泥狀面膜,以清潔、去脂、保濕為主。泥類成分具備優異的吸附肌膚油脂及藏污納垢之作用,使用後肌膚潔淨清爽,於夏天特別受到歡迎
3.凝膠狀面膜
如果凍得清爽劑型,通常油脂含量較少或甚至無油,可達優異的降溫與補水效能,常見的晚安面膜,便是其經典商品。可採厚敷方式進行,使肌膚舒緩且吸收養分,於夏日特別受到歡迎
4.乳霜狀面膜
滑順潤澤的霜狀質地,添加可保濕的油脂,具有良好的滋潤性能,特別適合用在秋冬或是乾性肌膚使用,厚敷後再局部貼上保鮮膜或用溫熱毛巾貼附加強,便能進一步幫助深層潤澤調理
5.撕拉式面膜
以凍膠材質的面膜塗抹在臉部肌膚上,靜待一段時間後,凍膠就會在肌膚上形成薄膜,時間到之後再將薄膜輕柔撕除,膠體便會順勢帶走肌膚的老廢角質與髒污,主要以清潔保養功能為主
6.泡泡式面膜
其起泡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碳酸氫鈉(即小蘇打)+水→二氧化碳(氣泡來源),泡泡面膜在接觸到空氣後,原理就跟汽水一樣,小蘇打與水混合產生的二氧化碳空氣被關在中間,溶於水中的氣體急著溢散到空氣中,就產生了二氧化碳泡泡。第二,界面活性劑+起泡劑,凝膠型的泡泡面膜中較常見,界面活性劑加上少許的起泡劑,擠出混合搓開後即產生泡泡。而泡泡面膜原理是利用氣泡清潔毛孔內的髒污和軟化老化角質。可令肌膚變得明亮、細緻且潤澤
#敷臉停看聽
⚠️片狀面膜主要為一次性使用,切勿重複利用,以免孳生細菌,或造成肌膚傷害
⚠️敷臉時,勿把臉朝著電扇或吹風機吹風,這樣肯定讓保養成分加速乾燥,調理效果將大打折扣
⚠️敷臉後,若泛紅、發癢、刺痛等不良感受持續未減,甚至出現水泡、傷口等嚴重發炎、傷口等症狀,切勿置之不理,應立即就診與治療
⚠️敷臉前務必做好妥善卸妝與清潔,若肌膚留有髒污,便會因毛孔堵塞,而阻礙保養成分滲透與作用,且可能引起發炎、敏感或老化等副作用
⚠️當肌膚正在發炎,或長很多粉刺痘痘、酒糟泛紅等情況時,皆不適合敷臉。若操作不當,恐讓不良肌況加劇,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建議並配合指引進行調理
⚠️泡澡時不敷面膜,因為在溫熱的水蒸氣下,毛孔會張開,這時候會帶出毛孔內的髒汙,若敷臉反而阻礙髒汙排出,反讓髒污重新回到毛孔裡;應於泡澡後敷臉為宜,可使吸收力大幅提收
⚠️敷臉後,即可接續以日常保養品進行調理,可顯著提升吸收與養護效率,膚況便可再次升級。保養步驟,可從質地清爽循序漸進至潤澤滋養的質地,並可適時輕柔按摩肌群,緊實、紓壓一步到位
⚠️面膜稍作冰鎮或儲放於美容冰箱無礙,可有助成分穩定保存,且天熱時可獲冰涼降溫及緊緻毛孔的沁涼感受。而面膜加熱則不建議,因加熱可能導致活性成分變質流失,反而使面膜功效大幅下滑
⚠️敷面膜時間建議於20分鐘以內結束,因肌膚吸收水分存在極限,過量也不會再吸收,尤其片狀面膜敷過久,面膜布乾了之後會開始吸收肌膚水分,就會造成反效果,更別敷著睡覺過夜。至於敷面膜的頻率,各類保養調理型面膜,一週使用3-4次即足夠;清潔型面膜則依照膚況與季節,平均維持一週1-2次即可,通常於夏季時節的清潔護理需求與頻率會相對較高
#凱鈞話重點
#五個敷臉的理由
速原水性傷口敷料效果 在 溫蒂愛運動 Wendy loves sport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抽獎囉
零死角打造「各種角度敷面膜」
🧡完美素顏
最佳敷面膜時間:21:00-23:00
ㄧ週幾天:最少3天
面膜要從哪個方向撕下:下往上
面膜要如何擺放在家裡:躺著(這樣精華液才能平均在面膜上)
😊另外只要購買就會將1%做為動物慈善捐款
臉部膚質狀況不夠穩定容易暗沉不夠亮、上妝又容易脫妝、曬完太陽臉紅紅也可以敷、痘痘肌、孕婦、哺乳的媽媽們?那你千萬要看仔細不要錯過!照片裡我全部都是素顏拍照,敷了幾個月真心大推給你們🤗
保養是一種習慣,只給自己最好的一切❤️
近幾年我的肌膚都是敏感肌
以前也是酒槽肌膚
加上現在空氣不好
要穩定肌膚
真的要下很多功夫
加上近幾年也越來越懂保養品的選擇
開始注重生活中接觸的東西成分是否天然
越是往這方向摸索
越發現從前使用的食用的東西
其中成分含有許多我們不需要
甚至是長期接觸會危害健康的
這些成分不僅危害健康
長期使用對於肌膚可能也會造成負擔與傷害
因為我很愛保養
其實我每天底妝的部分只有擦透明的物理防曬、粉底液就完成了
還有一個秘密🤫
如果有個場合需要你亮眼一點
運動完可以幫助消水腫
氣色看起來變更好又天然喲
是不是就會很美若天仙啦啦啦啦啦啦
#運動完真的會看起來變漂亮
現在市面上的面膜品牌百百種
在我尋尋覓覓後
有的亮白有的保濕有的抗皺之類的...
這款面膜真的是集多種功效於一身!
#挖到寶 #出國必帶 #冬天必敷
透過自己幾個月的使用
才能分享我每天使用的成果給大家
讓大家可以對於保養更簡單使用更安心
同時把這份美好純淨天然的產品分享給更多人
敷一次大約20分鐘左右馬上可以感覺皮膚變亮、膚色變勻、保水度大大提升
敷完感覺臉都有點變緊了
而且膚質狀況很穩定又透亮
敷完再上保養品吸收效果更好
我覺得如果剛好一週後要結婚、隔天需要拍照或是各種緊急狀態下
真的可以把這款面膜當作急用
價格也比去做臉便宜好多好多喲😍
成份介紹:
首創使用花瓣精萃
美國研發獨家技術注導精萃膠原
重要幾大配方㊙️
第一、採用小分子玻尿酸,滲透16倍補水保濕,幫助快速導入皮膚深層,達到深層補水效果。
第二、添加尿囊素,提供肌膚良好的舒緩作用,具收斂、抗炎及促進生長健康細胞。適用於任何肌膚,親膚性佳又高保濕觸感,真的真的很好用!
第三、含有最重要的美白因子!「穀胱甘肽」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抗氧物質,存在於充滿水的細胞內部,可以保護DNA免於氧化唷!具有阻斷黑色素生成的作用。
第四、添加全天然中藥成分🌿芍藥根、黃芩根、虎耳草科技功效與藥草天然配方做結合並使用滲透力到達16倍❌完全無色、無味、無香精、無鉛、無汞。
第五、「蠶絲薄膜」由於蠶絲蛋白中含有對人體極具營養價值的18種胺基酸(是珍珠粉含量的10倍)屬多孔性物質,透氣性好,吸水性極佳,在美國和日本被廣泛用於手術過後傷口敷料、燒傷創面敷料來使用,有助於創面癒合且無刺激,被著稱為「人工皮膚」。日本 384蠶絲面膜紙根據精華液的填料後,會根據精華液有著不同的觸感唷!
使用標準的安全原料☘️保養的同時也友善愛護我們共同的大自然🌱
🛍抽獎活動🤳🏻分享本篇文章Tag一位朋友,
留言: 一起變漂亮打造素顏美肌
#雙十一狂歡折扣慶加1元多1件
蝦皮下單👉🏻 https://reurl.cc/e5x0Ax
Jizhime極致媄
速原水性傷口敷料效果 在 H.c.j美妝奇遇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白農氏溫馨提醒~八大重點請注意看❗️
部分內容有擷取專家醫生論言,及結合自身經驗,而分享這篇文章
1⃣️勤奮洗臉,清潔產品忘了換季
如果夏天用強力清潔產品洗臉,會讓臉愈洗愈乾,更且引起敏感症狀,如泛紅、脫皮、發癢,也會造成還有油光滿面。
➡️ 應該這樣做:
💡收起皂類(或含皂鹼)及含果酸、水楊酸等成分的洗臉用品,也避免使用磨砂洗面乳,改換成分單純、溫和的保濕洗面乳
💡一天洗臉不宜超過兩次,即使油性肌膚洗臉次數也要減少。
💡洗臉的水溫更不能高(大約微涼的溫度),熱水會破壞皮膚的皮脂膜,降低表皮保水能力,而且刺激臉部微血管擴張,讓人乾癢不舒服。
💡洗臉時動作要輕柔,切忌拿海綿、刷子拚命搓洗,太賣力洗臉反倒傷害肌膚。
2⃣️每星期去角質
冬天的肌膚易顯得暗淡無光,雖然去角質可以幫皮膚恢復健康,重拾光采,但去角質太頻繁,例如每週做一次以上,或同時使用好幾種的去角質產品,像是用了磨砂膏,又敷清潔面膜,然後再擦含果酸的化妝水,會讓角質層變得愈來愈薄,失去儲水及抵抗外界環境傷害的能力,嚴重時,臉會出現乾燥、泛紅、脫皮。
➡️應該這樣做:
💡寒冬做事少一點勁,保養不如也趁機偷懶一點,例如把去角質的間隔時間拉長一點,反而對皮膚是好事。即使油性皮膚,大約1~2星期去一次角質即可,而本來皮膚就偏乾的人,甚至可拉長時間到一個月做一次。
💡謹慎選擇去角質的方式,磨砂類的產品先收起來不用,換成比較溫和、刺激性小的酵素類產品(如水果酵素),或是敷泥土類(如海泥、高嶺土)的清潔面膜。
💡如果皮膚有傷口,暫停去角質,而粉刺、痘痘爬滿臉的人,絕不要使用磨砂膏,以免刺激痘痘惡化。
3⃣️只擦化妝水保濕
有些人希望臉上總乾淨清爽,討厭油膩感,因此不敢碰任何含油保養品,洗完臉後只擦保濕化妝水,以為這樣皮膚就會水嫩透亮,卻不曉得這種保養方法非但不能吸飽水,反而更乾。
原因是由外添加在皮膚表面的水分(如擦化妝水),如果沒有後續的鎖水產品,如乳液、乳霜幫忙覆蓋住,很快就會因蒸散作用而流失,尤其外界環境很乾燥時,蒸散作用更快,甚至還一併帶走臉部皮膚原有的水分,因而讓肌膚更乾燥。
➡️應該這樣做:
💡大多數皮膚科醫生認為,擦化妝水不是保養的必要步驟,只需洗完臉稍微拭乾水分,在臉部還濕潤時,趕快擦上保濕產品,並再上一層乳液或乳霜(依個人膚質而定),就能補充及鎖住水分。
💡如果你還是堅持要擦化妝水,冬天宜選擇不含酒精的產品(比較不具刺激性),且擦完後,趁臉上仍有水分時,趕緊塗上乳液來留住水分,切記⚠️而不要擦了化妝水後去做別的事,後來想到才又補擦乳液,這樣也達不到保濕效果。
4⃣️天天敷面膜
台灣人瘋面膜的程度,世界無敵,業者估計一年可以敷掉上億片。但看在皮膚科醫生及保養專家眼裡,面膜並非創造水嫩皮膚的萬靈丹,也不是每天必要的保養程序。
「天天敷面膜,未必有成正比的效果,」專門研究保養品,並出書分析評比產品的邱品齊說,面膜屬於加強保濕的產品,其實不需要天天使用。
況且,如果面膜裡含有酒精、香料、果酸、水楊酸等成分,敷得太頻繁會刺激臉部肌膚,或是過度去除角質,令臉部變脆弱。
➡️應該這樣做:
💡選擇沒有酒精、香料、酸性刺激,成分單純的保濕面膜,一星期敷1~2次加強保養,或有特殊緊急需求時使用,例如發現臉部脫皮,卻又要參加重要場合。
💡敷面膜的時間也不能太長,約15~20分鐘即可,不要等到整片面膜都乾掉了才拿下來,如此水分已經蒸散,根本達不到保濕作用,而面膜拿下後,要記得趕快擦上乳液或乳霜鎖住水分,保濕工作才算大功告成。
5⃣️迷信某種保濕成分
每隔一段時間,保養品市場就會冒出一些火紅的保養成分,被廠商大炒特炒,如幾年的膠原蛋白,及這一兩年被稱為保濕聖品的玻尿酸。彷彿只需擦上它,就能給你一張水亮臉龐。
不過,這些成分真的神奇萬能嗎?
沒一種成分是完美的,使用時必須考慮兩件事:一是本身膚質適不適合,二是如何使用,及需要搭配其他什麼成分,才能真正做好保濕。
以目前最熱門的玻尿酸為例,它的分子量很大,主要作用是在皮膚表面幫助吸水,但並不具有保水能力,因此需要和鎖水保濕劑(荷荷芭油、嬰兒油、凡士林等)一起使用,才能真正「滴水不漏」。
如果只單擦玻尿酸(如使用市面上販售的原液)或其他單純吸水的保濕劑,沒有即時鎖水,玻尿酸還可能把皮膚原有的水分一起抓到表面來,如果環境很乾燥,這些水分就會快速蒸散,使皮膚反而更乾(根據專家說)。
6⃣️油性、痘痘族不用保濕
「痘花臉」或油光滿面的人,他們常嫉油如仇,拒乳液一類含油的保養品於千里之外,而且認為保濕是乾性皮膚該做的事,他們本身「產油」自給自足,何需再補水加油?
但事實上,「皮膚的出油量和角質層的含水量是否充足,沒有絕對的關係,」,油性皮膚的人不一定就不缺水,有些人雖然油冒得多,但皮膚仍不時有乾粗、脫皮的現象,還是需要使用適當的保濕產品。
➡️應該這樣做:
💡觀察皮膚狀況,適時調整所用的保濕產品。
💡全臉都油,就使用較清爽的保濕凝膠。
💡若只是局部容易出油,像T字部位,而兩頰偏乾燥的人,可考膚分區使用清爽保濕凝膠(T字部位),及含油的乳液或乳霜(兩頰或其他乾燥處)來保濕。
💡痘痘族也不是完全不能碰乳液,有時候在治療青春痘時,會造成皮膚變乾燥及脫皮,就可視情況使用乳液加強保濕。
7⃣️疏忽防曬
冬天的太陽和煦,或經常陰天不見陽光,使有些人鬆懈警覺心,自動跳過擦防曬產品這個保養步驟。然而陰天不代表沒有紫外線的威脅,而且忽略防曬會讓皮膚本身的保水能力變差,因此,冬天持續防曬也是保濕的重要一環。
➡️應該這樣做:
💡天氣冷,大家全身包得緊緊的,但仍有不少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臉、頸部、手背等,出門前應確實擦上防曬產品。一般內勤的上班族,冬天建議使用防曬係數SPF15~30、P++的防曬產品即可,夏天則是spf50!
💡中午吃飯之前,先補擦好防曬乳再出門,確實為皮膚做好防護。
8⃣️依膚質用對保養品
💡大乾性肌膚:可用滋潤型保濕乳液、保濕乳霜、油類產品,如凡士林。
💡中性肌膚:可用保濕乳液。
💡外油內乾:可用清爽型保濕乳液。
💡混合性肌膚:可用清爽型保濕乳液,或分區保養:容易出油的T字部位使用保濕凝露(膠),其他乾燥的部位使用保濕乳液,或更滋潤的乳霜。
💡油性肌膚:可用保濕噴霧、保濕化妝水、保濕凝露(膠)。認識常見的保濕成分
💡吸水性保濕劑
.甘油(Glycerin)
.木糖醇(Xylitol)、山梨醇(Sorbitol)、乳糖酸(Lactobionicacid)、內酯葡萄糖酸
.天然保濕因子:如胺基酸、尿素、NaPCA
.絲蛋白、乳蛋白
.玻尿酸(Hyaluronicacid)
.膠原蛋白(Collagen)
.高分子膠鎖水性保濕劑
.礦物油質:如凡士林、礦物油、石蠟
.長鏈脂肪酸或醇:如硬脂酸、棕櫚酸、硬脂醇、羊毛脂醇
.三酸甘油脂:如酪梨油、荷荷芭油、小麥胚芽油、月見草油
.油蠟
.卵磷脂
.類神經醯胺(Ceramide)
.固醇(Sterol)
.脂溶性維他命:如維他命A酯、維他命C酯、維他命E